目的 总结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P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8年1月11例HP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11例肝门部胆管癌按Bismush-corline分型,Ⅲ型8例,Ⅳ型3例.肝方叶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肝尾叶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右半肝+尾状叶+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无死亡.胆漏3例,胰漏1例,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衰竭1例,随访8例,长者63个月.结论 对肝门部胆管癌累及胰十二指肠区域者,HPD可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时开网;席鹏程;杨坤兴;倪绍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LC术中胆囊癌及胆管癌误诊和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LC胆囊癌和胆管癌误诊和漏诊17例的病人资料,部分病人得到二次根治性切除,其他已晚期无法治疗.结果 17例中,胆囊癌14例,胆管癌3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3例中,2例二次手术,1例不接受手术.门诊8例,其中3例Trocar切口种植转移,5例建议扩大手术.会诊6例,其中4例再次手术,1例不接受手术,1例转该院手术.结论 LC中有可疑病例即刻冰冻切片,术后病理诊断为癌,及时二次手术,反对标本不送病检.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的胆道重建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右半肝移植(带肝中静脉29例,不带肝中静脉45例),左半肝带肝中静脉1例,左外叶切取2例.胆道重建采用胆肠吻合或供肝肝管与受体肝管端端吻合.结果 供肝断面1个胆管开口为54例,多个胆管开口为23例;胆肠吻合2例,胆管端端吻合75例,63例留置T管;术后总体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28/77),其中胆漏为10.4%(8/77),胆道狭窄为26.0%(20/77).供肝单支胆道以及单个吻合口术后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多支胆道及多个吻合口(P<0.05).8例胆漏病人经过B超指引穿刺引流全部治愈,20例吻合口狭窄病人经T管窦道放置支撑管或通过ERCP进行扩张,肝功能全部或部分好转.结论 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中注意对断面胆管血供的保护以及尽可能获得单一的肝管开口可有效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内镜和放射介入技术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雅敏;朱志军;杨涛;侯建存;蔡金贞;魏林;张海明;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进行内镜观察和治疗,为肝移植胆管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利用胆道内镜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正常组、胆管损伤组、肝动脉损伤组的病例进行观察,内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对于无T管者,应用子母胆道镜进行.结果 正常的9例肝内外胆管解剖正常,无狭窄、瘢痕,胆管黏膜颜色正常,供-受体胆管吻合口愈合佳.病理学检查均可见修复性的黏膜组织,被覆上皮完整,上皮下纤维组织和小血管增生,散在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胆管损伤组的12例中,胆管内有各种类型的单发、多发及铸型结石,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内镜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后,胆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造影检查胆树恢复正常.肝动脉损伤组3例:胆管壁缺血坏死,丧失胆管的组织结构,仅见纤维样组织构成的管道,明显充血,胆泥和结石完全灌满供体胆树,Ⅲ级胆管间断具有胆管的组织结构;病理学检查:胆管壁弥漫坏死,结构不清,大量胆汁渗入,可见增生的肉芽组织和化脓灶.结论 原位肝移植并胆管损伤、缺血的病例术后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胆道内镜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玉龙;张宝善;冯秋实;谭文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相当部分的胆囊癌主瘤附近伴随着肿瘤的直接蔓延,因此,早期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时必须避免手术切缘残留肿瘤细胞.方法 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外科经胆囊切除的36例侵犯不超过肌层胆囊癌病例入选,标本分别在显微镜下和肉眼下观察,以明确临床病例特征和肿瘤表面直接扩散的危险因素.结果 70%(25例)标本主瘤附近出现肿瘤直接蔓延,比较有、无直接蔓延的两组病例,表明肿瘤侵犯胆囊擘的深度有决定性意义,多变量分析表明,表面隆起类型是肿瘤直接蔓延的独立预后因素,位于胆囊颈部的表面直接蔓延较之位于胆囊底部生长显著.而且,肿瘤进展期越高,表面直接蔓延越广泛.结论 邻近主瘤表面直接蔓延是非常频繁的,特别是在表面隆起的类型,必须保证切缘的阴性,可以在术中经冰冻切片来确认.
作者:黄海林;胡志前;王毅;王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近年经脐入路内镜手术(transumbilical endoscopic surgery,TUES)成为微创外科技术研究热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脐周围狭小区域内器械之间的相互冲突造成的操作困难.笔者尝试用改进的器械实现腹壁完全无可见瘢痕的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 54例胆囊疾病(胆囊息肉13例,结石41例)病人行TUES胆囊切除术.沿脐周呈倒三角形置入2只改进的5 mm操作套管和1只普通5 mm套管.分别置入5 mm腹腔镜和加长的操作器械完成TUES胆囊切除.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常规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5~56 min,平均(34±28)min.所选病例均未放置引流.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除脐部皱折部位外,基本无可见的腹壁瘢痕.结论 用改进的器械行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克服脐周器械之间的外部冲突,使该技术操作难度大为降低.
作者:朱江帆;徐曼珠;马颖璋;胡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装置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病人230例,其中行肝段(叶)切除联合胆肠Roux-en-Y吻合附加抗反流装置病例10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28例;肝门胆管切开取石、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74例;肝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术25例.随访时间8~18年.观察手术后近期胸腔积液、切口感染、胆漏、手术后残余结石并发症以及评价远期的治疗效果与结石复发率.结果 各组间胸腔积液、切口感染、胆漏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23).与其他组比较,肝段(叶)切除联合胆肠Roux-en-Y吻合附加抗反流装置组的残余结石率显著性降低(P=0.00),一次取净率有显著性增高(P=0.00),治疗效果显著性提高(P=0.00),结石复发率显著性降低(P=0.00).结论 肝段(叶)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加联合抗反流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金晓波;周连帮;王文擘;王小军;杨越涛;钟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pEGFP-survivin对GBC-SD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以MTT法检测GBC-SD、GBC-SD/EGFP和GBC-SD/survivin三种细胞的增殖活性;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以合适浓度的DDP作用相同的时间后,用MTT法检测3种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并用MTT法筛选IC_(50)值,TUNEL法观察细胞核改变;另外检测DDP作用后各组细胞的caspase-3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GBC-SD和GBC-SD/EGFP细胞的增殖活性大致相同,而GBC-SD/survivin细胞的增殖活性则明显下降;RT-PCR和Western印迹均发现GBC-SD/survivin细胞中的survivin表达水平较其余两种细胞明显下降;在给与DDP作用后,GBC-SD/survivin细胞存活率和IC_(50)明显较低,细胞凋亡率较高,而3种细胞用TUNEL法染色后均可见棕色凋亡细胞核.给与DDP作用后,各组细胞caspase-3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GBC-SD/survivin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细胞.结论 pEGFP-survivin表达的survivin shRNA能明显降低GBC-SD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提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沈汉斌;吴耀辉;龙浩成;郑启昌;龚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shRNA/mrp1的质粒表达载体并验证其体外表达效率.方法 根据业已筛选出的mrp1基因RNAi靶序列,按照pSUPER的设计要求合成64 bp的寡核苷酸序列,将其退火后形成双链并用双酶切法克隆到pSUPER得到质粒pSUPER-shRNA/mrp1,转染感受态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经测序证实后扩增培养并以去内毒素试剂盒提取,然后转染HepG2/mrp1细胞,阴性载体为对照组,Real-time PCR、流式细胞术检测mrp1基因mRNA、MRP1表达、细胞耐药性等功能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质粒载体pSUPER-shRNA/mrp1,经基因测序证实靶序列插入正确;HepG_2/mrp1组Ct值较GAPDH增加5.61,HepG_2/mrp1-si组Ct值比GAPDH升高11.35,mrp1基因的表达水平是耐药株HepG_2/mrp1的179分之一;实验组HepG_2/mrp1细胞和阴性对照组HepG_2/mrp1细胞的MRP表达率分别为11.2%和97.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试验显示HepG_2/mrp1细胞耐药倍数从45.0下降到1.2,相对逆转效率99.62%;细胞内DNR累积量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78.58%vs 38.44%,P<0.05).结论 成功构建质粒载体pSUPER-shRNA/mrp1,在HepG2/mrp1内稳定表达,逆转其耐药性.
作者:潘光栋;严律南;杨建青;褚光平;刘强;肖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前认识到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脑功能障碍存在脱髓鞘病理改变,检测脑脊液、血液髓鞘碱性蛋白以及头颅磁共振扫描有助于诊断脱髓鞘病变.重症急性胰腺炎脑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尚需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发病机制的探索.
作者:韩天权;冯飞灵;张圣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现意外胆囊癌的几率逐渐增大.高龄、结石病史长等胆囊癌高危因素与意外胆囊癌相关.术中操作、人工气腹等原因可导致肿瘤的种植转移.不同分期的胆囊癌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的分期是重要的预后因子.本文综述了其临床特征、预后及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黄泽平;吴新民;郭亚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探讨胆管支气管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合2例胆管支气管瘘病人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探讨胆管支气管瘘病因、症状、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胆管支气管瘘病因众多,肝或肺包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膈下脓肿及胆道结石均是重要原发病,医源性胆管支气管瘘值得注意;胆管支气管瘘重要症状是胆汁样痰;结合原发病、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内镜或介入方法胆管引流可治疗胆管支气管瘘,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者需行手术治疗.胆汁样痰是胆管支气管瘘的特征症状,发生胆管支气管瘘处理需迅速及时.
作者:徐庆祥;吴亚夫;施晓雷;王继元;朱卫;丁义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在胆道领域,基本的损伤修复研究显著落后于皮肤及胃肠道领域.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胆道的损伤修复的研究相对困难.但因其临床意义重大,人们对胆管上皮的病理生理学越来越感兴趣,胆管上皮的培育成功彻底扭转了这种趋势.在肝外胆管,损伤修复的不足、瘢痕、狭窄可压迫组织.在肝内小胆管,受损的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过度反应导致肝脏疾病,慢性感染和持续的损伤修复常可引起肝硬化及肝癌.
作者:王志兵;邰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肝胆手术病例增多,尤其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开展,高位胆管损伤的报道不断增加,其处理颇为棘手.笔者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13例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进行分析,探讨其处理.
作者:常仁安;陈钟;李志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文总结皖北矿务局二院诊治胆囊管残端漏的体会.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2例,女10例;年龄23~68岁.术前均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其中LC8例,OC 4例.12例均在术中放置腹腔引流.术后1~3 d发现腹腔引流液200~500 ml(一般为300 ml左右),经ERCP发现为胆囊管残端漏.
作者:刘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2000-2007年应用不同肝血流阻断方式针对肝脏肿瘤行肝切除的病例资料,就其用于肝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探讨.
作者:陈勇;张福鑫;张乙川;李金龙;陈生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胆管囊腺癌(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BCAC)是一种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文献有关其CT表现的报道较少,且多为普通增强扫描~([1-2]).笔者报道6例,描述其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并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组织来源的相关性.
作者:丛振杰;刘曙亮;盛辉;殷薇薇;贺书杰;林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解放军第404医院自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26例肝门部胆管癌,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者23例,血总胆红素28~472 μmol/L,有上腹部不适和疼痛者13例,大便陶土色9例,寒战发热3例.均经B超、CT检查、MRCP、ERCP、PTCD确诊.本组手术切除17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1例,姑息性切除6例.
作者:牟洪超;董立军;姜小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发现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比率为0.15%~2.85%~([1]).1992年8月至2008年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共实施3 678例LC,发现14例UGC.笔者对其中7例UGC在LC后,对胆囊床采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进行辅助治疗,超声刀清扫区域淋巴结,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范瑞芳;柴福录;李荣梓;袁克文;雍召生;肖毅;梁祥森;李红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大多数胆管癌为腺癌.沿肝外胆管的淋巴分布及流向转移,并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神经鞘浸润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特点;由于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是分布在肝动脉周围,肝门部胆管癌常累及肝动脉和门静脉.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中,联合切除肝门部血管并予以重建,增加了肿瘤的切除率和根治率,保护了剩余肝脏的功能,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笔者报道1例Bismuth 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肿瘤侵犯肝右动脉、门静脉分叉部;采用左半肝联合肝右动脉、门静脉整块切除的方法治疗该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超;肖治宇;孙健;张建龙;余先焕;王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门静脉积气(hepatic portalveinous gas,HPVG)在临床上较少见,常为一过性,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相关疾病的伴发症状.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07年3月及6月分别发现两例成人门静脉积气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步建;宋洪亮;金肖丹;黄崇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门部胆管癌(胆管上段癌)主要以手术为主,胆管的重建术也是整个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常用的胆管重建术式,为胆管空肠Roux-en-Y、间位空肠胆管吻合术或间位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等,这些术式以旷置的空肠代替胆管起到引流胆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愈来愈重视生理性管道重建术.笔者于2007年1月14日曾给一例患胆管上段癌的病人实行了保留胆总管下段空肠带蒂瓣重建胆管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宗华;达娃次仁;张庆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影响肝移植术后临床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发生率高.由于胆道并发症的界定标准不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介于10%~30%之间~([1-2]).包括胆瘘(吻合口,胆囊管)、胆泥或胆石形成、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狭窄,临床上难处理的是胆道狭窄和胆泥或胆石形成.
作者:朱志军;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腹部外伤引起胆管损伤少见,是非手术性损伤胆管的重要原因,常合并腹部其他脏器伤,如肝、胰、十二指肠伤,由于伤情复杂,常延误诊断,导致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一个外科医生鲜有丰富的处置经验.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是每一位胆道外科医生职业生涯中难以回避的困扰,发生率约0.5%.究其原因与肝外胆道的解剖变异较为复杂密切相关,胆囊和肝外胆道的解剖变异发生率可高达50%.本文就肝外胆道变异与胆管损伤的关系加以探讨.
作者:王广义;王英超;刘亚辉;谭毓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