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年5期文献
  • 胆道镜联合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阻塞的处理技巧

    目的 探讨胆道镜联合介入方法 在肝移植术后胆道阻塞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伴有不同程度铸型形成的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均经T管途径实施了换管、窦道扩张、胆道镜治疗、置管支撑引流.结果 2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72.2%,8例得到控制,2例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 胆道镜联合介入方法 是一种有效的肝移植术后胆道阻塞治疗方法 .

    作者:魏林;蒋文涛;朱志军;陈光;曾志贵;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分析:附九例报告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黏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黏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 mm,很少超过10 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作者:陆才德;卢长江;吴胜东;周珏;裘丰;黄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Notch1信号系统对胰腺癌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

    目的 探讨激活的Notch1信号系统对PANC-1胰腺癌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方法 向体外培养的胰腺癌干细胞中分别加入Notch1激活剂rhNF-κB和抑制剂MW167,空白对照加PBS缓冲液.RT-PCR、Western印迹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检测Notch1信号系统的表达,及加入激活剂rhNF-κB和抑制剂MW167后,CD44和CD24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胰腺癌干细胞中Notch信号系统的4个受体只有Notch1表达,配体只有JAG1表达;对照组的S期和G2期为21.5%和12.7%,使用MW167诱导时,细胞周期的S期和G2期所占的百分比降为17.2%和10.5%,干细胞所表达的CD44和CD24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使用rhNF-κB诱导,则S期和G2期所占的百分比显著增高为29.3%和15.2%,同时CD44和CD24表达也增高(P<0.05或P<0.01).结论 当Notch信号系统被激活时,胰腺癌干细胞进行增殖;当Notch信号系统被抑制时,胰腺癌干细胞进行分化.

    作者:黄鹏;王春友;吴河水;熊炯炘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管超选技术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导丝超选胆管技术在减少ERCP术后相关胰腺炎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术者1998-2001年间以乳头直接插入法行诊断性及治疗性ERCP术病人共78例,及2007-2008年间应用导丝超选技术行ERCP术病人112例,回顾性对比研究了两组插管成功率、胰管显影率,以及ERCP术后血淀粉酶的动态变化、相关胰腺炎的发生情况,并进行胰管显影分级与胰腺炎并发症之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乳头直接插入法的胆管插管成功率仅42.30 %(33/78例),约61.53%(16/26例)的病人因插管失败,不能进一步行ERCP相关治疗;而近年采用导丝超选胆管技术显著提高了插管成功率94.64%(106/112例,P<0.01).前后两组术中胰管显影率分别为58.97 %(46/78例)及8.04%(9/112例)(P<0.01);术后相关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21.79%(17/78例)及3.57%(4/112例)(P<0.01),其中直接插管组有3例发生重症胰腺炎,导丝超选组无一例发生重症胰腺炎;两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5.38%(51/78例)及61.61%(69/112例)(P>0.05).胰管显影程度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 借助导丝引导的胆管超选技术明显提高了插管成功率,显著降低了ERCP术后相关胰腺炎并发症,并可降低操作过程中胰管的显影率;胰管显影分级可预测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的但非单一因素.

    作者:柴宁莉;令狐恩强;万军;蔡昌豪;徐世平;吴本俨;胡海田;张煜;张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128例报告

    目的 探讨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IEPT)治疗胆石症合并的胆总管末端狭窄或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 和适应证.方法 腹腔镜下或开腹下完成胆囊切除术.粗径胆总管:胆总管切开探查并取净结石,经胆总管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施行乳头切开术以治疗合并的胆总管末端狭窄.细径胆总管: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施行乳头切开术和取石术,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或球囊取石以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结果 粗径胆总管:施行腹腔镜下IEPT 47例,45例乳头狭窄切开成功,2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施行开腹下IEPT5例,5例乳头狭窄切开成功.细径胆总管:施行腹腔镜下IEPT和取石术74例,68例乳头切开和取石成功,5例乳头切开成功,1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施行开腹下IEPT和取石术2例,2例乳头切开和取石成功.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1EPT在腹腔镜下或开腹下均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陈安平;赵聪;索运生;肖宏;陈先林;龙飞伍;刘安;王征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4年来择期行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3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成两组,A组为并发症组(n=110);B组为无并发症组(n=253).对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因并发症病死2例,手术病死率为0.6%.110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0.3%.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液化42例(11.6%)、胸腔积液41例(11.3%)、膈下积液36例(9.9%)、胆漏21例(5.8%)、腹腔积液/感染13例(3.6%)、消化道出血3例(0.8%)、胆道出血2例(0.6%)、肝功能衰竭1例(0.3%).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既往胆道手术史(P=0.042,OR=0.617,95%CI:0.388~0.982)和手术时间(P=0.0001,OR=0.994,95%CI:0.991~0.997)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既往胆道手术史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病人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仔细分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是防止肝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作者:付顺军;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胡文杰;林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治疗肝移植相关性胆瘘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疗肝移植(OLT)相关性胆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TBD治疗的7例OLT相关性胆瘘,OLT术后受体胆瘘6例,活体肝移植(LDLT)供体胆瘘1例.吻合口瘘6例(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其中2例合并肝动脉狭窄;肝切缘小胆管残端瘘1例.引流方式采用外引流,引流管前端跨过瘘口部位,成畔固定于胆总管内.瘘口闭合、腹腔引流管无胆汁引出为治愈.结果 7例胆瘘病人PTBD引流量180~450 ml/d,经引流21~87 d(中位时间62 d)后,复查造影瘘口闭合,胆瘘治愈率为7/7.随访时间93~675 d(中位时间124 d),4例无症状生存,2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放弃治疗,1例肝癌复发病死.1例在引流期间出现胆道感染.结论 PTBD是治疗0LT相关性胆瘘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作者:李名安;姜在波;钱结胜;庞鹏飞;黄明声;李征然;单鸿;吴春;易述红;汪根树;李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DF-1/CXCR4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目的 通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irived factors-1,SDF-1)的受体CXCR4在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Banff病理分级将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分成4组,应用RT-PCR方法 半定量分析各组标本中CXCR4的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未排斥组肝穿标本大多呈现CXCR4的轻、中度表达;排斥组肝穿标本CXCR4高度表达的例数较多,而且随着排斥程度的加重,肝穿标本CXCR4表达的相对R值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CXCR4在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抑制CXCR4在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防治急性排斥反应有效途径.

    作者:孟醒初;高伟;李延钧;李阳;潘澄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切脾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远期影响

    目的 观察切脾后对病人的远期影响.方法 239例晚期血吸虫病人抽取周围静脉血检测WBC、RBC、PLT、EOS、ALT、ALP、A、TB、HA、LN、Ⅳ-C、PCⅢ、IGG、IGA、C3、C4、CD3、CD4、CD8、CD19.结果 切脾组WBC、PLT、EOS明显高于巨脾组,接近正常水平;切脾组ALT、ALP高于巨脾组,A、TB低于巨脾组;切脾组CD3、CD4较低,CD19较高;IGG、IGA较高,C3、C4较低;切脾组LN、Ⅳ-C高于巨脾组,HA、PCⅢ无明显差异.结论 切脾后不利于肝功能恢复;细胞免疫受损,体液免疫增强;有加速肝纤维化进程的可能.笔者认为对于晚期血吸虫病人选择切脾时,应更加慎重.

    作者:吴一鸣;乌文琳;徐晓菲;丁韧烨;朱文军;王立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脂血症促使大鼠急性胰腺炎胰腺腺泡由凋亡趋向坏死

    目的 通过建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探讨高脂血症可能加重急性胰腺炎病程的机制.方法 D-果糖饮食诱导SD大鼠的产生高脂血症,在此基础上通过腹腔注射蛙皮素诱导急性胰腺炎,并且设立正常组、高脂血症组和急性胰腺炎组作为对照.8周后,取大鼠血浆检测血糖、血脂和游离脂肪酸等指标;收集大鼠胰腺以及胰周组织,检测组织匀浆中ADP与ATP比值,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中caspase-3和caspase-8等蛋白以及其底物的表达情况,对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并通过TUNEL法分析组织凋亡和坏死的情况.结果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血浆中血脂、游离脂肪酸等指标偏高;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片断表达下调,而其底物蛋白降解较少;TUNEL分析阳性率偏低,以上提示胰腺组织凋亡蛋白活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另外,ADP与ATP比值相对较高,提示胰腺组织更易产生坏死反应.结论 笔者推测高脂血症可能通过促进大鼠胰腺组织由凋亡趋向坏死,从而加重急性胰腺炎病变程度.

    作者:汤永辉;苗毅;陆子鹏;傅士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管癌诊治的新进展

    胆管癌是胆道恶性肿瘤,近来全球发病率显著增加,同时肿瘤诊断技术和治疗方面研究也有新进展.临床检查新方法 ,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内窥镜超声检查,光学结合断层扫描可提高早期的诊断率,已用于肿瘤的诊断和临床分期.对存在肝内巨大胆管肿瘤的病人,光动力学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对手术不能切除肿瘤者,器官移植的长期疗效已有报道.胆管癌的分类和诊断研究对胆管癌病人的疾病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草叶;赵翰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囊扭转二例报告并62例回顾性文献分析

    急性胆囊扭转临床少见.海宁市中医院外一科2个月内经治2例,后经医学文献检索从1994年至今国内报道该病62例[1-17],其中61例经手术证实,余1例B超诊断后,体位复位成功.复习文献,发现该病并非十分罕见.由于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误诊率高,一旦误诊易致胆囊坏疽穿孔.本文就笔者遇到的2例及文献报道的62例共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作者:孙伟;金小菓;沈建晟;王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实验性肝损伤小鼠血清IL-18、NO的检测意义及异甘草酸镁对其的影响

    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8(IL-18)和一氧化氮(NO)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昆明种ICR小鼠为实验对象,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建立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通过检测IL-18及NO血清浓度变化,探讨二者与肝损伤的关系,同时应用异甘草酸镁观察对IL-18和NO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煜;刘娅;张爱芸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胆漏是肝胆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生胆漏可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部分肿瘤病人可能因此而影响术后恢复及综合治疗.现就江都市扬州洪泉医院两年来30例术后胆漏病例的处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报道如下.

    作者:梁志勇;李弼鹏;成亚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靶胆管定位穿刺在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中的应用

    目前,对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病人,多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的方法进行治疗.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成功与否,是PTBD关键所在.PTC传统穿刺方法穿刺次数较多,并具有一定盲目性,成功率较低,肝脏损害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1997年8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测量法即经皮肝穿靶胆管定位穿刺方法对30例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进行穿刺引流,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贾朝江;谭胜;刘永波;李志光;张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刮吸法分离冰冻calot三角探讨:附35例

    刮吸解剖法是由彭淑牖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手术解剖方法[1],现广泛应用于外科所有领域的开腹手术中,笔者在LC中应用冲吸管刮吸分离冰冻calot三角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锋;盛武平;杨明海;王忠淼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右后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复发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右后叶胆管结石,大量临床病人都历经多次手术,仍难以解决.本文总结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3年间我科采取肝右后叶切除方法根除结石复发24例,随访1年无结石复发,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闫勇;田伏洲;闫洪涛;叶明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恶性胆道完全梗阻导丝尾端穿刺法行逆行胆道造影附21例总结

    北京地坛医院从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开展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以来,共182例良恶性胆道梗阻病人(无外科手术可能者或手术前)接受了胆道支架成形术,其中有21例恶性胆道完全梗阻性黄疸病例进行ERCP和胆道支架成形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坪;毛羽;胡居龙;郭丹;李娜;刘晶;王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道手术后胆管支气管瘘一例

    胆管支气管瘘是胆道系统与支气管树之间的病理性交通,是肝胆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较少见,且极易漏诊误诊.现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观察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严俊杰;暨玲;张维建;蒋飞照;郑晓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巨大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病人,男,50岁.自感右上腹部饱胀不适,以进食后症状更加重2个月,近1周右上腹部出现隐痛,体重减轻,无恶心、呕吐和发热.于2008年8月9日入院,体温37.0 ℃.体检:心肺(一),巩膜及皮肤无黄染,上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部触及直径约150 mm×130 mm的肿块,质中等,边界清楚,无压痛,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鲁葆春;傅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