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年11期文献
  • 选择性脾切除调整门静脉血流预防活体肝移植小肝综合征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脾切除对活体肝移植(LDLT)受者术中门静脉血流(PVF)及术后小肝综合征(SFS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26例LDLT术中PVF监测资料.对PVF >250 ml/(min·100 g)者,术中同期行脾切除术;PVF<250 ml/min(100 g)者不行脾切除,分析选择性脾切除对PVF的影响及是否可以预防SFSS的发生.结果 脾切除8例,切脾后PVF较切脾前明显降低(P<0.01).脾切除及未行脾切除的患者均无SFSS发生.其中脾切除患者(8例)供肝重占受者体重比显著低于未行脾切除患者(18例)(P=0.044),PVF显著高于未行脾切除患者(P<0.01).结论 根据LDLT术中PVF监测数据,选择性脾切除可显著降低高门静脉灌注患者的PVF,对术后SFSS有预防作用.

    作者:王洪海;蒋文涛;郭庆军;魏林;朱志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

    目的 探讨体外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共施行劈离式肝移植术33例,其中1例于术后10 d死亡,予以排除.其余32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3.4岁(6个月~65岁).胆管重建方式胆管端端吻合20例,胆肠吻合12例.胆管并发症的诊断依靠T管造影、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方法.胆管并发症定义为存在需要外科、介入、内镜等方法治疗的胆漏或胆管狭窄.结果 受者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3~54个月).32例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12次胆管并发症(37.5%),其中肝断面胆漏3例(9.3%),胆管吻合口漏4例(12.5%),左肝管残端漏1例(3.1%),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3.1%),缺血性胆管狭窄3例(9.3%).8例发生胆漏的受者中6例经手术或穿刺放置引流后痊愈,2例因腹腔内感染死亡.单因素分析表明,移植物类型、胆管重建方式等均不是肝断面胆漏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全肝移植和活体肝移植相比,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尤其是胆漏更为常见.进一步防治胆管并发症是改善劈离式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高伟;朱志军;魏林;淮明生;蒋文涛;张建军;张雅敏;潘澄;郑虹;邓永林;沈中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研究肝移植手术中供体肝组织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变化规律.方法 2009年3月,对3例肝移植供肝于3个时间点切取肝组织标本进行对照研究:(1)新鲜的供肝组织;(2)经过缺血降温保存后修整完毕,但未经血管吻合的肝脏组织;(3)复流后的供肝组织.通过2DE-MALDI-TOF和质谱技术,对上述3个时间点的蛋白表达作出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出1580个蛋白点,其中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的蛋白19个.结合19个蛋白质的功能,对这些蛋白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结论 我们发现了与肝移植手术中供肝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相关的蛋白质,并首次揭示了这些蛋白质在不同损伤阶段独立的变化规律.

    作者:吴斌;陆敏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动脉并发症的治疗与预后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180例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比较肝良性疾病与原发性肝癌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动脉并发症受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 180例中,12例(6.7%)发生动脉并发症,其中肝动脉血栓(HAT)3例,肝动脉狭窄(HAS)9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发生率(6/39)显著高于良性肝病(6/141)(P<0.05).结论 及时诊断并根据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类型选择恰当的方法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赵昕;王明锋;金中奎;樊华;李先亮;吴天鸣;贺强;陈大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霉酚酸酯用于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的基础上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il,MMF)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8例术前肾功能正常,术后发生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在减少CNIs的基础上联合MMF治疗,观察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记录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 除1例患者因严重骨髓抑制而停用MMF外,其余27例患者随访30.8个月,期间肾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治疗1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24.30±28.27)μmol/L和(119.71±31.36)μmol/L]较治疗前[(134.26±27.25) μmol/L]下降.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较转换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1例(3.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无巨细胞病毒感染或肿瘤复发发生.5例(18.5%)发生轻度消化道症状(腹胀、腹泻),2例(7.4%)发生缺血性胆管炎.结论 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转换MMF联合低剂量CNIs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改善和稳定肾功能,并不增加排斥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安玉玲;蔡常洁;张婷婷;李敏如;易慧敏;陈规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RhD阴性患者接受RhD阳性供肝移植

    目的 探讨RhD阴性患者肝移植时的供肝选择、输血方法和术后免疫抑制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1例RhD阴性O型肝癌患者接受RhD阳性O型供肝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者术中输RhD阴性O型红细胞5U、RhD阳性O型血浆3000ml和冷沉淀30 U.术后应用他克莫司十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抑制方案,1个月后停用甲基强的松龙.结果 该患者术后未发生排斥反应和溶血反应,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未检测抗-D抗体.术后9个月肝癌复发,13个月死于肝癌脑转移.结论 RhD阴性患者可以接受RhD阳性供肝,疗效满意.术中和术后如需输血,可根据患者有或无抗-D抗体选择输RhD阴性或阳性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浆和冷沉淀则不受RhD血型限制.术后不用特别加强免疫抑制方案.

    作者:汪根树;李华;张剑;姜楠;汪国营;傅斌生;杨杨;陈规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变异胆管胆漏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变异肝管胆漏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肝移植术后发生变异肝管胆漏的诊断及预防、治疗方法.3例供肝切取均采用肝肾联合切取的方法,胆管重建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结果 1例右后叶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患者在胆管吻合后发现肝门处胆囊管残端胆汁漏出,立即拆除原胆管吻合口,成型后一期吻合,术后痊愈.1例Luschka胆管漏患者术后胆漏经过充分引流漏口自行闭合痊愈,但后终因肝内外感染而于术后7个月再次肝移植.另一例右后叶副肝管汇入胆总管患者,术中遗漏断端导致术后胆漏.该患者因严重并发症行二次肝移植.结论 了解肝内外胆管的解剖和常见变异形式,供肝修整时仔细辨认肝门组织,提高对存在副肝管及迷走胆管变异的警惕性,对预防肝移植术后胆管断端胆漏的发生非常重要.

    作者:杨涛;朱志军;蒋文涛;魏林;曾志贵;孙丽莹;孙纪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三例报道

    目的 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apatic 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HVOO)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3例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中2例于本院接受肝移植手术,1例于外院接受肝移植手术.3例均经腹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HVOO,并接受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治疗后对患儿进行定期监测及随访.结果 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实施48例儿童肝移植,其中2例(4.17%)术后发生HVOO.3例患儿HVOO发生时间为术后2个月至1年不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等.下腔静脉造影测压(共4例次)显示肝静脉及右心房压力差值为6~30 mm Hg.经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后,静脉压力差值为4~1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流恢复通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球囊扩张后,2例出现HVOO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另外1例予以留置支架.术后无支架堵塞或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随访2个月至9年.目前3例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 虽然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采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饶伟;朱志军;孙丽莹;陈光;孙晓叶;张玮晔;杨涛;蒋文涛;沈中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梗阻性黄疸模型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T组,n=24)、手术对照组(C组,n=24)和假手术组(SO组,n=24).T组和C组双重结扎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SO组开腹但不结扎胆总管.结扎后,T组腹腔注射GLP-2 (250 μg·kg-1·d-1),C组和SO组注射等体积0.01 mol/L的PBS溶液.于手术后第1、3、7天分别分批处死动物.应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空肠黏膜GLP-2R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的表达.结果 T组肠黏膜GLP-2R mRNA的表达量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SO组表达量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肠黏膜bcl-2的表达于术后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表达量较SO组和T组少(P<0.05),特别是第3、7天时,比SO组和T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GLP-2可以增加实验性梗阻性黄疸时肠黏膜细胞GLP-2R的表达,阻止肠黏膜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

    作者:葛鹏磊;贾乾斌;李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腺癌肿瘤干细胞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胰腺癌肿瘤干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FACS技术分选人胰腺癌PANC-1细胞;RT-PCR技术检测分选PANC-1细胞中CD133、ABCG2、Notch1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分选细胞对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和吉西他滨的耐药性.建立分选细胞的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吉西他滨治疗组(n=3)和对照组(n=3),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作CD13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ANC-1细胞中含有SP亚群.SP细胞CD133、ABCG2、Notch1的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non-SP细胞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前者.在吉西他滨的干预下,SP细胞和non-SP细胞的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5-氟尿嘧啶的干预(10 μg/ml和100 μg/ml)则没有显著差异.移植肿瘤治疗组中CD133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胰腺癌中存在SP亚群细胞.胰腺癌PANC-1的成瘤能力是由其中的SP亚群细胞决定的,而并非所有胰腺癌PANC-1细胞.胰腺癌肿瘤干细胞对抗肿瘤药吉西他滨具有较高耐药性.

    作者:王育和;李非;刘爽;孙海晨;崔叶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甲基色氨酸对荷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1-甲基色氨酸(1-MT)对荷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荷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hepG2组、空质粒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生理盐水组、IDO 5-氟尿嘧啶(5-FU)组、IDO 1-MT组、IDO 1-MT和5-FU联合处理组,每组各8只.观测各组小鼠成瘤情况肿瘤体积差异以及常规病理检查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内IDO表达情况.结果 与hepG2和空质粒生理盐水组比较,IDO生理盐水组肿瘤体积大、生长快(P<0.05).与IDO生理盐水组比较,5-FU组、1-MT组和联合处理组肿瘤体积较小、重量减轻,其抑瘤率分别为86.54%、79.95%、9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效果好(P<0.05),5-FU组与1-MT组两者间肿瘤体积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HE病理切片观察各处理组可见癌细胞密度减少,坏死区域增加.各处理组外周血甲胎蛋白(AF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O可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参与了肝癌细胞的免疫逃逸;1-MT对人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与化疗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作者:刘燕;张瑞;武希润;申慧琴;刘小丽;张路英;卜晓倩;王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罕见,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其预后与早期采取的特异性治疗有很大关系.本病目前缺乏系统性研究报道.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肝移植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谢斯栋;单鸿;王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腺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胰腺癌高度恶性,手术可切除率低.放射治疗通过射线作用于肿瘤细胞DNA,引起细胞死亡以达到治疗目的,将其与化学治疗相联合的辅助治疗,对胰腺癌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回顾了近年来放射治疗在胰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局部进展期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放、化疗联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胰腺癌病例的治疗意义尚需要更多更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明确.

    作者:朱玲;丛林;赵玉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治疗

    目前,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在临床中逐渐增多,以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增高为特点.其治疗方法不同于其他类型胰腺炎,主要包括:常规治疗、服用降脂药物、血液净化、低分子肝素和胰岛素、中药治疗、改善微循环、外科治疗、基因治疗,且治愈后应注意预防复发.

    作者:石小举;王广义;刘亚辉;王英超;刘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胆管炎一例

    临床上引起胆管狭窄、胆管炎的病因很多,包括胆管结石、肿瘤、胰头癌等,但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起胆总管炎性狭窄的病例,文献罕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胆管炎病例的诊治经过介绍如下.患者男性,61岁,退休工人.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伴稀水样便.于当地医院按“缺血性肠病”治疗,无缓解.入院前1周腹痛加重,排便次数增加,每日10余次,无黏液脓血,止泻药物改善不明显.进食差,睡眠可,无发热,排尿正常,体重无变化.

    作者:郝庆;刘宝海;李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先天性胆囊缺如三例

    先天性胆囊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gall bladder AGB)临床极为罕见.由于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术前影像学检查可能提供错误信息,导致术前明确诊断非常困难,往往是在术中发现并确诊.本文报道我院3例AGB患者诊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对AGB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例1 女,39岁.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3年.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无发热及黄疸史.查体:右上腹有压痛,余无异常发现.B超报告可能胆囊结石.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未显影.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在胆囊正常解剖位置及肝下间隙、镰状韧带、腹壁均未发现胆囊,胆总管不扩张.

    作者:王文杰;王磊;薛瑜峰;张雪峰;梁勇;朱炳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我国肝移植发展沿革史

    1.始动我国肝移植(肝移植是同种异体肝移植的简写)早的同种动物肝移植是本人于1958年施行,当年积极响应大跃进,从一犬中切取肝脏,植入另一犬的右下腹,手术成功,立即向校党委书记报功,受体犬术后存活10小时,但未能清醒,只是一个实验性探索.1964年,本人在第10期《国外医学动态》上发表《肝外科进展》中介绍美国Starzl施行的犬同种肝移植和1963年做的3例人肝移植,均是我国首次公开撰写原位肝移植.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腺癌的放射治疗

    胰腺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但适应者仅20%,且治疗效果也不佳.虽然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很差,但化疗的地位已被确立,而放疗的地位尚未被完全肯定.现代的放疗作为局部治疗的手段参与胰腺癌的治疗,已经开始显现有可能改善肿瘤局控,提高生存率,有望成为胰腺癌局部治疗的一部分,但到目前还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就放疗技术本身而言,也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照射靶区运动,靶区的定义,合适的分割剂量,总剂量和照射时间,放疗和手术、化疗的应用次序.然而下述观点是业界的共识:现代的放疗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者:蒋国梁;任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腹膜后切缘的界定

    胰十二指肠切除(PD)标本的胰腺、胆道、胃肠切缘的界定和检查已成为常规.然而,对于PD标本重要切缘——腹膜后切缘却关注较少,其定义也无统一标准.这可能是PD治疗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不一致的原因之一.本文就腹膜后切缘的定义、界定标准和重要意义,以及与R0、R1切除率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阐明了我们对PD标本腹膜后切缘的界定标准,介绍了一种提高腹膜后重要切缘——胰腺钩突部切缘阴性率的新方法.

    作者:泰仁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重建的基本要求和吻合方式选择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围绕预防胰瘘的研究仍然是外科医生关注的一个焦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通道的重建方式、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巧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复习了大量临床报道之后,结合本人的经验,笔者对半个多世纪来各种吻合方式以及新近开展的吻合技术进行了评价,阐述了胰肠吻合通道重建的基本要求和共同原则;比较了常用胰肠吻合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各种吻合方式的相对适应证,强调了提高胰肠吻合通道的手术技巧的重要性和相关注意点.

    作者:倪泉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脏尾状叶肿瘤手术切除一例及手术方式探讨

    肝脏尾状叶切除曾被认为是肝叶切除的后领域[1].近年来随着对肝脏尾状叶解剖及其与周边血管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肝血流控制技术的发展,尾状叶的切除率明显提高.但是,由于该手术要求高、风险大,对肝脏外科医师仍是一种挑战.我们曾结合左-右-前径入路进行尾状叶巨大肿瘤切除,并行以肝中静脉为标志的精准左半肝切除手术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志成;秦磊;钱海鑫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置T管引流的比较

    传统的胆总管探查术(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CBDE)强调放置T管引流,防止术后出现胆漏及胆总管狭窄,已成为胆道外科治疗常规之一.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胆管引流管增加了住院时间和拔除T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增加了患者长期带T管的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而胆管一期缝合却因术后胆漏等原因未能得到推广.胆管一期缝合术后引起胆漏的常见原因有:粗针大线缝合,在针眼处渗漏胆汁;胆管内结石未取干净,引起胆管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缝合口处渗漏胆汁;胆道探查和取石的过程中造成医源性胆管内壁损伤,术后胆管黏膜水肿,胆道内压力升高而出现胆漏.

    作者:王文斯;卢金滨;刘金刚;田忠;王勇;杨福全;赵海鹰;王鹤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留病变的诊治分析

    我院1998年6月至2010年6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近1.5万例,发生症状性胆囊残留病变11例.另外还收治了外院的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留病变病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因结石性胆囊炎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2岁(37~76岁).作急诊手术5例,其余为择期.

    作者:陈志良;任培土;鲁葆春;方剑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联合手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肝胆外科较常见的急危重病.其发病急骤,症状重.治疗原则是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尽早有效降低胆管内压力[1].然而,由于AOSC患者常合并血压低、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2],急诊手术风险极大.本文对2000年至2010年我们收治的200例AOSC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龙飞;龙建武;周筱筠;肖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