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胰肠吻合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纵向胰肠吻合术治疗的13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患儿临床资料.对手术安全性、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患儿术后生长发育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患儿手术顺利.11例术后8天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腹痛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腹痛逐渐缓解,1年后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较满意;1例患儿术前胰腺严重萎缩,术前术后高脂饮食,时有饮酒,术后腹痛反复,血淀粉酶时有升高,生长发育稍差.本组患儿无术后出血、胰漏及肠梗阻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13例患儿体重及身高的生长发育均有改善(P<0.05).结论 纵向胰肠吻合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症安全、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儿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生长发育.
作者:邵天伟;张明满;熊强;陈柏林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婴儿期外科相关性胆汁淤积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10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2周以上,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下降的外科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06例患儿均进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及胆道造影后明确诊断,其中胆道闭锁88例(83.0%),浓缩胆栓综合征16例(15.1%),胆道发育不良2例(1.9%).88例胆道闭锁患儿中,有38例经腹腔镜胆道探查及胆道造影明确诊断后放弃手术治疗,50例确诊后行开腹肝门空肠吻合术,胆道闭锁患儿预后不尽相同.18例非胆道闭锁患儿经腹腔镜胆囊造瘘、胆道冲洗后病情好转,黄疸消退,随访4个月一5年,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微创技术可以对外科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临床实用价值较高.胆道闭锁患儿可以在腹腔镜下尽快明确诊断以获取手术时机.浓缩胆栓综合征及胆道发育不良患儿,可以在腹腔镜下胆道造影明确诊断后,行胆囊造瘘及胆道冲洗,以减轻胆汁淤积对肝脏的损害.
作者:舒俊;段栩飞;卞红强;黄茂华;杨俊;闫学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吲哚箐绿(ICG)荧光成像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利用ICG荧光成像技术完成的68例腹腔镜肝脏手术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方法、荧光导航方式、ICG注射时间及剂量、肿瘤显影特点、术后肿瘤病理结果等.结果 68例患者中3例中转开腹,65例按预先计划实施ICG荧光腹腔镜肝脏手术.其中32例实施ICG荧光成像引导下腹腔镜肝段/肝叶解剖性切除(正显影17例,负显影15例),19例ICG成功显影(19/32,59.4%).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肝实体瘤(31例)、继发性肝肿瘤(12例)、肝囊肿(4例)、肝血管瘤(5例)、肝内胆管结石(12例)以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合并乙肝肝硬化背景29例.结论 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有积极意义.合理的术前ICG注射有助于术中肿瘤的识别、定位和手术引导,特别是对于位置深在的中央区肿瘤;有助于提高腹腔镜肝脏手术的肿瘤根治性和手术安全性.术中ICG注射的目标肝段显影和手术导航,有助于实施更加精准的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中ICG荧光技术对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良性病变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中林;李晓勉;李锟;唐胜利;杨智勇;常磊;刘志苏;袁玉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施行的250例LP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0例患者(4.0%,10/250)因各种并发症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 再手术原因包括腹腔内出血7例(其中2例合并胰瘘,1例合并胆胰瘘),胃肠吻合口输出袢穿孔1例,腹腔脓肿1例,术后胰腺炎1例.再次时间为首次手术后第1至82天.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缝扎止血、消化道重建、消化道造瘘及腹腔引流.10例再手术患者有2例(20.0%)死亡.结论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再手术主要原因是并发腹腔出血、胰瘘、腹腔脓肿等.及时果断的再手术是处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及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段小辉;刘小梯;吴浩然;周力学;田秉璋;杨建辉;李霞;蒋波;毛先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PTOBF)取石手术与传统经皮肝胆道镜技术(PTCS)治疗有胆道手术史的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PTOBF取石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观察组(PTOBF取石组)35例患者,对照组(传统PTCS组)33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取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同一疗程取石次数、结石复发率、狭窄未解除率等.结果 PTOBF组取石率较传统PTCS组明显提高(82.9%比54.6%,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3±5.3)d比(17.4±7.0)d,P<0.05];同一疗程取石次数减少(2.2±1.3比2.8±1.0,P<0.05);结石复发率显著降低(17.4%比39.4%,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比30.3%,P>0.05).结论 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手术治疗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相对于传统PTCS,具有取石次数少、取石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平;刘成成;陶海粟;朱灿华;孙北望;周兴华;李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评估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丙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和肝癌(HCC)患者一般临床病理资料,预测患者微血管浸润(MVI)的存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直径≤5 cm的143例HCC患者资料,并通过患者随访,评价NLR、PLR、APRI和其他临床参数与MVI的关系.结果 根据ROC曲线,测定NLR截断值为2.00,PLR为115.00,APRI为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I阳性(MVI+)和阴性(MVI-)两组患者的NLR(x2=6.419,P<0.05)、APRI(x2=3.975,P<0.05)、AFP(x2 =33.37,P<0.05)、分化程度(x2=9.83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2.678;95% CI:1.033-6.944;P<0.05)、AFP(OR:1.724,95%CI:1.023~2.905,P<0.05)是HCC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NLR和AFP是预测HCC患者存在MVI的便利、经济和可靠的血液学指标.
作者:于艳龙;刘中华;史赢;李强;宋久玲;张冉;刘贺;陈金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荧光腹腔镜在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113例HCC患者资料.113例H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LLR)46例,荧光引导腹腔镜肝切除(FLLR) 67例.结果 LLR组和FLLR组年龄、男性比例、肝功能分级、手术切除方式、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R组的标本切缘阳性比例明显高于FLLR组,13.0%比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LR组中22例患者采用吲哚菁绿(ICG)荧光引导解剖性肝切除,正染法10例和负染法12例,注射ICG 2 min后均能观察到荧光显影.正染法和负染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花费、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腹腔镜在肝切除术中有一定的优势,能实时可视化显示肝癌边界来保证肿瘤的安全切缘.
作者:肖二卫;陶连元;魏艳奎;马家豪;孙筱强;卢远响;李德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的术前给药时机,以获得术中满意的荧光显影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6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荧光显影情况,就显影效果进行简易分级,分析其ICG R15值和术前给药天数,观察患者在不同时间给药的术中荧光显像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59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术中荧光显影总体满意率73.4% (44/60).ICG R15≤7%的患者,术前给药时间超过48 h时更容易获得较好的显影,而术前给药时间超过5天时,能够获得满意的显影效果.ICG R15>7%的患者,短时间术前给药(<6天)时术中荧光显影多不满意;当术前给药时间≥6天时,可获得相对较好显影.结论 在不改变患者术前ICG给药剂量的前提下,依据患者ICG R15的不同,适当延长患者的术前给药时间,可获得较好的术中肝脏肿瘤荧光显影效果.具体时间窗口尚需通过更大宗的病例研究进一步明确.
作者:梁霄;翟淑亭;梁岳龙;蒋桂星;茅棋江;谢阳阳;蔡秀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依然较高.其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胰腺炎、胆管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机械性损伤及药物反应等.因为对这些并发症的定义、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不统一,致使不同作者报道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有较大差异,对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存在较多分歧.本文从ERCP术的发展进程着手,介绍各个时期ERCP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情况,并对其目前的防治研究进行汇总,以便为临床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帮助.
作者:杨金伟;陈昊;苏锐良;江啸;李沛;姜晓娟;王芙蓉;李玉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肝细胞肝癌(HCC)早期即可侵犯血管形成远处转移,患者预后差.HCC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对提高HCC患者的生存时间尤为重要.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作为“液体活检”技术,能够实时重复监测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对HCC患者的早诊、早治、预后监测及制定个体化精准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CTCs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其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在HCC患者诊断、预后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等进行了系统综述.
作者:苏日古嘎;李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伴有较高的术后复发及转移率,但其机制尚未明确.初研究发现天冬氨酰-(天冬酰胺酰)β-羟化酶(Aspartyl/Asparaginyl beta-hydroxylase,ASPH,AAH)在肝癌和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增加,且与肝细胞癌的多种生物学行为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ASPH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吴静;孟庆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是肾癌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好发年龄50~60岁,男女比例约为2∶1.该病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5%一30%已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脏、骨、脑等,而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其途径目前不明确,血道转移的可能性大.肾透明细胞癌出现胆囊转移时,通常提示预后不良.本文报道1例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作者:姚秀娟;陈祥义;许建秋;陈振伟;于亚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本文选择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肝胆外科施行胆道镜液电碎石治疗(91例)和钬激光碎石治疗(95例)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资料.结果 表明胆道镜液电碎石术与钬激光碎石术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液电碎石术相比,钬激光碎石术具有操作灵活、创伤小的优点,虽单次治疗费用较高,但其总治疗费用较低,平均住院时间较短.
作者:陈增银;王存涛;史光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肝脏Ⅷ段的肿瘤切除术,因术中视野暴露困难,手术设备难以到达及出血不易控制等原因,临床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一例肝脏Ⅷ段中分化肝细胞癌患者术中超声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脏Ⅷ段切除手术流程.患者肿瘤体积34.9 ml,Ⅷ段体积206.6 ml,全肝体积1 035.6 ml.患者术后随访至今(4月余),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孙久政;刘钊;宋钊;孙丰雷;李传智;徐长亚;徐立友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手术操作.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术式程序复杂,肝脏解剖变异较多,术中出血常见,且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手术的开展情况,归纳总结了手术流程,着重介绍了手术操作细节.
作者:卢鹏;纪文斌;王宏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通过设计优化技术流程,为肝细胞癌患者实施原位Ⅶ段(S7)切除.首先通过R沟解剖结扎S7肝蒂,获得Ⅵ段(S6)、S7之间的缺血线,经此平面于肝实质内找到肝右静脉主干,获得肝实质内的离断平面并游离肝实质至肝右静脉根部,后游离S7的肝周韧带,从而完成不移动S7的解剖性原位切除.
作者:曹君;陈亚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Ⅳb段是肝脏Couinaud分段的左内叶下段,有比较明确的分界标志.但在实际工作中,Ⅳb段的实际分界和体表标志仍有出入.因此,作者建议在手术过程中,按照解剖性肝切除的原则,优先处理肝蒂,在出现缺血线后再沿缺血线断肝.本文介绍了一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腹腔镜肝脏Ⅳb段切除手术流程.患者术后病理:Ⅱ级中分化癌,5 cm×5 cm×4 cm.周围肝组织呈结节性肝硬化表现.术后随访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作者:张建;潘国政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引导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术中导航工具,逐渐被更多的外科医生认可并接受.其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外科医生更精准地确定断肝平面和肿瘤边界,同时在探查术中胆漏方面也有明显优势.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无论是解剖性肝切除还是肝脏肿瘤的局部切除,都展示出很大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目前,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引导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吲哚菁绿注射时机、吲哚菁绿在不同肝脏体积切除时注射剂量、吲哚菁绿在不同肝段切除时染色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系统阐述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引导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使用方法和应用价值,并对其应用前景进一步展望.
作者:张树庚;刘连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解剖性肝切除手术要求在彻底去除病灶的同时,大限度保护肝脏的解剖和功能完整.作者认为,腹腔镜解剖性Ⅱ段(S2)肝切除适用于大通量中心的S2良性病变、肝功能不佳的S2肝细胞癌以及部分转移性肝癌.本文报道了1例S2肝内结石并肝脏萎缩患者行腹腔镜解剖性S2切除的手术流程.
作者:周磊;卜浩;成伟;尹新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肝脏Ⅶ段的肿瘤切除术,因术中视野暴露困难等原因,临床上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1例吲哚箐绿(ICG)荧光成像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脏Ⅶ段(S7)切除手术流程.患者手术时间4.2h,出血300 ml,肝门阻断4次,共62 min.术后病理显示为肝脏S7中分化肝细胞癌,大小1.5 cm×1 cm.患者术后随访至今(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王鹏飞;陈明易;卢实春;王宏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3岁,腹部CT、超声造影以及MRI检查均提示肝Ⅷ段(S8)占位,考虑肝癌.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游离韧带、第一肝门阻断、术中超声定位、显露肝中静脉、显露S8肝蒂、显露肝右静脉、完成肝切除、标本取出、止血、放置引流.术后病理学检查(右肝)中分化肝细胞癌,患者于术后7天顺利出院.
作者:王小军;曹利;李建伟;郑树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当今肝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首选的综合治疗,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如肝肿瘤的定位、边界界定、是否存在转移灶等.而近年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的吲哚菁绿显影引导的肝切除术是肝胆外科新的进展及热点.该技术使肝胆外科手术更便利及弥补了当前肝切除术中部分不足.为此,总结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开展的吲哚菁绿显影引导的肝切除技术及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
作者:刘毅;尹新民;廖春红;吴一飞;李云峰;刘胜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