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检测TLR9在人胰腺癌及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CPG ODN2216对Panc-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认TLR9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免疫荧光确认其在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的高表达.通过细胞黏附、划痕实验、侵袭实验、细胞克隆及MTT增殖实验,研究CPG ODN2216对细胞黏附力、活动力及增殖力的影响.结果 人胰腺癌标本及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均高表达TLR9.划痕实验、体外黏附实验、基质胶侵袭实验、细胞克隆实验证明CPG ODN2216实验组细胞黏附力及活动力明显低于未加序列对照组.MTT法检测序列组增殖力明显低于未加序列对照组,且增殖活性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 TLR9基因与人类胰腺癌的侵袭转移潜能相关,外源配体CPG ODN2216的使用可明显抑制人类胰腺癌细胞Panc-1的侵袭、迁移能力.
作者:吴汉青;王博;朱世凯;张建军;王春友;吴河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早-中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04年4月至2010年7月治疗的428例早-中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手术切除(A)组231例、射频消融治疗(B)组63例、肝移植(C)组134例.比较三组患者的1、3、5年累计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A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3%、71.9%、57.2%;B组为86.7%、46.5%、38.8%;C组为95.7%、78.3%、72.1%.A组1、3、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0.3%、49.7%、68.6%;B组为39.3%、58.7%、79.3%;C组为7.0%、12.1%、12.1%.三组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显著.C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1,P<0.001).C组1、3、5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01).A组与B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肝移植治疗早-中期原发性肝癌可获得较好的5年生存率及较低的近、远期肿瘤复发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李传云;卢实春;赖威;刘源;曾道炳;郭庆良;林栋栋;武聚山;王孟龙;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切除、原位肝移植及射频消融三种疗法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以便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选择恰当的方法.方法 广州市三家医院近5年来采用射频消融、肝切除及原位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198例.接受上述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分别分为三组,Ⅰ组为小肝癌组,Ⅱ组为大肝癌无血管侵犯组,Ⅲ组为大肝癌并血管侵犯组.分别比较三组间1、2、3年治疗后生存率,3年肿瘤复发率;并对接受上述三种疗法各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符合米兰标准的小肝癌患者行肝移植较肝切除3年生存率高(P<0.05),复发率低(P<0.05);射频消融者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均比肝切除好(P<0.05);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复发率与肝移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接受射频消融及肝切除者肝功能绝大部分为Child A级,而肝移植者大部分为B及C级(P<0.01).超出米兰标准的大肝癌进行肝移植、肝切除或射频消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移植的3年复发率偏低(P<0.05).结论 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小肝癌患者,肝移植的中远期疗效优于肝切除;射频消融(3 cm以下肿瘤)疗效比肝切除好;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复发率与肝移植相当;但接受射频消融及肝切除者肝功能绝大部分为Child A级,而肝移植者大部分为B及C级.因而小肝癌合并肝功能不全者或衰竭者肝移植应为首选.超出米兰标准的大肝癌进行肝移植、肝切除或射频消融效果差别不大,但肝移植三年复发率偏低,在供肝短缺的情况下不主张首选肝移植.
作者:朱晓峰;何晓顺;陈敏山;元云飞;崔书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国人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稳定患者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与临床免疫抑制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6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病因、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和丙肝病毒载量、CD淋巴细胞亚群、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ImmuKnow值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肝功能稳定患者ImmuKnow值与其他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22±15)个月肝功能稳定患者ImmuKnow值为(203±114)ATPng/ml(38.47~524.06 ATP ng/ml).回归分析显示ImmuKnow值与白细胞计数、CD3+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以及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有相关性(P<0.05).ImmuKnow值与他克莫司谷值浓度、他克莫司日用量以及患者性别、年龄及其他肝功能指标没有相关性(P>0.05).5例合并活动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较低的ImmuKnow值(<61 ATP ng/ml).结论 Cylex ImmuKnow检测可以用于稳定肝移植患者免疫抑制的监恻,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综合评价肝移植患者免疫状态需要联合ImmuKnow、T淋巴细胞亚群、血药浓度、肝功能指标检测等相关检查,才能有效指导肝移植受体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使用.
作者:刘静;卢实春;王孟龙;林栋栋;郭庆良;赖威;张静;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超声融合CT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肝癌消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对76例肝癌、125个病灶行超声融合CT虚拟导航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其中81个(64.8%)为常规超声显示困难病灶.记录完成超声与CT融合所需时间,观察病灶局部疗效.结果 完成超声图像与CT图像融合所需时间为(19.2±12.8)min(5~55 min).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消融病灶完全消融率为89.6%(112/125),其中超声显示困难病灶的完全消融率为91.6%(74/81).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肝癌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常规超声显示不清的病灶更有价值.
作者:徐作峰;谢晓燕;徐辉雄;匡铭;陈沛芬;黄蓓;吕明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对肺部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探讨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施行的2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分别于手术开始进腹后5 min(Ta)、门静脉开放前5 min(Tb)和新肝期3 h(Tc)各切取右下肺一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并作IL-1β和TNF-a的免疫组化实验.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门静脉开放前5 min(T2)、门静脉开放后10 min(T3)、新肝期60 min(T4)、新肝期3 h(T5)以及术后12 h(T6)各时间点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1β和TNF-a含量水平.结果 外周血TNF-a和IL-1β于门静脉开放前升高不明显,但门静脉开放后显著升高.T1和T2分别与T3、T4和T5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和电镜下,Ta时间点的肺组织结构正常,Tb时间点变化不明显,Tc时间点出现显著异常变化.Tc时间点TNF-a和IL-1β表达的阳性平均积分明显高于Ta和Tb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移植术中移植肝缺血再灌注可使机体产生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导致早期急性肺损伤的发生.TNF-a和IL-1β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发生过程.
作者:蔡志仕;江艺;吕立志;张小进;蔡秋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膈肌麻痹致严重肺部并发症的监测与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001年2月至2007年3月60例成人肝移植患者资料,探讨术后右侧膈肌麻痹所致严重呼吸道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过程及处理对策.结果 在6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40例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中5例为膈肌麻痹所致.5例术后均因严重的膈肌麻痹导致反常呼吸,呼吸机支持时间延长,4例患者实施了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期间同时合并发生细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5例、肺不张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肝肺综合征4例、肺间质水肿3例.除1例于术后第31天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外,其余4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严密监测呼吸功能及正确使用呼吸机等综合治疗是肝移植术后的重要环节.如果怀疑膈神经功能不全,应延长呼吸机支持时间并早期果断实施气管切开.
作者:刘建平;陈涛;万云乐;林浩铭;王捷;区庆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确定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核苷类似物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8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因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并接受核苷类似物联合小剂量HBIg预防乙肝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术前、术后乙肝相关检查、乙肝复发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在移植术后存活>30 d且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8个月)的1506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乙肝复发者37例.术后1、2、3、4、5、6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3%、2.4%、2.7%、2.9%、3.7%、4.6%;术后乙肝复发时间为0.3~66.6个月(中位值为12.8个月).在37例乙肝复发患者中,9例检测出病毒变异,其中YMDD变异4例,YMDD+YIDD变异2例,YMDD+YVDD变异、YVDD变异、YIDD变异各1例.结论 肝脏移植为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病的重要手段,术后采用核苷类似物联合小剂量HBIg可有效预防乙肝复发,乙肝复发患者及时采取挽救治疗可控制疾病,改善预后.
作者:沈中阳;朱志军;邓永林;孙丽莹;曲伟;饶伟;孙晓叶;郑虹;潘澄;刘懿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9-硝基喜树碱及其脂质体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HepG2、L02细胞用含不同浓度9-硝基喜树碱及其脂质体的培养液孵育后,利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WesternBlot验证周期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9-硝基喜树碱及其脂质体对两种细胞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药物处理后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增多,浓度大于0.1 μmol/L时24 h后HepG2细胞完全阻滞于S期;0.1 μmol/L孵育72 h后,超过95%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药物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也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Western Blot显示:Bax、Caspase3表达增高,Cyclin A、Cdk2、Cyclin E、Bcl-2表达减低.与L02相比,HepG2细胞对药物更加敏感.结论 9-硝基喜树碱及其脂质体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有效抑制细胞生长,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正常肝细胞.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体外抗肿瘤效果略强于9-硝基喜树碱单体.
作者:郑顺贞;卢进利;陈智慧;何斌;邹声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是成人间活体肝脏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成人间LDLT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其确切概念和发病机制尚未统一,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对其主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概括,归纳了相关预防和治疗方案,包括:术前供者和移植物的选择、降低门静脉高灌注、双肝移植技术的应用、分子药物的应用及其他创新技术的使用等五个方面.同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关见解.
作者:任志刚;周琳;郑树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肝脏外科经历了楔形肝切除、规则性肝叶切除、解剖性肝段切除等发展阶段,随着生物医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肝脏外科跨入精准肝切除阶段.精准肝切除主要通过精确术前评估、精密手术规划、精工手术操作和精良术后处理,实现小创伤侵袭和大肝脏保护获取佳康复效果,其应用将进一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精准肝切除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建平;杨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经脐入路内镜手术(transumbilical endoscopic surgery,TUES)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涉及胆囊切除术多[1-4],还有小儿疝修补术[5]、胃间质瘤切除术[6]等,复习国内文献少有一孔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的报道.浙江省嘉兴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起开展经脐一孔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5例,报告如下.
作者:姚惠明;陆松春;黎亮;蔡民;周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ICC)的发生较肝外胆管癌[1]少见,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占5%~10%[2-3].由于其有自己的发病机制及生物学行为,诊断方法与预后有其独特的特点,值得临床探讨.同济医学院附属孝感医院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少辉;刘宁;沈雄山;晏华军;胡超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对肝脏病理生理、组织解剖学认识的深入,以及出血控制和精确肝离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肝脏手术的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逐年下降.在专业的肝外科治疗中心,手术死亡率已控制在5%以内,甚至有连续1000余例肝切除手术零死亡的报道[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139例肝切除临床病例资料,探讨百克钳辅助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红川;耿小平;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张志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蛋白磷酸化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肝癌标记物的筛选以及肝癌发病机制和磷酸化蛋白治疗靶标研究.临床资料1.样本采集:12例肝细胞癌标本来自2008年5~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标本采集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认.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7~56岁,平均51岁.标本置于-80℃冰箱保存.
作者:孙德光;吴益峰;梁锐;高振明;王立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入肝血流半肝阻断 (half-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HVE)是肝切除时仅阻断病侧半肝入肝血流,不阻断健侧的方法.门静脉淤血是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乃至死亡的重要因素[1].本研究探讨了HVE法和Pringle法在肝切除后肝功能恢复方面的优劣及其原因.
作者:康复笑;李文美;何长青;陈闯;贾高磊;张昌稳;张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98例肝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原因、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98例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15~62岁,平均40.8岁.其中良性终末期肝病60例;恶性肿瘤38例.经典原位肝移植96例,背驮式肝移植2例.除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行Roux-en-Y胆肠吻合外,其余病例均采用胆总管端端吻合术.
作者:王营;曲明;史艳芬;杜英东;尹惠生;夏强;张建军;陈小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肝占位性病变.由于临床医生对其临床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导致误诊.本研究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外科手术治疗的FNH 5例,结合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文献报道的260例,共计26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作者:严茂林;王耀东;田毅峰;赖智德;邱福南;周松强;游燊;白燕南;陈洪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死亡儿童供肝成人移植的临床可行性,总结1例脑死亡儿童供肝成人移植的临床体会.方法 受者为39岁女性,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供者为脑肿瘤脑死亡的8岁儿童,供肝采用快速联合脏器切取方法获取.手术方式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护肝、支持等治疗.结果 移植手术历时6 h.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受者健康存活,门诊随访肝功能正常.结论 儿童供肝成人移植技术是可行的.系统化的供肝评估、良好的手术技巧及完善的术后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时军;罗文峰;丁利民;徐志丹;王永刚;李新长;罗来邦;龙成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早诊早治是提高肝癌远期疗效直接和重要的途径.对手术切除的微小肝癌(≤1 cm)、小肝癌(≤3 cm)、中肝癌(3~5 cm)和大肝癌(>5 cm)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比研究显示,≤3 cm的小肝癌具有以DNA二倍体为主、分化较好、生长相对缓慢、多有包膜形成、少有远癌旁子灶和癌栓发生、易于根治性切除以及术后远期生存率高等特点.这表明处于该生长阶段的肝癌既是生物学特性由早期相对良性向晚期明显恶性演变的重要时机,也是根治性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的重要时机.因此,加强对≤3 cm小肝癌的早期诊治和生物学特性多阶段演变特征的研究,应是今后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是我国第2位的癌症杀手,是全球第3位癌症死因.近年来,肝癌基础研究领域进展迅速,已发现了大量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及信号通路.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未显著提高.这主要还是由于早期诊断率低并且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结果及基础研究间的矛盾似乎需要发展转化医学来解决.转化医学以B2B的模式来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即建立从实验窒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循环.基础研究的发现及理论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来检验;而从临床获得的信息可以再通过基础研究来精炼,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生物学特征.在肝癌中,分子诊断标记物的筛选、分子分型及个体化靶向药物的发展是转化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转化医学的发展将沟通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对肝癌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的理解,而且将促进肝癌临床治疗的发展及进步.
作者:樊嘉;史颖弘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