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年7期文献
  • 胰腺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目的 探讨原发于胰腺的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道本院诊治的1例胰腺恶性间质瘤,并通过Pubmed和国内主要数据库检索,分析该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结果 1980年1月至2010年7月间,国内外共报道胰腺间质瘤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中位年龄56.5(31~72)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腹疼痛不适.术前诊断依赖于影像检查,肿瘤多为囊实性,边界清晰,CT增强后肿瘤周边或实质内出现不规则强化,胰胆管扩张少见.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EUS-FNA)有助于术前确诊.15例手术患者中,14例完整切除肿瘤,1例行囊肿空肠内引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胰腺间质瘤.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4例出现复发转移.该病多为高度恶性潜质,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相≥10/50高倍视野(HPF)为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结论 胰腺问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预后较导管腺癌好.正确诊断和根治性切除可改善其预后.术后即使复发转移,也应积极手术切除,高危患者应服用伊马替尼治疗.

    作者:杨峰;金忱;傅德良;蒋永剑;李骥;狄扬;姚冽;郝思介;倪泉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前后m管内皮细胞生长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对照组1:健康人群30例;对照组2:肝血管瘤手术切除患者30例;实验组1:肝硬化患者30例;实验组2: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30例.利用生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肝硬化组(P<0.01);细胞因子IL-10、γ干扰素(IFNT)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肝硬化组(P<0.01).肝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8、VEGF和EGF的含量明显低于术前(P<0.01);而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总体水平与肝硬化患者接近(P>0.05).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升高;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降低.根治性手术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下降;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升高.

    作者:夏红天;郭广宏;黄晓强;王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37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手术指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我院肝切除术治疗的37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B超、增强CT和(或)MRI明确诊断.手术指征包括:(1)血管瘤直径>5 cm,位于左外叶或边沿部,伴有较明显临床症状;(2)血管瘤直径>10 cm或短期生长迅速.瘤体位于左叶10例,右叶17例,尾叶3例,肝中叶2例,左右叶多发5例.所有病例术前肝功能Child评级均为A级.结果 右半肝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2例,左外叶切除10例,尾叶切除3例,肝中央叶段切除5例,肝段切除8例,联合肝段切除4例,预防性胆总管切开、T管外引流2例.术中第一肝门阻断28例,阻断时间8~36 min,平均(22.2±14.3)min;全肝血流阻断7例,阻断时间10~40 rain,平均(21.6±12.1)min.术中输血4例,输血量平均为400 ml.所有手术病例过程顺利,切除标本直径5~20 cm,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4例,膈下积液2例.术后病理:37例均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4年,无复发.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应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正东;耿小平;赵红川;赵义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目的 观察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频数匹配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对照组(n=44)采用常规手术处理方法;精准组(n=42)采用精准肝切除,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精准组与常规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320±315)ml比(613±526)ml;P<0.001],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 ALT为82.7 U/L比321.7 U/L;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7.1%比20.5%;P<0.001),住院时间缩短(12.3 d比18.6 d;P<0.001).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2%(11/42)和38.6%(17/44);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33/42)和65.9%(29/44),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8).结论 肝切除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打击较小,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与住院时间,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宋天强;李慧锴;武强;宋振国;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侧群细胞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研究人胆囊细胞系GBC-SD中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SP)的耐药特性,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SP、非SP细胞,采用MTT检测2种细胞亚群对5种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顺铂、5-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米托蒽醌的药物敏感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处理的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SP细胞比例的变化,并通过RT-PCR、Western印迹检测SP、非SP细胞亚群中ABC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吉西他滨、顺铂、5-氟尿嘧啶、米托蒽醌以对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IC50浓度分别作用SP、非SP细胞亚群1 d后,SP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非SP细胞,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表阿霉素处理水平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经过吉西他滨处理3周后,SP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8.02%±0.13%比0.62%±0.08%,P<0.05),且SP细胞明显高表达ABCG2基因.结论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SP细胞具有类似干细胞的耐药特性,耐药基因ABCG2高表达是其耐药的重要机制.

    作者:张志发;秦仁义;王敏;朱峰;石程剑;何镇;李旭;陈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干扰Livin基因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转染Livin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细胞Livin mRNA及Livin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全硫代磷酸化修饰并5'端FITC荧光标记的Livin ASODN.用脂质体介导Livin ASODN转染QBC939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24 h Livin ASODN转染人细胞的情况,并计算转染率.MTT法检测L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分别检测转染后48 h Livin mRNA表达及Livin蛋白的变化.结果 500 mol/L ASODN转染后24 h可达到佳的转染效果;转染后60 h,能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转染60 h后,RT-PCR及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检测分别显示Livin mRNA及L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脂质体介导转染Livin ASODN能特异性地抑制QBC939细胞中的Livin基因及Livin蛋白表达,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增殖,降低癌细胞活力.

    作者:陈圣雄;崔平;李臣;洪敏;李少遊;段乐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观察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硝基喜树碱(9NC)及其脂质体(9NC-LP)处理HepG2细胞后,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建立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脂质体组,DMSO组,9NC低、高剂量组,9NC-LP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尾静脉给药后持续监测各组裸鼠肿瘤体积、体重变化.给药后28 d处死裸鼠,切取肿瘤提取总蛋白后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在体外实验,9NC-LP对肿瘤细胞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药物处理后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增多,浓度大于0.1 btmol/L时24 h后细胞完全阻滞于S期;0.1μmol/L 孵育72 h后,超过95%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在体内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的9NC及9NC-LP均引起肿瘤体积下降(P<0.05)和裸鼠体重减轻(P<0.05).空白脂质体组与空白对照组、DMSO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生长高抑制率9NC-LP(2.5 mg/kg)组、9NC-LP(1.5 mg/kg)组、9NC(1.5 mg/kg)组,分别为87.02%、51.57%和35.47%.9NC (2.5 mg/kg)组用药14 d过半动物死亡.结论 9NC及9NC-LP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与原料药相比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在体内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增强,副作用减弱.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纳米靶向药物.

    作者:郑顺贞;卢进利;陈智慧;何斌;邹声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原发性胆囊癌胆囊黏膜和胆汁中螺杆菌相关基因的检测

    目的 探讨人类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PCG)的发生是否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的感染有关,为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取18例PCG患者、40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chronic cholecystitis or cholelithiasis,CC)患者以及20例排除PCG和CC的患者(对照组)手术后的胆囊黏膜、胆汁,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螺杆菌特异的16S rRNA基因.阳性者检测Hp特异26 KDa蛋白1基因和4个相关功能基因(cagA、vacA、rps4、ureA),并进行测序分析,确定检出的细菌是否为Hp.结果 PCG组胆囊黏膜和胆汁标本有29份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81%,显著高于CC组(50%)和对照组(20%).PCG 组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29份标本中,15份cagA基因阳性,阳性率为52%;25份26 KDa基因阳性,阳性率为86%;14份ureA基因阳性,阳性率为48%;未扩增出vacA和rps4基因;cagA、26 KDa、vacA、ureA和rps4基因至少一项阳性的样本数为27份,阳性率为93%.经测序鉴定,检测出的螺杆菌与Hp有99%以上的同源性.结论 PCG患者胆囊黏膜和胆汁中存在Hp感染,且感染率高.初步提示胆道系统Hp感染与PCG有关.

    作者:黄俊;熊杰;汪宏;王成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2与胆道系统肠化生及肿瘤的关系

    尾相关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肠上皮细胞正常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CDX-2在肠道黏膜中表达缺失、突变或存肠道以外的空腔脏器中异位表达时则促进了该部位肠化生和癌的发生.正常情况下,CDX-2在胆囊和胆道黏膜中均无表达.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发育不良的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和胆囊癌中表达.越邻近肠道的胆道肿瘤CDX-2表达的阳性率越高.CDX-2在胆囊黏膜中通过促进肠化生再导致癌变的过程与其在胃黏膜中的作用相类似.CDX-2在胆道肿瘤发生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决定胆道恶件肿瘤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

    作者:刘仕琪;吕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尾状叶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结肠瘘保守治愈一例

    2010年9月,1例肝癌术后尾状叶转移患者在我院施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尾状叶肝癌射频消融术(RFA).术后出现了结肠瘘,经保守治疗27 d 后痊愈出院.国内外文献尚无类似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新保;张洪义;李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UMA在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原发性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道肿瘤的第5~6位[1].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胆囊癌发病率呈递增趋势[2].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且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病程进展快,且胆囊癌对化疗、放疗敏感性差,常发生原发或继发性耐药,致使其预后极差,病死率高.

    作者:孙艳军;孟翔凌;孙登群;龚仁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早期胆囊癌的外科处理

    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均极低,对胆囊癌的诊治存在诸多争议.2010年新制定的AJCC第7版胆囊癌TNM分期改动较大,反复较多,体现了目前对胆囊癌诊治的困惑.肿瘤浸润深度(T)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重要因素[1].相对早期的T1、T2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疗效较好[2].

    作者:孙勇;顾殿华;张建淮;祁付珍;刘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门部胆管癌53例临床分析

    肝门部胆管癌仍是普通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有所提高[1].现对我院1996-2009年收治的53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俞富祥;孙运鹏;陈钢;施红旗;周蒙滔;余正平;张启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少见Allen's A混合细胞型肝癌一例

    患者男,59岁.因反复有上腹疼痛10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凶出现右上腹间歇性隐痛,近2周加重,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10余年,未予系统治疗.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全腹未扪及明显包块,右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陈立健;苗雄鹰;胡继雄;戴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内胆管囊腺瘤合并脓肿一例

    患者,女,73岁.反复中上腹痛两月,加重3 d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双肾未扪及,腹部未扪及包块,肝区叩击痛阳性,双肾区叩击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min.患者无糖尿病等基础病,既往无阑尾炎等腹膜炎病史.人院时体温38.7℃,入院后高达39.6℃,给予物理降温及赖氨匹林静滴处理后降至正常.

    作者:张杰;刘歆农;张培建;薛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干扰XIAP基因联合5-FU对人胆管癌细胞体内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

    XIAP基因是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本实验小组在体外实验[2]的基础上,将XIAP反义寡核苷酸(ASODN)单独或联合5-FU对人胆管癌裸鼠种植瘤模型进行干预,通过一系列观察指标,探讨二者体内协同抑癌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茂生;崔平;李继梅;贾伟;陈圣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甲状腺素预处理对Pringle法诱导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血再灌注(IR)损伤在肝脏外科很常见.采用相关缺血预处理措施诱导肝脏产生保护相关蛋白质产生可能是较理想的IR肝脏损伤的保护措施[1-3].本研究探讨了三碘甲状腺素(T3)预处理对肝脏IR损伤的作用.

    作者:刘平果;李敏;王效民;潘超;廖洪峰;金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oma,ICC)的临床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9年8月,14例经病理确诊的ICC患者(19个结节)于我院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本文对14例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及长期生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个结节完全消融(18/19,94.7%),1个(1/19,5.3%)消融不全.14例无一发生与消融相关的死亡,仅出现1例(1/14,7.1%)门静脉血栓.随访时间1.3~72.9个月(平均19.0个月±15.1个月,中位7.3个月).生存1年以下、1~5年、5年以上的患者分别为10例(10/14,71.4%)、2例(2/14,14.3 0A)、2例(2/14,14.3%).随访期间死亡9例(9/14,64.3%),存活5例(5/14,35.7%),肿瘤复发9例(9/14,64.3%).治疗后无瘤生存期1.1~72.9个月(平均16.6个月土26.3个月,中位4.1个月).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ICC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燕;徐辉雄;吕明德;谢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原发性肝癌位居我国癌症死因前列.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惟一途径,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包括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放疗和全身治疗在内的常见非手术治疗方式的现状和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赵宏;蔡建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射频技术在肝细胞癌临床应用中的选择、疗效与思考

    射频消融为治疗肝细胞癌的重要方法,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于不适宜手术及肝移植的早期肝细胞癌患者,许多中心已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笔者回顾了射频治疗肝细胞癌的适应证、技术及疗效.我们体会,对于射频治疗,合理选择患者、优化治疗方案、完全灭活肿瘤与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新技术的应用,如人工胸水与腹水辅助穿刺、实时超声造影术中引导,腹腔镜与开腹射频,更有助于拓展射频治疗的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炜炜;孔文韬;丁义涛;周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提升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的技术性措施:外科视角

    近十多年来,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的疗效不断提升,已成为早期HCC常用的治愈性手段.但是RFA在我国的开展尚不普遍,疗效也有待提高.本文从外科视角,对提升HCC RFA疗效的技术性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包括明确癌灶部位和范围、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科学应用预治疗、合理选择RFA路径和经皮穿刺路径的引导方式、选择合适的射频电极、充分镇痛、保证充分的消融边界、优化消融策略、积极预防和诊治并发症、准确判定完全消融、规范随访、重复应用RFA治疗局部肿瘤进展和肝内复发病灶共13项,旨在为在我国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规范和参考.

    作者:孙文兵;丁雪梅;高君;柯山;王劭宏;孔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移植治疗肝癌疗效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肝癌的生物学特性和肝移植术后患者免疫状态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筛选准确预测肝癌肝移植的预后指标,对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对复发转移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治疗肝癌的疗效.

    作者:周俭;樊嘉;王征;汤钊猷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