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年9期文献
  • 胆道肿瘤的潜在标志物Mrp14

    目的 探讨胆道肿瘤特异性的标志物,为胆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监测复发以及治疗等提供帮助,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胆道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经病理结果证实的胆道癌和胆囊癌患者的组织、胆汁标本以及良件胆道和胆囊疾病患者的组织、胆汁标本,应用双向电泳和MALDI-TOF-MS质谱技术检测出恶性和良性组织、恶性和良性病变患者胆汁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对同时高表达于胆道癌、胆囊癌及恶性病变胆汁的蛋白Mrp14进行Western blot、免疫组化验证,RT-PCR监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3组蛋白标本双向电泳后质谱成功鉴定出3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Mrp14同时在胆道癌、胆囊癌及恶性病变胆汁中高表达。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RT-PCR验证其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于恶性组织中高表达。结论 Mrp14在胆道系统恶变后表达增高,可能为胆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候选肿瘤标志物。

    作者:高志慧;吕涛;刘厚宝;王丽影;查锡良;艾志龙;锁涛;童赛雄;王炳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道大出血20例临床回顾分析

    目的 探讨胆道大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0例胆道出血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均经保守治疗,4例治愈,7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术与栓塞术,6例止血成功,1例失败,后经手术治疗痊愈。共有1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肝动脉血管造影与栓塞是术后胆道出血诊断治疗的首选,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栓塞疗法失败,则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刘志毅;戴春雷;金虎;张楠;李勋;李亚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道探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GIQLI生存质量指标评定156例胆道探查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2、8、12、16周的生存质量。结果胆道探查患者手术前平均GIQLI指数109.2分,术后2周平均GIQLI指数102.5分(P<0.05),术后8周平均GIQLI指数108.3分(P>0.05),术后12周平均GIQLI指数116.5分(P<o.05),术后16周平均GIQLI指数123.5分(P<0.05)。腹腔镜胆道探查患者(n=69)术后2、8、12周平均GIQLI指数高于开腹胆道手术组(n=87)(分别为106.2±14.1比96.3±11.1,P<0.05;117.6±12.3比106.7±11.6,P<0.05;122.1±10.2比115.6±13.8,P<0.05)。结论 胆道手术患者术后短期生存质量下降,与手术创伤、术后留置T管、手术并发症有关;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后较开腹胆道手术后生存质量高。

    作者:俞海波;郑晓风;金肖丹;陈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ABC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囊结石病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中国人ABCA2(ATP binding cassette A2)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探讨其与中国汉族人群胆囊结石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ABCA2基因编码区及相邻的部分内含子的序列,以确定中国人ABCA2基因SNPs的位置及类型。对位于编码区的SNPs,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在胆囊结石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进行关联研究。结果在16 911 bp测序长度中,共发现12个SNP,2个位于编码区,10个位于内含子,其中7个为新发现的SNP。各SNPs在胆石病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NP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ABCA2基因编码区SNP在胆石病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秦俭;吴卫则;牛振民;蒋兆彦;张凯悦;华琪;姜志宏;王艺;黄薇;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十二指肠韧带减张术在医源性胆管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胆管缺损较大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采用肝十二指肠韧带减张术(简称减张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胆管缺损较大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6例,其中BismuthⅡ型5例,BismuthⅢ型1例。采用7号丝线缝合肝门板组织与十二指肠球部浆肌层并打结,将肝门部与十二指肠球部拉拢的方法,借以缩短肝十二指肠韧带,使缺损胆管两断端真正在无张力下行端端吻合术。结果 6例胆管损伤患者,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减张术均获痊愈,随访至今未见有并发症。结论肝十二指肠韧带减张术对胆管缺损较大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术式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毛根军;吴晓康;龚道军;沈蔚;张家敏;俞世安;厉学民;许龙堂;郑樟栋;程文元;戴振华;楼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管缺损35例体会

    目的 总结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管缺损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Ⅱ型19例、Ⅲ型15例,Ⅳ型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胆漏5例,经1~3周引流后痊愈。全部病例拔管后均获6个月的随访,有27例随访达3年,未见明显胆道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管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作者:曹登科;张虎;刘海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的比较

    目的 比较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两者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费用。方法 收集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积水潭医院2002年至2009年符合入选条件(年龄在20~75岁之间,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单纯胆总管结石,既往无胆道手术及EST病史,无严重全身合并症)的胆总管结石病例共177例,按其治疗方式分为开腹手术组和EST组。其中开腹手术组62例,EST组11 5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ASA分级、术前有无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术前有无合并症,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取出结石的情况、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及腹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残余结石发生率,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开腹组手术时间为50~300 min(M=110)、出血量10~300 ml(M=60)、术后恢复排气时间24~96 h(M=48)、腹痛持续时间0~96 h(M=48)、住院时间8~70 d(M=21)、围手术期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8.1%、手术费546~2498元(M=1503.2);EST组手术时间为10~120 min(M=25)、出血量2~40 ml(M=10)、术后恢复排气时间1~48 h(M=3)、腹痛持续时间0~144 h(M=0)、住院时间5~56 d(M=17)、围手术期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40%、手术费2028~5728元(M=202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T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排气时间短,腹痛持续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但围手术期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及手术费高于开腹手术。

    作者:张鹏;赵景明;张忠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遵义地区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胆石病患者5136例病历资料,制定胆石病临床调查表进行逐项填写,经计算机整理后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胆石病男女比例1∶1.78,高峰年龄为41岁~及51岁~两个阶段;胆囊结石(4456例,占86.76%)和肝外胆管结石(554例,占10.79%)构成比例均较国内为高。结论胆囊结石是遵义地区胆石病的重要临床类型,且发病趋于年轻化;性别、饮食、职业与该地区胆石病的临床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王敏;余德刚;柳凤玲;谢义明;赵礼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1098例胆管扩张症的病因构成及分类

    目的 探讨胆管扩张症的病因构成及分类,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098例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先天性胆管囊肿69例(6.3%),继发性胆管扩张1029例(93.7%)。22种病因中,排在前5位的病因分别为胆管结石(366例,33.3%)、胰头癌(137例,12.5%)、壶腹周围癌(122例,11.1%)、胆管癌(68例,6.2%)、慢性胰腺炎或胰头部囊肿(62例,5.6%)。结论胆管扩张症可分先天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先天性胆管囊肿约占6.0%;继发性胆管扩张占绝大多数(约占94.0%)。后者又可以分压力性、撑开性、压迫性、感染性、代偿性、粘连性六种扩张类型。常见的病因是胆管结石、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

    作者:王保春;吕云福;韩晓玉;刘宁;岳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囊壁间结石研究

    目的 探讨胆囊壁间结石与胆囊腔内结石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我院普外科实施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的116例胆囊腔内结石合并胆囊壁间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与同期171例单纯胆囊腔内结石标本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用FT-1R光谱分析和磨碎镜检的方法分析结石。结果116例胆囊腔内结石与胆囊壁间结石结石类型符合率为97.4%,均以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为主。结石磨碎镜检结果显示,116例胆囊腔内结石与胆囊壁间结石中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的符合率为98.3%,且胆色素性结石与混合性结石明显高于胆固醇性结石。116例合并胆囊壁间结石的腔内结石标本与171例单纯腔内结石标本结石类型比较结果显示,前者胆色素性结石的比例高于后者,而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壁间结石主要是胆色素性或混合性结石。胆囊壁间结石与胆囊腔内结石具有同源性。

    作者:乔铁;马瑞红;冯禹阳;王兴强;王小锋;蔡洪英;罗小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核因子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黏蛋白1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黏蛋白1(MUC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89年8月至2009年6月间肝切除组织石蜡标本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肝良性肿瘤旁1~2 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组织切片分别进行NF-κB、EGFR及MUC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差异的意义。结果 3组NF-κB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5%(17/33)、25% (8/32)和4%(1/25),P<0.01;3组EGFR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 (10/32)和0(o/25),P<0.01; MUC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 (18/33)、28.1%(9/32)和0(0/25),P<0.01。EGFR、MUC1在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患者EGFR、MUC1阳性表达者的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低(P<0.01)。结论NF-κB是肝内胆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NF-κB、EGFR及MUC1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癌发展过程起协同的重要作用,EGFR及MUC1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作者:黄奋;陈汝福;周泉波;李海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性胆道结石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胆道结石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105例患者依据检查结果采用2种不同的胆道探查方式:(1)胆囊结石合并胆道继发结石,胆囊管有明显扩张或经胆囊管扩张术可顺利通过胆道镜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c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术后不放“T”管引流;(2)若胆囊管细且无扩张,或胆囊管存在变异,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胆道取石术(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若胆道内结石较少,结石无嵌顿则一期缝合胆道且不放“T”管,术后放腹腔引流管。若胆道下端结石嵌顿取石过程困难,或结石多、取石时间长则放“T”管引流同时放腹腔引流管。结果 共行LT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70例,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35例,其中放T管14例,不放T管21例。术后腹腔积液17例,其中LTCBDE组6例,LCBDE组11例。胆汁性腹膜炎5例,LTCBDE组1例,LCBDE组4例。腹部疼痛13例,LTCBDE组4例,LCBDE组9例。体温增高11例,LTCBDE组3例,LCBDE组8例。以上并发症均经腹腔穿刺引流保守治疗痊愈。LCBDE组术后T管脱出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当天和术后第2天,经再手术治愈。LCBDE组胆道残余结石14例,均经胆道镜完全取出;LTCBDE组随访43例,术后3个月复查B超未发现残余胆道结石。LTCBDE组中1例出现胆囊动脉夹脱落出血再次腹腔镜止血痊愈;LCBDE组术后放T管中有1例出现胆漏经腹腔引流10 d治愈。所有病例术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胆道结石可通过术前确切评估和术中正确处理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于聪慧;梅建民;余昌中;姚军波;杨荣华;聂洪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17β-雌二醇对豚鼠胆囊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目的 观察17p-雌二醇对豚鼠胆囊平滑肌的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效应,初步探究其机制。方法 构建去卵巢豚鼠动物模型,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检测各组豚鼠血清雌二醇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采用张力换能器观察17p-雌二醇对胆囊离体肌条收缩的影响。观察17β-雌二醇对豚鼠胆囊平滑肌肌条的急性效应及可能机制。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豚鼠血清雌二醇和CCK-8含量降低(P<0.05),离体胆囊肌条对CCK-8以及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P<0.05)。随着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时间(1、3和7 d)的延长,二者含量升高(P<0.05),离体胆囊肌条对CCK-8和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下降(P<0.05)。10-9~10-7 mol/L的17β-雌二醇对正常豚鼠离体胆囊肌条收缩无明显影响(P>0.05),10 6~10 5mol/L的17β-雌二醇可以抑制胆囊肌条收缩(P<0.05),这种抑制效应可以被尼莫地平、阿托品、地伐西匹、ICI 182,780和Y-27632等阻断剂阻断。结论 17β-雌二醇与胆囊动力相关,可以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机制影响胆囊平滑肌的收缩。

    作者:肖勇;余保平;张永顺;赵梦;胡柳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抑制miRNA-21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靶基因探讨

    目的 探讨抑制miRNA-21表达对胆管癌细胞株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方法通过RNAi技术抑制胆管癌细胞株RBE中miRNA-21的表达并加以验证。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BE细胞中RECK基因表达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用体外侵袭实验分析胆管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miRNA-21在胆管癌细胞株RBE中的表达得到有效抑制,并且RECK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流式细胞仪显示RBE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且抑制miRNA-21的表达后胆管癌细胞的侵袭性明显下降。结论抑制miRNA-21的表达可促进RBE细胞的凋亡,并降低其侵袭能力,RECK作为miRNA-21的靶基因参与调控过程。

    作者:尤昊;黄强;刘臣海;谢放;朱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道梗阻型损伤后机体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型损伤后胆管、肝脏及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从中获得佳手术修复时机的病理学基础。方法运用家犬制作梗阻型胆道损伤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胆管梗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胆管形态学、局部组织病理学和肝脏病理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胆管梗阻型损伤后,近端胆管随着压力的增加而持续扩张,第15天达(18.91±1.85)mm。损伤胆管局部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损伤早期(10 d之内)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黏膜水肿加重,胆管壁呈炎性水肿样增厚。至梗阻后期(15d之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黏膜层变薄,成纤维母细胞增生及胶原组织增生广泛,管壁纤维增生性增厚。定量分析炎症水肿程度显示,以5d时严重(HE染色WBC计数54.2士5.8个),到第15天炎症消退明显(HE染色WBC计数41.7士7.2比54.2±5.8个,P<0.05)。同时,在梗阻早期(BDL5、BDL10组)肝脏出现轻至中度的肝细胞浊肿变性伴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充血。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至梗阻后期(20 d、30 d)肝细胞出现广泛的空泡变性及肝窦闭塞。结论急性梗阻型胆管损伤后早期(5 d)出现胆管急速扩张,胆管及周围组织炎症水肿,肝实质损害。15d后局部炎症水肿消退,代之纤维及胶原增生。20 d后肝实质出现不可逆损害。综合局部环境及全身条件认为梗阻后10~20 d是手术进行一期修复的好时间段。

    作者:黄强;刘臣海;王成;胡元国;邱陆军;汤志刚;王士堂;林先盛;王世杰;谢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自主植物神经病变等是形成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脂联素、瘦素及代谢综合征等等。本文对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总结。

    作者: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可降解胆管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医源性胆管损伤常用的处理方法,如胆肠吻合,由于放弃了奥狄括约肌功能,近远期有并发逆行性胆道感染、胆管炎,甚至胆管癌的风险。随着临床上对奥狄括约肌功能的重视,有必要寻找能维护胆管功能的修复材料。目前已报道的可降解胆管修复材料具有无免疫原性、暂时性支持作用、降解产物对身体无害等优点,有希望成为可供选择的胆管修复材料。本研究就可降解胆管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陶费;李强;丁义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老年胆总管结石内镜下治疗特殊性的临床分析

    胆总管结石在老年人中患病率较高。由于年龄大以及常伴有多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外科手术风险性明显增加。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现将近年我院老年胆总管结石内镜下治疗特殊性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范彦;吴杰;黄晓东;廖宇圣;万悦;王爱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胆管取石并发无肠穿孔的气胸及广泛皮下气肿一例

    十二指肠穿孔是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后的并发症,发生率<1%。十二指肠穿孔多发生于腹膜后,不仅诊断困难、易漏诊,且处理困难。我院曾收治1例罕见的EST胆管取石并发无肠穿孔的气胸及广泛皮下气肿病例,现报告、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发现血糖升高6年,恶心、呕吐2d入住内分泌科。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史。

    作者:朱忠超;龚昭;李兵;胡思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十二指肠损伤临床上较少见,如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我院从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处理3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3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3年余、加重2d”人院。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急性感染,第2天行LC。术中见胆囊增大、充血水肿,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用吸引器头钝性分离胆囊三角,术毕放置腹腔引流管。在术后麻醉复苏过程中自主呼吸恢复时,见引流管内引出胆汁10 ml余。

    作者:许焕建;沈志宏;傅宏;任培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670例临床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临床上称为胆囊息肉。随着B超、CT检查的普及,PLG的临床发病率明显提高。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670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许焕建;方兴亮;陈志良;沈志宏;傅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妊娠中晚期急性胆囊炎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治疗中的应用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采用保守治疗常可缓解。若不缓解,由于其特殊性,常使临床医师和患方倍感困惑。选择对患者和胎儿影响小且临床风险小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医师研究的热点。我院普通外科于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对于妊娠中晚期急性胆囊炎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经保守治疗不缓解者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春礼;解寒冰;李影;陈涛;倪艳;孙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囊不典型类癌合并阻塞性黄疸一例

    胆囊不典型类癌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恶性程度低于典型类癌,呈低-中度恶性。现将胆囊不典型类癌合并阻塞性黄疸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4岁。因上腹隐痛不适1个月余,巩膜、皮肤黄染10余天,于2010年2月21日收入山东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间断性,剑突下为著,放射右肩背部。近10余天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瘙痒。CT检查示胆囊癌并周围浸润,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胆系扩张。

    作者:崔凯;张波;李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囊缺如、胆总管结石、胆管炎并发胆总管横结肠内瘘一例

    先天性胆囊缺如少见,胆总管结石并发胆总管横结肠内瘘更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62岁。右上腹部反复隐痛3年,期间间断寒战、发热、黄疸,经抗炎对症治疗缓解。近1年伴腹泻,腹泻每日3~4次。2个月前开始右上腹部隐痛伴寒战、发热,抗炎对症治疗,近3d病情加重,高热不退,体温达39~40℃。B超示:肝硬化、脾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未显示。外院CT报告:肝硬化,脾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及胆囊积气。我院CT、MRI、MRCP报告:肝硬化、脾大,胆总管结石,胆囊未显示(图1、2)。血常规:白细胞16×109/L,中性粒细胞85%。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6 U/L,天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4 U/L,总胆红素131 μmol/L,直接胆红素46 μmol/L。诊断:胆总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萎缩?肝硬化。急症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孙培龙;叶启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腹膜后感染一例

    患者,男,38岁。因胆道术后反复发热、呕吐41 d于2009年3月3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1月23日在当地医院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4d起出现发热、恶心及呕吐。体温每天波动于37.5~39.5℃,有时伴寒颤。经酒精擦浴、应用降温药等对症处理,体温可降至正常。另一突出症状为反复、频繁、剧烈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体重由术前的70 kg下降至41 kg。当地医院曾怀疑“胆道梗阻”,于术后3周行T管胆道造影,发现胆道通畅,未见异常表现,遂拔除T管。窦道不愈,持续漏胆,义在窦道内放置一根尿管,每天经引流出胆汁500 ml左右。患者发热、呕吐不缓解,后来又怀疑“肺部感染”、“切口感染”、“风湿病”等,予对症处理及抗生素、激素等治疗,病情无好转。遂转来我院。

    作者:孙宏伟;李成林;崔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再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修复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院转入(31例)及本院发生的(7例)医源性胆道损伤38例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通过分析既往胆道手术史、术后病情变化、再次手术前的影像学表现和术中所见而终确诊。根据实施确定性胆道修复手术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术中修复(n=26)、早期修复(72 h以内,n=15)和延迟修复(n=17)三组进行比较。结果胆道损伤发生后,术中修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佳,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早期修复次之。然而,能否及时发现胆道损伤、及时施行确定性的修复手术,受术者及所在医院胆道外科的水平所限。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修复时机及正确处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好术中及时发现及时修复,修复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胆道外科医师实施。

    作者:白雪巍;孙备;刘杰;武林枫;姜洪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现状及手术指征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其发现率较以往升高。对于肝血管瘤患者外科治疗的选择各学者意见不一。本文就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现状手术指征进行一综述。

    作者:王开阳;傅华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从胆石成因研究谈胆石病预防的新策略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率有不断增加趋势。在胆石病发病机制中,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胆石病患者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增加向胆汁中分泌以及经小肠摄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对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进行有效干预,通过降低肝脏胆固醇负荷及其分泌,抑制小肠胆固醇摄取等多个环节,维持胆汁胆固醇的平衡,有望成为预防胆石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作者:蒋兆彦;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处理和预防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56年6月至2007年4月收治以及院外会诊处理的133例胆肠吻合口狭窄病例的情况。结果133例胆肠吻合口狭窄,均为医源性胆管损伤后造成的并发症,经手术积极再处理,131例疗效满意,2例效果欠佳。结论胆肠吻合口狭窄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应努力避免;一旦发生吻合口狭窄,必须积极、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卫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