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年10期文献
  • 早期内镜介入干预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早期(48 h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治疗组(ERCP组)218例及同期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02例.分别观察两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RCP组全部成功施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1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218例均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重症20例同时行胰管支架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血白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CP组重症病死率为8.0%,对照组重症患者病死率22.2%.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施行ERCP能够明确病因,疗效确切安全,能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谢飞;张洁;牟廷刚;赖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胆道修复手术在Mirizzi综合征大范围胆管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修复手术在伴有大范围胆管缺损Mirizzi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1月作者所在单位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治疗的3例伴有大范围胆管缺损者的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国内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10年间有关修复方法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报道5篇,对检出的159例病例资料按Csendes分类,对其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例胃瓣修复病例中,CsendesⅢ型2例,Ⅳ型1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分别随访2年、3年、1年,平均随访2.5年,无胆管狭窄及胆管炎症等并发症发生.国内文献检索159例中,CsendesⅠ型93例,采用单纯胆囊切除58例,胆囊大部切除+剩余黏膜电凝消融35例;Ⅱ型40例,瘘口直接修补29例,带血管蒂胆囊瓣修补9例,脐静脉瓣修补2例;Ⅲ型20例,带血管蒂胆囊瓣修补9例,脐静脉瓣修补1例,带血管蒂胃瓣修补3例,胆管空肠Roux -en-Y吻合7例:Ⅳ型5例,均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胆瘘1例,消化道出血1例,胆管狭窄1例,均治愈.结论 对于存在胆囊胆管内瘘的Mirizzi综合征患者,应根据瘘口大小及修复材料,进行个体化的修复治疗.对于伴有较大缺损的胆管损伤,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胆道疗效确切,宜作为首选.

    作者:梁斌;黄晓强;王敬;夏红天;刘博;向昕;董家鸿;黄志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附40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对40例肝良恶性病变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其中原发性肝癌13例、复发性肝癌1例、肝胆管细胞癌1例、转移性肝癌6例、肝胆管结石10例、肝血管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肝腺瘤1例.术中常规使用腹腔镜超声定位.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应用高频电刀、超声刀或Ligasure等器械离断肝实质.肝断面粗管道用Hemolock夹闭,必要时使用血管切割闭合器离断.实施腹腔镜右半肝切除3例,左半肝切除10例,左肝外叶切除14例,S56切除5例,S5切除3例,S6切除4例,S4b切除1例.结果 全腹腔镜切除34例,中转开腹腔镜辅助切除6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250.21±50.94) min,术中出血(420.20±120.10)ml.术后发生胆漏2例.住院时间(5.68±1.74)d.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该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部分肝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术式.

    作者:陈焕伟;王峰杰;李梅生;李杰原;甄作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术中胆汁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细菌谱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该院急性胆管炎患者241例,根据日本东京指南标准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取胆汁送细菌培养,记录胆汁培养结果,数据经SPSS 16.0软件分析统计分析.结果 该组细菌培养阳性率75.1%,共培养出细菌24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39株,阴性菌99株,酵母菌6株.前五位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轻度与重度胆管炎的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与中度(P=0.141)、中度与重度(P=0.647)急性胆管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在中、重度胆管炎患者分布较革兰氏阳性菌普遍(P<0.05).在中、重度急性胆管炎中,多重细菌感染比例较高(P<0.05).结论 胆道感染细菌仍以大肠杆菌及肠球菌为主,重型急性胆管炎较轻型急性胆管炎细菌培养阳性率高.革兰氏阴性菌在中、重度患者中的分布较阳性菌广,重型急性胆管炎中多重细菌感染较普遍.

    作者:陈海川;俞海波;肖竣;金肖丹;陈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法在肝细胞癌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法(total hemi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HVE)在肝细胞癌右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一科、肝移植科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同一手术组收治的123例行右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采用THHVE法阻断(A组),65例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阻断(B组).两组比较在肿瘤大径(7.69±3.70 cm比6.08±4.07 cm)和血流阻断时间(28.55±8.67 min比19.85±6.74 min)上A组明显大于B组,P<0.05.而在术中总出血量(304.31±270.36 ml比542.62±876.84 ml)以及在术后第1、3、7天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8.97%比38.46%)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THHVE法行右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可减少术中的出血,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隋承军;徐峰;沈伟峰;阚彤;谢峰;耿利;黄杨卿;杨甲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破裂出血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6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TACE治疗19例、手术切除7例,有8例TACE后再手术切除.结果 26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中19例经TACE治疗后休克及时纠正,生命体征很快稳定,复查CT肿瘤缩小;其中8例TACE治疗1个月后行Ⅱ期肿瘤切除,AFP均下降或正常,疗效优良.7例Ⅰ期手术者1例术后死亡,4例发生腹腔肿瘤种植转移.结论 TACE可有效治疗肝癌破裂出血、减少不可切除病例的剖腹探查止血手术、提高肿瘤切除率.TACE联合手术切除可显著降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率.

    作者:李志伟;王元喜;蔡烈;郑宇;陈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探讨相应临床诊治预防措施.方法 回顺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外科收治并行PD治疗的331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PD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2%,其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6.7%,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5%.PD常见消化道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出血(40.0%)、胃肠吻合口出血(20.0%),该组未发生胆肠吻合口出血.PD的消化道出血可发生在术中(20.0%)、术后24h内(20.0%)和术后24 h后(60.0%).术中出血的部位为胰肠吻合口胰腺断端,术后24 h内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空肠断端,术后24 h后出血部位为胃肠吻合口和空肠输出襻.PD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手段包括:单纯开腹手术止血(40.0%)、血管介入后开腹手术止血(40.0%)、单纯血管介入栓塞止血(20.0%).结论 PD后消化道出血的常见部位在胰肠吻合口和胃肠吻合口,一线的诊断治疗手段为血管介入和栓塞.消化道内窥镜止血是可以选择的方式,而开腹手术止血是终的治疗手段.

    作者:庄岩;田孝东;吴广东;王维民;杨尹默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核酸内切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核酸内切酶(Dicer)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和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0例肝门部胆管癌和1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Dicer的表达;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与人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pic中Dicer的表达量;分析Dicer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对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Dicer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在QBC939中的表达明显低于HIBEpic(P<0.05),高分化胆管腺癌中Dicer表达明显高于中、低分化腺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icer低表达组的根治性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短于高表达组(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Dicer表达水平为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肝门部胆管癌和胆管癌细胞株Dicer表达下调;低表达Dicer的胆管癌患者预后更差.Dicer可能为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杨光耀;杨康;温松奇;俞亚红;丁志强;陈勇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取石网篮经胆囊管取石技术在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应用经胆囊管取石网篮行胆管造影、取石及再造影技术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管探查术的患者资料,共185例.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经胆囊管取石网篮插管造影处理.造影阳性者利用网篮直接取石,或以胆管镜辅助取石治疗.取石后再次行胆管造影了解胆管通畅情况.结果 185例患者术中胆管造影均成功.60例胆管造影阳性,其中45例经胆囊管利用网篮直接成功取石,10例通过胆囊管胆总管微切口、胆管镜辅助成功取石,5例中转开腹行胆管探查处理.取石后均再次行胆管造影未见结石残留.结论 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经胆囊管利用取石网篮行胆管造影、取石及再造影可及时发现胆总管结石,有效避免不必要胆管阴性探查.胆管取石操作简单、可靠,取石术后胆管清晰、通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振丰;蒲青凡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总结其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 总共102个病灶,大小范围为20 mm×20 mm~130 mm×100 mm.灰阶图像上大部分病灶表现为回声不均匀(75个,73.5%)、边界模糊(70个,68.6%)、分叶状(55个,53.9%).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大部分病灶能检测到血流(75个,73.5%),以簇状、短线状及彩点状血流为主,其中大部分血流的阻力指数大于0.6(65个,86.7%).102个病灶中,见条索样高回声的有37个(36.3%),后方回声出现轻度衰减的有29个(28.4%),出现“脐凹”现象的有22个(21.6%).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4.2%(80/95).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充分认识其声像图特征可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毛枫;王文平;李超伦;黄备建;袁海霞;丁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短发卡状RNA抑制AKT2对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发卡状RNA(siRNA)抑制AKT2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靶向AKT2的siRNA片段并构建SMMC7721AKT2 siRNA表达质粒,将其转染SMMC7721细胞,通过G418筛选出稳定株.MTT法检测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存率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P27、CyclinD1;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析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MTT检测显示AKT2干扰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AKT2干扰组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细胞比例下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yclinD1表达下降,P27的表达上升.Transwell试验和划痕试验显示AKT2干扰组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 AKT2基因沉默可明显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并阻滞细胞周期.AKT2基因沉默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作者:谢毅;钱海鑫;王旺河;张超;李国庆;田鹏;张辉;王志凯;梁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代谢组学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是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率低,就诊时患者往往已达中晚期,失去佳的手术机会,故预后极差.代谢组学作为一种高敏感性的研究技术,对探索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演变具有很大的潜力.笔者就代谢组学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莫宇轩;焦兴元;石景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组织器官工程实验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是一个涉及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反应器工程和临床医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其终目的是在实验室内建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组织工程学研究主要包括种子细胞筛选、生物支架材料研制以及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体外组织构建.近年来,虽然组织器官工程研究在组织工程化软骨、气管、膀胱、生物人工肝、生物人工肾、心脏瓣膜、内分泌器官等领域取得了进展与突破,但临床应用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组织器官工程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将极大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吴阳;叶俊生;张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肝细胞癌的CpG岛甲基化表型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了以多个基因同时甲基化为特征的CpG岛甲基化表型(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的存在.CIMP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检测肝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以为肝癌的早期诊断、肝癌分型,预测肝癌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郑志云;周琳;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评估意义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它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仅次于肝癌的第二位肝胆恶性肿瘤[1,2].由于大多数胆管癌患者在得到确诊时已是疾病的晚期,故总体预后差.只有行根治性切除才能使患者获得佳疗效,但术后肿瘤的复发率仍然非常高[3,4],这往往与患者早期即发生肿瘤浸润转移有关.上皮细胞来源肿瘤在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机制的激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早期事件,也是肿瘤细胞具有迁移性和侵袭性的一个主要原因[5].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EMT相关标志物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发生了EMT现象,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胆管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刘磊;黄强;刘臣海;王成;邱陆军;胡元国;谢放;邵峰;朱成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解剖性脾切除术七例临床治疗体会

    近年来,肝部分切除多按解剖分段行精准切肝,肝脏断面的处理变得相对简单可靠.脾脏血供也呈节段性分布,相邻脾段之间有一个近乎无血管的平面[1],因此理论上也可按解剖分段精准切除.据此,我们试行了解剖性脾部分切除,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王平;王业波;孙勇;张建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浆MicroRNA-224在肝细胞癌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MicroRNA(miRNA)是长约20~25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具有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功能[1].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miR-224不仅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而且在HCC患者血浆的表达水平亦高于健康人群[2].本实验通过检测血浆miR-224在HCC患者手术前后的表达差异,并与其他肿瘤患者比较,分析了术前血浆miR-224表达量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向邦德;高军平;倪航航;郭哲;赵荫农;黎乐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ω-3鱼油脂肪乳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术后影响的研究

    肝硬化患者肝切除后立即引起肝功能受损和代谢紊乱,而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轻这种代谢紊乱,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脏再生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ω-3鱼油脂肪乳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恕同;李薇;黄力;胡文杰;梁力建;赖佳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壁脾种植误诊为肝脏肿瘤一例

    患者男,67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既往50年前因脾破裂行脾切除术,1年前因脑出血住我院治疗,无乙肝及丙肝病史.入院查体:见左上腹经腹直肌长约15 cm切口瘢痕,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红蛋白125 g/L,红细胞计数4.19×109/L,白细胞计数8.8×109/L,血小板计数253×109/L,甲胎球蛋白3.7 ng/L,肝功能无异常.B超检查报告:肝右后叶椭圆形低回声实性团块,回声均匀,周边伴有低回声晕.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团块周边和内部可见短状血流信号.CT扫描:示增强动脉期呈均匀强化,连续观察动脉期肿块周边快速强化,静脉期快速消退.MRI显示椭圆形短T1、长T2信号结节影,边界清楚,大4 cm×3.5 cm,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手术探查:右上腹侧腹壁见4 cm×3.5 cm大小质韧红褐色结节,表面稍有凹陷,紧贴肝右后叶下段,但与肝表面无粘连,肿物由腹壁供血.病理报告为脾组织.

    作者:高若辉;白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劈离式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术是一种理想的扩大供肝利用和缓解供肝短缺矛盾的方法,可以缩短受者等待时间,降低等待期间患者病死率.劈离式肝移植与全肝移植比较,在供肝及受者选择、移植物血管分配、供肝劈分技术要点及移植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更严格,是影响劈离式肝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对部分肝移植认识的加深,器官保存技术、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发症预防手段的进步,劈离式肝移植必将拥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作者:朱志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

    目的 讨论胆囊息肉样病变(GPL)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经超声检查处理的GPL病例.结果 使用腹部超声检查方法确认GPL共591例,其中349例为女性,占59.1%;年龄范围20~73岁.有395例出现腹痛等症状,39.9%是单发息肉,9.8%同存胆囊结石.使用超声检查GPL的特异性为92.5%.136例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涉及胆囊癌的病例拟施行开腹胆囊扫除术.结论 多数小的GPL为良性,可静止多年.但具有年龄>50岁,息肉直径>10 mm的这两条主要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预测可能为恶变的GPL.其余恶变的危险因素尚有同存胆囊结石、单发性息肉、有临床症状的息肉等.

    作者:杨兴无;林韬;杨春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肝移植术后感染时间表与病原学特点

    随着有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肝移植患者和移植物生存率均获得显著提高.感染成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了解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是大有裨益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表现变得十分不典型.临床可结合特异性标记物检测,提高感染的早期诊断率.移植术后感染谱随时间的不同也有所变化,根据发生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免疫低下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造成移植术后机会性感染和二重感染明显增多的原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新出现的真菌和多重耐药菌明显增多.因此,应重视移植后抗菌药物的管理和规范化使用,并制定相关指南,从而减少耐药性并改善预后.

    作者:蔡常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第十四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12年8月17日至19日在天津召开了第十四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胰腺外科学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沛教授致词并宣布大会开幕.在2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名普通外科医师共聚一堂,全方位的展现了我国胰腺外科领域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对胰腺癌的难点热点问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慢性胰腺炎与器官保留手术、胰腺良性肿瘤以及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全国胰腺外科领域的协作,确定了今后全国性科研协作攻关的方向.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胡亚;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