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年11期文献
  • Habib 4X射频凝固设备辅助腹腔镜无血切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Habib 4X双极射频设备辅助腹腔镜切肝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我院31例腹腔镜Habib 4X射频辅助肝切除病例的手术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完成腹腔镜下手术,1例中转开腹.其中左肝外叶切除12例,左半肝切除1例,第Ⅴ或第Ⅵ肝段切除9例,Ⅴ、Ⅵ肝段联合切除2例,肝楔形切除6例.联合胆囊切除2例.切肝时间10~68 min,中位切肝时间24 min;出血量8~370ml,平均(145±75)ml.术后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经护肝治疗3~5 d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8±2.6(3~12)d.无术后出血、胆漏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对于Ⅱ、Ⅲ、Ⅳa、Ⅴ、Ⅵ肝段病灶的腹腔镜肝切除,应用Habib 4X射频凝固断肝技术,无需肝门解剖和血流阻断,可提高切肝速度,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异常程度,降低肝癌病灶切缘局部复发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爱东;胡益挺;陈志红;李振宇;余力;张法标;蔡柳新;方哲平;季一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MRI与CT影像表现.方法 对2009-2011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AML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3例,女9例,发病年龄34~60岁(平均44.17岁).12例共14个病灶,其中发生在肝左叶8个,右叶6个.9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8个病灶边界较清晰;8个病灶于MRI和(或)CT上显示出脂肪成分;增强后门脉期至延迟期9个病灶强化程度稍减退或呈高信号;5例见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包括门脉及腔静脉,1例左肝静脉早显,6例显示出扭曲畸形的血管.所有病灶均无门静脉癌栓.12例均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肿瘤具有良好的边界、瘤内脂肪成分、增强延迟强化及扭曲畸形的血管时应考虑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可能.

    作者:贾宁阳;程红岩;陈栋;龙行安;陆伦;王雪雪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微RNA在胰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微RNA(microRNA,miR)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意义,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37例胰腺癌患者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10例正常人血浆标本作为对照.采用RT-PCR方法,以U6为内参,检测4种miR(miR-190、miR-196a、miR-221、miR-222)在胰腺癌患者及正常人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CA199的关系.结果 胰腺痛患者血浆中4种miR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miR 190(3.50±4.07)、miR-196a(4.21±4.13)、miR-221(4.00±4.11)、miR-222(2.57±2.55).其中miR-196a的高表达和胰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病理特征无关.其余3种miR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4种miR的相对表达量与CA199浓度无相关性.结论 miR-190、miR-196a、miR-221、miR-222在胰腺癌患者血浆中显著高表达.血浆中miR-190、miR-196a、miR-221、miR-222的检测可能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个新方法.

    作者:杨洪涛;周细武;于茜;熊秋生;陆才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自发破裂的预测和临床预后

    目的 研究影响肝癌自发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评估选择性一期肝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2年4月至2006年11月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确诊为肝癌的4209例患者中,有200例肝癌自发破裂.回顾性分析200例自发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预后,并与随机选取的202例同期未发生破裂的肝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高血压、血管癌栓、肝外侵犯及肿瘤大于5 cm是肝癌自发破裂的预测因素.在200例肝癌自发破裂患者中,105例行肝切除治疗、33例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62例保守治疗.所有肝癌破裂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1 ~72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2.5%、10%和4%.肝切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72个月),TACE组为4个月(1~30个月),而保守组为1个月(1~19个月).行肝切除的肝癌破裂患者(105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1%、19.0%和7.6%,而同期未破裂肝切除肝癌患者(98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7.1%、59.8%和41.2%(P<0.001).结论 对于伴有肝硬化、高血压、血管癌栓、肝外侵犯及肿瘤大于5 cm的肝癌患者,应警惕肝癌自发破裂的高风险.选择性一期肝切除治疗的肝癌破裂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尽管其总体预后较肝癌未发生破裂患者差.

    作者:朱倩;晏建军;张向化;曹杰;黄亮;李静;沈军;严以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DNA甲基转移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3a(DNMT3a)和3b(DNMT3b)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7例HCC癌组织、42例HCC癌旁肝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NMT1、DNMT3a和DNMT3b在H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9%、68.1%和78.7%,在癌旁组织内分别为50.0%、52.4%和57.1%,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内的阳性表达(16.7%、16.7%和25.0%).而且DNMT1、DNMT3a和DNMT3b与HCC的病理分化类型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 DNMT1、DNMT3a和DNMT3b的异常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有紧密的关系.

    作者:沈苑;顾栋桦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CBM、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截止日期至2012年2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肝移植术后BC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累计病例524例,对照3967例.Meta分析提示:供者年龄以及受者年龄、原发病、热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对术后BC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男性患者术后BC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OR:1.40;95% CI:1.09~1.79;P=0.008);术前肝功能C级患者术后BC发生率显著增高(OR:1.95;95% CI:1.02~3.76;P=0.04);留置T管较不留置T管患者术后BC发生率要高(OR:2.00;95% CI:1.30~3.08;P=0.002);发生排斥反应显著增加术后BC发生率(OR:1.80;95%CI:1.11~2.93;P=0.02);合并肝动脉并发症患者术后BC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动脉并发症患者(OR:3.15;95% CI:1.37~7.23;P=0.007);冷缺血时间及手术时间BC组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受者为男性、肝功能C级、留置T管、发生排斥反应、合并肝动脉并发症、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等7项是肝移植术后BC的危险因素.肝移植术后BC的发生与供者年龄以及受者年龄、原发病、热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因素无关.

    作者:蒙建源;徐静;樊奇;彭民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可切除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微创手术治疗模式探索: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索可切除结直肠癌伴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CRCLM)的微创手术治疗模式,前瞻性研究微创手术切除CRCLM的安全性及生存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共有31例可切除的CRCLM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经基线检查确诊直肠癌伴肝转移且具备可切除性.研究排除了有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的患者.均经多学科专家协作组联合会诊,制定诊治方案(包括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及其方案、同期或分期手术、是否行微创手术及术式等).结果 31例均完成结直肠及肝脏切除术,并至少接受一种微创术式.31例中接受腹腔镜结直肠切除及腹腔镜肝脏切除者10例,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者18例,仅接受腹腔镜肝脏切除术3例.26例同时性CRCLM患者中有19例接受同期结直肠切除加肝切除,其余患者均为分期手术.术后无结直肠吻合口漏、肝功能衰竭、胆漏、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31例中有1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化疗.术后平均随访23.3个月.随访期间复发及转移13例,其中5例死于肿瘤晚期,总生存率87.1%,无瘤生存率71.0%.结论 对于可切除的CRCLM,微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使部分CRCLM患者接受结直肠和肝脏的同期手术成为可能,但需谨慎掌握适应证.微创手术的短-中期生存效果是可以接受的,远期效果值得期待.

    作者:姚宏伟;修典荣;付卫;袁炯;王德臣;蒋斌;马朝来;原春辉;孙涛;马力文;曹宝山;刘剑羽;陈明;陈文;谭石;黄永辉;张莉;石雪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免疫调理对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目的 探讨免疫调理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分析40例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和胸腺肽α1(常规治疗+免疫调理),免疫调理疗程为7d.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及14 d淋巴细胞计数和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水平等相关免疫学指标动态变化,同时收集临床术后感染资料.结果 治疗组发生感染并发症2例,发生率10%.对照组发生感染并发症6例,发生率30%.两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淋巴细胞计数及CD14+单核细胞HLA DR水平在术后3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治疗后14 d(P<0.05).结论 免疫调理可以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和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从而改善免疫麻痹,临床上可有效降低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纪任;倪勇;章静;邓浩源;张敏杰;韩庆;王成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MI-166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新型选择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MMI-166对裸鼠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移植瘤生长及瘤内MMP-2、MMP-9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实验组口服MMI-166(200 mg·kg-1·d-1).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长、短径,比较两组间肿瘤体积、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肿瘤组织内MMP-2、MMP-9蛋白的表达.利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研究结束后,实验组移植瘤肿瘤体积为(1252.30±464.84)mm3,明显小于对照组移植瘤肿瘤的(2241.82±208.06)mm3;实验组瘤体重(1.42±0.15)g,低于对照组的瘤体重[(2.17±0.20)g];实验组抑瘤率为34.47%.实验组内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分别为(2.80±1.10)、(2.60±1.52),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指数在实验组为(75.60±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40±10.14)%.结论 MMI-166可抑制胰腺癌肿瘤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2、MMP-9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徐怀勇;巩本刚;高崇崇;李梦宇;吴俊本;相亭海;成丕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循环冷冻消融术对西藏小型猪肝部冷冻消融效果的比较

    目的 以西藏小型猪为模型,比较肝部双循环冷冻-复温与三循环冷冻复温消融效果的差异.方法 西藏小型猪9头,开腹后行肝冷冻消融术.每头猪分别实施两循环冷冻-复温(10-5-10-5,min)消融和三循环冷冻-复温(5-5-5-5-10-5,min)消融,两组总冷冻时间相同.冷冻过程中分别测量冷冻中心点温度、冷冻形成冰球大直径.术后7d取肝组织解剖、测量冷冻引起的表面损伤区大长径及内部坏死区大长径,并观察冷冻区域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三循环冷冻组形成的冰球表面大长径大于两循环组;7 d后两冷冻组冷冻后形成表面和深度损伤区大小相近.两循环冷冻组与三循环组冷冻损伤区病理分区相同,但三循环冷冻组引起完全坏死区域更大.结论 相同的冷冻时间内,三循环冷冻组对肝脏的冷冻消融效果更好.

    作者:姚飞;曾健滢;陈继冰;周亮;刘卫群;吴炳辉;方刚;邓春娟;陈志贤;冷尹;邓敏;张波;邓春梅;李家亮;何丽华;牛立志;左建生;徐克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香胶联合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目的 研究乳香胶联合吉西他滨对体内、外培养的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四唑氮蓝还原法检测BxPc-3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色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乳香胶联合吉西他滨(两药联合组)用药后BxPc-3细胞内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亚基以及NF-κB抑制蛋白IkB、凋亡调节蛋白Bcl 2和Bax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建立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监测移植瘤体积变化.结果 两药联合组选择乳香胶(40 mg/L)和吉西他滨(10 mg/L)处理72 h后,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细胞的作用显著优于单独使用(P<0.01);凋亡比例(45.13±4.01)明显高于乳香胶组或吉西他滨组(P<0.01)和对照组(5.07±1.37,P<0.01);乳香胶或两药联合可抑制NF-κB的活性;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作用48 h后,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吉西他滨组和对照组(P<0.01).而IkB和Bax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吉西他滨组和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乳香胶或两药联合组可显著抑制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P<0.05).结论 乳香胶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增加IkB和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的蛋白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并增强吉西他滨的药效.

    作者:王洪成;吴海生;艾开兴;郑起;黄新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管腔内技术制备犬肝静脉阻塞布加综合征模型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制备犬肝静脉阻塞布加综合征(BCS)模型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24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6).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右颈外静脉送入球囊导管至靶肝静脉(肝左、中静脉共干支),充盈球囊完全阻断血管.实验组经球囊导管端孔注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超液化碘油混合液3~5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动态观察靶肝静脉阻塞后不同时间段肝功能、门静脉压力、靶肝静脉及其引流区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建模成功率100%,两组均无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术后第4、6、8周丙氨酸转氨酶分别为(52.5±12.5)U/L、(61.3±5.7)U/L、(38.6±9.4)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白蛋白分别为(0.18±0.04) g/L、(0.22±0.02)g/L、(0.19±0.06)g/L,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第4周肝静脉均通畅.实验组术后第4、6、8周肝左、中静脉共干支完全闭塞.其引流区肝组织肿胀,分别呈淡红色、暗红色、暗黑色.实验组术后第4周光镜下肝细胞淤血、水肿,肝静脉壁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第6周肝细胞水肿严重,肝静脉内膜、中膜增厚.术后第8周肝细胞萎缩、坏死,肝静脉壁内膜明显增厚、中膜弹性纤维大量增生.结论 血管腔内技术是制备肝静脉阻塞BCS动物模型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小龙;张庆桥;吴猛;神斌;徐浩;肖晋昌;王勇;高志康;王文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T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意义

    传统认为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但是,有研究发现部分T细胞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表达MHCⅡ类抗原,其发生机理及生物学效应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表达MHCⅡ类抗原的T细胞亚群的产生、作用机制及其与免疫耐受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参考.

    作者:王海洋;朱继巧;李先亮;陈大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途径,细胞质内形成空泡为其特征.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面对自身新陈代谢或外部人为干预诱导的应激反应时,自噬表达升高并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本文对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佟辉;杨卫平;邱伟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近20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的应用,微创手术已成为外科发展方向.然而,腹腔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近年研发的达芬奇(da Vinci)辅助手术系统克服了腹腔镜手术的不足.其优势包括:仪器灵敏性改善,手震颤降低,三维可视化(3D)以及人机工程学和相机稳定性提高等.随着经验的增加,随着机器人技术及其在先进的腹腔镜操作中的应用,更多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得到开展.本文综述达芬奇辅助手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普通外科手术应用.

    作者:李建平;杨军;顾元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128排螺旋CT对胆道引流术后T管窦道形成的初步观察

    胆道引流术后拔除T管的前提条件是T管周围形成完整窦道.如何观察T管窦道目前国内外没有好的方法.我们近发现螺旋CT可以观察T管窦道,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共搜集3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2.5岁.

    作者:汪建初;王存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价值的比较

    近年来,虽然超声造影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功,但是增强CT/MRI仍为其临床主要诊断手段.为使两者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就两者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能力作一比较.

    作者:吴莉莉;苏中振;吴涛;郑荣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肝衰竭效果的差异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综合征,病死率高[1].即使积极的内科治疗,其死亡率仍然高达60%~75%[2].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PE+CVVH)、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PE+HP)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肝衰竭的血液净化技术,是找寻肝衰竭治疗突破口的一个重要探索.

    作者:史应龙;周红卫;谢恺庆;黄爱芳;吴卓媚;王娟;彭民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腹腔镜手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2型糖尿病

    有研究显示,胆囊结石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为16.9%[1].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间,笔者对62例胆囊结石合并T2DM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加Roux-en-Y型胃肠短路术,一次手术同时治疗胆囊结石和T2DM.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东均;安琳;张成;马富平;门定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内胆管囊腺癌15例临床分析

    肝内胆管囊腺癌(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IHBCAC)是一种少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们医院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因素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坤;朱锦德;陈述政;吕昕亮;滕荣跃;韩若阔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脏软组织肉瘤伴胆囊肉瘤样癌一例

    患者,女性,57岁.2011年7月因饱食后中上腹胀痛3d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乙肝表面抗原等未见异常.

    作者:胡益挺;李振宇;方哲平;季一鸣;周涛;蔡柳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小板门静脉注射促进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

    在我国,大约有85%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1].伴有肝硬化的患者肝功能储备下降,不但影响肝癌切除率,且术后常出现肝功能不全,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而致死亡.因此研究如何促进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叶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具有较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陆宇龙;袁玉峰;刘燕;常磊;覃海泉;张中林;唐胜利;何跃明;刘志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胰头肿块组织活检阴性的处理对策

    由于胰头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该部位肿块的鉴别诊断是目前临床外科学界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超声、CT、PET/CT、MRI、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等各种影像学方法能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但仍有部分病例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获得确诊.手术前穿刺加病理虽然有助于确诊,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假阴性可能.该文综合近年国内外文献,就胰头肿块组织如果活检阴性,如何恰当地进一步处理,以使患者大获益进行讨论.

    作者:张太平;李建;赵玉沛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