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3年11期文献
  • Blumgart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Blumgart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的吻合方式分为三组:Blumgart吻合组(A组)37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B组)39例,传统的套入式吻合组(C组)129例;比较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三组患者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是8.1%、23.1%和30.2%.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腺质地较软、胰管直径<3 mm、非Blumgart吻合是术后胰瘘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Blumgart吻合在胰管直径<3mm组的患者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P=0.038)与传统的套入式吻合术(P=0.011);Blumgart吻合在胰腺质地较软的患者组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的套入式吻合术(P=0.001).结论 Blumgart吻合可以显著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张新静;张伟;张倜;崔云龙;李慧锴;宋天强;李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广西地区乙肝病毒/黄曲霉素B1相关的肝细胞癌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素B1相关的肝细胞癌(HCC)差异蛋白质表达谱特点,初步探讨两因素的协同致癌机制.方法 32例HCC患者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情况分为四个亚组:组A:H BV(+)/AFB1(+)10例;组B:HBV(+)/AFB1(-)10例;组C:HBV(-)/AFB1(+)6例;组D:HBV(-)/AFB1(-)6例.收集10例来自肝血管瘤、肝外伤、肝移植供者等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应用iTRAQ结合2DLC-MS/MS技术分析蛋白质表达谱在4个亚组间的差异.结果 (1)共鉴定出117种差异蛋白,包括53种上调蛋白和64种下调蛋白.四个亚组中上调和下调的差异蛋白分别为组A 106种,组B 97种,组C 104种,组D 74种.(2)117种差异蛋白中,有9种为热休克家族蛋白(HSPs),它们上调表达在组A、组B与组C中.有15种蛋白为毒物代谢解毒相关酶蛋白,其中的12种下调表达在组A中,且半数以上也下调表达在组B与组C中.(3)对差异蛋白AKR1B10的验证结果显示:AKR1B10基因mRNA在组A中的表达分别与组B、组C以及组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组C与组D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KR1B10蛋白在组A中的表达与组B、组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SPs的上调表达及毒物代谢酶相关蛋白的下调表达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素B1暴露相关的肝细胞癌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研究提示乙肝病毒/黄曲霉素B1双因素的协同致癌机制,可能与两者导致毒物代谢酶相关蛋白失调有关.AKR1B10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AFB1的致肝癌过程.

    作者:齐鲁楠;白涛;朱海;陈祖舜;彭涛;游雪梅;黎乐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郑州和桂林地区醌氧化还原酶1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郑州与桂林两地区间肝癌易感性与醌氧化还原酶1 (NQO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以郑州人民医院146例肝癌患者为郑州病例组,选择同期该院的151例无肿瘤患者为郑州对照组;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136例肝癌患者为桂林病例组,选择同期该院的123例无肿瘤患者为桂林对照组进行肝癌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应用荧光探针(Taqman MGB)技术检测NQO1的C609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NQO1的C609T位点基因型在两地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307,P<0.05),且携带有NQO1突变杂合子(C/T)和突变纯合子(T/T)的个体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携带野生纯合子(C/C)个体高(OR=2.476,CI:1.518~4.038).郑州地区NQO1易感基因型与饮酒可以增加罹患肝癌风险(OR=4.005,CI:1.841~8.715);桂林地区NQO1易感基因型与经常吸烟可以增加罹患肝癌风险(OR=2.643,CI:1.379~5.066).结论 郑州、桂林两地区NQO1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NQO1基因多态性在郑州、桂林地区肝癌发生过程中,突变基因型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且与吸烟、饮酒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王维伟;陈国勇;孙建军;汤高枫;谢占涛;周翰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尿核苷检测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尿核苷检测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种核苷标准品进行方法学验证,然后检测2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62例胆囊炎和胆囊息肉患者和70例正常人的尿中核苷水平,并与传统肿瘤标记物CA19-9和CA125相比较,探讨尿核苷与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关系.结果 在人尿液的核苷排放范围内,10种核苷的线性相关性良好(r>0.99),回收率介于87.4%~121.5%,准确率介于87.7%~121.3%,精确度RSD介于1.5%~10.5%.原发性胆囊癌组10种核苷中除了C和A外,其余的8种核苷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胆囊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89.3%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被正确识别,敏感性与传统肿瘤标记物CA19-9(60.7%),CA125(67.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中核苷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标记物,与其他肿瘤标记物和检查手段结合,可对原发性胆囊癌的初筛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莫宇轩;彭和平;陈开运;汤凌佳;石景森;焦兴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26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患者的诊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慢性胰腺炎12例(46%),胰腺假性囊肿5例(19%),胰腺体尾部肿瘤6例(2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例(8%),胰腺外伤1例(4%).26例均有脾肿大,均无肝硬化和肝功能异常表现,其中3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提示26例患者均有胃底静脉曲张,6例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9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脾动脉栓塞治疗,5例保守治疗.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随访6~3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手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消失,2例患者死于胰腺恶性肿瘤.结论 脾肿大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该病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应根据病例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应重视对胰腺原发疾病的治疗.

    作者:李晓斌;廖泉;丛林;徐强;宋一民;赵玉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Gd-EOB-DTPA动态增强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多排螺旋CT(MD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影像科3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磁共振、MDCT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CT组和MRI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每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共确定病灶185处.MRI组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6.5%、90.9%、0.855)均明显高于MDCT组(63.6%、54.5%、0.532).DCE-MRI对<1 cm病灶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90%、86.6%、0.886)亦较MDCT (50.5%、45.5%、0.500)具有明显优势.结合病理及随访结果,联合Gd-EOB-DTPA DCE-MRI对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78.1% (25/32),高于MDCT的诊断符合率56.2%(18/32).结论 联合对比剂Gd-EOB-DTPA DCE-MRI较单独使用MD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尤其是对≤1 cm的肝癌及肝转移瘤的检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度.

    作者:李小庆;周智鹏;何松青;陈孝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减轻大鼠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1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空病毒组、诱导组和抑制组.分别于术前24 h经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空白腺病毒、HO-1腺病毒和siRNA腺病毒0.5 ml.腺病毒注射剂量为2×109 TU/只.于再灌注1h、24 h、7d和14 d检测肝功能、胆汁成分.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脏和胆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炎性细胞对胆管的浸润.Western blot分析HO-1、多药耐药蛋白、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和胆盐输出泵蛋白含量.结果 手术后诱导组肝功能明显降低,肝脏及胆管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肝脏汇管区小胆管及肝门部胆管周围炎性细胞较少,肝脏HO-1、多药耐药蛋白、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及胆盐输出泵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抑制组,而抑制组血清结合胆盐、总胆红素、胆汁盐/磷脂显著高于诱导组.结论 HO-1能有效预防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炎性细胞在胆管周围聚集和炎症反应,而抑制HO-1表达使胆汁中胆盐/磷脂比升高,加重胆管炎和胆汁淤积.

    作者:黄汉飞;庞天龙;许坚吉;侯美玲;段键;李珍;曾仲;王昆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S腺苷蛋氨酸与氯喹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S腺苷蛋氨酸(SAMe)对急性缺血/缺氧过程中肝癌细胞HepG2生物学特性的作用,并通过应用氯喹(CQ)抑制自噬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实时PCR检测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 1)表达的变化.吖啶橙染色后,采用荧光显微镜对自噬进行定性观察.CCK8法检测HepG2细胞生存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LC3的变化.用AnnexinV/P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缺血/缺氧可以促进HepG2细胞生长,细胞生存率比空白对照组增加了20%~30%.SAMe可诱导HepG2细胞自噬的表达,自噬在荧光强度和Beclin 1基因水平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增强约3.2倍和3.5倍.SAMe对HepG2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缺血/缺氧环境中更加明显.经SAMe处理后,正常和缺血/缺氧环境的细胞生存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30%和7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经SAMe处理后,凋亡比例增加约24%.细胞经SAMe预处理,再进行缺血缺氧后,凋亡比例增加约40%.抑制自噬后,细胞生存率下降15%~30%,细胞凋亡增加7%~16%.结论 在SAMe抑制HepG2细胞生长过程中,自噬对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佟辉;杨卫平;林大伟;施敏敏;沈柏用;彭承宏;李宏为;邱伟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地西他滨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AC)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发生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经DAC作用后细胞的自噬现象.体内试验采用裸鼠CCLP1细胞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DAC对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 DAC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CLP1细胞的细胞周期呈现明显的G2/M阻滞,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经250 μmol/L DAC作用CCLP1细胞后,有明显的自噬现象发生.体内试验证明:当DAC腹腔注射剂量为0.8 mg/kg时,每周给药6次,总给药时间为2周,对裸鼠CCLP1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明,DAC对胆管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兵;杨锐;李红波;胡走肖;吴越;周顺长;邹声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几个问题

    对于肝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防治,目前临床仍有一些问题未达成共识或引起外科医生重视,这影响了复发危险因素和外科手术疗效的评估.为此,本文综述了HCC术后复发的类型,特别是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IM和MO)的鉴别,因两者对HCC复发的表现形式和预后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小肝癌和根治性切除的定义,解剖性肝切除和复发再切除在预防和治疗术后复发中的价值.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临床评估HCC更客观、准确、统一.

    作者:王楷;章正威;梅铭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激素拮抗性排斥反应的诊治现状分析

    肝移植术后急性激素拮抗性排斥反应(ASRR)的特点是患者对传统大剂量激素治疗反应差.目前认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发生ASRR的原因之一.报道显示多种抗排斥药物对其治疗有效,但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本文系统回顾分析了ASRR的高危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作者:沈恬;耿磊;郑树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近年来,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发病率及其致死率在全球范围内有上升趋势.然而,ICC的病因学目前依然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IC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综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ICC的发病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吴震峰;张海斌;杨宁;杨广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肝门板半肝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中的应用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腹腔镜肝切除已取得巨大的进步.自1991年Reich教授[1]首次报道腹腔镜下肝良性肿瘤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日渐广泛[2-3].腔镜下肝脏区域血流阻断方法根据打开肝门板与否可分为鞘外分离及鞘内分离法[4].鞘外分离主要通过降低肝门板来实现半肝血流阻断,无需分别游离肝动脉、门静脉及肝管左右分支.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间我们完成的20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悦;陈学敏;孙冬林;杨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术中大出血是肝切除术的主要危险因素.肝血流阻断方法的运用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促进了肝外科的发展.然而,全肝血流阻断特别是肝上下腔静脉阻断技术要求高,游离肝上下腔静脉时风险大,有可能发生大出血.当肝脏巨大肿瘤累及第二肝门、膈肌、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有癌栓时,常规方法游离第二肝门有可能导致大出血和肿瘤播散.我们根据心包内下腔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对全肝血流阻断技术进行改良,克服了某些情况下常规全肝血流阻断的不足,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俊;熊奇如;钱叶本;耿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对比研究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其肝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等均会出现严重减退.因此,理想的外科处理方法应该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和避免出血复发.同时,要求其手术过程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手术并发症少.目前,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仍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脏肿大及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创伤及机体恢复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贺新新;罗汉传;陆文奇;刘绍平;覃俊仕;陈培升;吴瑞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外科临床不宜疏于“临床外科理学诊断”

    “临床外科理学诊断”是临床外科医生问病、查病、看病、认病的“敲门砖”或“问路石”,是临床医学诊断学基础知识实施于外科临床的补充和起步.它帮助或引领初学者获得基本、真实、有用于具体每一病人的临床诊断的科学信息和根据,是必须掌握和应用的技能和程序,从青年外科医生以至名、老外科专家都终身运用它.

    作者:刘永雄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浅述肝癌射频消融转化医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射频消融在肝癌综合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临床问题越来越多,转化医学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浅述现阶段肝癌射频消融转化医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1)射频针功能特性的相关研究;(2)射频消融相关的肝癌病理学研究;(3)肝癌不完全热消融后残留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改变及其机制;(4)肝癌不完全热消融后残留癌组织内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5)肝癌射频消融后残留癌发生和发展的预防和治疗策略;(6)肝癌射频消融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改变.

    作者:孙文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