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3年2期文献
  • 经脐单孔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经脐单孔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电子检索1997年1月至2012年4月的PubMde数据库、EMBASE、the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比较经脐单孔与传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观察两组术中中转、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满意度、术后疼痛和住院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收集数据并对所得数据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 5.1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2项试验、89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术中中转(OR=0.70,95%CI:0.13~3.77,P=0.68)、术后并发症(OR=1.13,95%CI:0.72~1.78,P=0.59)和术后疼痛(WMD=-0.18,95%CI:-0.78~-0.43,P=0.5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出血(WMD=1.43,95% CI:0.09~2.78,P<0.05)、手术时间(WMD=16.79,95%CI:9.05~24.52,P<0.01)、切口满意度(WMD=1.28,95%CI:1.09~1.47,P<0.01)和住院天数(WMD=-0.30,95%CI:-0.58~-0.02,P<0.0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分析显示,经脐单孔电视腹腔镜相比于传统多孔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术中出血增多、手术时间延长,但具有术后切口满意度高、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何彦安;雷正明;丁辉;叶明新;文亚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64例脂肪变性供肝临床肝移植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临床肝移植的疗效,为边缘供肝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2002年至2011年407例供肝中筛选出80例脂肪肝.其中男性69例,女性11例.年龄20~54岁不等.80例中有16例重度脂肪变性(≥60%)供肝因合并严重灌注性损伤而予剔除,其余64例脂肪变性供肝(steatosis liver donor,SLD)按脂肪肝严重程度分为轻S1组(<30%,n=22)、中S2组(30%~50%,n=25)、重S3组(≥60%,n=17).随机抽取无脂肪肝80例作为S0对照组.结果 S0组、S1组、S2组、S3组移植物早期肝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5%、9.1%、20% 、29.41%.S3组2例发生原发性无功能(PNF)占11.76%(2/17),占SLD移植后PNF发生率的3.12%(2/64).结论 SLD移植后移植物早期肝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以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虽较无脂肪变性者高,但不影响移植后疗效.S1~S3组移植术后1年内死亡率与SLD无相关性.重视SLD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特别是加强术中、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改善微循环,加强护肝治疗,减少近期免疫制剂用量,可取得与正常供肝同样移植疗效.

    作者:叶啟发;明英姿;赵杰;彭贵主;张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胰腺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基因16、27位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β2-AR蛋白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合DNA测序法检测64例胰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胰腺组织中β2-AR 16、27位点的多态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β2-A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6、27位点的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16、2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胰腺癌组和癌旁胰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1年生存率及β2-AR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P=0.03、0.05、0.04).G等位基因与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低1年生存率及β2-AR蛋白的高表达相关(P=0.01、0.03、0.02、0.02).27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1年生存期及β2-AR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β2-AR基因16位点SNPs与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G等位基因提示有淋巴结转移可能、TNM分期高、1年生存率低及β2-AR蛋白高表达.它可能通过增加β2-AR蛋白的表达促进胰腺癌进展与转移.检测β2-AR基因16位点SNPs有助于评估患者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望成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玉军;于文娟;于层;孙显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男女之比为2:1.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发热.6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单纯手术治疗(术后失访).5例术后行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2例健在,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 PHL极罕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对肝脏占位性病变伴上腹部不适或发热者,应警惕PHL的可能.其终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PHL病理类型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常见.目前尚缺乏标准治疗方法.可选择包括手术、化放疗、生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赵翠翠;王华庆;钱正子;张会来;邱立华;周世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脾切除断流术前输注血小板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前输注血小板对预防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 选取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3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术前血小板计数值分为A、B、C三层,即:术前血小板计数值分别为<30×109/L、30~50×109/L、>50×109/L;每层再随机分为术前输血小板组(T组)和术前未输血小板组(NT组).分别比较T组和NT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d引流总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并对T组与NT组的一般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层中T组与NT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2d引流量减少(P<0.05),术后发生出血率降低(P<0.05).B层和C层中T组与NT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2d引流量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止血效果明显,脾切除断流术前应常规输注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计数值为30~50×109/L之间和50×109/L以上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并无明显效果,不主张常规术前输注血小板.

    作者:袁亚君;丁佑铭;汪斌;袁吉林;王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虚拟肝脏手术对肝脏手术方案与术中策略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肝脏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虚拟肝脏手术,对实际手术方案制定及术中策略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22例肝大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64-MSCT三期薄层扫描.将获得的影像数据导入Myrian(R) XP-Liver医学影像分析系统(Intrasense(R),France),分别由一名外科医生和一名影像科医生将扫描图像三维重建来进行虚拟肝脏手术切除.结果 应用Myrian(R) XP-Liver医学影像分析系统获得的肝脏三维重建模型显示的肝脏形态、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的空间毗邻关系清晰,并且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22例患者都施行了肝脏大部分切除术,其中20例完整切除肿瘤,达到R0切除,2例为R1切除.2例R1切除中1例原发性肝癌切缘小距离肿瘤<4 mm,切缘阳性;另1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病理镜下证实胆管断端阳性.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期间死亡.本组有6例患者预后风险分析认为术后肝功能障碍发生危险性增加,于是调整切除范围,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 应用Myrian(R) XP-Liver医学影像分析系统进行肝脏三维重建及虚拟肝脏切除手术,可以更为精确、安全地施行复杂的肝脏大部分切除术,大限度减少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发生,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采取正确的术中策略提供重要的术前参考.

    作者:周晓俊;秦磊;钱海鑫;殷骏;毛忠琦;张卫国;郭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改进的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改进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a curve,AUC)评价MELD、ReFit MELD及ReFit MELDNa评分预测患者肝移植术后3个月生存率的准确性.将各评分依各自临界值分成两组,分析各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与生存率结果.结果 MELD、ReFit MELD及ReFit MELDNa评分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3个月的AUC分别为0.737(95%可信区间0.621~0.854)、0.727(95%可信区间0.663~0.785)及0.735(95%可信区间0.671~0.792),各评分间AUC无显著差异.各评分较高者术后3个月内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升高.结论 术前ReFit MELD及ReFit MELDNa评分可作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生存的预测指标,但其预测能力与MELD评分无显著差异.三种评分高于各自临界值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作者:陈剑尉;谭永法;周杰;阚和平;罗振超;陈立言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T及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及MRI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9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16例共19个病灶,位于肝左叶8个,肝右叶5个,跨叶4个,尾叶2个.病灶形态规则,15个病灶边界清晰,4个边界模糊.瘤体直径2.2~9.6 cm,平均4.3 cm.(2)16例均行CT检查,平扫5例为等密度,11例为稍低密度,7例见裂隙状、星芒状低密度中央瘢痕.9例行MRI检查,T2WI呈稍高信号6例,等信号3例;T1 WI呈稍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稍高信号2例,反相位1例局部信号减低.6例病灶见中央瘢痕,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3)CT增强:动脉期15例呈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所有病灶中心瘢痕均未见强化,其中5例见明显强化增粗迂曲的动脉;门脉期强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减低,12例呈稍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1例呈低密度,其中3例中央瘢痕轻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程度持续下降,3例呈稍高密度,9例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7例中央瘢痕延迟期强化呈稍高密度.9例行MRI增强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增强特点,但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CT,门静脉期4例中央瘢痕开始强化,延迟期6例均持续强化呈稍高信号;1例较大病灶延迟期出现持续延迟强化包膜.(4)6例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中心见裂隙状低信号区,3例呈等信号.病变区ADC值:(1.31±0.08)×10-3mm2/s,正常肝实质ADC值(1.22±0.14)×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FNH的CT和MRI征象具有特征性,两者均能对其做出准确诊断,MRI较CT略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对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秀华;薛鹏;仲继刚;陈勇;张斯佳;郑红伟;刘勇;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5月至2010年12月640例肝移植术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总结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肿瘤类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结果 我院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56%,低于欧美,与国内数据相似.肿瘤类型分别为伯基特淋巴瘤(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肺母细胞瘤、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膀胱癌、胃癌、乙状结肠癌、直肠癌、肾透明细胞癌各1例以及肝癌2例.结论 肝移植术前原发疾病类型、免疫抑制强度、年龄以及不同人种肿瘤发病特点等的不同,可能是我中心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病率低于欧美的原因.早期发现和治疗,才能改善新发肿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新宇;朱继业;栗光明;黄磊;冷希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弥散成像对磁共振成像表现不典型肝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不典型的肝小血管瘤(≤2 cm)在动态增强及弥散成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患者14个MRI表现不典型的肝脏小血管瘤病灶.分别观测其MRI动态增强扫描、弥散成像表现,比较动态增强各期小血管瘤的对比噪声比,小血管瘤、主动脉、门静脉的信号噪声比,及弥散加权成像中小血管瘤、肝组织的ADC值、病灶-肝组织相对信号比等.进而综合评价此类小血管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动态增强中,小血管瘤持续呈相对低信号,以轻度延迟强化为主,其与主动脉、门静脉在动态增强各期信号噪声比变化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成像中,小血管瘤的信号高于肝组织,其总体上具有较肝组织高的ADC值(P<o.0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弥散成像、ADC值测定等对于肝脏不典型小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盛若凡;姚秀忠;饶圣祥;曾蒙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miR-10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R-10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8例(病理证实手术时发生转移32例,未转移26例)肝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qRT-PCR法检测miR-10b表达,分析miR-10b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肝癌组织中miR-10b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在转移组肝癌组织中miR-10b表达水平上调程度尤为明显(P<0.05).miR-10b表达与转移(P<0.01)、AJCC分期(P=0.016)明显相关,而与年龄、性别、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及分化无明显相关.肝癌组织miR-10b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1),miR-10b高表达是影响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P=0.016).结论 miR-10b在肝癌组织尤其是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展过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肝癌预后参考指标.

    作者:李庆军;王苏;周亮;杨帆;王德盛;窦科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中Semaphorin3B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Semaphorin3B(SEMA 3B)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检测56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以及14例正常肝组织中SEMA 3B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血管内皮CD34(+)计数确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SEMA3B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SEMA3B的阳性率为42.9%,低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8.6%、85.7%,P<0.05).肝细胞癌组织SEMA3B阳性组的MVD值明显低于SEMA3B阴性组(P<0.05).SEMA3B的表达与肿瘤结节数、大小、有无完整包膜及CLIP评分密切相关(P均<0.05).SEMA3B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SEMA3B蛋白在肝细胞癌癌组织表达水平降低,与肿瘤发展、血管形成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SEMA3B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可能为肝细胞癌患者新的抗血管治疗靶点.

    作者:李广振;靳斌;郑立杰;高延超;魏猛;张宗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中白细胞介素-17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生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IL-17A mRNA和CD34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加入不同浓度的IL-17A(0.1、0.5、1.0、5.0、10、50、100、500、1000 ng/ml),MTT法检测H22细胞的增殖情况.建立小鼠的H22细胞株肝癌模型,尾静脉输注外源性IL-17A,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分子的表达.结果 37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IL-17A mRNA阳性的有26例.CD34分子染色显示IL-17A mRNA(+)组的表达明显高于IL-17A mRNA(-)组,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66.6±2.5和26.7±2.5(P<0.01).体外培养H2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IL-17A后,细胞增殖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静脉输注IL-17A组小鼠肝癌肿瘤体积(843.6±90.9 mm3)明显大于输注生理盐水组(198.7±24.4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1分子染色输注IL-17A组高于对照组,计数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1.9±6.8和33.3±2.9(P<0.01).结论 大多数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均有IL-17A mRNA表达.外源性IL-17A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没有直接影响.尾静脉输注IL-17A后,H22肝癌细胞株在小鼠体内生长明显加快,同时有高密度的微血管生成,说明IL-17A可促进肝癌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张玄;郑翔;何凡;陈知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环周切缘的研究进展

    对于手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PD)标本切缘情况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文献报道R1切缘发生率差异极大,并且R1切缘发生率与临床结果不一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没有对PD标本切缘的组成及切缘R1的定义等形成统一的认识、没有统一的取材方法有关,还与对胰头部肿瘤的具体起源诊断不准确有关.文中将就PD标本切缘的组成、R1的定义标准、R1与取材方法的关系、切缘与预后的关系、切缘和肿瘤起源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彭颖;修典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解剖要点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操作复杂、风险较高,应充分掌握肝内入路和断面解剖[1].我院2007年9月以来,共成功完成25例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现结合临床数据及文献,将该手术的操作及解剖要点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7年9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成功完成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7~ 66岁,平均55.5岁.肿瘤局限于左肝外叶,肝功能B级以上.

    作者:段鑫;郑直;屈碧辉;郑小林;郑英健;李明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术中鼻胆管置入在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

    随着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已逐渐取代开腹手术[1].但术后T管引流存在着各种弊端,特别是长时间放置T管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对2009年至2011年间107例患者分别采用术中鼻胆管置入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简称鼻胆管组)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简称T管引流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亚红;温松奇;杨光耀;丁志强;卢兴培;陈勇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吸虫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治

    肝吸虫病(liver fluke disease)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体肝胆管所致之以胆汁淤滞、肝损害为主的寄生虫病[1].严重者可因肝吸虫造成的胆道梗阻因素持续存在,继发感染形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而危及生命,需外科干预.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收治6例并发AOSC的肝吸虫患者.6例均男性,有食生鱼的个人史,年龄37~56岁不等.均有Reynolds五联症,腹膜炎体征明显.有酗酒史,合并乙型肝炎者4例,肝硬化者2例.结合彩超及CT的特征性表现,5例术前明确肝吸虫诊断,1例术中发现肝吸虫虫体而确定诊断.

    作者:白雪巍;刘杰;武林枫;李冸泉;姜脉涛;姜洪池;孙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脏纤毛性前肠囊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肝脏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1].肝脏纤毛性前肠囊肿属于肝脏非寄生虫性囊肿.1984年Wheeler和Edmondson[2]首次报道肝脏描述了这种起源于胚胎期前肠的囊性病变.纤毛性前肠囊肿多发于食管和气管支气管树,发生于肝脏者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至今不足100例[3].国内通过CHKD期刊网从1994年1月至2012年1月检索4篇文章[4-5],其中3篇文章报道的是同一病例.我院在近期收治1例肝囊肿,在腹腔镜下发现囊肿壁异样,经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肝脏纤毛性前肠囊肿,为国内第3个病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任培土;傅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乙肝相关性肝癌手术前后血清代谢轮廓分析及特征代谢物筛选

    目的 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代谢轮廓的变化,建立疾病区分模型并寻找特征代谢物,探讨其分子机制及特征代谢物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UPLC-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1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采用基于模式识别的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HCC患者手术前后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轮廓的主成分分析模型(PCA)及正交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OPLS-DA).从模型中筛选出27个在肝癌切除前后血清中存在显著差异的特征代谢离子.其中8个特征离子随着肝癌的切除其血清中的含量趋向正常,说明癌组织是影响这些特征代谢物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其中7个特征代谢离子进行了物质鉴定,ROC曲线表明这7种代谢物均具有较高的肝癌诊断价值.结论 通过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代谢轮廓分析,找到了与肝癌高度相关的代谢信息.从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层面对肝癌疾病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对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张立;马亚楠;张磊;王宇凡;吴静;黄娅;康华;刘树业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