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快速灭活污染器械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 用37℃生理盐水浸泡并刷洗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可疑污染器械.浸泡液经低速离心后,提取并培养沉淀的肿瘤细胞.使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浸泡肿瘤细胞不同时间后,HE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 在55℃蒸馏水中浸泡60s后,肿瘤细胞肿胀,胞膜消失,细胞核体积缩小,核内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部分细胞裂解脱落.肿瘤细胞经55℃蒸馏水浸泡60s后更换含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再培养24 h,未发现贴壁生长的有活性细胞.而在55℃的生理盐水中浸泡60 s后,肿瘤细胞核膜形态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可疑污染器械在55℃蒸馏水中浸泡60 s,肿瘤细胞能被全部灭活.
作者:喻晓芬;叶再元;胡弦琴;马英玉;张琴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央型肝癌切除联合放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07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4例中央型肝癌患者入选.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影像学评估手术的可切除性.术中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配合超声乳化吸引刀技术切肝.瘤床放置金属标记、术后进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并予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34例均为肝细胞癌,5例见脉管瘤栓,1例有门静脉瘤栓,30例(88.2%)伴有肝硬化.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肺部感染、右侧胸腔积液、腹腔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房颤各1例.3例患者未完成放疗疗程,31例完成术后放疗.除3例出现Ⅲ°骨髓抑制外,其余均为Ⅰ°或Ⅱ°副反应.34例均获随访,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5%、64.2%;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0%、86.2%.结论 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安全,疗效较好.
作者:刘立国;吴健雄;荣维淇;王黎明;钟宇新;吴凡;金晶;任骅;徐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胰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研究胰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状态,探讨其在肿瘤形成、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胰腺癌临床诊治的参考价值.方法 使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11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胰腺癌初诊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9项凝血参数,收集、分析胰腺癌初诊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信息.结果 与对照组凝血参数比较,胰腺癌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明显降低,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Ⅷ、D-二聚体(D-D)明显升高;D-D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AT-Ⅲ则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D-D随着病理分级的变差而逐渐升高.结论 胰腺癌患者存在高凝、抗凝功能降低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凝血功能紊乱状态.血浆D-D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其与ATⅢ可以作为胰腺癌患者病情进展评估的监测指标.
作者:孙伟;任贺;金鹏;马维东;信文;郝继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收治的42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2检验、t检验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3.1(29~78)岁,女性患者32例,占76.2%.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组,两组在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及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病理类型分组,三组在年龄、肿瘤标志物、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是否术中输血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囊腺瘤组随访期无复发,囊腺癌组术后复发的时间为0~50(16.4±16.8)个月,术后生存期为3~58(22.9±18.6)个月.结论 黏液性囊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提示肿瘤恶变的可能,早期手术切除是黏液性囊性肿瘤治疗的关键.
作者:金鹏;任贺;孙伟;信文;唐勇;郝继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肝静脉合干以及在下腔静脉(IVC)注入的解剖与分布,从规范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角度将其分型.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48例背驮式肝移植(PBLT)资料.在移除病肝时观察每例患者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合干以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观察肝短静脉在第三肝门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结果 本组248例肝病切除术中观察到肝静脉合干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为:左中肝静脉合于142例、右中肝静脉合干54例、三支分别注入34例(18例非水平轴面注入IVC,16例同水平轴面注入IVC)、三支肝静脉合干14例、各肝段肝短静脉分别注入4例.作者按肝静脉合干及注入IVC解剖情况将其分为五型:Ⅰ型(左中合干型)57.2%、Ⅱ型(右中合干型)21.7%、Ⅲ型(三支合干型)5.6%、Ⅳ型(分别汇入型)13.0%(其中ⅣA型16例,占6%,为同轴水平汇入;ⅣB型18例,占7%,为非同轴水平汇入)、Ⅴ型(肝段型)1.6%.结论 Ⅰ、Ⅱ、Ⅲ型可常规行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Ⅳ型(ⅣA型)有近50%的肝静脉同轴水平注入IVC(同轴水平注入IVC占本组病例6%),可三支成型常规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CPBLT).ⅣA型常规行CPBLT效果好.部分Ⅳ型(ⅣB型)和Ⅴ型仅能行供、受体IVC端侧或侧侧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APBLT),或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classic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COLT),亦可结扎或缝扎各HV分支,在供、受体IVC后、前正中行梭形切口或三角型开孔吻合.根据HV合干与非合干汇入IVC的解剖状况,将其分型,并根据HV分型可规范PBLT手术技巧.
作者:叶啟发;李弦;明英姿;成柯;范林;李玲;王彦峰;钟自彪;范晓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右膈肌部分切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肝癌侵犯右膈肌的外科处理经验.方法 对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1998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27例肝癌合并右膈肌部分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切除肿瘤直径5.0~15.0(平均8.5)cm,合并切除右膈肌面积9.0~50(平均28.5)cm2,手术时间110~250(平均165)min,失血量450~2600(平均870)ml.术后病理证实膈肌侵犯者9例(33.3%).术后全部病例均见少量右胸积液.其他并发症包括慢性肝功能不全4例及术后早期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胆汁瘘、膈下感染各1例.所有患者经相应处理后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9例接受综合治疗,6例拒治,2例失访.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6%、81.5%、51.9%、33.3%.结论 右膈肌侵犯不是肝癌切除禁忌证.合并右膈肌部分切除安全可行,而且远期疗效比较满意.
作者:游志坚;王在国;胡夏荣;林志强;俞武生;叶振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1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出血16例,发生率10.4%.2例术后临床死亡,死亡率为12.5%.16例中腹腔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9例,1例兼有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7例腹腔出血中,早期和晚期出血分别有5例和2例;9例消化道出血中,早期出血3例,晚期出血6例.统计分析显示,术后感染(P=0.002,P<0.01)和胰瘘(P=0.048,P<0.05)为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是严重并发症,术中确切止血、术后预防胰瘘、预防感染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及时、果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蒙;王广义;綦俊;张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于犬肝内大胆管旁进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安全性,为临床预防RFA造成胆管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不限.RFA射频针统一张开直径为(20.0±0.3)mm.RFA治疗时,能量由小到大序贯使用.开始能量为5W,以后每1 min升高5W.于距肝内大胆管不同距离(1.0~2.9 mm、3.0~4.9 mm、5.0~7.9 mm、8.0~10.0 mm)肝组织行RFA,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并发症、胆红素变化及胆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距肝内大胆管1.0~2.9 mm肝组织行RFA,术后一般情况差,胆红素升高明显,大部分发生严重并发症,胆管病理见明显坏死;距离3.0~4.9 mm行RFA,术后一般情况差,胆红素升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胆管病理可见坏死和空泡样变性;5.0~10.0 mm时,术后一般情况好,胆红素轻微升高,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大部分胆管病理改变仅为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或正常.结论 于肝内大胆管旁进行RFA时,射频针尖距离肝内大胆管≥5 mm时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刘念洲;高峻;刘永康;马宽生;陈敏;欧霞;王曙光;董家鸿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HepG2的上皮间质化作用(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探讨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模拟肝癌相关微环境,观察共培养后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Westernblot检测HepG2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的变化(E-cadherin表达缺失是EMT的标志).通过FlowCytomix检测分析THP-1细胞及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部分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HepG2细胞与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其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上皮细胞形态转化成为一种梭形的间质细胞形态.IF及Western-blot均显示HepG2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THP-1细胞激活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后,白细胞介素IL-8及IL-1β表达量分别增加了40倍和20倍,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量增加了8倍,P=0.056.结论 巨噬细胞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EMT,该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及IL-1β和TNF-α增高有关.
作者:束平;秦净;秦新裕;孙益红;沈振斌;赵骏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糖尿病与肝脏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糖尿病可能造成肝脏多方面的损害,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脏肿瘤、细菌性肝脓肿、肝移植后多种并发症等.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有必要对糖尿病肝损害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糖尿病肝损害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孙宏伟;李成林;崔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生物可降解支架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物理学性能和独特的可降解性,在良性胆管狭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它弥补了塑料支架和金属支架生物相容性较差以及二次手术再取出等不足,克服了再狭窄、易穿孔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提供了治疗胆道疾病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从生物可降解支架简介、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作者:黄浩哲;李文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于中胚层间充质,广泛存在于骨髓、脐带组织、脐血、外周血、脂肪等组织中.在特定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及肝细胞等多种细胞,进而作为一种替代器官移植的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肝源紧张、免疫排斥限制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众多研究证实MSCs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MSCs的分化能力及其分化的调控、分子机制和不同来源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郑盛;尤丽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在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跳骤停等胆心反射现象,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57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在接受PTCD治疗中并发胆心反射的临床资料.
作者:朱林忠;赵永军;朱旭;陈辉;王晓东;刘鹏;徐海峰;曹广;高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3周,黄疸1周入院.有发热寒战,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B超发现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发现胆囊结石、左右肝管汇合部位较低,多发低信号影(图1).急诊手术,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不清,发现两根并行管道.逆行游离胆囊至胆囊颈,穿刺两根管道均有胆汁.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发现左右肝管汇合位置在十二指肠上缘,几乎看不见胆总管,胆囊管汇入右肝管.左肝管直径约1.2 cm,右肝管直径约0.6 cm,手术中只能左右肝管都切开探查.胆道镜证实两根管道共同汇合成胆总管.左右肝管及胆总管均有结石,胆汁呈灰白色脓性;左右肝管均放置T管引流.术后1周做T管造影更清楚显示左右肝管低位汇合情况.
作者:张吉祥;黄波;汤国平;罗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超声导引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因其灭瘤作用直接、安全微创、操作简便而得到广泛认可,现已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1-3].本院从1999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RFA治疗首诊5 cm以内肝癌14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许若才;李建良;刘寒春;余智渊;欧双艳;孔轶;马国安;李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自1976年Fernstram经皮肾镜取石成功,经皮肾镜广泛应用于治疗肾结石.随着人们对精准外科小侵入、大获益的微创理念深入理解,经皮肾镜应用范围也得到不断的拓展,但用于腹膜后巨大脓肿的治疗鲜有报道.我们曾成功救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炜煜;蔡守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肝门阻断对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叶切除术,以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分为两组:(1)间歇性肝门阻断组:97例,Pringle方法间歇性阻断肝门,每个循环阻断15 min,开放5 min.可重复2~3个循环.(2)其他阻断方法(对照)组:238例,包括预处理阻断法、单纯Pringle法、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等.术后每4周,定期复查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及甲胎蛋白,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MRI,平均随访26.5个月.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6例(1.8%).间歇性肝门阻断组1、2年复发率分别为31.6%(30/95)和48.4%(46/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50/234)和38.0%(89/234)(P<0.05).间歇性肝门阻断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5%(67/95)和53.7%(51/95),与对照组的68.8%(161/234)和55.6%(130/23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为排除其他肝内复发相关因素的影响,我们调整了观察病例标准:肿瘤≥5 cm;术后4周AFP降至正常;术中B超阴性.间歇性肝门阻断组与对照组纳入病例分别为79例和155例.结果两组1、2年复发率分别为29.1%比18.7和46.8%比35.5%,间歇性肝门阻断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1、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间歇性肝门阻断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一项危险因素,临床应慎用.
作者:郝胜华;杨湘武;杨文龙;万赤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该文以全新的理念,对全封闭式低位被动冲洗引流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使用方法进行详细阐述.该冲洗系统将冲洗液的主动输入过程改变为被动过程,保证流出液体量一定大于输入液量,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出现的严重胆汁漏与胰漏进行积极局部冲洗的有效安全系统.
作者:姜凯;张文智;冯玉泉;苏明;董家鸿;黄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