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3年9期文献
  • 前入路与常规入路右半肝巨大肝癌切除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比较前入路与常规入路肝癌切除术治疗大肝癌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CNKl、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截止2013年4月的相关文献,收集比较前入路切除与常规切除治疗肝癌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采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 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患者总数615例(前入路肝切除304例,常规入路肝切除311例).结果显示,前入路肝切除术中失血量[加权均数差(WMD)=-680.2 ml;95%CI,-1023.97~-336.43;P=0.0001]、外科并发症(OR=0.59;95% CI,0.38~0.93;P=0.02)、围手术期病死率(OR=0.37;95% CI,0.21~0.67;P=0.0009)、术中输血率(OR=0.38;95% CI,0.25~0.59;P<0.01)、住院时间(WMD=-4.75 d;95% CI,-7.82~-1.67;P=0.002)、肿瘤破裂发生率(OR=0.33;95% CI,0.11~0.97;P=0.04)明显优于常规入路切除术.两种入路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入路肝脏切除术与常规入路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外科并发症发生率、肿瘤破裂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两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别.

    作者:董健;朱迎;郑幸龙;龙志达;李慕行;吕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途经下腔内超声及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经下腔内超声(IDUS)及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72例临床可疑恶性胆管狭窄的患者先行ERCP,接着行术中IDUS,再行胆道细胞刷刷检送病理.对单一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胆管恶性狭窄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作对比分析.结果 与ERCP比较,IDUS在敏感性,阳、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而细胞刷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优势明显(P<0.05);IDUS与细胞刷相比,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IDUS与ERCP+细胞刷相比,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联合IDUS及细胞刷在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优势明显(P<0.05),在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过程中联合IDUS及细胞刷有助于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诊断.

    作者:黄平;张筱凤;张啸;吕文;黄海涛;方洁;王霞;王晖;陈金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肿瘤标志物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EA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100例确诊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异常胆管组)患者,手术前检测血清CA19-9、CA242、CEA值,并检测7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和30例肝血管瘤(正常胆管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EA水平.结果 单独应用于异常胆管组诊断时,CA199的灵敏度高,但是其特异性显著低于CA242和CEA (P<0.01).三项肿瘤标志物中,两项以上高于正常值的患者其生存期显著低于仅有一项高于正常值或三项皆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 CA19-9在异常胆管组诊断率方面优于CEA和CA242,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高水平与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进展期相关;三项肿瘤标志物中两项或三项高于正常值的患者其生存期较短.

    作者:刘昌军;彭德珍;杨尽晖;蒋波;吴金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门静脉海棉样变性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探索

    目的 探索门静脉海棉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手段.方法 报告2例笔者治疗的患者.为避免分离胆总管时引发严重出血,采用与传统切开胆总管取石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例通过手术经胆囊管途径将结石取出.该患者两年后又因胆总管下端狭窄伴泥沙样结石,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另一例通过手术切开十二指肠乳头,用胆道镜从胆总管下端将结石取出.结果 两例患者三种治疗方式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 对于CTPV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应避免分离胆总管前方扩张迂曲的侧支静脉,这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的关键,EST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开腹手术借助胆道镜经胆囊管通道或切开十二指肠乳头经胆总管下端通道取石同样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顾万清;梁雨荣;周小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CT门静脉成像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目的 进行CT门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ortal venography,CTPV)的临床解剖学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手术组(实验组)40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CTPV临床读片与影像学测量,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侧支血管.对胃左静脉的注入方式进行分类总结.应用直线拟合数学模型处理测量数据.结果 60例均成功进行CTPV摄片.实验组和对照组门静脉主干直径分别为(16.62±4.80) mm、(10.84±2.14) mm,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分别为(12.36±2.67) mm、(8.79±1.44) mm,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4.29±4.24) mm、(8.32±1.78) mm.实验组胃左静脉大部分注入脾-门交角和脾静脉.直线拟合11/18=X/30数学公式计算显示,阈值压力下门静脉主干X值=18.33 mm.胃左静脉食管支的显影率为52.38%、胃左静脉胃支显影率66.67%、胃左静脉食管支及胃支同时显影率23.81%,仍有相当一部分门脉高压患者胃左静脉的胃支和食管支显影不良甚至不显影.腹膜后静脉的显影率为25%.结论 应用CTPV在术前对食管胃底周围曲张的门静脉进行形态和功能的详尽评估,指导术者进行区域性断流(regional devascularization,RDV)具有实用价值及临床意义.CTPV显示胃左静脉注入脾-门交角和脾静脉的患者临床上出血的风险大.门静脉主干直径≥18 mm时可能出血,初步定义为CTPV阈值压力.CTPV在胃左静脉胃支/食管支的精细结构显示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TPV中提高腹膜后静脉显影率应予关注.

    作者:黄金鑫;周主青;尤天庚;杨永康;过欣来;丁涵之;靳晓丽;赵欢;江期鑫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5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7的水平.根据术后HBV 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 DNA升高(激活)组和不变组.升高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全组患者HBV激活率为45%(25/55),术前HBV DNA<1×104 IU/ml的患者,术后HBV激活占激活总数的76%(19/25).(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37,0.006)及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P=0.004)是引起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结果:术后IL-10升高与HBV再激活有关(P=0.001),IL 6升高及IL-10降低与HBV不变有关(P=0.000).(4)术后HBV DNA升高且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切除术可能引起患者HBV再激活,围手术期内应监测HBV DNA载量的变化.肿瘤直径、术中行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术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术后IL-10、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HBV DNA的变化有关.术后HBV再激活近期不会加重肝功能损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康文;向邦德;黄山;黎乐群;赵荫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胆管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近3年在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住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胆管癌的患者165例,胆结石癌变患者25例.选择同期手术的胆结石患者36例和胆管狭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多种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CA125、CA153、CA242、CA19-9、甲胎蛋白(AFP)和铁蛋白(Ferritin)在各组中的升高情况及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CA19-9在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3.6%和96.3%),而CA242尽管在胆管癌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但其在胆结石癌变组中也有很高的敏感度(88%).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胆管癌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是对胆结石癌变组的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相比,多种肿瘤标志物对胆结石早期癌变的敏感度远高于影像学检查.结论 多种肿瘤标志物在胆管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尽管在肿瘤确诊方面,多种肿瘤标志物无法与影像学检查相比拟,但在胆结石早期癌变的诊断中,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价值却要明显优于影像学检查.

    作者:刘子沛;郑燕华;白洁;李大江;何宇;王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再次肝移植单中心16例分析

    目的 研究再次肝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3年4月我中心进行的612例肝移植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16例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率2.61%(16/612).两次移植间隔时间(即首次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6.2±18.3)个月(10 d至64个月,中位时间9.5个月).再次肝移植后总体病死率50%(8/16),围手术期病死率18.75%(3/16);再次移植物存活时间为(37.4±34.3)个月(3d至94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受者平均生存时间(53.6±33.9)个月(10 d至94个月,中位时间57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48.3%.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常规方法难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再次肝移植是合理、必要和可行的救治手段.再次肝移植在首次移植6个月后进行,有利于降低再次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病死率.

    作者:赖威;曾道炳;卢实春;姜涛;段斌炜;孔德刚;武聚山;郭庆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开腹射频消融治疗较大肝肿瘤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开腹Cool-tip冷循环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较大肝癌时射频针的排布方法,以提高较大肝癌的完全消融率.方法 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64例大肝癌患者采用开腹Cool-tip冷循环单极射频消融.直径3.1~4.0 cm的肿瘤至少使用7个消融点;4.1~5.0 cm的肿瘤至少使用15个消融点;5.1~6.0 cm的肿瘤需要19个消融点;6.1~7.0 cm的肿瘤需要40个消融点,肿瘤可以被完全消融.结果 开腹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完全消融率达到93.75%(60/64),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好.结论 开腹射频消融是不可切除大肝癌较好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作者:周武元;李磊;钟敬涛;崔凯;石学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8例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损伤类型及诊断时间将28例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为10例在第一次术中及时发现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并行修补的患者组成;第二组为变异右后叶胆管被缝扎、术后发现的10例患者组成;第三组为手术中变异右后叶胆管被切断且术后出现胆瘘的8例患者组成.比较患者胆管修复手术后的短期并发症及远期效果.结果 第一组患者术后1例出现腹腔积液,无一例出现胆管狭窄;第二组患者术后出现胆瘘1例,腹腔积液2例,切口感染1例,胆道狭窄1例;第三组患者出现胆瘘2例,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出血1例,随访期间出现胆道狭窄2例,切口疝1例.结论 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的首次修补是获得成功珍贵的时机,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根据损伤类型及确诊时间可采用多种修复方法.

    作者:排组拉;玉苏甫·依米提;温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7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7个可能对PD后并发症发生率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D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无基础疾病、是否行术前减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胰腺质地以及主胰管直径对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PD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P<0.05).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管直径(<3 mm);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瘘.结论 影响PD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

    作者:余磊;黄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CT血管成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肝动脉变异的检出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肝动脉的检出价值.方法 胰腺癌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术中所见的肝动脉解剖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9例行DSA评估肿瘤可切除性和动脉灌注化疗,66接受了手术治疗.CTA检测到17例(21%)患者有变异的肝动脉,13例(16.0%)为一根动脉变异,4例(4.9%)为两根动脉变异.按Michels分型,Ⅳ型、Ⅶ和Ⅷ型各1例,MichelsⅢ型和Ⅴ型各2例,5例为MichelsⅥ型,4例为MichelsⅪ型,1例为罕见变异,未包括在Michels分型里.MSCTA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对于每根肝动脉的清晰度评分,MSCTA与DS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A可有效评估胰头周围动脉的解剖变异,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了解胰周血管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杨峰;金忱;王强;李骥;狄扬;蒋永剑;傅德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炎症反应的调控及组织修复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P模型组、MSC移植组、MS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联合组.SAP大鼠注射EDU标记的MSC和G-CSF治疗SAP引起的急性重度胰腺损伤.通过检测MSC向内皮细胞、胰腺细胞分化的转化率,研究MSC对胰腺损伤的再生和修复作用;通过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中的IL-6、IL-10的浓度以及淀粉酶的含量,研究MSC对SAP炎症介质的影响及急性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结果 MSC、MSC+ G-CSF组相对于SAP组血清淀粉酶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炎性介质IL-6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淀粉酶一致,而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含量逐渐升高.流式结果显示有少量MSC转化为内皮细胞和胰腺细胞.结论 MSC不但能通过其在抗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急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达到控制SAP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MSC还可通过分化为胰腺细胞和内皮细胞修复受损胰腺.

    作者:单毓强;罗亮;谢琦;吴懿;贾忠;金慧成;封光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脂肪特异性蛋白27基因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

    目的 探讨脂肪特异性蛋白27(Fsp27)基因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对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 提取HSCs并培养.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原代HSCs及活化HSCs中的Fsp27基因表达.构建携带Fsp27目的基因的慢病毒,转染活化的HSCs并继续培养72 h.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Fsp27基因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了解HSCs的活化状态.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Fsp27基因对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分离原代HSCs,Fsp27基因在原代HSCs及活化HSCs中表达差异显著(P<0.01).活化HSCs成功转染携带Fsp27目的基因的慢病毒后继续培养72 h,与对照组比较,HSCs的活化与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Fsp27基因促进MMP-2的表达(P<0.05),降低了TIMP-1及TGF-β1的表达(P<0.05).结论 Fsp27基因具有抑制HSCs活化增殖的潜能,Fsp27基因可调节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Fsp27基因的作用可能与维持HSCs静息状态细胞表型有关.

    作者:俞富祥;宋才鑫;吴志伟;朱千东;张启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胆管反应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胆管反应是指在肝祖细胞介导的肝脏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细胞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包括有激活的肝祖细胞、中间型肝胆细胞和反应胆管细胞.胆管反应对肝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胆管反应中的肝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迁移性是肝癌浸润和转移的基础,同时胆管反应又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基质微环境.本文就胆管反应的分类、细胞多样性以及胆管反应在肝炎和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研究胆管反应对阐明肝癌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叶菲;井莹莹;卫立辛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