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年11期文献
  • microRNA-12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micro RNA-122(miRNA-122)的SNP位点与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提取173例HCC患者石蜡切片组织DNA,PCR扩增,查找miRNA-122包括编码基因在内共357个碱基序列内的SNP位点,分析其与HCC易感性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 上述miRNA-122序列中只找到rs17669T>C位点,基因库中标注的其他7个SNP位点均未发现.rs17669各基因型分布频率:C/C型7例(4.0%)、T/T型110例(63.6%)、C/T型56例(32.4%).C/C基因型相对于T/T基因型为肝癌的保护因素(OR=0.213,95% CI:0.062-0.732);rs17669各基因型与术后复发无关.结论 rs17669可能与有乙肝背景的江西汉族人群肝癌遗传易感性相关,与术后复发无关.

    作者:周峥;黄水源;罗达亚;朱伟锋;王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危重胆囊炎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危重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PTGBD联合LC治疗组患者(n=35)和急诊LC治疗组患者(n=48)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结果 LC手术时间(t=0.601,P=0.551)和术后住院时间(t=0.979,P=0.3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失血量[PTGBD+ LC组(79.43 ±46.27) ml,LC组(125.84±64.18) ml;t =3.641,P<0.05];术后腹腔引流时间[PTGBD+ LC组(3.29±1.58)d,LC组(4.63 ±2.31) d;t=3.131,P<0.05];术后经口进食时间[PTGBD+ LC组(2.91 ±1.58)d,LC组(4.21 ±2.22)d;t =2.669,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诊LC组的中转开腹率,术中术后病死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TGBD联合LC组.结论PTGBD联合LC治疗急性危重胆囊炎的疗效确切,临床疗效优于急诊LC,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作者:贾宝兴;谭璐东;纪柏;金哲;付裕;刘亚辉;刘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晚期肝癌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对几种治疗中晚期肝癌(HCC)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期指导今后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我院近7年12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访资料.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六组:未治疗组、TACE组、手术组、TACE+索拉非尼组、手术+TACE组、手术+TACE+索拉非尼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各组结果.结果 对非手术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1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5%和16个月,优于未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手术治疗组1年及总生存期明显优于非手术各组.单纯手术组、手术+TACE组、手术+TACE+索拉非尼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95%、88.9%和52.2%、50.0%、55.6%,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年生存率手术+ TACE+索拉非尼组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和手术+TACE组.三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24.5和28个月.三组术后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5、和18个月,索拉非尼治疗可显著延长术后复发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结论 中晚期HCC治疗效果仍以手术好,应首选.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TACE联和索拉非尼治疗是较好的选择.索拉非尼能有效控制HCC术后复发的进展,显著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可能是预防和治疗HCC术后复发的佳措施.

    作者:郑鹏飞;刘宏宇;叶研硕;李卓男;李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体质量指数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围手术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体质量指数(BMI)对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310例因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非肥胖组(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肥胖组78例中男5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7±8.3)岁;非肥胖组232例中男166例,女66例,平均年龄(46.3±6.9)岁.对比分析两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差异.结果 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年龄较大[(48.7±8.3)岁比(46.3±6.9)岁],术中失血量较多[(370±110) ml比(240 ±60)ml]、手术时间较长[(180±40) min比(150 ± 35) min]、围手术期输血量较大[(400±100) ml比(200±100) ml],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水平[(28.1 ±2.6)g/L比(31.2 ±2.3)g/L]、术后引流液量[(280±70)ml比(230±60) ml]及住院时间[(10.5±3.0)d比(8.5±2.5)d],差异亦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术前肝功能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血小板数量、术后死亡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围手术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徐军辉;丁佑铭;汪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射频消融治疗3cm及以下单发肝细胞癌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作为首选方案治疗直径≤3 cm单发肝细胞癌(HCC)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间,以RFA为首选方案治疗的184例≤3 cm单发HCC的临床资料.按照Livraghi标准分为可手术切除组(84例)和不宜手术切除组(100例).主要研究终点:生存率和安全性.次要研究终点:技术成功率、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肝内再发率和肝外转移率.结果 184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技术成功率100%.19例(10.3%)出现RFA相关并发症,但均为轻微并发症.完全消融率为97.8% (180/184).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为4.9% (9/184),肝外转移率为9.8% (18/184),肝内再发率为37.5% (69/184);可手术切除组和不宜手术切除组的局部复发率和肝外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内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比45.0%,P=0.022).184例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9.5%、81.0%和62.5%,可手术切除组分别为100%、86.9%和71.4%,不宜手术切除组分别为99.0%、76.0%和55.0% (P =0.021).多元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有无门静脉高压症是影响远期生存的因素(P<0.05).结论 RFA治疗直径≤3.0 cm的单发HCC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可手术切除患者,RFA治疗的预后与文献报道的手术切除治疗相似.

    作者:高君;王劭宏;丁雪梅;李晓龙;辛宗海;宁纯民;国世刚;孙文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介入开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陈旧血栓

    目的 评价采用介入开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陈旧血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介入开通术治疗BCS合并IVC陈旧血栓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2~71岁,平均(51.1±11.7)岁.19例行IVC球囊扩张术,4例行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术后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通畅情况及血栓变化.结果 23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的平均(27.0±3.0) 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术后的平均(3.5±1.2)cmH2O(t =45.8,P<0.05).术后随访3~ 66(平均18.8±16.5)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IVC血流通畅21例、再闭塞2例;IVC血栓完全溶解15例、部分溶解8例.结论 采用介入开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IVC陈旧性血栓安全、有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景敏;张庆桥;徐浩;祖茂衡;顾玉明;许伟;神斌;黄乾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皮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对兔VX2肝癌的疗效与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经皮瘤内注射88Re-锡硫胶体对兔VX2肝癌模型的疗效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建立45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1 ml(A组,对照组)、无水乙醇1 ml(B组)、37MBq 188Re-锡硫胶体0.1 ml(C组).各组分别于术后1、4、7天处死5只动物,测量肿瘤体积,并行病理学检查及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所有荷瘤兔均在术前及术后1、4、7天检测ALT、血清尿素值.结果 术后1天各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天B、C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05.7±113.3)mm3和(860.2±59.6) mm3]与对照组[(1 873.1 ±77.3)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C组间无明显差异(P =0.421);术后7天C组[(2 169.6±141.9) mm3]与对照组[(4 093.1±126.5)mm3]比较、B组[(2 569.5±64.6)mm3]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C组在治疗4天后凋亡指数仍处于较高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C组凋亡指数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内照射治疗VX2兔肝癌模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凯;蒋国民;刘一之;倪才方;金咏海;章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在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豚鼠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在胆囊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34只成年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胆色素结石组和对照组.胆色素结石组(根据处死的时间分为4个亚组),给予致石饮食.3、6、9和12周后对两组行Oddi括约肌测压并检测肌电活动.结果 胆色素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0、0、16.7%和66.7%(3周、6周、9周和12周).肌电活动的频率在3周组(P<0.05)明显减小.肌电活动的幅度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在9周组(P<0.05)明显减小.Oddi括约肌基础压及胆总管压在12周组明显升高[(25 ±8)mmHg(1 mmHg =0.133 kPa)至(41±12) mmHg和(22 ±8)mmHg至(39±12) mmHg,P<0.05].结论 致胆色素结石饮食能够诱发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紊乱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刘鑫;秦成坤;崔现平;咸国哲;李小龙;张振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细胞癌门静脉转移模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建模后14天观察各组肝脏肿瘤生长情况.生化法、明胶酶谱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2h后,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45 min组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缺血30 min组(P<0.05).假手术组术后ALT和AST均一过性轻度升高.再灌注8h时,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ALT和AST水平高于2h时(P<0.05);术后7天缺血45 min组左肝叶肿瘤负荷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13,P=0.007),但假手术组右肝叶(无缺血肝叶)肿瘤负荷与缺血30 min组右肝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9).缺血30 min组生存时间少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缺血30 min组与缺血45 min组两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缺血45 min组MMP-9水平高于缺血30 min组(P<0.001),相应基因表达水平亦呈相似变化.结论 肝脏缺血再灌注可促进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刘毅;王进;陈雨信;徐克森;李海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Yes相关蛋白在肝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Yes相关蛋白(YAP)表达在肝癌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YAPsiRNA(h)转染肝癌细胞MHCC97H及MHCC97L沉默YAP表达,通过实时PCR、蛋白印迹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肝癌细胞EMT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YAP siRNA(h)沉默肝癌细胞YAP蛋白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在高侵袭性MHCC97H细胞,实验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在低侵袭性MHCC97L细胞,实验组E-cadherin蛋白升高明显(P<0.05),N-cadherin蛋白无明显下降(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穿孔细胞数比较,在高侵袭性MHCC97H细胞,实验组穿孔细胞显著减少[(66±6.89)比(117±7.23),P<0.05].与对照组穿孔细胞数比较,在低侵袭性MHCC97L细胞,实验组穿孔细胞减少明显[(40±2.65)比(77±4.33),P<0.05].实时PCR检测两种肝癌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但不明显(P<0.05),而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考虑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可能存在转录后调控机制.结论 YAP蛋白表达与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存在相关性,抑制YAP蛋白的表达能够显著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王寿华;李华;张彤;吴小材;乔欣;陈规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囊隆起性病变术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胆囊隆起性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s)的术前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目前认为直径> 10 mm的病灶恶性倾向较大.综合多种影像学结果及相关恶性危险因素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胆囊隆起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张赟和;倪其泓;王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类与自身免疫异常密切相关的慢性胰腺炎.该病与胰腺癌难以鉴别,容易误诊,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归纳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分型、发病机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总结出病理学、影像学和血清学上的典型特征.

    作者:丁乙轩;白雪巍;王刚;孙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汁酸膜受体TGR5在肝脏代谢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TGR5是一类胆汁酸膜受体,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中,参与体内多种代谢和免疫疾病的发生.TGR5能够调节胆汁酸代谢,也参与血糖血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机体能量消耗,维持机体代谢稳定.在肝脏免疫中TGR5表达并调控单核细胞及Kupffer细胞.TGR5抑制Kupffer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和释放,调控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进而调控适应性免疫反应.本文主要讨论TGR5在肝脏代谢与免疫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揭示其在相关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保兵;饶建华;吕凌;张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与乙肝复发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是治疗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而肝癌和乙肝复发则是影响肝移植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许多新的防治策略的实施已经使二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与乙肝复发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初步展望,希望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王乙琲;周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腔镜联合胆囊镜治疗胆囊十二指肠内瘘

    我国胆石病的平均发病率为8%左右[1],个别城市普查高达10%以上.胆石病80%以上为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结石所致胆囊炎反复发作,易导致十二指肠与胆道系统之间发生十二指肠内瘘.该病术前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常不明确,多在手术中发现[2].现将我院经腹腔镜治疗的12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王敏;马晓飞;张俊杰;仝现州;邱新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解剖性精准脾脏部分切除术37例临床分析

    我院从2001年开始开展解剖性脾脏部分切除术.至2012年,共对37例外伤性脾破裂及病理性脾脏疾病患者进行了解剖性脾脏部分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9 ~ 62岁,平均38.5岁.37例中外伤性脾脏破裂29例,其中脾外伤分级(天津分级)Ⅱ级18例,Ⅲ级11例;脾血管瘤5例;脾囊肿2例;脾纤维瘤1例.择期手术患者常规行上腹部强化CT检查,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术前行腹腔彩超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获得明确诊断.

    作者:马永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术后结肠及胃转移一例

    肝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容易侵犯门静脉并导致肝内转移以及肺、骨转移等,但发生消化道转移的却非常少见.我院曾收治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切除术后发生结肠及胃转移.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患者男,54岁.因“右上腹闷胀不适半个月”,CT、B超提示肝V、Ⅵ段交界处直径4 cm占位(图1),于2004年3月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检:肝细胞癌(透明细胞型).术后恢复顺利.

    作者:吴东德;魏少忠;夏晓勤;张峰;聂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癌伴齿龈转移二例报道

    例1 患者,男,54岁.2011年2月26日入院.查AFP7818.1 μg/L;MR示左肝肿瘤,考虑原发性肝癌(图1a),胰体部肿瘤侵犯可能,伴左肺尖、右肺内肿瘤转移.3月5日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右肝叶见迂曲的肿瘤血管及结节团块状肿瘤染色,以左肝叶为主,肿瘤大小1.5 cm×1.0cm~13.3 cm×8.0 cm,边缘不规则.行TACE治疗.2011年5月7日行TACE时前后对比肝脏病灶有好转.2011年7月18日因发现上颌牙龈有一无疼痛肿物10 d再次入院.入院时患者对食物的摄取、咀嚼有轻度功能障碍.口腔颌面专科检查:面形左右对称,1+1处唇侧牙龈可见一肿物,大小约3.0 cm ×2.0 cm.肿物向腭侧牙龈生长,界清,无活动度.肿物唇侧表面溃烂,色灰红,无触痛.

    作者:雷娟;张鸿文;张芨;杨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

    一、前言2014年新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美国)胰腺癌新发估计病例数,男性列第10位,女性列第9位,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据《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胰腺癌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7位,全球范围内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