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在Whipple术中保护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并绕门静脉后方上行的肝总动脉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胰腺外科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4例Whipple手术资料.4例患者肝总动脉均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并绕门静脉后方上行,总结避免此种异位肝总动脉损伤的方法.结果 按照我们的方法,4例患者在Whipple术时均未损伤异位的肝总动脉.手术时间160~215 min,平均192 min.术中出血200~800 ml,平均400 ml.术中输血0~600 ml,平均150 ml.术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术后住院9~22 d,平均17 d,均顺利出院.结论 在行Whipple术前,应了解肝总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术前行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仔细读片,分析肝总动脉的起源及其走行;术中采取试夹闭“胃十二指肠动脉”,触摸“肝固有动脉”搏动,仔细解剖腹腔干根部,在解剖不清时不轻易切断任何一根血管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此种异位肝总动脉的损伤.
作者:欧阳柳;刘安安;宋彬;郝骏;彭智勇;梁兴;邵成浩;金钢;胡先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外科治疗巨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综合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外科治疗的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Meier方法计算生存时间,Cox回归法对15个可能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37.9%和2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大于400μg/L、肿瘤大于12 cm、肿瘤边界是否清楚、有无血管侵犯、TNM分期与巨大肝癌的预后有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血管侵犯、肿瘤边界是否清楚、肿瘤大于12 cm是影响巨大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边界是否清楚、有无血管侵犯、TNM分期是影响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外科治疗巨大肝癌相对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预后.对高危因素患者需要依靠综合治疗以延长生存期.
作者:吴凡;王黎明;吴健雄;刘立国;荣维淇;余微波;安松林;刘发强;冯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iRNA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肝细胞性癌(HCC)肿瘤遗传易感性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提取173例HCC患者石蜡切片组织DNA,PCR扩增并查找包括miRNA146a外显子在内共386个碱基序列内的SNP位点,分析其与易感性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 上述序列中只找到hsa-mir-146a rs2910164G>C位点,基因库中标注的其他9个SNP位点均未发现.miRNA146aSNPC/C型61例(35.3%)、G/G型26例(15.0%)、C/G型86例(49.7%).C/C型和C/G型相对G/G型为肝癌的危险因素(OR=3.086,95% CI,1.289-7.390);miRNA146aSNP(C/G基因型)为肝癌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OR=8.179,95% CI,2.248-29.759).结论 rs2910164位点可能与江西汉族人群肝癌遗传易感性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相关.
作者:周峥;杨定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如何避免变异右后肝管损伤及损伤后的处理.方法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共进行LC 1710例.其中5例发现右后肝管变异.本文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中发现右后肝管汇入胆囊体部1例(ⅠA型),右后肝管汇入胆囊管2例(ⅢA型),胆囊管汇入右后肝管2例(ⅢB型),变异以Ⅲ型多见.全组5例患者均未造成胆管损伤,其中1例中转开腹后行胆囊切除.结论 右后肝管变异是LC中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充分认清右后肝管变异的类型,合理实施术前MRCP及术中胆道造影,掌握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技巧,可有效预防变异右后肝管损伤.
作者:赵海龙;尚东;张庆凯;张盛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229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资料.其中手术后辅助TACE治疗91例,单纯手术138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协变量,获得匹配患者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经PSM匹配后得到67对患者.匹配后手术+TACE组和单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1个月和28.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4.0%、84.8%、75.3%和83.6%、69.9%、6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量、BCLC分期、辅助性TACE对HCC患者术后累计生存率有一定的影响(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FP≥400μg/L、肿瘤直径>5 cm是影响HCC手术后累计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患者手术后辅助TACE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术后采用TACE须慎重.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是影响HCC手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姜经航;郭哲;梁泳荣;柯阳;钟鉴宏;黎乐群;向邦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术后免疫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7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34例)及肠外营养组(33例).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测并分析减黄指标(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功能指标(CD4+、CD8+和CD4+/CD8+)等.结果 两组减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中有20例PTCD术减黄效果差.减黄效果满意的患者(n=47)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两组营养支持方式改善营养状况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效果差的20例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没得到明显的恢复.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后,免疫功能恢复程度与减黄效果密切相关,与应用何种营养支持方式无关.
作者:陈刚;焦作义;罗长江;毛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前列地尔预防脾切除和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以本院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术后预防性应用前列地尔的113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回顾2009年5月以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传统药物的连续112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术后腹腔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没有增加,腹腔引流量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相似,术后第3、7天肝功能损害程度也明显减轻.近期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显示,治疗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栓的严重程度也减轻.结论 前列地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药物,可以为脾切除+断流术后全身抗凝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倪晓凌;顾大镛;胡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标本及细胞系中Ras-相互作用蛋白1(RASIP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差异的意义.方法 利用实时PCR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RASIP1在29对肝癌组织及相应邻近非癌组织标本、四种细胞系(LO2、HepG2、MHCC97-H和HCCLM3)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RASIP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在93.2% (27例)的HCC中呈低表达;正常肝细胞株LO2中RASIP1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含量明显高于肝癌细胞株(P<0.05);高侵袭转移能力的细胞系MHCC97-H以及HCCLM3只有极低的RASIP1表达,且明显低于低侵袭转移能力的细胞系HepG2 (P <0.05).结论 RASIP1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其侵袭能力负相关,推测RASIP1可能具有抑制HCC侵袭转移的作用.
作者:欧迪鹏;伍德福;杨浩;华东;杨连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功能定量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例肝硬化和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进行Child-Pugh分级.术前测定吲哚菁绿15 min储留率(ICGR15);并行肝脏Gd-EOB-DTPA增强MRI扫描,获得感兴趣区(ROI)和主动脉区的时间-强度曲线,再利用反卷积方法计算肝脏摄取分数(HEF).分析HEF与ICGR15的相关性以及术前、术后Child-Pugh分级变化与HEF的关系.结果 单纯肝硬化患者平均HEF[(80.51±7.77)%]与ICGR15[(13.99±7.65)%]高度相关(r=-0.971,P<0.05).原发性肝癌组平均HEF[(87.01±8.10)%]与平均ICGR15[(9.67±4.60)%]也呈高度相关(r=-0.855,P<0.05).术前HEF值越低,术后发生肝脏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越大.肝癌肿瘤区HEF 14.89% ~ 35.90%,平均为21.80%.结论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能准确定量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检查.
作者:黄利利;程志斌;李梅;姜艳丽;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T管梗阻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5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T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术后T管梗阻的患者中,3例为残余结石,1例为T管弯曲成角,1例为腹肌收缩压迫,所有患者均经治疗后康复.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存在T管梗阻的风险,术中的精细操作和确切探查,以及术后的及时发现和合理应对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作者:宇洋;孙世波;孙铁为;孙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阻断迷走神经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理生理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雄性犬2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G)、对照组(CG)、迷走神经切断组(VG).用5%牛黄胆酸钠和胰酶混合液进行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ANP模型,分别测定3组不同时段血清淀粉酶(AMY)、超敏C反应蛋白(H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含量变化.7d后将所有实验犬统一处死,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实验中途死亡犬进行统计,做死亡原因分析.结果 手术前AMY、HCRP、TNF-α、IL-10的血清含量在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手术后CG组以上各项指标水平较SG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G组HCRP、TNF-a、血清含量又较CG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IL-10血清水平则较C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VG组AMY血清水平与CG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8).SG组胰腺病理评分明显低,VG组胰腺病理评分与CC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SG实验中途无死亡,CG死亡2只,VG死亡4只.结论 迷走神经切断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犬病情明显恶化,说明迷走神经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褚智杰;刘伟峰;杨延辉;戚世芳;常永超;杨成;郑刚;孙君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沉默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基因3(STAT3)对人胰腺癌细胞系SW1990上皮间质转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应用RNA干扰技术,建立STAT3基因稳定沉默的胰腺癌细胞系SW1990.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体外细胞侵袭实验观察侵袭能力的改变.实时PCR、蛋白印迹方法检测STAT3、P-STAT3、TWIST、Snail和E-cadherin基因的mRNA、蛋白含量.结果 STAT3基因沉默后,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细胞侵袭能力下降.实时PCR、蛋白印迹结果显示STAT3、P-STAT3蛋白表达下降,TWIST基因表达量极少,Snail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E-cadherin明显上调(P<0.05).结论 STAT3信号通路在胰腺癌上皮间质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沉默STAT3基因可抑制人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换过程.
作者:杨光;李雪飞;魏洪吉;李刚;裘正军;黄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方法,但它受限于供肝的短缺.供肝的短缺扩大了其接受标准,其中包含了曾经因为不合适而丢弃的肝脏,即边缘肝脏.静态冷保存是目前器官保存的金标准.对于边缘肝脏,静态冷保存技术不能逆转这些器官的缺血损伤.在肝移植,冷保存的局限性表现为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原发无功和胆道局部缺血发生率显著升高,尤其是在老年供者、脂肪肝供者和心脏死亡供者(DCD)中更常见.现有冷保存技术已经限制了这类器官的使用,而机械灌注保存技术则成为另外一种选择.本文就机械灌注保存肝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着重介绍常温机械灌注.
作者:隋晓军;朱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为肝脏恶性肿瘤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大家认可.但在随后的运用过程中,也产生诸多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肺栓塞、栓塞性胆囊炎等.胆管损伤作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亦有多篇报道.虽然对该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治疗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但查阅文献迄今未见这一并发症的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系统论述.
作者:徐后云;胡红杰;余细平;徐甜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由于供肝短缺,边缘性供肝作为扩大供肝来源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每个中心对边缘供肝的定义不尽相同,标准纷繁复杂.随着器官灌注液及保存方法的改善、手术技术的提升,边缘供肝的标准逐渐扩大,但亦面临诸多临床争议.本文就公民身后边缘供肝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将边缘供肝应用于临床.
作者:范林;涂强;乔兵兵;熊艳;叶啓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创伤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C)是指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影像学检查无胆囊结石、排除胆囊损伤的急性胆囊炎.创伤后ACC的发病率约为10%[1].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常导致胆囊坏疽、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病死率可达7%.现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ACC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黄波;高飞;江行;卿德科;罗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病变.SANT具有纤维硬化性间质围绕血管瘤样结节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由Martel等于2004年首次命名.截止目前,英文文献报道该病约100例,国内报道30余例[1-2].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0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20 d,超声检查发现脾脏肿物20 d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无压痛,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腹部CT检查示脾脏形态饱满,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7.5 cm,CT值约35~39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平衡期不均匀强化,以平衡期强化范围大(图1).择期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作者:周玉华;王振宇;刘野;王银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肾透明细胞癌胆总管转移临床罕见.作者从Medline 数据库检索发现报道的共有9例[1].其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无特异性,易被误诊.我院收治1例该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资料,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1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0 d,巩膜黄染2d”入院.患者6年前因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消化道肿瘤系列阴性.CT平扫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可见软组织影,未见右肾.增强扫描:胆总管内软组织影动脉期明显强化.CT诊断:胆总管占位,胆管癌?右肾缺如.遂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总管壁靠近胆囊管开口处附着一直径约1.5 cm×1.0 cm带蒂类圆形肿物,基底窄,约0.5 cm,质脆.术中快速冰冻送检回报为恶性病变,按中段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胆管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4个月,预后良好.
作者:李小宝;刘勇峰;梅乐园;刘斌;白铁成;李晓勇;高峰;贺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探究胰腺癌浸润、转移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具有促进肿瘤进展和侵袭的作用.在间质成分居多的胰腺癌微环境中,TAM具有重要作用.研究TAM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以及TAM不同表型间的相互转化,可能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作者:王梦一;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