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应用明胶海绵与聚乙烯醇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亢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明胶海绵与聚乙烯醇(PVA)颗粒作为部分脾栓塞材料治疗肝硬化脾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医药数据库,纳入所有使用PVA颗粒与明胶海绵行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亢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截至2016年5月.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后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研究、197例患者,其中PVA组92例,明胶海绵组105例.Meta分析显示:PVA组术后1个月WBC(WMD=0.4,95% CI:0.05~0.75,P<0.05)、术后6个月的WBC水平(WMD =0.39,95% CI:0.06 ~0.71,P<0.05)以及术后6个月PLT水平(WMD=8.08,95% CI:1.65~14.51,P<0.05)均高于明胶海绵组.PVA组术后Ⅱ度以上疼痛的发生率较高(RR=1.32,95% CI:1.14 ~ 1.54,P<0.05)、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RR =2.01,95% CI:1.36~2.66,P<0.05).二者在术后1个月PLT水平、术后发热和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肝硬化脾亢患者,选用PVA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术,在改善血液学指标方面的近、远期疗效优于明胶海绵,但也增加了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作者:俞亮;潘飞;张涛;贺强;郎韧;吴天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加速康复外科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1例肝胆管结石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围手术期严格按照ERAS理念管理的36例患者作为ERAS组,将按照传统模式管理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围手术期炎性介质变化、术后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ERAS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RAS组患者于术后1、4、7天降钙素原(PCT)水平分别为(2.6±0.5)μg/L、(2.1±1.2) μg/L和(1.0±0.6)μg/L,对照组分别为(3.8±0.8)μg/L、(3.0±1.7) μg/L和(2.1±0.8) 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1、4、7天白介素-6(IL-6)分别是(128.5±15.2) ng/L、(87.9±10.3) ng/L和(33.8±7.5) ng/L,对照组分别为(264.8±18.3) ng/L、(195.3±12.7) ng/L、(95.4±10.9) 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1、4、7天C反应蛋白(CRP)分别是(40.4±9.8)mg/L、(67.2±6.4) mg/L和(32.2±5.4) mg/L,对照组分别为(58.4 ± 13.2) mg/L、(100.5±10.8) mg/L和(50.6±8.7)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34.4±8.7)h比(57.7±11.8)h,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8.4±2.5)d比(11.6±3.3)d,P<0.05],而切口感染、胆漏、膈下脓肿、腹胀等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ERAS理念应用于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有利于快速康复.

    作者:蒋遗云;邬林泉;李恩亮;邓泽福;冯潜;雷钧;袁荣发;朱恒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脏腺鳞癌二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腺鳞癌(AS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腺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肝左叶.患者均有腹痛表现并行手术切除.大体病理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镜下示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状结构,呈腺鳞癌结构.1例术后存活4个月,另1例术后7个月死于肝内肿瘤复发.结论 ASC的确诊仍需依赖病理,手术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董伟;刘路;何坚男;肖卫东;万真;李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辅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切除术后辅助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患者肝内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入选的13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PH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7例)和对照组(63例).研究组术后实施1~4次辅助性TACE治疗,对照组不实施TACE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复发率、无瘤生存时间与无瘤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半年血清AFP[(379.8 ±91.7) μg/L比(414.5 ±84.3) μg/L]及IGFBP-2水平[(2 855.3±727.5) μg/L比(3 259.6±894.1)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年累积复发率(10.4%比28.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年和3年累积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年累积无瘤生存率(81.0%比73.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合并癌栓者术后1年(12.8%比31.6%)、2年(28.2%比50.0%)累积复发率、术前AFP≥400 μg/L者1年累积复发率(8.8%比30.6%)以及瘤体直径≥10 cm者术后1年(11.8%比46.7%)、2年(35.3%比75.3%)、3年(47.1%比86.7%)累积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次TACE治疗与未进行TACE治疗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及以上TACE治疗者1年(4.3%比28.6%)、2年(15.2%比41.3%)、3年(26.1%比49.2%)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未进行TACE治疗者(P<0.05).3次及以上TACE治疗与2次TACE治疗累积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性TACE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后高危期内复发率.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辅助性TACE治疗次数.

    作者:冯鹏;林桂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混合型胆囊结石分型及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关系

    目的 对混合型胆囊结石进行系统性分型研究,探讨不同亚型的混合型胆囊结石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普外科诊治的349例混合型胆囊结石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结石的物质成分,扫描电镜观察结石物质成分的分布情况及结石的微观结构,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石的元素组成及分布情况,从而判断结石类型;采用研碎镜检法研究结石中华支睾吸虫卵检出情况,并根据患者的来源地(华支睾吸虫病高发区、低发区)、虫卵检出(阳性、阴性)将结石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共发现混合型结石14种亚型,分别是胆红素-碳酸钙混合型(n=134)、胆固醇-胆红素混合型(n=87)、胆红素-磷酸钙混合型(n=39)、胆固醇-碳酸钙混合型(n =30例)、胆固醇-胆红素-碳酸钙混合型(n=15)等.华支睾吸虫病高发区和华支睾吸虫卵阳性结石均以胆红素-碳酸钙混合型结石为主,低发区和虫卵阴性结石以胆固醇-胆红素混合型为主.华支睾吸虫病高发区与低发区结石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虫卵阳性与阴性结石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混合型胆囊结石以胆红素-碳酸钙结石多见,其次是胆固醇-胆红素混合型,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红素-碳酸钙混合型结石的关系更密切.

    作者:马瑞红;罗小兵;乔铁;钟海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胰腺炎相关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

    目的 探讨胰腺炎相关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大出血(MVBPAPH)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MVBPAPH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重度胃体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其中,20例患者伴有胰腺假性囊肿,12例为急诊胃镜纤维蛋白胶注射止血失败后手术(脾切除联合胃底体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单纯胰腺囊肿胃引流2例),8例接受部分脾栓塞+胃网膜左动脉栓塞,4例直接行手术(脾切除联合胃底体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反应性左侧胸腔积液.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出现左侧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病情稳定,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72个月,除2例有间歇黑便外,其余患者无再出血.复查胃镜显示6例患者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18例未检出曲张静脉.结论 应根据胰腺炎及伴随的假性囊肿形成时间不同,选择MVBPAPH的处理方式.

    作者:雷正明;邓家琦;付文广;黎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肥胖对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肥胖对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普通外科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 1月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肥胖组)BMI≥28 kg/m2和B组(非肥胖组)BMI< 28 kg/m2,并将A组分为两个亚组:A1组(巨脾组,脾脏长径> 20 cm)和A2组(非巨脾组,脾脏长径≤20 cm).统计患者基本数据(年龄、性别、BMI、术前诊断)、手术相关数据(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腹率、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相关数据(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访时间),做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本中心共实施160例腹腔镜脾切断流手术,其中A组54例,B组106例.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B组长(291 min比26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率、病死率、随访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较A2组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6 min比270 min;P<0.01).A1组比A2组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总体术后并发症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用于治疗肥胖患者有效、安全、可行,但对于巨脾肥胖患者,手术应谨慎.

    作者:逄川;李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外科干预后使用干扰素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外科干预后使用干扰素是否能降低肝癌复发率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 检索1990年-2015年所有论述HCV相关性HCC患者术后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文献,采用Revman 5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7篇,395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式Meta分析显示HCV相关性HCC根治性治疗后使用干扰素治疗能降低肝癌复发率(RR =0.84,95% CI0.73 ~0.97,P<0.05).HCC根治术后使用与未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 CI 0.90~1.21,P>0.05).分层分析显示:HCV相关性HCC行手术根治后使用干扰素治疗能降低肝癌复发率(RR =0.62,95% CI 0.39~1.00,P=0.05).直径小于3 cm HCC根治术后使用干扰素治疗能降低肝癌复发率(RR =0.82,95% CI0.69 ~0.98,P<0.05).结论 HCV相关性HCC行手术根治后使用干扰素治疗能降低肝癌复发率.

    作者:向光明;黄孝伦;姚豫桐;骆乐;王冠;邹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2与上皮钙黏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中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2(ATAD2)、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ATAD2与E-cadherin两者的相关性,探讨ATAD2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0例肝细胞癌标本以及16例癌旁组织标本中ATAD2、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载体sh-ATAD2干扰ATAD2的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干扰ATAD2后肝癌细胞中E-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ATAD2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 在肝细胞癌组织中ATAD2高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6.7%比31.3%,P<0.05),E-cadh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例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3.3%比68.7%,P<0.05).ATAD2、E-cadherin的表达均与肝癌转移相关(P<0.05).在肝癌组织中ATAD2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263,P<0.05).在肝癌细胞HCCLM3中干扰ATAD2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受到抑制(迁移,42.5 ±2.6比78.1 ±3.8,P<0.05;侵袭,33.0 ±4.7比72.7±5.6,P<0.05),同时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ATAD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增加.沉默ATAD2可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Vimentin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E-cadherin的调控可能是ATAD2促进肝癌侵袭转移的潜在机制之一.

    作者:郑昆明;秦晓明;吴刚;王雅玮;孟祥宇;程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大鼠极限肝切除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改善大鼠90%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选择性肠道去污染(SBD)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使用庆大霉素、多黏菌素、制霉菌素的三联抗生素和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随后均接受90%肝切除术(SHx).术后采用多种方法对血清脂多糖(LPS)、肝功能、肝脏组织损伤、肠黏膜屏障损伤、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及肝再生等指标进行检测方法.结果 90%肝切除术可显著提高大鼠循环血内的LPS水平.术前SBD可抑制肠道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改善肠道黏膜屏障损伤、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肝实质炎症反应,改善肝再生,从而改善预后.结论 术前SBD可显著改善极限肝切除术的预后.

    作者:任为正;苏茂生;杜晓霞;赵莉;吴小忠;顾万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多结节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多结节肝细胞癌可分为多中心发生及肝内转移两种形式.源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同诊断策略,不但可明确肝癌的克隆起源,而且有可能获得治愈肝癌的方法.本文对乙肝病毒(HBV) DNA整合、p53突变、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线粒体D-Loop区突变、蛋白质组学等判断肝癌起源的方法做一综述,以便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进展.并根据文献总结不同起源模式的肝癌预后情况.目前认为与多中心发生肿瘤相比,肝内转移型肝癌预后更差.

    作者:章蔚;严律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应对缺氧应激的关键转录因子.HIF-1α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细胞能量代谢、血管生成、增殖和迁移,介导细胞对缺氧应激的适应性反应.HIF-1α在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HIF-1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肝移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

    作者:张行健;范晓礼;王彦峰;叶啟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激光技术在肝胆外科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激光器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激光技术在肝胆外科的临床的应用发展快速.本文就经皮激光消融(PLA)、激光碎石和激光肝切除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并对铥激光、准分子激光在肝胆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柴祎超;马涛;吴荣谦;姜楠;董鼎辉;马锋;刘学民;张东;吕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肠系膜静脉-下腔静脉分流致肝性脑病的介入栓塞治疗一例

    患者女性,61岁.因“意识障碍1周,加重1天”入院.四年前因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行肝移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门静脉狭窄等并发症.患者有明显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嗜睡,“扑翼样震颤”阳性.动脉血氨水平110 μmol/L.彩超提示门静脉为入肝血流,流速5 cm/s,未见门静脉狭窄,疑似存在“门静脉高压”.腹部MRI检查发现存在肠系膜静脉-下腔静脉分流(图1A).诊断:肝性脑病,病因为肠系膜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患者进行了肠系膜静脉-下腔静脉分流血管内栓塞治疗(图1B、1C).术后第2天彩超显示门静脉血流流速升至24 cm/s.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7个月,未再发肝性脑病.

    作者:贾中芝;田丰;王凯;李绍钦;蒋国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自发破裂一例

    患者男性,44岁.因“发现肝占位11天,右上腹痛2天”急诊入院.既往无特殊.查体:腹肌稍紧,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脏叩击痛阳性,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01×109/L,中性粒细胞82%,血红蛋白59 g/L;总胆红素(TBil)13.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2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89 U/L,丙氨酸转氨酶(ALT) 125 U/L;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 190.2 kU/L,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均未见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门诊CT示(图1A、1B):肝内多发大小不一结节状低密度影,边界尚清,较大者位于右叶,大小约6.0 cm ×7.5 cm,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小病灶以中央强化明显;肺部见多发磨玻璃结节.CT诊断:肝脏多发占位,考虑血管内皮瘤可能性大;肺部病灶考虑转移可能.入院后行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急诊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止血.14天后再次大出血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内积血约5 000 ml,肝脏见多个大小不等肿瘤.一肿瘤位于Ⅷ段,侵犯膈肌,肿瘤顶部见两处明显静脉活动性出血;膈肌粘连处见大小约2.0 cm ×3.0 cm新生物.因肝内多发肿瘤,无法行根治性切除,遂行肝Ⅷ段肿瘤部分切除+缝扎止血+膈肌肿物切除术.术中阻断第一肝门一次20 min.病理检查(图1C):肝Ⅷ段肿瘤镜下瘤细胞呈巢片状或乳头状,围绕血管,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膈肌新生物镜下大部分为血块,少许血管纤维及横纹肌组织.病理诊断:(肝Ⅷ)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免疫组化:CK(-),EMA(-),Vim(2+),Hep(-),Gly(-),CD34(3+),CD31(3+),FⅧ(灶状+),Ki-67(40%+).术后半年电话随访,家属诉患者死亡,死因不明.

    作者:杨俊武;谢凯;董伟;李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双胆囊伴结石一例

    患者女性,59岁.2004年因右上腹间断性胀痛3天入住我院.入院后查体:体温36.8℃,呼吸16次/min,脉搏86次/min,血压138/75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部平坦,肠鸣音5次/min,右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Murphy征阳性.余无特殊.入院后复查腹部B超提示:(1)胆囊结石;(2)肝内外胆管、胰腺、脾、双肾未见异常.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自诉出院后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胀疼稍缓解,以每年春季疼痛较明显,自服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后缓解.2016年5月患者因右上腹胀痛加重1月余再次来我院就诊.门诊复查MRCP示:(1)原胆囊术后胆囊残株;(2)肝门部囊性结构、充满小结石,考虑副胆囊并多发细小结石(图1).再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胆囊残株切除术.术中见胆囊残株颈管较长,较低位汇入胆总管,另肝门部可见副胆囊,其颈管较短,囊内充满细小结石.二次手术后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胀痛症状消失.

    作者:曾庆彬;唐继红;李铁汉;朱洪;朱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ABO血型不合成人活体肝移植二例

    随着我国活体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有了更多的保障.由于肝脏属于免疫特惠器官,只要围手术期处理得当,ABO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亦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在2015年4月和5月成功实施了两例ABO血型不合成人活体肝移植,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31岁,体重40 kg,身高154 cm.因腹胀、乏力8个月,间断意识障碍6周入院.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稍膨隆,腹壁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血型为O型Rh(+).实验室检查:ALT109 U/L,AST 103 U/L,总胆红素718.8 μmol/L,白蛋白26.4 g/L,PT 25.2 s,PTA 31.2%,INR 2.10.抗核抗体滴度为1∶64.入院时查抗B效价为1∶32.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功能衰竭.从移植前2周开始隔天输入B型血浆200 ml、冷沉淀4~6单位.手术前查抗B效价为1∶4.供肝者,男,32岁,系患者丈夫.体重79 kg,身高176 cm,血型为B型Rh(+).术前检查结果各脏器功能良好,CT预测全肝体积1 225 cm3,拟行左半肝切除术(不带肝中静脉).

    作者:陈建斌;魏思东;孙建军;刘广波;谢占涛;汤高枫;陈国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改进外科治疗策略规避Ⅰ型和Ⅳ型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后并发症

    胆管囊状扩张症是胆道外科较为常见的良性胆道畸形疾病.作为其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外科手术的理念和手术技巧,是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胆管囊肿Todani分型,Ⅰ型和Ⅳ型胆管囊肿发病为常见,如手术处理不良,术后并发症较高,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按照疾病特点及Todani分型,改进外科治疗策略,合理设计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规避或降低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李斌;邱智泉;刘辰;罗祥基;易滨;张柏和;于勇;程庆保;冯飞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时代Mirizzi综合征治疗策略新思考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MS)是长期胆囊结石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改变严重且复杂,术前诊断率较低,术中胆管损伤发生率高.过去,MS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近十年来,随着对MS病理改变认识水平的深入,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积累,腔镜路径下MS治疗例数越来越多,经验和认识也越来越多,进而修饰和优化了MS传统治疗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如果技术、经验许可,MS可在腔镜路径下安全有效地完成探查和治疗.第二,Ⅲ型治疗策略应尽量避免胆肠吻合术;术中尽可能富足地保留瘘管或壶腹壁,以修补胆管缺损;不需要行胆管探查时,行瘘管残端一期缝合;需要行胆道探查时,瘘管上下端切开胆管,探查取石后行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第三,对于Ⅳ型MS,胆管修复成型、T管支撑引流术可作为首选术式,胆肠吻合术只作为胆管完全离断或连续性较差时的补救措施.

    作者:孙文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