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相关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例NAFLD相关肝癌患者资料,分析其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有脂肪肝病史,1例患者有甲胎蛋白(AFP)升高,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血管瘤,但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癌.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2例为高分化肝癌,中分化和低分化肝癌各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9.5d.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合并肝脏占位的脂肪肝患者,应考虑肝癌的可能性.即使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仍应进一步明确诊断或密切随访,以避免误诊而耽误治疗.
作者:谭海东;刘笑雷;徐力;司爽;孙永亮;刘立国;周文颖;杨志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血小板(PLT)数量较低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收治的76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ITP患者临床资料.将PLT< 30×109/L定义为数量较低.根据术前PLT数量将患者分为A(n=14;<10×109/L)、B(n =34;10 ~30×109/L)、C(n =28;>30×109/L)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后指标及血液学疗效.结果 76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均获得成功.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98.9±46.2)m in,较B组(135.6±24.1)min、C组(125.4±3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82.9±37.3) ml,较B组(104.1±21.4) ml、C组(102.1 ±43.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2、6、12个月随访行血液学疗效判定,A组患者术后有效率约(42.9%),与C组(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6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PLT数量较低对腹腔镜脾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及疗效有一定影响,但该手术同样安全可行.
作者:李扬;李灏;王磊;李峰;陈伟;马廷斋;杨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肝移植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7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分别对年龄、性别、消化道出血史、脾切除史、Child-Pugh评分、Maddrey辨别函数、MELD评分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结果 年龄小于55岁的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移植后100周生存者有9例(90%,9/10),大于55岁的患者术后100周生存2例(2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有无消化道出血史、脾切除史与术后生存率无显著关联(P>0.05);Child-Pugh评分B级组与C级组、Maddrey评分<70组与 ≥70组以及MELD评分<30组与≥30组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25周、50周、100周存活率较为理想,尤其是在年龄小于55岁者.研究未发现Child-Pugh评分、Maddrey评分和MELD评分对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移植预后判断有何指导意义,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予以明确.
作者:王维伟;陈国勇;汤高枫;魏思东;孙建军;谢占涛;刘广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高原肝包虫病胆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比较50例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组)与50例单纯经腹腔镜(单镜组)手术治疗肝包虫合并胆漏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双镜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为15%,切口感染率为13%,住院时间(11.6±3.8)d,拔管时间为术后(14.3±7.9)d,均显著优于单镜组.而双镜组手术时间为(108.2±28.4)min,较单镜组略长.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高原地区肝包虫合并胆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单用腹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董晋;党宝宝;秦伟;胡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单发小肝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126例单发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乙肝及(或)丙肝病毒感染、饮酒史、合并症、腹水、肝硬化、肿瘤大小、肿瘤分化、MVI、卫星结节、AFP、CA19-9、ALT、TBil对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及MVI与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单发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0%、60.3%、47.3%.单因素分析显示,MVI、合并症、肿瘤非高分化、肿瘤>4 cm是影响单发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MVI和合并症是影响单发小肝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MVI发生率为43.7%.其中无MVI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5个月,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5%、67.6%、56.0%;有MVI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个月,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7.3%、50.9%、35.4%.单因素分析显示,AFP> 100 μg/L、肿瘤非高分化和卫星结节是MV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非高分化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VI是影响单发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无进展生存期的重要因素,AFP> 100 μg/L、肿瘤非高分化和卫星结节是MVI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肿瘤非高分化.
作者:陈星;李强;荀晓冬;周洪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HAML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其中1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两类检查.总结并分析病灶数目、大小、位置、形态、影像学平扫及增强特点.结果 18例单发HAML直径为1.5~17.2 cm(平均5.3 cm).平扫结果显示5例有脂肪成分,1例有出血坏死.增强后,5例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11例表现为“快进慢出”模式,2例表现为无规律斑片、网线状强化.有11例可见供血动脉(均来自肝动脉),12例可见肿瘤内血管,4例可见肿瘤早期引流静脉(3例引流至肝静脉、1例引流至门静脉),1例出现延迟期假包膜强化.结论CT和MRI平扫及增强能够显示HAML的影像学特征,结合 无肝硬化背景、AFP正常以及肿瘤无包膜、富血供、伴有供血动脉和肿瘤内血管等影像学特点有助于HAML的诊断.
作者:周洁洁;许化致;周晓军;李建策;木国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术治疗TNMⅢ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44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Ⅲ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并发症及随访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该院同期未行根治性手术的55例Ⅲ期胰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胰漏是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10/44).根治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并没有增加ClavienⅢ级以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9 ~ 69个月,患者总体随访率为90.9%(90/99).根治组患者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5.0%、41.9%、19.4%、14.6%,平均生存时间为(16.0±1.2)个月.对照组患者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8.0%、14.6%、8.3%、0%,平均生存时间为(9.3±0.8)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根治组患者各时间点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局部受侵的Ⅲ期胰腺癌患者,依然可以实施根治性手术.手术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不会增加ClavienⅢ级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崔世昌;夏云强;顾万清;吕少诚;张文智;蔡守旺;段伟东;史宪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四跨膜蛋白CO-029表达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肝内胆管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 实时PCR与蛋白印迹法检测CO-029在胆管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干扰CO-029的表达,探讨其对TNFd诱导EMT过程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后蛋白印迹法及质谱分析证实TNFαR1在肝内胆管癌可直接或间接与四跨膜蛋白CO-029形成复合物.结果 CO-029在肝内胆管癌细胞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慢病毒干扰胆管癌细胞后CO-029表达水平显著下调;CO-029表达下调后,TNFα不能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EMT.免疫共沉淀显示TNFαR1可直接或间接与四跨膜蛋白CO-029形成复合物.结论 CO-029参与调节TNFα/TNFαR1诱导肝内胆管癌细胞发生EMT,在胆管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良;李灼日;周开伦;赵鸣;王业鸿;武金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100对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FGFR3)调控及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PCR检测17对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miR-100的表达水平.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过表达miR-100对胰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FGFR3的野生型及突变型3’-UTR报告基因,分析miR-100对FGFR3的调控作用,然后采用实时PCR和蛋白印迹检测过表达miR-100对FGFR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CCK-8、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探讨特异性敲低FGFR3对胰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 miR-100在胰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水平(P<0.05).过表达miR-100可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P<0.05).报告基因分析显示miR-100能够显著下调FGFR3的野生型3’-UTR报告基因的荧光表达(P<0.05),而对突变型报告基因和空白对照组的荧光表达影响不大.实时PCR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miR-100可显著抑制FGFR3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特异性敲低FGFR3后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 miR-100可通过调控FGFR3表达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从而在胰腺癌中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陈美源;孙诚谊;喻超;黎志鹏;江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肝细胞自噬与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表达的影响,阐述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再灌注2、6、12和24 h后各组与假手术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同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内自噬体变化.分别利用免疫荧光及TUNEL法检测肝细胞LC3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肝组织IRF-1 mRNA表达,蛋白印迹检测IRF-1、Beclin1和LC3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ALT和AST水平均有所增高,于再灌注12 h均达到高峰;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灶状坏死等变化.再灌注12h时肝细胞内自噬体明显增多,同时凋亡细胞显著增加;肝组织中IRF-1、Beclin1和LC3的表达增加.结论 小鼠肝缺血再灌注可激活自噬导致肝细胞损伤,其可能与促进IRF-1表达有关.
作者:李世朋;王振;于瑶;何金丹;张海明;崔子林;张建军;朱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自体肝移植(ALT)为不能常规手术切除的肝脏占位性病灶或严重肝脏外伤患者提供手术治愈的可能,也为缓解目前供肝短缺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外科医师仍需面临术前评估、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术后肝功能延迟恢复、原发性无功能、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甚至死亡等诸多不良预后问题.因此,完善手术适应证、术前准确评估肝功能及肝脏储备能力对于减少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改善肝切除自体移植预后尤为重要.结合相关文献及本中心经验,本文系统总结了ALT患者术前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琦;叶啟发;王伟;夏志平;明英姿;王彦峰;牛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合了栓塞和化疗两种治疗方法.尽管TACE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单独采用TACE仍无法治愈肝癌.栓塞难以完全、侧支循环建立和新生血管等原因大大影响其远期疗效.因此,TACE疗效的提高有赖于综合治疗.为此,本文从栓塞剂、化疗药物、联合治疗等方面就TACE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斌;吴增城;张宪光;潘明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是2011年美国放射学院(ACR)发表的一项指南.其推出旨在规范肝细胞癌(HCC)高危患者CT和MRI影像学征象描述及诊断报告.本文对LI-RADS系统概况、版本更新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卫敏;孟晓春;单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性,25岁.因“体检发现胰头占位四天余”入院.患者上腹部隐痛不适十年余,无发热、恶心、呕吐,体重无明显下降,无烟酒嗜好,否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胰腺癌家族史.体格检查: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皮肤、巩膜无黄染.入院实验室检查除CA19-9(87.75 kU/L)数值偏高外,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ALT 13 U/L,AST18 U/L,TBil 4.3 μmol/l,DBil 1.0.μmol/1,ALP 19 U/L,GGT63 U/L,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清IgG4均为阴性).
作者:王成林;杨雨;江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0岁.因“结肠癌术后4月余,发现右肝占位1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于我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肠)隆起型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行四次XELOX化疗,术后常规随访.1个月前发现右肝占位,增强CT:肝内多发异常密度影及强化灶,转移灶不排除(图1).
作者:帅鸣琪;严盛;厉智威;章涵;郑树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脏肿瘤合并下腔静脉侵犯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性极高.在手术过程中常常发生大出血而导致患者死亡.如果不积极手术治疗,下腔静脉侵犯容易形成癌栓.癌栓一旦脱落则可造成致命性的肺栓塞等继发事件,这对于患者的远期生存极为不利.目前,文献认为对于合并下腔静脉受侵的肝脏肿瘤积极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延长生存期,甚至治愈的手段[1].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采用肝脏肿瘤切除合并受侵血管切除重建术治疗肝脏肿瘤侵犯下腔静脉患者1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周桂华;夏红天;刘博;陈明易;徐明月;史海达;史宪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并具有代谢和内分泌调节功能.脾脏的许多功能独一无二.脾白髓的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聚集、成熟之地,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脾肿大不仅有红髓充血,同时伴有血管增生和纤维化及淋巴组织增生与活跃[1].细胞凋亡属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可直接反映脾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关脾肿大和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文献报道甚少.我们采用TUNEL染色、Bax和Bcl-2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分析探讨了巨脾与残脾细胞凋亡的差异及发生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并提出巨脾实施保脾术的可行性.
作者:褚海波;王磊;徐永波;王涛;王美红;菅凤国;赵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日趋成熟,特别是近年来超声刀、LigaSure和直线闭合器等腔镜器械的使用,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有了实质性的飞跃[1-3].然而,目前腹腔镜肝切除范围主要集中在左肝及右肝Ⅴ、Ⅵ段的病灶,对位于Ⅰ、Ⅳa、Ⅶ、Ⅷ段病灶的切除及左三叶、右三叶切除等尚未被广泛接受,仍在临床探索研究中[4-6].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全腹腔镜Ⅶ段肝肿瘤切除入路技术(简称右侧入路法)解决了腹腔镜下Ⅶ段肝肿瘤暴露困难的问题,有望使腹腔镜Ⅶ段肝切除术成为常规性手术.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共行该手术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根军;杨斌;钱贤忠;吴晓康;吴荣进;喻凯;张家敏;郑樟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第十五届中华肝胆胰脾外科专业学术论坛”暨“肝胆胰脾外科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于2015年12月4~6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承办,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北京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等协办.赵玉沛院士、郑树森院士和顾万清总编辑担任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卢实春教授担任本次大会执行主席.
作者:刘哲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