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BDTT)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Web《Science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6年9月.共收集、纳入11篇文献、5 295例患者.所有纳入文献均经过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采用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BDTT与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累积效应.结果 OS和DFS的HR分别为2.34和1.81,95% CI分别为1.26~ 4.36和1.17 ~ 2.78.结论 在经历肝切除或者肝移植(LT)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与不合并BDTT的患者比较,合并BDTT的患者预后更差.
作者:王成林;陈真;刘持稳;孙冬林;江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联合肝切除的5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联合小范围切肝组(12例)与联合大范围切肝组(44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远期生存率,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并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1)小范围切肝组及大范围切肝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和65.9%,后组明显高于前组(P<0.05);(2)肝门部胆管癌小范围切肝组术后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15%;大范围切肝组术后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3)R0切除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R1/R2切除组(22个月比10个月,P <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预后相关的因素是年龄、术前血清CA19-9水平、肿瘤分化程度、镜下切缘情况、肝动脉侵犯及门静脉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镜下切缘程度和术后肿瘤分化程度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 R0切除能够明显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手术应该重视获得病理阴性切缘;在保证R0切除的基础上,对选择性患者进行小范围肝切除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张辉;王孟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比较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与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经胆囊管置细导管胆道造影和胆道外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我院4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A组)与51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和胆道外引流(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A组)术后胆漏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比0,P<O.05).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和胆道外引流组患者所需手术时间略长[(125.3 ±28.3) min比(131.3 ±20.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2.4)d比(7.8±1.9)d,P>0.05].患者随访3~29个月,平均8.4个月,B超检查无胆管残余结石,肝功能正常.结论 胆道镜的应用使胆总管一期缝合成为可能,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和胆道外引流使胆总管一期缝合更安全、可靠.
作者:管辉球;丁明金;赵国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5(IL-35)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外周血IL-35含量;CCK-8法检测外源性IL-35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和划痕实验检测外源性IL-35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IL-35在HCC患者外周血的IL-35含量[(118.45±28.66) ng/L]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39.56 ± 11.15) ng/L,P<0.05];加入外源性人重组IL-35可以显著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结论 IL-35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王海明;刘浩润;肖漓;赵洪强;高钰;崔洪涛;李为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全胰十二指肠切除的28例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2%(11例),其中胰腺癌GradeⅡ级7例,GradeⅢ级4例.无术后30天内死亡患者.25例患者得到随访,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其中2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 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期虽无明显提高,但术后并发症下降,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在部分选择病例中,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可作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珂;华永飞;吴胜东;黄静;陆才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PD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球部3例、降部44例、水平部6例、升部3例,其中降部乳头区40例,占全部肿瘤的71.4%.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22例(22/56,39.3%),中分化腺癌16例(16/56,28.6%),低分化腺癌12例(12/56,21.4%),未分化腺癌6例(7/56,10.7%).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黄疸、呕吐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4.0% (42/50)、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诊断正确率为81.3%(13/16)、腹部增强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48.2%(27/56)、B超检查诊断正确率为30.4%(7/2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40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并十二指肠球部肿瘤切除术3例,姑息性短路手术8例.本组患者术后总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6%、56.7%、30.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后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68.8%、42.2%和100%、61.8%、0.短路手术后患者生存时间6~1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情况和根治手术对十二指肠癌术后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手术是影响十二指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DC多发生在降部乳头周围区,以腺癌为主.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是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PD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陈斌;王春华;王小农;何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Kimura法及Warshaw法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脾梗死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治疗团队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181例行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Kimura法146例,Warshaw法35例.比较两种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差异并对比分析脾梗死情况.结果 Kimura法和Warshaw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CT检查Kimura法脾梗死发生率为15.1% (22/146),Warshaw法术后60.0% (21/35)发生脾梗死,两组均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正常.两组脾梗死的恢复时间分别是:(3.2±3.0)个月(Kimura法)和(4.8±3.3)个月(Warshaw法).结论 Kimura法和Warshaw法术后都存在脾梗死,但Kimura法术后发生率明显低于Warshaw法.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应首选Kimura法.
作者:周尊强;张正筠;佟大年;关蛟;刘大伟;郝迪斯;金松鐵;周光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T-IPMN)的临床特点、外科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6年7月收住北京协和医院的19例BT-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占同期胆管肿瘤患者(815例)的2.3%.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1.0∶1.1.年龄25 ~ 78岁,平均(60.6±12.9)岁.黄疸(10例)和腹痛腹胀(6例)是较常见的发病症状.术前较典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为胆管扩张和胆管肿物.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诊断证实为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8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左肝外侧叶或左半肝切除术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高位胆管病变切除+肝门胆管成型+胆管空肠吻合术3例、中肝肿物切除术1例.平均手术时间28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15 ml.14例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阳性比例为3.2%(3/94).获得随访16例,随访时间1~51个月,平均(25.7±19.5)个月,14例生存,2例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术后3个月和17个月,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BT-IPMN临床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并且具有较好的预后.
作者:吴昕;李秉璐;郑朝纪;徐协群;张太平;何小东;赵玉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2(IL-22)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70%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4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HX组(单纯70%肝切除组)、CCl4纤维化组、CCl4+PHX组(CCl4诱导肝纤维化后行70%肝切除组)和CCl4+IL-22+ PHX组(肝纤维化后经IL-22干预后再行70%肝切除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6、12、24、48和72小时处死.收集血液标本,检测血清ALT、AST及ALB水平,计算ALT/AST值,观察各组各时间点肝脏损伤情况.收集肝脏组织标本,称肝叶重量计算肝体重比,病理观察各时点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病理损伤情况,检测不同时点肝脏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数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水平及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 (1)术后24、48、72小时CCl4+IL-22+ PHX组小鼠血清ALT/AST值明显高于CCl4+PHX组;术后48和72小时CCl4+ IL-22+ PHX组小鼠血清ALB水平较CCl4+ PHX组显著升高(P<0.05).(2) CCl4+ IL-22+PHX组小鼠术后肝再生显著增快,术后24、48和72小时肝体重比(分别为2.34±0.07、3.23 ±0.09、3.55±0.09)明显高于CCl4+PHX组(2.08±0.16、2.77±0.07、2.97±0.14),且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P<0.05).(3)CCl4+PHX组术后24、48和72小时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再生肝组织内STAT3蛋白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余各组,而CCl4+IL-22+ PHX组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及再生肝组织内STAT3蛋白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较CCl4+ PHX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行70%肝部分切除术后,IL-22对肝脏再生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明显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
作者:张迪;张雅敏;崔子林;杨龙;李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犬脾动脉阻断在医源性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其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犬全麻开腹建立医源性脾损伤动物模型,按照是否阻断脾动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歇性脾动脉阻断联合明胶海绵压迫创面止血,脾动脉阻断时间首次为15 min.如仍有出血,则再依次继续阻断10 min、5 min,然后解除阻断及压迫观察止血效果.对照组仅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两组分别于阻断/压迫前及阻断/压迫后2h取血和组织标本进行IL-1、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检测.结果 对照组止血无效,实验组均成功止血.实验组手术前后血清指标分别为IL-1(124.4±106.8比121.2±105.1),SOD(4.7±2.7比5.2±1.8),MDA(8.8±6.5比10.8±7.5);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后分别为IL-1(121.2±105.2比162.8±73.8),SOD(5.2±1.8比4.7±2.8),MDA(10.8±7.5比9.6±6.6),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织学指标实验组止血前后分别为MPO (0.62±0.23比0.68±0.21),Caspase-3(0.90±0.29比0.86±0.26),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后分别为MPO(0.68±0.21比0.86±0.23),Caspase-3(0.86±0.26比1.21±0.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医源性脾损伤患者进行间歇性脾动脉阻断联合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是安全有效的,且未引起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志超;朱孝成;李超;时林森;孟松;王辉;姚立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急性胰腺炎(AP)感染性坏死是AP局部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其病死率高达10% ~ 20%.传统的开放下清创手术曾是临床上唯一的治疗方式,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往往预后不佳,如今更倾向于采用保守治疗和微创手术的方式.AP感染性坏死的治疗可以总结为3D,即延期、引流及清创(delay,drain,debride).患者通常首先于ICU接受治疗,而一些外科干预治疗往往可暂缓进行.经皮穿刺引流往往在治疗的初期先应用,而需要进行坏死组织清除术则可选用腹腔镜下手术清创或视频辅助后腹腔镜手术清创等方式.开放手术坏死组织清除术现今应用已较少,只在一些难治性患者中有所应用.急性胰腺炎感染性坏死的处理方式并非单纯的外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王喆;李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快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全新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和理念.它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将一系列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进行了优化.其目的旨在运用多种医疗模式、手段,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减少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从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目前,ERAS已广泛应用于胃结直肠外科、骨科、胸外科、妇科等外科手术中.临床实践证实其在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同其他外科手术相比,肝移植手术具有难度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尽管已经有部分研究表明ERAS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尚未得到普遍接受和推广.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ERAS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形式、疗效、安全性及其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陶为杰;石小举;孙晓东;吕国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肝移植为目前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为有效的手段.由于供体短缺,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的使用日益增多.然而,DCD供肝不可避免的长时间缺血缺氧亦使移植物功能降低及受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增加.与常规静态冷储不同,供肝机械灌注(MP)可对离体肝脏进行持续灌注,模拟肝脏在体状态,通过观察缺血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供肝质量,从而降低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机械灌注中某些标志物和参数对供肝质量和移植物活性的监测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方泽鸿;胡晓燕;王彦峰;叶啟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9岁.2015年5月因上腹部疼痛,腹部CT检查提示胰腺癌,于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胆总管下段一外压性肿瘤,胰腺钩突见约4.0 cm×3.O cm包块,胃十二指肠明显狭窄,遂行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2015年7月患者再次出现上腹部疼痛,胰腺肿物穿刺活检诊断胰腺腺癌,于外院行胰头癌碘粒子植入术,共植入碘粒子125粒.近1个月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进行性消瘦.
作者:罗小美;秦子淋;蔡懿;牛立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也称免疫球蛋白轻链相关淀粉样变性,是进展为迅速的淀粉样变.患者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均可受累,根据累及轻重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脾脏淀粉样变性导致的自发性破裂病例甚为罕见.我院收治一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伴自发性脾破裂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6岁,因“剧烈咳嗽后左上腹部疼痛四小时”入院.该患者四小时前剧烈咳嗽后感左上腹部持续性钝痛,伴左侧肩背部放射痛,自服止痛药物无明显缓解,且疼痛持续性加重,至我院急诊查B超提示:脾包膜下血肿,腹腔积液.急查腹部CT提示:脾包膜下积液,腹腔积液,考虑脾破裂(图1A,B).血常规:WBC 18.06×109/L.Hb 95 g/L,RBC 3.01 ×1012/L.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有服药酒(中药浸泡,具体不详)10余年,每天约50 g,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作者:蔡辉华;彭妍;张京刚;陈铜兵;安勇;张悦;陈学敏;孙冬林;朱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腹部手术史尤其是胆道手术史,曾被胆道外科视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文章报道了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安全、成功实施的案例[1-2].对于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及腹腔粘连是否影响再次腹腔镜胆道手术的操作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再手术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了既往不同手术方式对再次腹腔镜胆道手术的影响,以及腹腔镜胆道结石再手术的安全性及实用价值.
作者:付庆江;吴治宇;孟晓东;屈顺喜;曹立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PH)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5%,其主要病因为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和胰管结石.PPH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是由脾静脉与胰腺之间的解剖关系所决定的.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同,PPH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比率明显降低,而胃体部静脉曲张的比率明显升高.门静脉造影是诊断PPH的金标准.PPH的治疗分为对症处理和对因处理两方面,应既针对门静脉高压症又针对原发病,尽可能做到同时解除基础病变并治疗并发症.
作者:周光文;关蛟;靳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胰岛素瘤是常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或局部剜除是其常用的治疗方式.胰岛素瘤多为良性、单发,且体积较小,从理论上讲,是射频消融(RFA)治疗的良好适应证.2009年,Limmer等报道了首例应用RFA治疗胰岛素瘤的病例,至今已有5篇同类英文文献发表,累计病例为7例.近一年来,本文作者利用腹腔镜下RFA成功治疗胰岛素瘤2例(胰尾和胰体各1例),均获得完全消融,无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消失.本文通过对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初步表明,RFA治疗胰岛素瘤是安全、有效的,对于符合条件的胰岛素瘤患者,RFA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孙文兵;王向涛;辛宗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