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合并严重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腹腔镜下消融治疗策略,旨在为其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解放军302医院2013-2016年开展的430例腹腔镜肝癌消融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对严重肝硬化背景下的腹腔镜肝癌消融治疗的适应证、技术要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初次完全消融率94%,2年局部复发率2.8%,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于严重肝硬化背景的小肝癌患者,尤其当肿瘤处于经皮消融治疗的“高危部位”,腹腔镜下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作为首选的移植前过渡治疗.
作者:洪智贤;丁同领;胡雄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LUS)与CT、MRCP及经腹超声在诊断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准确率方面的差异,及与超声科医师辅助完成相比,外科医师独立完成LUS是否有助于提高检查效率.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成功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颈管胆道探查(LTCBDE)的患者共42例,均行术中LUS检查.其中26例由外科医师独立完成(外科医师组),16例由超声科医师协助完成(超声医师组).通过术中胆道镜探查验证结果,记录两组扫查的时间及准确率,并将LUS、CT、MRCP及术前经腹超声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LUS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为92.9%,优于CT(73.8%)及经腹超声检查(23.8%,P<0.05);LUS的准确率高于MRCP(8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医师独立扫查时间少于超声科医师协助[(8.5±3.0)min比(13.2 ±4.6)min,P<0.05],两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3%比93.8%,P>0.05).结论 LUS诊断胆总管结石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由经过规范超声培训的外科医师独立完成LUS更有助于检查效率的提高.
作者:邱枫;刘佐军;孙海涛;韩洋;张腾;牛旭;冯章东;韩威;刘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的324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手术患者资料.术中使用腹腔镜超声评估肿瘤和肝内重要管道结构,引导标记肝切除范围并辅助肝实质离断.结果 324例患者中腹腔镜肝脏左外叶切除术137例(33.0%)、肝段切除术62例(19.1%)、半肝切除术59例(18.2%)、局部切除术45例(13.9%)和多肝段切除术21例(6.5%).平均手术时间3.3(1~10)h,术中平均出血量125.0(5 ~1 200) ml,中转开腹手术7例(2.2%).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恶性肿瘤的R0切除比例为100%.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0(1~15)d.结论 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全程实时腹腔镜超声引导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由于腹腔镜超声使用技巧要求较高,需要对肝脏外科医生进行系统、规范的针对性培训.
作者:张雯雯;王宏光;陈明易;景帅;卢实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共入组260例,获随访236例.回顾其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方式、肿瘤情况,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影响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分层分析,评估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肝癌远期疗效的比较.结果 研究显示,解剖性肝切除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5%,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65% (P <0.05);无瘤生存率为51%,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34% (P <0.05).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HbsAg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手术方式、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抗病毒治疗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抗病毒治疗、性别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率.解剖性肝切除可改善肿瘤小于5 cm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P=0.098);改善肿瘤TNM分期T1、T2期患者术后无瘤生存(P=0.059),并可显著改善分期T3、T4期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P<0.05).结论 与非解剖肝切除比较,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翟志超;任为正;刘志伟;陈继业;辛宪磊;卢实春;蔡守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FIGFI)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于FIGFI引导下完成的41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手术方式、肝切除范围、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方式和结果、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2)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 35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患者中,34例在FIGFI引导下成功完成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6例开腹解剖性肝切除均成功完成.41例患者中37例染色成功,4例失败.染色失败均发生于多支肝蒂供应肝段反染中,其原因为未将全部目标肝蒂阻断即注入ICG,造成部分拟切除肝段染色.结论 FIGFI引导解剖性肝切除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将其与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超声引导结合,有助于解剖性肝切除的实施.
作者:隋明昊;王宏光;陈明易;卢实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胆囊癌可获得治愈和长期生存的有效方法.但进展期胆囊癌患者由于发现较晚,其手术切除率较低,疗效欠佳.新辅助化疗可使部分肿瘤降期并获得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在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患者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胆囊癌新辅助化疗目前尚未广泛开展.本文通过回顾胆囊癌化疗的现状、进展及相关化疗方案的有效性,探讨了在进展期胆囊癌患者开展新辅助化疗的可行性及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作者:孟强劳;王林;耿智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常见的癌症之一.已知HCC有多个危险因素,包括慢性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摄入、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B1等,均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确定了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利用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对HCC进行研究,有助于寻找潜在关键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为HCC的分子诊断提供参考,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及判断预后.2011年,美国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全基因组测序(2例患者,HBV和HCV感染各1例)、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47例患者,33例为HCV感染、7例为HBV感染、7例为非病毒感染)、Sanger测序(94例患者,52例为HBV感染、36例为HCV感染、6例为非病毒感染)、基因表达(4例患者,HBV和HCV感染各2例)和表观遗传(1例患者,为HCV感染)等研究策略从基因组学方面寻找肝癌的治疗手段,期望改善HCC患者长期生存率[1].本文就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范围内搜寻HCC相关易感基因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性,61岁.反复右上腹痛3个月,常呈持续性钝痛,无放射痛.因再次腹痛发作l天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氏征阴性,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B超考虑化脓性胆囊炎;CT不能排除胆囊占位;MR不除外胆囊炎并血块形成.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难以游离,故改为开腹手术.
作者:毕忠君;朱永村;葛文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在我国胆石症检出率平均约5.6%,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约占15%.随着彩超及MRCP在临床诊断中的普遍应用,无症状胆总管结石被检出.有研究显示,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达97.39%.对于无症状结石,多数并不伴有胆总管扩张即细径胆总管结石(直径≤0.8 cm).对于此类胆总管结石,术后行一期缝合易出现胆道狭窄及胆漏的情况.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科不断探索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我们采用经胆囊管入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鼻胆管引流+一期缝合,但术后偶有出现鼻胆管滑脱至十二指肠或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现将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74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经胆囊管入路治疗后行防滑脱球囊鼻胆管引流的患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作者:高原;陈安平;李华林;周华波;刘进衡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术中超声是肝脏手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不仅能对术中病灶进行实时诊断和分期,对于手术方案的修正和优化决策至关重要,同时能够辅助肝脏切除,评估血管的通畅性和术中消融治疗.本文从术中超声的适应证、所需设备的技术参数、术中超声的技术和优缺点以及展望对肝切除术中超声进行阐述.
作者:宋天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腹腔镜及机器人肝切除术已被证实是安全可行的.该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缺少人手触觉感知、内窥镜视野及视角受限等缺陷.近年来随着术中超声、CT或MRI影像导航、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引导、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外科医生可以将复杂的肝脏解剖结构可视化、三维化,并在术中精确定位肿瘤、设计手术方案、监控并及时修正肝实质离断平面、进行精准肝切除术.术中影像引导可以避免损伤重要管道结构,减少出血,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其在腹腔镜及机器人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触觉和视野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人类视觉或触觉的极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各种术中影像引导技术在腹腔镜及机器人肝切除术中应用.
作者:王晓颖;朱小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二十一世纪的肝胆胰外科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基于精准、微创、数字化、信息化、个体化及集成化的理念,通过新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影像及三维重建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乃至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再生医学来实现.它使精准医学时代的肝胆外科技术更注重精准、微创、修复与再生和个体化,目标上更强调病患整体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卢实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术中超声是现代肝外科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是在合并肝硬化病人中.术中超声可分为开腹和腹腔镜两种不同技术,使用的探头则有扇型和直型探头.这两种不同探头各有优劣.术中超声在肝切除的应用很多.它可提高肝外科医师进行术中诊断和肿瘤分期能力.因此,23%~51%病人会改变术前所定手术计划.在超声引导下,外科医师可通过穿刺进行活检或治疗.此外,术中超声还可协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决定切缘,决定离断肝实质平面,引导、监视离断肝实质平面,找出重大血管施加以保留或结扎.术中超声应由受过术中超声培训的肝外科医师,或由医学影像专业和肝外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实施.
作者:刘允怡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自1999年分子影像概念提出以来,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及临床外科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并显示了独特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肝胆外科领域肝部肿瘤显影、解剖性肝切除、肝移植手术血管造影、胆管造影、胆漏胰漏成像等方面,该技术能够“点亮”外科拟手术区域,为精准手术提供便利.本文对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研究方面的优势及其手术应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
作者:迟崇巍;王宏光;许寅喆;张雯雯;毛亚敏;王坤;田捷;卢实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20世纪90年代,超声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融合促使了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und,LUS)的出现.LUS缩短了超声传感器与病变的距离,降低了对超声深度的要求.这样临床不但可使用较高频率提高超声扫描的分辨率,还可避免腹壁和肠内气体等对超声波声束的干扰,获得高度清晰的扫描图像[1-2].
作者:中国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学院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