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一步二分类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一步二分类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2017年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连续采用“一步二分类法”治疗.按胆总管结石大小和数量分为困难结石和非困难结石.非困难结石患者采用术中内镜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方案,n=35);困难结石患者采用鼻胆管引流+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B方案,n=21).分析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 56例患者中按“一步二分类法”完成手术51例.其中A方案35例患者完成32例,另3例胆管插管失败转为B方案.B方案21例患者完成19例,1例中转开腹手术,1例放置T管引流.A方案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6.4±9.8) min,B方案手术时间(78.6±7.0)min.全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7.1%),包括ERCP后胰腺炎、ERCP后出血、胆漏、切口感染各1例.无死亡患者.所有患者均获6~ 24个月的随访,无结石复发和胆道狭窄.结论 “一步二分类法”个体化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合理、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沈华;余胜;蒋海根;卢军;王雁;魏云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诊治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44例pNEN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位于胰头、胰体尾者各22例(50.0%).无功能性pNENs 25例(56.8%),功能性pNENs 19例(43.2%).患者肿瘤手术切除40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14例,胰体尾切除20例,肿瘤单纯切除6例.非根治性手术或未手术4例.肿瘤分级1级23例(52.3%),2级15例(34.1%),3级6例(13.6%);Ⅰ期23例(52.3%),Ⅱ期16例(36.4%),Ⅲ期2例(4.5%),Ⅳ期3例(6.8%).患者总体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87.0%和72.0%.总生存期(OS)1 ~119个月,中位生存期119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与否、肿瘤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pNENs的首选治疗手段.肿瘤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与预后显著相关.

    作者:赵旭东;田孝东;杨尹默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 观察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EST+L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 LCBDE)治疗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老年性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58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82例患者于腹膜炎控制后行EST术,术后3天行LC术;对照组76例患者于腹膜炎控制后行LC+ LCBDE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淀粉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分别为(95.0 ±7.0) min、(125.0±18.0)min,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9515.0 ±4135.0)元、(28 287.0 ±2 254.0)元,观察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5例(6.1%)、10例(13.2%),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97.6±48.5)IU/L、(131.4±68.7) IU/L;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7±8.5)ml、(31.8±7.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7±0.5)d、(1.9±0.4)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6.3±2.8)d、(15.2±3.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ST术后3天行LC术治疗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是有效、安全的,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老年性患者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

    作者:梁志坚;方永平;李坤平;罗小仔;陈武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隐源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隐源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肝癌切除术的66例患者的肝癌及癌旁组织.其中26例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隐源性肝癌(CH组),40例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H组).另取3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 Bx)及Yes相关蛋白(YAP)表达.结果 20例隐源性肝癌患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占76.9%;正常组为8例,占2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072,P<0.05).4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均可检出HBV DNA.HBx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肝细胞及肝癌细胞的胞质,YAP表达定位于胞核,呈弥漫性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HBx在HH组与CH组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和90.0%,在癌旁组织分别为85.0%和82.5%,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40.0%.YAP在HH组与CH组的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和67.5%,癌旁组织分别为15.0%和20.0%,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12.5%.对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HH组与CH组的癌与癌旁组织比较,HBx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YAP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HH组与CH组比较,HBx及Y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x及YAP在HH组、CH组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 隐源性肝癌患者有较高的隐匿性HBV感染率,HBx及YAP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隐源性肝癌的发生.

    作者:陈骋;李灼日;周开伦;张震生;武金才;郑进方;邓美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26例经验

    目的 评估“三点法”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二科完成的1 126例“三点法”经脐SILC患者临床资料.除怀疑存在胆囊恶性疾病的患者外,研究纳入所有可以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结果 在1 126例患者中,成功完成SILC 923例,192例因局部粘连、胆囊三角暴露困难等需要增加穿刺孔数,11例因严重粘连中转开腹,总完成率81.9%.手术时间为(29.5±12.2) min(从进腹腔镜到取出胆囊),术中出血量为(8.7±7)ml,术后住院时间为(1.4±0.7)d.发生3例胆道并发症,其中2例为胆囊床迷走胆管造成导致胆汁渗漏,1例因热力损伤致胆囊管处胆漏,3例引流后均好转出院.1例因粘连严重致十二指肠损伤,22例脐部切口周围淤血,13例胸腔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出现胸腔出血需胸腔镜止血.患者无切口疝、气胸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三点法”SILC是一项具有固定操作流程、安全可行、易操作的技术,适合在具有腹腔镜技术力量的医院开展.

    作者:张宪光;程远;蒋泽生;何国林;钟克波;刘海燕;高毅;潘明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HA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7例液化空洞型HAE患者资料.其中10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联合手术切除治疗(病例组),7例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分布、病灶直径、生化指标等)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别为(308.0 ±23.0)min比(389.0±95.7)min和(1 360.0±182.9)ml比(1 607.1±205.0)ml,均P<0.05.病例组患者穿刺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病例组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术后第5天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8±0.9)s比(15.5±1.7)s和(81.9±20.9) U/L比(108.1±29.5) U/L(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灵强;王鹏;阳丹才让;任利;侯立朝;周瀛;王海久;董家鸿;樊海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门部胆管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目的 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1例HCCA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组,对比各组疗效的差异.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患者(n =22)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40.9%,优于与姑息性手术组(n=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性手术组患者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和16.7%,优于PTCD组(n=26)、胆道支架组(n=16)和开腹外引流组(n=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D组、胆道支架组及开腹外引流组患者的1年、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是HCCA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姑息性手术、胆道支架和PTCD外引流治疗.

    作者:郝志强;季德刚;孟子辉;郭镭;李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生长抑素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小体积肝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对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小体积肝的保护性治疗作用.方法 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生长抑素治疗组(S组,n =24)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24).两组大鼠常规测量基础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分别于肝门阻断时以及缺血再灌注后15、30、60 min测量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于再灌注1、3、5、24h抽血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再灌注后15 min,S组大鼠门静脉压力低于N组[(19.4±0.8)cmH2O比(22.5±1.2)cm H2O(1 cmH2O =0.098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30 min,S组与N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7.1±0.8) cmH2O及(19.7±0.8)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各个时点门静脉血流量均高于基础血流量.再灌注后15 min,门静脉血流量升高为明显,S组血流量低于N组[(10.1±0.4)ml/min比(11.9±0.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AST、ALT、TBil均高于正常,且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术后1周大鼠存活情况,S组(7/10)优于N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的残余肝脏重量均有所增加,S组较N组残肝重量增加明显[(5.5±0.4)g比(6.6±0.3)g,P<0.05].结论 生长抑素能有效缓解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小体积肝的早期门静脉高压状态,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减轻门静脉高压及门脉高灌注对小体积肝的损伤可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硬化大鼠术后的存活情况.

    作者:徐勇;任祖海;俞照妹;李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锌转运蛋白家族SLC39A/ZIP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锌(Zn)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人体多种酶的合成并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起到重要作用.在细胞水平,Zn2通过复杂的摄取、储存和排泄机制维持着动态平衡,其中包含了Zn转运蛋白家族发挥的作用.目前发现人类两个主要的Zn转运蛋白家族SLC30 (ZnT)家族和SLC39(ZIP)家族控制着细胞内外的Zn2平衡.ZnT家族主要将Zn转运出细胞,而ZIP家族主要负责摄取转运Zn至细胞内.研究发现后者与多种疾病相关.ZIP转运蛋白家族和肿瘤的进程、进展关系密切.近期的研究提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ZIPI、ZIP2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ZIP6、ZIP7和ZIP10高表达,在胰腺癌组织中ZIP3和ZIP4高表达,在食管癌组织中ZIP5和ZIP6高表达.因此,ZIP家族在前列腺癌中可能是抑癌基因,在胰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中可能是癌基因.本文对SLC39转运蛋白家族与肿瘤相关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畅;刘颖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胰腺和(或)胰周坏死继发感染的外科治疗

    近年来,已有多种微创技术用于胰腺和(或)胰周坏死继发感染的外科治疗,包括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内镜下经腔内治疗、小切口手术、借助视频设备的微创技术、腹腔镜手术等.临床上需严格把握每种治疗的适应证.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及内镜下治疗通常作为初始治疗手段.开腹手术仍然有效,也是其他微创手术失败后的“挽救性”治疗方法.本文就当前胰腺和(或)胰周坏死继发感染的常用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刘建;李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原发性肝癌术后精囊腺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性,38岁.因右上腹痛1天于2014年3月8日入院.入院前腹部CT平扫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并腹腔少量积液”.患者否认既往乙型肝炎病史.查体:腹软,右上腹肝区压痛,无反跳痛.右肝肋下可触及肝肿物,肋缘下3横指,伴压痛,质地硬,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检查:AFP:37 019 μg/L,乙型肝炎小三阳,HBV-DNA 1.88×104 IU/ml.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正常.上腹部CT平扫+增强、肝脏MRI:肝右叶多发肝细胞癌并腹腔积液.术前诊断:右肝原发性肝癌并破裂出血;乙型肝炎小三阳.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周后,全麻下行肝癌切除(肝S5、6、7切除)加胆囊切除.

    作者:王双佳;李秀东;李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治疗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并发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即Abernethy畸形,临床罕见.自1793年Abernethy首次报道该病以来[1-2].虽然国内外逐渐有个案报道,但其诊断与治疗依然是临床上的难题.湖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收治1例Abernethy畸形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间歇性便血3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重度贫血面容,结膜及甲床苍白,心率108次/min,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肛门正常,未见痔块脱出,肛门指检未扪及肿块,指套带血.血常规:RBC 2.14×1012/L,血红蛋白28 g/L,PLT 195×109/L,肝功能无异常.

    作者:孙增鹏;蒋波;沈贤波;吴金术;彭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NS-398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联合促进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凋亡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外胆管癌和肝门部Ⅰ、Ⅱ型胆管癌.因其局部解剖复杂、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时大多已进展至中晚期而失去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预后极差[1-3].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其特殊的生长位置给根治性切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4].目前,仅有不到10%的患者能够行根治性切除,但术后有近半数复发,5年生存率低于10% [5-6],尚缺乏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此,寻找一种确切有效的疗法已成为当前胆管癌研究领域的热点.NS-398是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据报道NS-398能够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的生长增殖并促进其调亡[7].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作者:姜海涛;陈云杰;陆萍;王天飞;苏辉;任峰;刘海忠;李杨钧;李宇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改良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4月-2016年4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35例实施双层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术,临床效果良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85例患者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33~72岁,平均54岁.其中35例行双层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术者设为双层组(A组);50例患者行端侧胰管对黏膜胰肠吻合术者设为黏膜组(B组).所有患者术前血常规、血生化、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均无手术绝对禁忌.术前行CT、MRI等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周进学;展翔宇;李庆军;王征征;陈勋;韩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肝切除治疗膈下第Ⅶ、Ⅷ段肝癌

    自1991年Reich等[1]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以来,腹腔镜下肝切除已逐步得到认可及推广.但对于特殊肝段,如Ⅶ、Ⅷ段,由于腹腔镜下手术术野暴露较为困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腹腔镜肝切除难度极大.经胸腔-膈肌入路行胸腔镜膈下Ⅶ、Ⅷ段肝手术虽能获得较好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2-5],但对于直径3 cm以上、邻近大血管的肿瘤,胸腔镜下难以控制手术创面出血的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2016年浙江省台州医院尝试腹腔镜下行第一肝门阻断,腹腔镜联合胸腔镜切除膈下3 cm以上、邻近右肝静脉肝癌3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振宇;方哲平;张法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中的应用

    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病情迅速恶化,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第二个死亡高峰”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IPN取得了良好疗效,改善了患者预后.然而无论采用哪种微创手术,有效治疗的前提均是通过术前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建立便捷的操作通道.PCD穿刺点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引流效果,更关乎后续微创清除感染坏死组织的效率.近年来,医学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已得到较多应用,可使外科医生术前直观地辨认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例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PCD定位的IPN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在微创治疗IPN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鹏飞;刘志伟;蔡守旺;何蕾;辛宪磊;任为正;冯建;卢实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完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及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技巧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畸形.由于其癌变率约为10%,成人癌变率接近20%[1],故其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完全切除囊肿和胆肠Roux-en-Y吻合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完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逐渐应用于本病的治疗[2-3].金华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3例,其中13例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於敏;俞世安;厉学民;吴晓康;许龙堂;龚道军;郑樟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对肝癌肝硬化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外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术中间歇性肝门阻断,虽然能有效减少出血,但同时也会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I/R).有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肝脏再生能力差,术后更易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竭.目前,已有多项研究[1-8]报道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改善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然而,有关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研究较少[9-10].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肝癌肝硬化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澄云;李银婷;倪家连;牛秀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的临床应用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是一种常见疾病.胆总管结石的取出是手术难点.本文探讨了直接取石、冲洗法取石、胆道镜下网篮取石等三种方法的应用.三种方法的配合使用(三步骤法)不但可以有效、安全取石,而且缩短了取石时间,避免了单一方法(如胆道镜下取石)反复取石可能导致的胆总管壁损伤,降低了取石难度,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作者:周林秋;虞立平;段建春;戴国芳;徐涌波;佘晶江;李珺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