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LSD)与开腹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OSD)防治门静脉高压症(PHT)大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 通过Meta分析对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公开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实施LSD与OSD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高质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18篇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累计1 359例,其中LSD为685例(腹腔镜组),OSD为674例(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66,95% CI=(-2.46 ~ 37.78),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MD=-3.99,95% CI=(-4.82~-3.16),P<0.05]、排气时间早[MD=-1.09,95% CI=(-1.41~-0.78),P<0.05]、术中出血量少[MD=-272.66,95% CI=(-345.11 ~-200.21),P<0.05]、术后并发症率低[OR=0.34,95% CI=(0.25 ~0.47),P<0.05]、术后疼痛指数低[MD=-2.54,95% CI=(-2.79~-2.29),P<0.05]、下床活动时间早[MD=-3.16,95% CI=(-3.53~-2.79),P<0.05]、术后腹腔引流量少[MD=-180.28,95% CI=(-293.06 ~-67.49),P<0.05]、进食欲望时间早[MD=-1.42,95% CI=(-1.70~-1.13),P<0.05].结论 与OSD相比,LSD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生活质量高,可作为防治PHT大出血的优先选择术式.
作者:侯建根;武步强;董鑫;胡文伟;秦君;栗彦琪;张琨;邢帅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前营养支持对存在营养风险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4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23例,对照组(术前不接受营养支持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状况以及肝功能情况、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与住院花费.结果 实验组在术前1天以及术后1天、7天和术后1个月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4±1.5) g/L比(32.8±0.8)g/L,(37.6±1.3)g/L比(31.4±0.9) g/L,(39.0±1.6) g/L比(32.0±0.7) g/L,(39.8±2.2) g/L比(33.0±2.0) g/L;P<0.05];术后7天以及术后1个月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0.0±14.6)mg/L比(131.0±16.5) mg/L,(163.0±17.7) mg/L比(135.0±17.1)mg/L;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2%(12/2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3%(21/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栓塞术后综合征.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19.9±2.0)d比(24.8±2.7)d;P<0.05];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20108.9±1 142.4)元比(23 174.1 ±1 128.5)元;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营养支持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术前存在营养风险的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能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徐军辉;文习刚;罗金波;丁佑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2(ATAD2)与β链蛋白(β-cateni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的关系,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表达状态下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ATAD2与β-catenin异常表达的相关机制.方法 实时PCR检测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ATAD2与β-catenin表达情况,实时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系ATAD2、APC、β-catenin及wnt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实验方法检测80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20例对应癌旁组织中相同部位ATAD2与β-catenin表达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不良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TAD2与β-caten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0%和55.0%,高于对应癌旁组织的3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ATAD2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5)、转移(P<0.05)、血AFP含量(P<0.05)及TNM分期(P<0.05)相关;β-catenin异常表达与肿瘤转移(P<0.05)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TAD2与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78,P<0.01;R2 =0.3607,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95).此种相关性在除外SK-hep1细胞系的其余4株细胞系中均被发现.ATAD2基因敲除后,APC表达上调,β-catenin表达下调.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A D2及β-catenin表达情况、肿瘤大小、转移、血AFP水平及TNM分期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ATAD2及β-catenin表达状态、肿瘤转移情况及血AFP水平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TAD2与β-catenin共表达患者的预后差于两者单阳性表达和双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ATAD2基因敲除能抑制wnt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survivin、cyclinD1、c-myc及MMP7蛋白表达.结论 ATAD2与β-catenin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参与wnt信号通路调控.
作者:孟祥宇;吴刚;郑昆明;夏书官;王雅玮;程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胸腔肋间隙腹腔穿刺器(Trocar)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Ⅶ、Ⅷ段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20例经胸腔肋间隙Trocar辅助腹腔镜肝Ⅶ、Ⅷ段肿瘤切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解剖性肝切除1例,非解剖性肝切除19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25.0(110.0~486.0)min,无中转手术患者.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手法)9例,未行第一肝门阻断11例.术中平均出血85.0(25.0 ~410.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异体血.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0(5.0~12.0)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术后病理提示:肝细胞癌17例、肝血管瘤2例、炎性结节1例.肿瘤平均直径为33.8(15.0 ~74.0)mm;手术切缘距肿瘤平均距离为15.0(1.0 ~30.0)mm.3例良性患者随访至今生活正常;HCC患者(n=17)1例术后随访20个月发现复发,其余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胸腔肋间隙Trocar辅助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Ⅶ、Ⅷ肿瘤安全、可行.但针对HCC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及临床观察加以验证.
作者:徐邦浩;文张;宋经清;郭雅;彭民浩;陈滨;肖开银;彭涛;何松青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术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门静脉化疗栓塞(PVC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研究组57例PHC合并PVTT患者术后行TACE +PVCE治疗.按照年龄、性别配伍原则,选择55例术后仅行TACE治疗者作为对照.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化疗结束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记录化疗期间毒性反应与并发症,随访记录肝癌复发率、复发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TACE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化疗结束后1个月AFP、IGF-Ⅱ、IGFBP-2自然对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0.5) μg/L比(4.8±0.6)μg/L、(3.3±0.4)μg/L比(4.0±0.5)μg/L、(5.3±0.6)μg/L比(5.8±0.6) μg/L;均P<0.05].术后随访9~45个月,研究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比47.3%;P <0.05),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4±4.6)个月比(11.0±3.5)个月、(22.6±10.9)个月比(17.2±10.1)个月、43.9%比25.5%、33.3%比16.4%;均P<0.05].两组患者毒性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有2例(3.5%)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结论 PHC合并PVTT患者术后采用PVCE联合TACE较单纯TACE能有效降低肿瘤负荷,预防肝内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且不会显著增加药物毒性反应与并发症.
作者:苏书娟;李红;张士腾;朴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胰腺癌病理类型构成比及不同病理类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 提取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2004年至2014年共92011例病理明确诊断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寿命表法计算1、3、5年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预后的风险比(HR).基线资料分析采用x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92 011例胰腺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7.6%,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导管腺癌及其他上皮来源胰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未分化癌、间质性癌及未分类罕见癌的构成比分别为85.78%、6.40%、6.67%、0.97%、0.10%、0.08%.各类型胰腺癌在年龄、性别、种族、发病部位等基线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腺癌、其他上皮来源胰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未分化癌、间质性癌及未分类罕见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13.4%、49.2%、5.O%、29.2%、24.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个月、7个月、58个月、2个月、26个月、7个月.神经内分泌肿瘤远处转移率低(35.0%),未分化癌易发生远处转移(65.2%),其他各类型胰腺癌在诊断时基本已有半数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导管腺癌以外的上皮来源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实性假乳头状癌(87.3%)、囊腺癌(36.8%)、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36.5%)、腺泡细胞癌(20.0%)、混合其他亚型的胰腺癌(19.7%).其他类型的上皮源性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均低于8%,如胶样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印戒细胞癌.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胰岛素瘤5年生存率(77.1%)高于神经内分泌瘤(NET,62.0%)及神经内分泌癌(NEC,46.5%).结论 胰腺癌患者总体预后差.不同病理类型胰腺癌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作者:李皇保;周俊;吴晓俊;闵捷;赵凤庆;刘文;黎亮;于费杰;陈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冷切割技术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采用冷切割技术完成的35例单孔腹腔镜肝切除术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患者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49.9±10.8)岁,体重(63.2±11.1)kg.其中,肝血管瘤18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脏恶性肿瘤5例,肝局灶结节样增生3例,其他4例.35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肝左外叶切除22例,左半肝切除术2例,左肝部分切除术8例,右肝部分切除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多孔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患者手术时间(112.2±51.0)min,术中出血量(105.4±70.1)ml,手术费用(36 336.7±5 938.2)元.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术后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腹腔引流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1.2)d和(5.2±1.4)d.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上腹部腹胀或腹痛不适等临床症状.结论 冷切割技术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肝脏手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切割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姚殿波;吴硕东;于宏;柯昌伟;孙余田;郭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基础上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成像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8例,其中MELD评分≤10组103例,MELD评分>10组55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Look-Locker序列分别于增强前及增强后5、10、15、20 min于近肝门层面采集一层T1 mapping图像,测量肝脏T1弛豫时间,计算增强后T1弛豫时间减低率(△T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MELD评分≤10与>10组肝脏T1弛豫时间和△T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肝脏T1弛豫时间和△T1鉴别两组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肝脏T1弛豫时间、△T1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ELD评分≤10组患者增强前及增强后5、10、15、20 min肝脏T1弛豫时间与增强后5、10、15、20 min △T1分别为(889.3 ±91.2)ms、(377.5±55.0) ms、(350.8±61.2)ms、(328.0 ±69.4)ms、(302.7±73.7) ms及(57.4±5.6)%、(60.4±6.5)%、(63.0±7.3)%、(65.9±7.8)%.MELD评分>10组增强前后肝脏T1弛豫时间与增强后△T1分别为(936.6±95.4) ms、(460.2±68.5) ms、(457.5±94.5)ms、(453.4±116.4) ms、(444.6±134.6) ms及(50.8±5.7)%、(51.3±7.9)%、(51.8±10.3)%、(52.8±12.2)%.MELD评分≤10与>10组增强前后肝脏T1弛豫时间及增强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及增强后5、10、15、20 min肝脏T1弛豫时间与增强后5、10、15、20 min △T1鉴别MELD评分≤10及>10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8、0.824、0.832、0.832、0.830和0.795、0.814、0.820、0.825.增强前及增强后5、10、15、20 min肝脏T1弛豫时间与增强后5、10、15、20 min △T1与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6、0.499、0.540、0.538、0.548、-0.412、-0.495、-0.507和-0.527.结论 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成像有助于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增强后不同时间点T1弛豫时间与△T1对肝功能的评估能力相仿,且优于增强前肝脏T1弛豫时间.
作者:张学琴;陆健;张涛;姜吉锋;丁丁;杜圣;施裕新;陈伟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行肝切除术治疗巴塞罗那中期(BCLC B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6例中期肝癌患者行TACE联合肝切除术临床资料.记录临床基线情况、肝切除术前TACE次数以及末次TACE与肝切除术间隔时间.记录患者肝切除术后1周及1个月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sec),并与基线资料对照.记录总生存时间(OS)及无进展时间(PFS).分析末次TACE后AFP下降及实体肿瘤反应评估标准(mRECIST)评价对PFS的影响.结果 患者肝切除术前平均TACE(1.7±1.1)次,少1次,多为4次;肝切除术前与末次TACE间隔时间为(3.0±3.2)个月.肝切除术1周后AST、ALT、TBil、Alb及PT-sec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复查AST、ALT、TBil及PT-sec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共10例患者死亡.平均OS为(72.1±6.0)个月(95% CI 60.36 ~83.86);中位PFS为46.0个月(95% CI:42.60 ~49.40).不同AFP下降程度及末次TACE后mRECIST评价结果患者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CLC B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肝切除是安全的,可延长患者的PFS及OS.TACE后AFP较基线时下降以及mRECIST达完全或部分缓解并维持3个月有利于延长PFS.
作者:赖丽莎;练贤惠;李名安;吴春;钱结胜;关守海;姜在波;黄明声;陈俊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索拉非尼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建立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模型.16只动物随机分为索拉非尼处理组(n=8)和溶剂对照组(n=8),分别灌胃给药索拉非尼100 mg/(kg·d)和二甲基亚砜(DMSO).每隔2d测量一次移植瘤体积,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2周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组织,实时PCR(RT-PCR)检测瘤体中生物钟基因Per1、Per2、Per3、CLOCK、Cry1、Cry2、BMAL1和CKIε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移植瘤大小与上述生物钟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索拉非尼处理组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索拉非尼处理组肝癌细胞中生物钟基因Per1、Cry1和BMAL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er1,P=0.02;Cry1,P=0.002;BMAL1,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裸鼠皮下移植瘤大小与Per1,Per2,Cry1和Cry2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4,-0.912,-0.872和-0.908(P <0.05);在索拉非尼处理组,瘤体大小与Per2,Per3和BMAL1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0.723和-0.626(P<0.05).结论 多种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大小呈负相关.虽然索拉非尼可明显抑制瘤体的生长,但却显著下调生物钟基因Per1、Cry1、BMAL1 mRNA的表达水平.
作者:何晓晓;熊枝繁;邱梦君;占静;陈仁旺;杨盛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广受各国学者关注.而肝移植(LT)作为其终末期治疗的佳方法,由于患者伴发疾病、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若能于移植早期行相关评估、干预,则可极大降低伴发疾病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对PSC患者LT指征、时机及相关伴发疾病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马臻;陶鹏先;谷保红;李雪梅;王登峰;陈亚惊;陈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乳糜瘘是胰腺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患者预后不良.胰腺特殊的解剖位置、病变侵袭以及术后饮食不当等皆是导致乳糜瘘发生的重要因素.国际胰腺病研究组(ISGPS)近期发表的胰腺术后乳糜瘘的定义及分级共识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了参考,而外科医师也应继续开展更多研究,以更加有效地降低胰腺术后乳糜瘘的发生率.本文就胰腺手术后乳糜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作者:段鹏羽;孙备;王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BOL)是发生于肝脏的具有占位效应的良性病变,部分需要积极治疗.已有文献报道将射频消融(RFA)用于治疗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囊肿、肝脓肿和肝包虫病等BOL.RFA治疗肝血管瘤有取代外科切除成为首选治疗方案的趋势;对于复杂、难治的肝囊肿、肝脓肿,如患者不愿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RFA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选择.RFA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包虫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及可重复操作的优势.本文就RFA治疗BOL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杜英瑞;柯山;高君;丁雪梅;王劭宏;孔健;孙文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沟槽状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是一种尚未被完全认知的罕见而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其病变特点是在胰腺和十二指肠之间的“滑动面”(sliding plane)有十二指肠狭窄僵硬、瘢痕形成、血管受压、胆总管腔内狭窄等表现,临床上与壶腹部肿瘤或胰头癌不易鉴别.1973年,德国学者Bec-ker[使用德语“Rinnen pankreatitis”描述了这种特殊的胰腺炎,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1982年,Stolte等[2]将其译为沟槽状胰腺炎,并阐述了沟槽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国内只有少量个案GP报道.现报告1例,旨在通过对此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作者:周学鲁;周上军;占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CHF)为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HF儿童多见,其特征是胆管板发育畸形、不规则形状的肝内胆管增生和门静脉周围纤维化.CHF常合并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患者大多因病程晚期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状就诊.CH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终诊断依据肝穿刺病理.现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例CHF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翁成钊;曾晓清;沈小静;纪元;陈世耀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脾切除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ED)是治疗门脉高压的有效术式,可同时处理出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病症[1].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LSD)更加微创[2-3].目前鲜有研究探讨LSD在门脉高压伴脾亢肥胖患者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此,本研究比较了LSD治疗非肥胖与肥胖门脉高压伴脾亢的手术效果.
作者:马帅;郝晓沛;代坤甫;董亚东;田广金;李德宇;余海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