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新型纳米微流控芯片检测胆囊癌患者外周血CTCs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建立新型纳米微流控芯片检测胆囊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方法,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嘉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1例胆囊癌患者资料,应用新型纳米微流控芯片检测外周血CTCs,通过Kaplan-Meier 生存分析,评估外周血CTCs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1例胆囊癌患者外周血CTCs阳性率为43.1%(22/51),CTCs与肝脏侵犯、Nevin分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随访分析显示胆囊癌外周血CTCs阳性患者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70.7%、35.3%,外周血CTCs阴性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92.0%、56.1%,1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44,P<0.05).结论 采用新型纳米微流控芯片能够有效检测胆囊癌外周血CTCs,其与胆囊癌的Nevin分期、肝脏侵犯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胆囊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王晓光;吴斌;倪全法;亓立峰;费建国;钟征翔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后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后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07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腹腔镜脾切除术后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文献.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价量表.异质性分析采用x2和I2检验.主要指标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结果 五项研究终入选,其中接受抗凝药物患者为206例、未接受抗凝药物患者为168例.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各文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发生率(OR=0.32,95%CI:0.13 ~0.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腹腔镜脾切除术后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的降低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有关.

    作者:禹亚彬;宋研;陈亚;祁付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儿童胰腺假性囊肿50例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PPC患儿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外引流手术(包括2例保守治疗者),5例行内引流(包括2例外引流术后者),13例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50例患儿中,47例经病史、临床症状、淀粉酶测定、B超或CT检查诊断明确;3例经手术探查证实.36例外引流患儿中,29例痊愈,5例好转,2例复发;5例内引流患儿均痊愈;13例保守治疗患儿,10例痊愈,1例好转,2例复发.结论 儿童PPC发病率较成人低,其诊断依赖于病史、临床症状、生化及放射学检查.囊肿小、无并发症、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儿可早期选择保守治疗.内外引流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外引流因其优点突出应该提倡.不同病因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手术时,对于因外伤所致PPC,首选外引流;对于胰腺炎所致者,提倡内引流手术.

    作者:吴久松;李英存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于宁波市第四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3例80岁以上高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结果 5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术中出血5 ~ 300 ml,手术时间(93.5±41.2)min,术后住院时间(11.0±3.7)d.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3例,其中术后胆漏5例,腹腔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积液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俞海蛟;余健;董汉朝;何敏霞;张剑峰;黄胜;胡元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治疗胰腺良性及交界性肿瘤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金华医院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15例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为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肿瘤直径为2.6 ~6.8 cm,平均4.4 cm.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其中12例保留脾动静脉,3例未保留.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15(160 ~ 2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40(180~7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5(7 ~16)d,术后无腹腔出血发生.术后胰漏3例,予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脾梗死2例,无二次行脾切除术,2个月后复查CT示脾梗死明显好转.术后病理:浆液性囊腺瘤9例,黏液性囊性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各1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安全可行.术式应首选Kimura法,Warshaw法作为补充.

    作者:陈军强;俞世安;许龙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单发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单发大肝癌(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连续收治的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138例SL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5例,女性23例,年龄23 ~81岁,中位年龄56.8岁.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8例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4%、64.8%、54.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8%、41.4%、3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微血管侵犯、术前AFP≥400 μg/L、肿瘤大径≥10 cm、术前AST≥40 U/L是影响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微血管侵犯、术前AFP≥400tμg/L及AST≥40 U/L是影响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血管侵犯、术前AFP≥400 μg/L和术前AST≥40 U/L是影响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微血管侵犯、术前AFP≥400 μg/L、术前AST≥40 U/L是影响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伟强;张伟;李仁涛;韩智强;李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Dyna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大肝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Dyna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 CT)技术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即时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孤立性大肝癌中的技术方法和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应用Dyna CT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3例孤立性大肝癌(肿瘤大径≥5 cm)患者资料.患者于TACE后即时联合Dyna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评估联合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并发症以及即时联合治疗的疗效.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为(45.3 ±4.8) min,射线暴露剂量为(730.5±78.8) mGy,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目标病灶完全缓解率91.3% (21/23)、部分缓解率8.7%(2/23).随访期内死亡5例,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81.5%、48.0%.结论 Dyna CT引导射频消融孤立性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肯定.TACE和RFA的即时联合为孤立性大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选策略,Dyna CT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王茂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治疗复发性肝外胆管结石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胆道探查术治疗有二次以上胆道手术史肝外胆管结石复发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9月至2016年6月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与传统开腹胆道探查治疗既往有二次以上胆道手术史复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方法腹腔粘连分离时间、胆道探查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肠道误损伤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差异.结果 47例患者中2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术(A组),24例行传统开腹胆道探查术(B组).A组和B组的腹腔粘连分离时间分别为(74.7±20.5)min和(90.8 ±20.3)mir(P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4 ±35.6)ml和(107.4 ±31.5)ml(P <0.05);术中肠道误损伤分别为0和4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6.9±3.8)h和(35.5±6.5)h(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1.4)d和(12.8±2.9)d(P<0.05);术后镇痛例数分别为10例和19例(P<0.05);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分别为1例和6例.两组患者胆道探查时间、术后胆漏发生率、肺部感染率、住院费用及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治疗既往有二次以上胆道手术史的肝外胆管结石复发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手术方式.

    作者:麻忠武;俞海波;潘步建;宋洪亮;金肖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联合经皮肾镜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术八例报告

    目的 探讨同时使用腹腔镜和经皮肾镜技术微创治疗胰腺周围不同部位多发脓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同时采用腹腔镜和经皮肾镜技术治疗胰腺周围不同部位多发脓肿的8例患者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采用术前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导定位,之后行腹腔镜和经皮肾镜胰腺周围不同部位多发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2例患者接受2次肾镜手术和1次腹腔镜手术,2例接受3次肾镜和1次腹腔镜手术,4例接受4次肾镜手术和1次腹腔镜手术.1例患者术中并发窦道内出血,加做窦道扩大小切口止血.2例患者术后出现结肠漏行保守治疗痊愈.8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2 d(60 ~ 153 d),无死亡患者.结论 同时腹腔镜加经皮肾镜胰周脓肿清除术创伤小,效果理想,符合精准医学及加速外科康复理论,是微创治疗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又一种有效的双镜治疗模式.

    作者:蔡阳;陆贝;万亚锋;殷俊杰;胡炜;方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PTDM)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筛选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0年12月182例接受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TDM组16例,非PTDM组166例.比较两组受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受者肝移植术后1、3、5年累积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者在性别、术前肌酐值、MELD评分、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供肝来源为活体、术前空腹血糖值较高以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可影响PTDM组患者的生存时间.18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率达100%.PTDM组受者术后1、3、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1.3%、68.8%和62.5%,非PTDM组分别为95.2%、86.1%和80.7%,非PTDM组显著高于PTDM组(均P<0.05).结论 供肝来源为活体、术前空腹血糖以及术后胆道并发症严重影响PTDM组患者的预后.肝移植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减少PTDM的发生,可使患者获得较理想的长期存活效果.

    作者:张楠;喻文立;盛明薇;丁艺洁;乌曼;张馨月;杜洪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二十二碳六烯酸联合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NS-398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联合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株,分别设立DHA组、NS-398组、二者联合组和空白对照组.将0、15、30、45、60、75μg/ml的DHA和0、25、50、100、150、200μmol/L的NS-398分别联合作用于胆管癌QBC939细胞;应用CCK8法检测其对QBC939细胞生长的相对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QBC939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QBC939细胞中β-连环蛋白(catenin)和COX-2两种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应用SP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作用前后QBC939细胞浆中β-catenin和COX-2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QBC939细胞上清中两种蛋白分泌情况.结果 DHA和NS-398在体外均能单独抑制QBC939细胞生长.DHA浓度为45μg/ml,联合NS-398浓度为100μmol/L时,作用24小时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90.0%,实验组与DHA组、NS-398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增加两种药物浓度,细胞生长抑制率变化不明显.流式细胞术显示,DHA联合NS-398能明显促进QBC939细胞早期凋亡;实时PCR显示二者联合能明显抑制QBC939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基因表达;SP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二者联合能抑制QBC939细胞浆中β-catenin和COX-2两种蛋白表达;ELISA实验显示,二者联合能抑制QBC939细胞中两种蛋白的细胞外分泌.结论 DHA联合NS-398能明显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促进胆管癌细胞早期凋亡.二者联合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β-catenin和COX-2两种因子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而促进胆管癌QBC939细胞的早期凋亡实现的.

    作者:姜海涛;周惟;毛联钢;陈云杰;曹景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机械灌注降低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发生率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手段.由于供体短缺,扩大标准供体(ECD)不得不被临床所应用.此类供肝在某种程度缓解了供体的短缺,但随之而来的是因供肝的缺血缺氧、脂肪变性等引起的一系列移植术后并发症.其中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S)即是ECD肝移植后所带来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机械灌注(MP)对离体供肝保护作用的研究已不胜枚举.本文就移植术后NAS的发生机制以及MP降低NAS发生率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方泽鸿;曾宪鹏;杨志坚;叶啟发;王彦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IL6/STAT3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IL-6与HIR密切相关,对下游信号传导转录和激活因子3(STAT3)间的信号通路也具有重要作用.IL-6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通过gp130的同源二聚体化激活Janus激酶(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近十年的研究表明IL-6不仅可与其可溶性受体结合(反式信号通路)并介导HIR,并且还可与其膜结合受体结合(经典信号通路)介导再生与抗炎等保护性作用.本文对IL-6/STAT3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玉鹏;吐尔洪江·吐逊;赵晋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背胰和腹胰融合平面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胰腺由背胰和腹胰融合而成.背胰和腹胰之间存在融合平面.该融合平面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胰多肽染色进行识别,也可以根据CT影像上肠系膜上静脉-胆总管之间的连线进行大体判断.背胰和腹胰融合平面不仅可以指导胰头部良性或交界性肿瘤的手术治疗,还可以判断胰头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预后.该融合平面对胰头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背胰和腹胰融合平面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朱春富;靳建亮;周晓莉;关乃富;贾中芝;秦锡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液游离DNA检测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特点的恶性肿瘤,其常规检测手段如影像学检测、病理学检测等存在特异性和灵敏度不高、动态评估效果差的不足.血液游离DNA(cfDNA)是指存在于血液中、游离于细胞外的DNA片段,其中包含有来自相应机体组织的基因信息.肝癌患者的cfDNA中携带有肝癌疾病信息,提示cfDNA在肝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有巨大的应用潜能.cfDNA的临床应用能弥补现有检测手段的不足,实现肝癌的无创、动态监测.本文对cfDNA在肝癌临床诊治的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王洋;边振远;尹纯;周峰;陶开山;邢金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胆总管囊肿合并右副肝管一例及文献复习

    患儿女性,7岁.因“中上腹痛伴呕吐10 d余”入住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患儿既往无外伤及手术病史,近期食纳差,大小便均正常.门诊B超提示:胆总管囊肿,急性胰腺炎.入院体检:急性面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中上腹压痛(+),反跳痛(-),全腹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血常规及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592.2 U/L,尿淀粉酶:3 764 U/L,血脂肪酶:435 U/L,其余各项指标均提示正常.入院诊断:胆总管囊肿伴胰腺炎.完善腹部MRCP检查,MRCP三维成像示:胆囊充盈,胆囊管迂曲,胆总管呈梭形扩张,管径约1.1 cm;主胰管扩张,提前汇入胆总管,存在胰胆管合流异常,疑似右肝管汇入肝总管处有一分支胆管直接汇入十二指肠,考虑右副肝管可能(图1A).入院后予禁食水、补液、抑酸、抑酶、解痉、保肝、预防出血等对症治疗,48小时后予经鼻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一周后患儿腹痛症状明显好转,淀粉酶降至正常范围,行手术治疗.术中,先行经胆囊胆道造影,见胆囊管迂曲呈串珠样改变,明确右副肝管存在,管径约4 mm,且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胆总管扩张(管径10.28 mm)及胰胆管合流异常诊断明确(图1B).

    作者:潘祝彬;高群;卢贤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9例报告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微创团队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共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 39例,其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ortal vein-superior mesenteric vein,PV-SMV)切除、全腔镜下重建3例,楔形切除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47~78岁,平均59.4岁.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常规化验、胸腹部增强CT、上腹部MRCP和胃镜.术前诊断:胰头肿瘤17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9例;胆总管下端肿瘤13例.5例患者术前增强CT提示胰头肿瘤紧贴或包绕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使管腔狭窄,但未侵犯肠系膜上动脉(3例血管重建,2例门脉楔形切除).腔镜排除标准:合并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严重心血管疾病;ASA评分≥4分;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均有侵犯;肿瘤远处转移;其他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

    作者:陈佰文;李宏;王海彪;李根丛;裘铠杰;张斌;朱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较传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和判断多种肿瘤术后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情况,有着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1-2].但其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及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mGPS评分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金海;朱明辉;张海峰;蔡宇;薛迪新;潘升华;蒲青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外转移复发分析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约有半数为伴有肝外复发转移,患者尸检发现肝外转移者高达57.4%~ 61.7%.肝外转移较肝内复发更隐蔽,更难发现,更影响患者复发的早期有效治疗.研究表明影响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因素(手术切缘、术中出血、输血量、切除方式)、肿瘤标志物和血清学检查(AFP、AFP-L3、异常凝血酶原、白蛋白、胆红素、ALT)以及临床病理因素(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血管浸润及癌栓、乙肝背景及肝硬化、肿瘤大小、病理分化、临床分级)[1-3].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97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研究旨在探讨与肝癌术后肝外转移复发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

    作者:王双佳;李秀东;苏旭;许东辉;周彦明;李滨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