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8
  • 国内刊号:2095-3232
  • 影响因子:0.82
  • 创刊:201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胆石病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石病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0例胆石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18~87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术前先后进行超声检查及MRCP ,手术方式为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以术中探查结果为诊断结石和胆道变异的金标准。两种方法对胆管结石和胆道变异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93%(62/67), MRCP为79%(5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 P<0.05)。超声检查对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为61%(17/28), MRCP为86%(2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 P<0.05)。超声检查对肝左、右管结石的检出率为2/5, MRCP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检出率为36%(4/11), MRCP为73%(8/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对胆道变异的检出率为2/8, MRCP为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在胆总管结石和胆道变异检出方面优于超声检查,有条件时可作为胆石病患者术前常规评估方法。

    作者:苏正;刘波;刘建平;张华耀;吕泽坚;张翔;李璐婧;刘高杰;叶啸;区庆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Whipple术的33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06例,女133例;年龄1~86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术后有否再行手术将患者分为再手术组(24例)和非再手术组(315例),分析患者再手术情况及影响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再手术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再手术率为7.1%(24/339)。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腹腔出血8例,其中合并胰瘘5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其中合并胰瘘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2例;胆瘘1例;切口裂开6例。再手术24例中9例与胰瘘有关,5例死亡患者中4例为胰瘘患者。再手术与术前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有关(χ2=5.588,4.565;P<0.05)。术前糖尿病、术中出血量>400 ml为Whipple术后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0,2.74;P<0.05)。结论 Whipple术后胰瘘、切口裂开是导致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术前糖尿病、术中出血量>400 ml是Whipple术后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东;肖伟锴;邓量;赖佳明;彭宝岗;梁力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超声造影在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并经增强CT、MRI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0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33例;平均年龄(59±13)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显示情况;以增强CT、MRI或手术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两种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常规超声检查中,肿瘤边界显示不清28例,肿瘤边界显示清及欠清75例,其中33%(25/75)患者肿瘤浸润范围为胆管腔内型,67%(50/75)为胆管腔内外型。超声造影动脉期,51.4%(53/103)患者肿瘤呈高增强,28.2%(29/103)呈等增强,20.4%(21/103)呈低增强;静脉期,100%(103/103)患者肿瘤呈低增强。16.5%(17/103)患者肿瘤浸润范围为胆管腔内型,83.5%(86/103)为胆管腔内外型。常规超声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为59.2%(61/103),超声造影为99.0%(102/103),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χ2=17.611, 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

    作者:郭光辉;任杰;郑荣琴;张婷;吴涛;张曼;许尔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癫痫患者八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术的772例患者中,术后随访期间发生癫痫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58岁,中位年龄54岁。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感染相关的病原学检查等。对可疑癫痫发作的患者,完善脑电图、CT或MRI等检查。分析患者发病原因、诊治和转归情况,包括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因分析、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结果肝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为1.0%(8/772),其中发生在术后1周1例、5~16周2例、16周以后5例,长的1例发生在术后7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7例,其中2例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复杂部分发作1例。病因分析显示,术前有癫痫发作史1例、肝性脑病2例;术后出现水、电解质紊乱6例,其中2例合并低血糖;术后出现脑卒中4例,其中1例合并术后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异常升高,1例合并术后颅内真菌和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患者均给予镇静及抗癫痫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各种诱因进行治疗。经治疗后2例患者痊愈出院,6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脑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癫痫可能与术前癫痫发作史、肝性脑病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毒性、水电解质紊乱、脑卒中、颅内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旦确诊,给予镇静及抗癫痫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各种诱因进行治疗。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朱焕兵;张剑;汪国营;尹东亮;孙翀;汪根树;李华;杨扬;陈规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晚期妊娠合并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肝细胞癌(肝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先后收治的3例晚期妊娠合并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别为23、33、26岁。例1因孕35周,剖宫产术后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3周余入院,AFP 49096μg/L;例2因孕29周+4,发现肝右叶巨大占位性病变1周入院,AFP 973μg/L;例3因孕30周+6,右上腹隐痛1个月,发现肝右叶巨大占位性病变2 d入院,AFP>1210μg/L。3例患者均孕3+个月开始产检,未行上腹部超声检查,均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史。患者行超声、CT或MRI检查诊断为肝癌。3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例1先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减黄,后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癌栓术+肝左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例2入院后保守治疗2周,行剖宫产术分娩1健康女婴,遂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肝Ⅳ段结节切除术。例3入院后保守治疗1周,自然分娩出1健康男婴,1周后行前入路肝Ⅵ、Ⅶ、Ⅷ段切除术。结果例1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发现肝内多发性转移,予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例2术后10 d好转出院,术后4个月复查示肝、肺多发性转移,予以索拉非尼靶向治疗联合局部射频消融治疗。例3术后发生胆漏、胆道及右膈下感染、胰尾感染坏死,经过反复抗感染、多次腹腔穿刺引流、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93 d后好转出院,2013年2月发现肺多发性转移。3例患者至投稿日期仍存活。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肝癌一旦确诊,建议保胎至32周,在挽救胎儿的同时,尽早行肝切除术。患者多为晚期肝癌,疗效差。

    作者:陈焕伟;李杰原;黄沛清;麦智广;刘洪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胆管癌栓的病理学特点及其对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胆管癌栓的病理特点及其对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的26例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3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手术方式:行规则性肝切除术12例,不规则性肝切除术14例。对胆管癌栓处理方式:行胆管切开取栓术13例,肝外胆管切除术8例,胆管癌栓联合肿瘤一并切除5例。观察胆管癌栓的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纯镜下小胆管癌栓2例,肉眼大胆管癌栓24例(合并单纯镜下小胆管癌栓14例)。24例肉眼大胆管癌栓中,Satoh's 胆管癌栓临床分型Ⅰ型3例,Ⅱ型21例。26例胆管癌栓中,沿胆管壁上皮下蔓延扩散23例,见于绝大多数镜下小胆管癌栓和肉眼大胆管癌栓。胆管腔内蔓延扩散较少见,主要见于肉眼大胆管癌栓末端。随访期间肝内肿瘤复发10例,其中合并胆管癌栓复发8例。规则性肝切除术后肝内肿瘤复发率为3/9,不规则性肝切除术后肝内肿瘤复发率为58%(7/12)。13例行胆管切开取栓术患者中,7例术后胆管癌栓复发,复发率为54%(7/13);8例行肝外胆管切除患者中,1例术后胆管癌栓复发,复发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胆管癌栓包括肉眼大胆管癌栓和镜下小胆管癌栓,癌栓蔓延的主要方式为沿胆管壁上皮下蔓延,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有可能减少肿瘤复发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曾弘;文剑明;张锐;朱满生;吴文睿;刘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索拉非尼在预防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在预防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肝移植术,且超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的41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5例,女6例;年龄34~61岁,中位年龄49岁。按照患者自主选择是否术后应用索拉非尼,将患者分为索拉非尼组(9例)和对照组(32例)。索拉非尼组患者服用索拉非尼,400 mg口服,每日2次;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时,调整为半量服用(200 mg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患者术后未服用索拉非尼或肿瘤复发后改索拉非尼治疗。术后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期间记录患者肿瘤复发和存活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索拉非尼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3/9,其中2例为索拉非尼半量服用者。对照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47%(15/32),其中3例肝转移瘤行射频消融,2例肺转移瘤行放射治疗(放疗),2例肺转移瘤口服索拉非尼,其他8例多发转移未行治疗。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3, P>0.05)。索拉非尼组患者无发生死亡,对照组1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索拉非尼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6, P>0.05);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 P<0.05)。结论索拉非尼能提高超出UCSF标准肝癌肝移植患者的2年累积生存率,对预防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价值。

    作者:谢占涛;孙建军;魏思东;徐化恩;赵会博;汤高枫;陈永峰;陈国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肝癌)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99例HBV相关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58例,女41例;年龄23~82岁,中位年龄54岁。根据患者术前3 d内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计算NLR,所有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患者存活和肿瘤复发情况。绘制NLR诊断肿瘤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界值。根据NLR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将临床参数纳入影响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的因素,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诊断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NLR界值为1.71时,其灵敏度为0.49,特异度为0.73。低NLR组(173例)和高NLR组(126例)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8%、82.6%、61.8%和83.3%、72.2%、46.2%,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8%、66.7%、44.9%和62.7%、36.2%、24.8%,两组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19.970;P<0.05)。术前NLR>1.71、GGT>64 U/L、AFP≥400μg/L及肿瘤直径>5 cm是影响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R=1.504,0.590,1.540,0.982;P<0.05)。结论术前NLR为影响HBV相关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1.71患者预后差。

    作者:李天翔;吴力群;蒋晓;孔杰;辛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肝癌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 MHCC97H细胞接种至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获得稳定传代的人肝癌 MHCC97H 干细胞。分别取人肝癌MHCC97H 干细胞微球和人肝癌 MHCC97H 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标志物分化群(CD)133、CD90、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别进行克隆形成实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实验)、裸鼠成瘤实验观察两种细胞克隆形成、侵袭性及成瘤情况。两种细胞实验数据比较采用 t 或 t′检验。结果人肝癌 MHCC97H 干细胞 CD133、CD90、EpCAM mRNA 含量分别为32.70±0.20、66.30±0.32、115.40±4.00,人肝癌 MHCC97H 细胞分别为1.27±0.29、13.60±1.36、1.34±0.40,人肝癌 MHCC97H 干细胞 CD133、CD90、EpCAM mRN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人肝癌MHCC97H细胞(t′=117.8,53.97,83.37;P<0.05)。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213±10)%,人肝癌MHCC97H细胞为(5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 P<0.05)。通过Transwell 实验发现,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穿膜细胞数为(587±120)个/视野,人肝癌 MHCC97H细胞为(97±13)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 P<0.05)。在裸鼠成瘤实验中,接种2×103个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的裸鼠4周可形成皮下移植瘤,成瘤率1/6;2×105个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可使全部裸鼠形成皮下移植瘤,成瘤率6/6;至少需要2×105个人肝癌 MHCC97H 细胞裸鼠才能形成皮下移植瘤,成瘤率2/6。结论与人肝癌MHCC97H细胞相比,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更高的成瘤率。

    作者:姜楠;阮丹云;李洋;汪国营;傅斌生;汪根树;李华;张剑;杨扬;陈规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蒜素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大蒜素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只)。预防组: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按体重给予大蒜素0.02 mg/g、维生素C 0.50 mg/g、维生素B60.02 mg/g,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治疗组:在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给予上述药物灌胃治疗1周。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同时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处理结束后观察3组小鼠血清ALT、AST、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其信使核糖核酸(mRNA)含量,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Kupffer细胞浸润情况。各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血清ALT平均水平分别为(30±7)、(34±7)、(44±6)U/L,预防组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3.815,2.748;P<0.05)。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血清AST水平分别为(46±6)、(43±8)、(103±7)U/L,预防组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12.400,16.371;P<0.05)。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血清FFA水平分别为(196±10)、(223±12)、(254±31)mmol/L,预防组、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4.335,2.271;P<0.05),且预防组明显低于治疗组(LSD-t=4.154, P<0.05)。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肝组织SOD水平分别为(128±17)、(119±30)、(82±13)kU/L,预防组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LSD-t=5.413,2.850;P<0.05)。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肝组织MDA水平分别为(5.5±1.9)(、5.7±1.9)(、7.9±0.9)μmol/L,预防组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2.818,2.527;P<0.05)。对照组小鼠肝组织iNOS蛋白表达较预防组和治疗组明显增强。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肝组织iNOS mRNA含量分别为(3.6±0.5)×10-4,(3.3±0.5)×10-4,(7.5±0.3)×10-4,预防组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13.273,13.976;P<0.05)。对照组小鼠肝脏表现为明显脂肪肝,预防组和治疗组脂肪肝程度较轻。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中的活化Kupffer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大蒜素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可有效防治小鼠NAFLD,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增加肝脏抗氧化能力、抑制Kupffer细胞活性及降低血清FFA水平有关。

    作者:杨豪俊;吕凌;王学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鼠肝固有动脉阻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佳灌注时间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断大鼠肝固有动脉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的佳灌注时间。方法 SD大鼠48只,平均体重(200±25)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RI 0、1、3、6、12、24、48 h组和假手术(SO)组,每组各6只。IRI各组选择性阻断肝固有动脉1 h后血流恢复,分别在血流恢复0、1、3、6、12、24、48 h留取血和肝组织标本。SO组仅分离肝固有动脉,暴露第一肝门1 h后取相应标本。观察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组织DNA片段化率,肝组织Ki-67表达水平。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IRI 0、1、3、6、12、24、48 h组和SO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3±25)、(85±20)、(96±18)、(411±96)、(87±19)、(81±15)、(46±6)、(60±14)U/L。大鼠血清AST水平相应为(238±63)、(364±111)、(375±68)、(1291±511)、(800±87)、(854±218)、(484±219)、(248±94)U/L。IRI 6 h组血清ALT、AST水平高(F=36.015,18.241;P<0.05)。IRI 6 h组肝组织损伤程度重。大鼠肝组织DNA片段化率相应为(7.5±1.5)%、(9.2±2.2)%、(9.3±2.3)%(、12.6±2.4)%(、6.3±1.0)%(、5.4±0.9)%(、4.5±0.8)%(、4.5±1.1)%,6 h组肝组织DNA片段化率高(F=15.992, P<0.05)。大鼠肝组织Ki-67表达相应为(3.5±1.4)、(5.6±1.8)、(8.7±2.3)、(13.7±2.4)、(15.2±1.2)、(20.5±2.2)、(31.8±2.5)、(2.4±1.2)个/高倍视野,IRI 48 h组肝组织Ki-67表达水平高(F=261.707,P<0.05)。结论阻断大鼠肝固有动脉可以成功建立肝IRI模型,IRI佳灌注时间为6h。

    作者:林颖;刘慧玲;王冰;曾利娴;何卉欣;文卓夫;汪根树;吴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策略

    胆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1994年全国第2次胆石病调查显示,我国胆石病患者约占普外科患者的11.53%[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胆石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胆管结石占胆石病的20%~30%[2],但由于胆管解剖复杂,胆管结石处理仍是胆石病治疗的难点,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3]。

    作者:华赟鹏;吉斐;赖佳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肝癌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其在我国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1]。小肝癌一般指肿瘤直径小于3 cm的早期肝癌,目前国际上对小肝癌定义尚不统一,1983年日本肝癌研究组出版的《原发性肝癌临床和病理研究规范》中将小肝癌定义为直径小于2 cm的病灶[2]。我国小肝癌诊断标准为:单个癌结节大直径不超过3 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大直径总和小于3 cm[3]。随着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以及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小肝癌病例数越来越多。小肝癌不完全等同于早期肝癌,有些小肝癌早期就可出现微小转移灶及邻近血管浸润,其临床治疗方式已由传统的“单一手术切除”演变为目前的“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和肝移植相结合,辅以生物、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基于充分的临床证据,欧洲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和亚太肝病学会已经将射频消融(RFA)、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同列为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4]。本文结合我院15年的治疗经验和相关文献,对目前临床常见的几种小肝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作者:全志伟;王健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出版物中数字的用法

    使用汉字的情形1.必须使用(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饰色彩的词语。例:一方面、一律、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不能用顿号隔开。例:二三米、三五天、十三四岁、七八十种。(3)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例:一百几十次、十几天。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读者·作者·编者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4年第2期重点内容推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其中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1-2]。研究显示,完整切除肿瘤所在肝段或肝叶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3]。然而,肝癌起病隐匿,诊断滞后,发现时常属中晚期,肝切除术后易出现肝衰竭,限制了其临床应用[4-6]。

    作者:李势辉;汪根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左半肝切除联合门静脉切开取癌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附视频)

    肝细胞癌(肝癌)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侵犯门静脉,并形成门静脉癌栓。据文献报道,40.0%~90.2%的晚期肝癌患者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癌栓[1-2]。既往认为,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为手术、介入等治疗的禁忌证。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进步,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3-5]。目前观点认为,对于门静脉癌栓未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患者均应积极手术切开取癌栓[6]。本文结合左半肝切除联合门静脉切开取癌栓治疗1例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

    作者:吕毅;向俊西;刘学民;张谞丰;王瑞涛;胡良硕;郑幸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优秀视频展评活动通知

    为促进我国外科医师手术技术交流,展现当代外科医师风采,发现和培养临床外科优秀人才,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主办《,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编辑部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协办的201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优秀视频展评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入围选手将受邀请参加2014年9月西安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年会暨2014年普通外科手术规范与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会议期间进行手术视频展播、评比、表彰,并与我国肝胆胰外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现场交流,且优秀作品可在本刊优先发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常用医学缩略语

    癌抗原(cancer antigen, C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