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9岁,2015年11月11日因排尿不畅伴尿痛2年,肉眼血尿2d入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曾因排尿不畅伴尿痛行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左侧壁一直径约2.5 cm憩室,邻近左输尿管开口,当时予保守治疗改善排尿症状.查体:耻骨上区未及明显充盈,深压痛(+).直肠指检:前列腺Ⅰ °大,质韧,未及结节,无触痛,中央沟变浅,指套无染血.尿常规检查:尿潜血(3+),尿白细胞(3+),尿蛋白(+).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生伴钙化,膀胱憩室.
作者:潘敏杰;吴小鹏;陈仰之;孙鹤云;邹建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女,65岁,因发现尿道口肿物伴出血10d于2016年2月14日入院.患者伴尿频、尿急,无尿痛,无排尿困难,无发热、寒战.既往有便秘史4年,孕5产5,均为顺产,绝经17年.查体:尿道外口可见一环形赘生物,大小为3 cm×4cm(图1A),6点处明显突出呈舌状,表面暗红,附着少量脓性物,局部水肿,轻度渗血,质软,触之易出血、无触痛,肿物中央有一裂口,试行导尿,导出黄色清亮尿液.尿常规RBC 6 631个/μl,WBC 25个/μl.中段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余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妇科及泌尿系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郑晓鹏;汪柏林;田源;钟传华;王成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男性,16岁.2016年4月19日因发现包皮包块逐渐增大6月余就诊于贵州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入院前6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包皮一黄豆大小包块,周围无红肿、瘙痒、疼痛、发热,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未予重视,包块逐渐增大.1个月前外院超声检查:阴茎处皮下组织增厚.诊断为阴茎淋巴管扩张,无特殊治疗.既往无蛙皮局部贴敷伤口史,无生吞蛇胆、生饮蛇血、食用生或未熟的蛙肉及蛇肉史,有饮用未开水史.查体:阴茎、阴囊发育正常,双侧睾丸在位,发育正常,包皮过长.包皮背侧扪及大小约0.5 cm×3.0 cm迂曲条形结节,系带下方扪及大小约0.5 cm ×0.4cm圆形结节,质韧,活动可,无压痛,包皮周围无红肿、破溃.
作者:葛蕙心;丁鹏照;黄勇;王成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29岁.未婚、未育.2011年6月20日因全程无痛肉眼血尿2个月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膀胱右侧壁多发实质占位,大4.1 cm ×4.0 cm;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IVU检查:膀胱内有部分造影剂显示,右侧壁不规则并可见充盈缺损.膀胱镜检查:右侧壁可见多发乳头状肿物,广基,大约4 cm×4 cm大小,肿瘤表面污秽.活检病理诊断为尿路上皮癌.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参考文献[1]方法,全麻下行保留全部内生殖器官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Studer新膀胱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局部鳞癌样分化,PT2期,送检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1个月拔除尿管及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术后每6个月复查1次,肿瘤控制及排尿状况均满意.
作者:蔡科科;徐勇;张志宏;刘冉录;齐士勇;张昌文;王晓明;乔宝民;华绍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为获得佳病理分期所需送检的小淋巴结数量.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全膀胱切除术且具备完整病理资料的膀胱癌患者197例,其中53例(26.9%)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阳性,男47例,女6例.年龄36~87岁,平均(63.9±11.1)岁.按解剖部位将盆腔淋巴结分为10区6组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髂外组、闭孔组、髂内组、髂总组,每组左、右侧各为一个区域;骶前组为一个区域;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以下、腹主动脉及腔静脉远端周围的腹膜后组为一个区域.分析膀胱切除标本中,各组区域清除的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阳性淋巴结)数量,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密度(lymph nodes density,LND)等.根据有淋巴结转移病例的LND,计算获得佳病理分期所需小清除淋巴结数量为1/LND.随访197例的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本研究197例手术共清扫出淋巴结5 813枚,每例检出淋巴结数量平均为(29.4±11.9)枚.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共清扫出淋巴结1 528枚,其中244枚为阳性(16.0%),每例检出阳性淋巴结数量平均为(4.7±3.9)枚.各组区域清扫出的淋巴结百分率分别为髂内组23.8%(363/1 528),闭孔组19.4%(296/1 528),腹膜后组17.3% (264/1 528),髂总组16.4%(251/1 528),髂外组16.0%(245/1 528)和骶前组7.1% (109/1 528);阳性淋巴结百分率分别为闭孔组27.5% (67/244),髂外组20.9%(51/244),髂内组20.5%(50/244),髂总组20.1%(49/244),腹膜后组8.2%(20/244)和骶前组2.9%(7/244).联合LND和UICC膀胱肿瘤(TNM分期)进行分析,N1、N2和N3分期需提供病理检查的少淋巴结数量分别约为18(1/0.056)、11(1/0.195×2)和5(1/0.211)枚;M1分期为4(1/0.251)枚.平均真骨盆内淋巴引流区域和髂总区域分别提供18枚(至少11枚)和5枚淋巴结可获得N分期;远处区域(腹膜后)提供4枚淋巴结可获M1分期.129例获得随访,平均37.7个月,肿瘤复发33例(25.6%),总生存率为87.6% (113/129).结论 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标本中,要获得佳的N和M分期分别需要清除20枚和27枚淋巴结.
作者:朱再生;叶敏;施红旗;周一波;陈良佑;刘全启;罗荣利;徐礼臻;周鹏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闭孔无张力悬吊术(transobturator tape,TOT)和经耻骨后无张力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两种术式对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缺陷(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I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2010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尿失禁患者中,选取符合ISD诊断标准[腹压漏尿点压<60 cmH2O(1 cmH2O =0.098 kPa)]的患者42例,其中35例完成随访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6.8±10.5)岁,平均病史(10.5±9.1)年,26例(74.3%)已绝经,5例(14.3%)有盆腔手术史.35例均无盆底器官脱垂,无激素替代治疗.术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VT组13例,TOT组22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尿动力学检查、各项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尿失禁严重程度评分(UISS)、逼尿肌不稳定评分(DIS)、生活质量量表评价(I-QOL)、下尿路症状影响评分(UDI-6)等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TVT组与TOT组评分的差异.结果 术后各项量表比较,TVT组UISS评分明显低于TOT组[(17.2±2.2)分vs.(17.7±3.1)分],尿失禁严重程度改善明显(P <0.05);TVT组患者DIS评分显著低于TOT组[(12.6±4.2)分vs.(14.2±3.5)分],逼尿肌不稳定症状明显改善(P <0.05);TVT组I-QoL评分显著高于TOT组[(17.5±14.5)分vs.(16.1±13.0)分],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P <0.05);TVT组UDI-6评分显著低于TOT组[(10.1±3.0)分vs.(11.2±3.4)分],下尿路症状明显好转(P<0.05).结论 通过量表比较,TVT手术对女性ISD患者尿失禁症状的改善优于TOT手术.
作者:张维宇;王起;张晓鹏;胡浩;许克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根治术后尿路外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8例,女111例.年龄37 ~ 86岁,平均67岁.肾盂癌157例,输尿管癌112例.肿瘤位于左侧144例,右侧125例.肿瘤多发28例,单发241例.乳头状肿瘤183例,无蒂状肿瘤86例.行开放手术122例,腹腔镜手术147例.术后病理分期≥pT3期143例,脉管淋巴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 35例.肿瘤分级:G1级10例,G2级74例,G3级185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患者术后尿路外复发的临床病理指标.结果 本组269例随访4.4~131.8个月,平均43.7个月.65例术后发生尿路外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1~71.3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3、5年无尿路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0%、78.6%、75.9%.Cox单因素分析发现无蒂状肿瘤(RR=5.142,P<0.05)、多发肿瘤(RR=2.252,P=0.016)、≥pT3期(RR=5.400,P<0.05)、G3级肿瘤(RR=2.830,P=0.010)、LVI(RR =4.515,P<0.05)、合并组织学变异(RR =5.114,P<0.05),术前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 ≥2.0(RR=2.911,P=0.001)以及术前纤维蛋白原≥3.2 g/L(RR=2.217,P=0.005)与尿路外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无蒂状肿瘤(RR=2.523,P=0.000)、≥pT3期(RR=3.281,p=0.016)及LVI(RR=2.494,P=0.009)是UTUC术后尿路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发现3组的1、3、5年无尿路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低危组96.8%、92.0%、91.0%;中危组84.2%、70.6%、64.2%;高危组64.8%、39.8%、29.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UTUC根治术后尿路外复发率较高,多发生在术后3年内,复发部位主要为原手术区域及肺、肝等器官.无蒂状肿瘤、≥PT3期及LVI是UTUC术后尿路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彬;李文贤;肖慧敏;于磊;张小彤;刘永东;盛龙;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靶向冷冻消融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12月采用靶向冷冻消融术治疗的12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患者年龄75~ 82岁,平均78.6岁.术前PSA 7.3~ 19.6 ng/ml,平均12.0 ng/ml.临床分期:cT1c期2例,cT2a期5例,cT2b期5例.活检Gleason评分:6分9例,7分3例.12例患者术前控尿良好,无勃起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15 ~152 min,平均126.8 min.术后住院时间1~3d,平均1.9d.术后7d拔除导尿管后控尿满意.术后2例出现Clavien Ⅰ~Ⅱ级并发症.术后随访17.8 ~23.1个月,中位值20.0个月,12例患者均存活,无局部进展或转移.4例出现生化复发,其中2例予间歇内分泌治疗,PSA下降,末次PSA分别为1.1 ng/ml和2.7 ng/ml;2例行多参数MRI和超声造影检查示前列腺内均未见明显异常,予主动监测,PSA稳定,末次PSA分别为7.8 ng/ml和6.0 ng/ml.结论 靶向冷冻消融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性好,恢复快,短期疗效良好,是不适合行根治性治疗的单发性或局限性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合适选择.
作者:董柏君;王艳青;谢少伟;潘家骅;朱寅杰;沙建军;黄翼然;薛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警评分系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12例上尿路结石行腔内碎石术患者的资料,运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术前各危险因素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以OR值为标准,按关联程度分别赋予1~4分,建立预警评分系统.采用ROC曲线确定评分系统的佳阈值.结果 合并糖尿病、术前感染史、肾及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结石、结石负荷大、重度肾积水、女性为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8.660、7.046、3.723、2.675、2.256、1.891,按关联程度分别赋予3、3、3、2、2、2分,总分15分,评分高者易出现术后感染.其截断点在7.5分时对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感染预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3%和84.0%.结论 合并糖尿病、术前感染史、肾及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结石、结石负荷大、重度肾积水、女性是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赋值建立的预警评分系统总得分7.5分以上者为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感染的高危患者.
作者:杨泽松;叶烈夫;胡敏雄;洪运;林灯;林友成;陈松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94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初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中位值70岁(65 ~ 75岁).直肠指检阳性90例(30.6%).前列腺体积中位值36.5 m1(25.2 ~53.1 ml).PSA中位值32.95 ng/ml(14.49~ 82.89ng/ml).PSAD中位值0.90 ng/(ml·cm3)[0.44~1.95 ng/(ml·cm3)].Gleason评分≤6分37例(12.6%),7分97例(33.0%),≥8分160例(54.4%).临床T分期T1期94例(32.0%),T2期132例(44.9%),T3期50例(17.0%),T4期18例(6.1%).淋巴结转移29例(9.9%).骨转移组59例(20.1%),非骨转移组235例(79.9%);肺转移1例(0.3%).比较骨转移患者和非骨转移患者的hs-CRP水平差异,以及hs-CRP增高组(hs-CRP> 3.0 mg/L)和正常组(hs-CRP≤3.0 mg/L)患者的骨转移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PSA、PSAD、Gleason评分和临床T分期与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关系.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hs-CRP、PSA、PSAD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294例hs-CRP 0.77~6.33 mg/L,平均1.80 mg/L.骨转移组血清hs-CRP中位值为6.90 mg/L(1.95 ~13.74 mg/L),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的1.43 mg/L(0.70 ~4.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PSA、Gleason评分和临床T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增高组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为37.2%(42/113),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的9.4% (17/18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OR=1.149,95% CI1.080 ~1.222,P<0.05)、PSA(OR=1.013,95%CI1.002 ~1.023,P<0.05)和Gleason评分(OR=2.515,95%CI1.198 ~5.279,P<0.05)是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诊断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在其佳临界点3.1 mg/L处,特异性为70.6%,敏感性为71.2%,诊断正确率为70.7%,特异性和诊断正确率高于PSA在佳临界值时的60.9%和63.9%.结论 血清hs-CRP在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高于非骨转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骨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对诊断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骨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晔;李纲;谢赣生;张学锋;殷虎明;胡秦;王力;浦金贤;侯建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Xp1 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肾癌患者进行筛选,共发现6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16 ~73岁,平均39岁.肿瘤直径1.9 ~19.0 cm,平均9.6 cm.其中3例常规查体发现,1例因严重贫血(Hb 66g/L)、1例因肉眼血尿、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就诊时2例分别有局部淋巴结和肾盂受侵,1例有远处转移(肺转移).CT检查示肾脏软组织密度/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均考虑恶性可能.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肾部分切除术1例.结果 6例术后行病理检查,镜下观察肿瘤组织透明细胞大多排列成乳头状、巢团样结构,伴砂粒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检查TFE均阳性,AE1/AE3、RCC、Vimentin、CD10、EMA、P504等呈不同程度阳性表现.术后病理诊断均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术后2例接受白细胞介素-2治疗,2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舒尼替尼),1例接受局部放疗.随访9 ~56个月,平均37个月.1例术后22个月死于肿瘤多发转移;1例术后12个月出现肺部转移,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肿瘤无明显进展;余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CT动脉期强化略低于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FE3阳性表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手术是首选的治疗选择.已有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需要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东洁;陈博;李汉忠;纪志刚;徐维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采用CellSearch检测系统进行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计数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92例初诊为CRPC患者的外周血,所有入组患者中位年龄69岁(53 ~ 85岁),初诊PSA中位值19.1 ng/ml(2.6 ~273.0 ng/ml),血红蛋白中位值124g/L(69~ 156 g/L),碱性磷酸酶中位值87.0 U/L(29.0~2778.5 U/L),乳酸脱氢酶中位值207 U/L(114~2467 U/L),血白蛋白中位值44.0 g/L(32.3 ~52.2 g/L).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79例(85.9%),≥2分13例(14.1%).Gleason评分:<8分36例(39.1%),8分30例(32.6%),>8分26例(28.3%).伴骨转移86例(93.5%),其次为淋巴结转移29例(31.5%).采用CellSearch检测系统对血标本进行CTC计数.同时收集5例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组.92例CRPC患者中42例接受多西他赛+泼尼松一线化疗,余50例因身体无法耐受或拒绝化疗而接受了酮康唑、雌激素或中药治疗.记录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92例CRPC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2个月(7.0~26.0个月),至末次随访死亡41例.对照组5例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CTC.92例CRPC患者按照外周血CTC计数分为2组,CTC<5个组56例,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CTC≥5个组36例,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乳酸脱氢酶(P=0.02)、血红蛋白(P=0.00)、碱性磷酸酶(P=0.00)、血白蛋白(P=0.00)、ECOG评分(P=0.00)、外周血CTC计数(P=0.00)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血白蛋白(P=0.01)、ECOG评分(P=0.01)、外周血CTC计数(Jp=0.00)是影响CR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多西他赛+泼尼松一线化疗进行亚组分析,外周血CTC≥5个的患者均预后较差(P<0.05).结论 利用CellSearch检测系统对外周血的CTC计数可以协助判断CRPC患者的预后.
作者:常坤;戴波;叶定伟;孔蕴毅;瞿元元;贾中伟;王跃;李高翔;朱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rost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PAE)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确诊为前列腺增生且药物治疗无效、不愿或无法耐受手术的1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年龄61 ~ 84岁,平均73岁.前列腺体积(prostaticvolume,PV)平均(64.6±10.2) 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23.9±4.9)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平均(4.1±0.7)分,大尿流率(Qmax)平均(9.5±3.7) ml/s.研究组行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在局麻下选择股动脉为穿刺点,X线监视下用F4~5 Cobra导管进入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显示前列腺主供血动脉后,将导管选择进入该血管并置入Embosphere栓塞微球.选择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59 ~ 87岁,平均70岁.PV平均(68.7±9.2)ml,IPSS平均(24.5±4.5)分,QOL评分平均(4.1±0.6)分,Qmax平均(9.4 ±3.1)ml/s.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V、IPSS、QOL、Qmax的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17例术后PV为(42.0±7.5) ml,IPSS为(13.1±3.5)分、QOL评分为(2.1±0.7)分,Qmax为(21.8±4.2) ml/s;对照组术后PV为(32.9 ±4.6)ml,IPSS评分为(10.2±4.5)分,QOL评分为(1.7±0.6)分,Qmax为(24.3±3.7)ml/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治疗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不愿或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作者:邱志磊;王荃;程楷;苏道胜;梁鑫;祝海;高健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复发率居高不下,我国人群发病率为1% ~ 10%,男女比为(2~3)∶1,南方高于北方,年复发率约7%,10年复发率约50%.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遗传基因、自然地理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内外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的结果.随着对泌尿系结石成分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泌尿系结石中约90%以上为含钙类结石,病因学研究也证实泌尿系结石与钙的代谢异常有着密切关系,约1/3的含钙尿路结石患者存在着高尿钙症,高尿钙所致尿液浓度过饱和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重要驱动力[1].
作者:张朋;肖芝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儿童肾结石越来越常见[1],其相关治疗也成为泌尿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肾结石患儿常有代谢异常、结石容易复发和泌尿系统发育未成熟等特点,其治疗原则跟成人有很大差别.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儿童肾结石的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进行总结,以适应结石精准治疗的趋势.一、诊疗相关的基础知识儿童有别于成人,各个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尤其各个年龄阶段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熟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儿童肾结石的精准治疗.
作者:蔡超;吴文起;曾国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或CT三维重建指导下的肿瘤四点定位法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癌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49~ 75岁,平均(61.0±9.7)岁.左肾肿瘤3例,右肾肿瘤2例.肿瘤直径2.7~4.7 cm,平均(3.4±0.8)cm.临床分期均为T1aN0 M0期.R.E.N.A.L评分8~10分,平均(9.2±0.8)分.术前血肌酐49.6~101.0μmol/L,平均(67.2±22.2)μmol/L.eGFR为64.5~117.0 ml/(min·1.73 m2),平均(88.1±25.3)ml/(min·1.73 m2).术前4例采用CT三维重建图片,1例采用3D打印患肾模型,测量并定位肿瘤的上下极及肿瘤横径左右极点在肾脏表面的4个投影点,指导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肿瘤的定位及切除,记录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肿瘤切缘情况、肾功能、肿瘤复发及转移等指标.结果 本组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根据术前3D打印患肾模型或CT三维重建图片测量定位的肿瘤上、下、左、右极点四点位置,术中均一次性准确找到肿瘤.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29.0±19.5)min,热缺血时间(19.6±5.4) min.术中失血量(100±83)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透明细胞癌,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未出现出血、漏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施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时,术前采用CT三维重建或3D打印模型指导下的四点定位法,具有肿瘤定位准确、切除完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振龙;李晓会;李和程;张鹏;李洪亮;李钊伦;种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在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5例经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22 ~ 75岁,平均(54.6±13.2)岁.病变位于左侧26例,右侧39例.5例为孤立肾,6例为双侧肾肿瘤.肿瘤位于肾上极28例,肾中极15例,肾下极22例.肿瘤大径0.8 ~4.5 cm,平均(3.1 ±0.8)cm.从术中情况、术后随访结果等分析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65例中64例顺利完成肾部分切除术,1例改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1例漏切肿瘤,术中B超定位下完成部分切除术,误认为已切除肿瘤,但术后病理提示肾小管慢性炎伴增生,术后3个月复查CT时发现肿瘤残留,行开放式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间90 ~250 min,平均(118.5±26.8)min.术中热缺血时间15 ~32 min,平均(21.5±3.7) min.术中出血量100 ~400 ml,平均(155 ± 84) ml.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4.5±1.2)d.术后血尿2例,1例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超选肾动脉栓塞治愈;假性动脉瘤2例,均经DSA栓塞治疗;尿瘘2例,其中1例经保守观察后好转,1例行输尿管内双J管引流2周后痊愈.随访18 ~42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安全、有效,但尚需大样本研究及长时间随访观察明确其远期疗效.
作者:陈勇辉;吴小荣;陈伟;孔文;黄吉炜;张进;薛蔚;刘东明;黄翼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肾动脉低温灌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采用肾动脉低温灌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0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46~70岁,平均53岁.肿瘤直径2.0~4.0 cm,平均2.8 cm.肿瘤位于左侧7例,右侧3例.术前CT/MRI检查显示肿瘤完全位于肾内,其中3例为孤立肾肿瘤,R.E.N.A.L评分9~10分,平均9.8分.术前患肾GFR 42.3 ~61.9 ml/min,平均53.9 ml/min.术前行经股动脉穿刺留置肾动脉球囊导管,术中采用球囊阻断患肾动脉,动脉血管钳在近心端阻断肾静脉,开放生殖静脉(左)或剪开肾静脉(右)建立流出道,经肾动脉导管灌注4℃乳酸钠林格液,降低肾实质的温度,采用术中超声探测肾肿瘤位置及边界,沿标志线切开肾实质,在肿瘤假包膜外游离并完整剥离肿瘤,分两层缝合创缘,如损伤血管或集合系统则单独重建.结果 本组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肾实质温度22.1~26.2℃.手术时间78~184 min,平均152 min.冷缺血时间35~102 min,平均61 min.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65 ml.术后住院时间4~14d,平均8.6d.术后病理诊断:9例为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血管平滑肌瘤,均无切缘阳性.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尿,于术后3d缓解.1例发生漏尿,术后1周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ECT肾图,术后患肾GFR 31.4~ 57.1 ml/min,平均41.2 ml/min,比术前略降低.中位随访时间23.5个月(3~37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动脉低温灌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充分利用了肾动脉灌注的良好降温效果及机器人手术术野清晰、操作精细的技术优势,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该术式对肾功能保留良好,近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增加例数并观察.
作者:马鑫;黄庆波;刘启明;李宏召;陈光富;徐阿祥;王保军;郭刚;瓦斯里江·瓦哈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监测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33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内生型肾肿瘤.男23例,女10例.年龄28 ~ 78岁,平均50岁.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7例.其中孤立肾1例.体重指数18 ~ 35 kg/m2,平均25.2 kg/m2.肿瘤直径为1.2~5.0 cm,平均2.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22例,Ⅲ级3例.均在超声监测下完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中通过超声探头在肾脏表面寻找肿物位置,并在肾脏表面标记肿物的投影边界,完整切除肿瘤后缝合创面.其中1例有2个肿瘤,同时切除.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后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1~314 min,平均155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1 ~ 50 min,平均26 min.术中出血量5~ 300 ml,平均53 ml.术后住院时间4~ 22d,平均7.5d.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23例(其中伴囊性变1例,伴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乳头状肾癌Ⅱ型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其中1例为2个肿物,均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房囊性肾癌1例,嫌色细胞癌1例,炎性纤维母细胞瘤1例,肾囊肿3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0.5 ~30.0个月,平均12.2个月.2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5例获得随访,均生存,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内生型肾肿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超声实时监测是完整切除肿瘤、大限度保留肾单位的关键,术前充分准备及术中仔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安全保障.
作者:邱敏;向军吉;马潞林;贺会兴;陆敏;卢剑;刘茁;田晓军;张洪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改良YV型膀胱颈部重建术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难治性膀胱颈部挛缩(bladder neck contracture,BN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例曾多次(≥2)内镜手术治疗失败的难治性BN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6~73岁,平均63.7岁.患者均以TURP术后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为主诉就诊,采用改良YV型膀胱颈部重建术进行治疗,通过在膀胱前壁做T型切口,获取2个血供良好的无张力膀胱壁瓣,用于重建并扩大膀胱颈部.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随访3 ~ 24个月,平均14.6个月.治愈9例,无手术导致的尿失禁发生;2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经再次行膀胱颈部冷刀切开后排尿通畅.结论 改良YV型膀胱颈部重建术可有效扩大狭窄的膀胱颈口,同时避免尿道外括约肌损伤,对于难治性BNC患者是一个可行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林;撒应龙;金重睿;郭海林;顾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