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7岁。患者于8年前因血压升高就诊发现右肾上腺腺瘤,行右侧肾上腺全切术,病理诊断为肾上腺皮质腺瘤,后血压恢复正常。患者于2015年10月因腰椎间盘突出入院治疗时再次查出血压升高,高时达160/90 mmHg (1 mmHg=0.133 kPa),口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其间患者出现肥胖,以面部和后颈部为著,并有一过性头晕症状,无大汗、面色潮红、心悸等症状,外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肾上腺区多发结节影。后就诊我科,入院后体检:血压150/90 mmHg;血钾3.58 m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0 pg/ml (参考值7.2~46.0 pg/ml);皮质醇(4PM)16.6μg/dl(参考值2.5~12.5μg/dl);肾素、醛固酮、24h-尿香草扁桃酸、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肾上腺CT检查:右侧肾上腺区2枚类圆形团块影,大者直径约2.3 cm,平扫CT值约36HU,增强后分别为48HU、82HU;肝肾间及肾脏背侧各见一类似病变。初步诊断:右侧肾上腺腺瘤复发。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右腹膜后多发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后区粘连明显,肾上极见4枚肿瘤,周围粘连,均有假包膜形成;肾背侧亦见一黄褐色肿瘤,与肾脏界限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肾背侧肿瘤与肾上腺肿瘤均为金黄色结节,表面有包膜,边界尚清;镜下见腺样结构,呈条索状排列,核膜及核仁无明显异形性;(肾背侧、肾上腺)符合肾上腺皮质腺瘤,肿瘤为多发性,细胞增生较活跃。术后予患者激素治疗,恢复良好后出院。同年11月患者因不慎摔伤致骨盆受伤。急查四肢关节CT考虑右侧髂骨翼占位性病灶伴骨折。胸部CT检查未示明显异常。患者行右髂骨占位病变切除植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检查:(右髂骨)考虑为浆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imentin (+),Melan-A(+),Inhibin-α(+),Syn(+),CgA(-),Ki67(约10%+);符合骨转移性肿瘤,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梁色检查符合转移性肾上腺皮质腺癌( 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术后复查骨骼ECT未示其他部位骨转移征象。出院后每周复查皮质醇水平均小于正常范围,予外源性激素辅助治疗。随访5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转移。
作者:杜文亮;陈跃;肖永双;王军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75岁。2016年3月11日因右侧附睾肿物渐进性增大3个月入院。入院前在外院诊断为“右侧附睾结核”,行抗结核治疗2个月无效。查体:全身未发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右侧附睾增大,质硬,大小约为3 cm ×4 cm,表面呈结节状,无压痛,双侧睾丸及左侧附睾无异常,双侧输精管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血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正常。 B超检查示右侧附睾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右侧附睾结核?外院行经右侧阴囊切口右侧附睾肿物切除术,大体标本示右侧附睾肿物质硬,切面灰白,呈漩涡状。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平滑肌束交织,核异形性明显,符合低分化附睾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染色检查:SMA(+++),Vimentin(+),CD34(+), S-100(-),EMA(-),CK(-),支持平滑肌来源。术后转入我院治疗,进一步检查示:血沉、结核抗体、尿找抗酸杆菌无异常,全身CT检查示胸、腹部及盆腔无肿瘤转移。全麻下行经右侧腹股沟切口右侧根治睾丸切除术。术后大体标本:右侧睾丸切面灰白色,原右侧附睾处可见手术瘢痕。术后病理诊断:右侧睾丸慢性炎症,右侧睾丸及右侧输精管无肿瘤浸润。术后随访3个月,B超、CT、胸部X线片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付伟金;刘德云;杨占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女,69岁,因“右侧腰痛伴发热3 d”于2016年2月24日入院。既往无糖尿病史。入院前3 d无诱因出现右侧腰痛,出现寒战、发热,体温高达39℃。入院时体温38℃,右侧腹肌稍紧张,压痛、反跳痛(+),右肾区叩击痛。血常规:WBC 24.75×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肌酐168μmol/L;血糖5.51 mmol/L。尿沉渣定量WBC 232/μL。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右肾盏、肾盂及输尿管上、下段见多发团块状、结节状及点状致密影;右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见多发气体影,右输尿管上段絮状影及气泡(图1)。入院诊断:右侧气肿性肾盂炎、右侧输尿管结石并右肾积水、右肾结石。急诊局麻下行右肾穿刺造瘘术,留置F14肾造瘘管。术中右肾引出大量脓性尿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大肠杆菌。术后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4.5 g,静脉滴注,1次/8 h。术后第1天体温降至正常,右侧腰痛明显减轻。1周后复查CT:右肾盂、肾盏、输尿管上端积气完全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血肌酐101μmol/L。出院后1个月复查肌酐69μmol/L。
作者:赵长永;李道兵;张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术前肾动脉栓塞对肾癌伴静脉瘤栓患者手术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9例肾癌伴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静脉瘤栓取出术。其中74例术前行肾动脉栓塞(栓塞组),175例行单纯手术(单纯手术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根据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静脉瘤栓分级法及本组的瘤栓位置和取出瘤栓的手术方式,以肝静脉为界分为两个亚组,即早期瘤栓组(瘤栓顶端位于肝静脉以下)208例和晚期瘤栓组(瘤栓顶端位于肝静脉以上)41例,对比分析两个亚组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栓塞组的瘤体更大,瘤栓级别更高,手术时间相对较长[(4.8±2.1) h vs.(4.1±2.2)h, P<0.05],术中出血量多[900 ml(100~12800 ml)vs.500 ml(30~12000 ml),P<0.05],术中输血量增加[400 ml(0~6500 ml)vs.100 ml(0~10000 ml),P<0.05],说明术前肾动脉栓塞在减少术中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方面并无益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晚期瘤栓患者,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栓塞组同样瘤体更大,但手术时间短[(7.0±1.7)h vs.(8.2±1.8)h,P<0.05],术中出血量少[2000 ml(400~5800 ml) vs.3000 ml(1000~12000 ml),P<0.05],术中输血量少[1525 ml (0~3300 ml) vs.2050 ml(800~10000 ml),P>0.05]。结论术前肾动脉栓塞对于肾癌伴肝静脉以上瘤栓患者意义较大,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张华俊;唐琦;唐世英;姚林;蔡林;李学松;何志嵩;周利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与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的427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石组),男272例(63.7%),女155例(36.3%)。年龄43~63岁,平均53岁。肾结石218例(35.6%),输尿管结石158例(25.8%),肾结石伴发输尿管结石23例(3.8%),膀胱结石28例(4.6%)。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950例体检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男570例(60%),女380例(40%)。年龄48~60岁,平均53岁。对照组均经泌尿B超检查排除泌尿系结石。观察两组人群血脂水平的差异以及血脂异常在结石患者中的发病率,分析血脂水平与血尿酸、尿pH和结石成分的相关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石组平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4.34 mmol/L、1.38 mmol/L、1.25 mmol/L,对照组分别为4.32 mmol/L、1.09 mmol/L、1.40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石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为2.63 mmol/L,与对照组2.65 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1)。结石组427例中,135例(31.6%)有血脂异常。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的平均尿酸值分别为392、339μmol/L,尿pH值分别为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组中193例行结石成分分析,包括血脂异常者63例(32.6%),其中尿酸结石31例(49.2%);血脂正常者130例(67.4%),尿酸结石40例(30.8%),两者尿酸结石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脂异常与高血尿酸水平、低尿pH值密切相关(r=0.226、r=-0.597,P<0.001)。多因素校正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为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1)。结论血脂异常尤其是高三酰甘油血症与泌尿系结石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陈城;李翔翔;胡林昆;侯建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比经后腹腔与经腹腔入路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的技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418例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其中采用经后腹腔入路(经后腹腔组)157例,经腹腔入路(经腹腔组)261例。经后腹腔组和经腹腔组患者的年龄(51岁vs.51岁,P=0.593)、男/女比例(111/46例vs.186/75例,P=0.184)、体重指数(25.5 kg/m2 vs.25.6 kg/m2,P=0.331)、肿瘤左/右侧比例(80/77例vs.123/138例,P=0.575)、肿瘤大径(3.1 cm vs.3.5cm,P=0.356)、孤立肾例数(18例vs.25例,P=0.253)、双侧肿瘤例数(2例 vs.9例, P=0.179)、术前肌酐(74.7μmol/L vs.76.7μmol/L,P=0.736)、R.E.N.A.L.评分(6分 vs.6分, P=0.083)和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2分vs.2分,P=0.310)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后腹腔组和经腹腔组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例数分别为34例和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经后腹腔组肿瘤位于肾腹侧9例,背侧140例,其他位置8例;经腹腔组肿瘤位于肾腹侧212例,背侧36例,其他位置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经后腹腔组和经腹腔组的中位手术时间(105 min vs.115 min,P=0.041)、中位热缺血时间(15 min vs.20 min,P<0.001)、术中估计出血量(50 ml vs.75 ml,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内出血量(45 ml vs.50 ml, P=0.093)、术中输血例数(4例 vs.17例,P =0.072)和集合系统损伤例数(39例 vs.72例,P =0.5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后腹腔组25例(15.9%)发生腹膜破裂,使用Hem-o-lok进行破口修补。经腹腔组1例损伤肠道,于术中发现后行修补;2例损伤肝脏;5例损伤脾脏,均在腔镜下修补止血,其中1例行脾切除术。经后腹腔组和经腹腔组分别有3例(1.9%)和9例(3.4%)患者中转为机器人根治性肾切除术。经腹腔组1例术后病理结果示切缘阳性,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经后腹腔组和经腹腔组术后进食时间(1 d vs.2 d,P<0.001)、留置引流时间(3 d vs.4 d,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5 d vs.6 d,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后腹腔组和经腹腔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1个月(6~16个月)和12个月(7~19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经后腹腔入路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与经腹腔入路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疗效相似,对于背侧、外侧和上极的肾肿瘤以及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更具优势。
作者:吕香君;张旭;马鑫;李宏召;李新涛;艾青;刘启明;黄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高危小肾癌(局部进展或同时性肿瘤转移)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其与肿瘤复发、预后的关系,为高危小肾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高危小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7~75岁,平均(61.5±7.1)岁。肿瘤直径2.0~4.0 cm,平均3.3cm。分析其病理类型、病理分期、Fuhrman分级、肾周组织及静脉侵犯、脉管内瘤栓、远处转移等特点。结果本组21例的病理类型分别为透明细胞癌17例(86.1%),乳头状癌1例(6.5%),混合细胞型2例(恶性横纹肌样瘤和肉瘤样变),肉瘤样癌1例(2.7%)。 Fuhrman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侵犯肾静脉、静脉分支或肾静脉瘤栓7例,侵犯肾周或肾窦脂肪11例,初诊同时发现肺转移3例,局部淋巴结转移3例,脑转移1例。术后临床分期T3a N0 M014例,T1a N1 M03例,T1a N0 M14例。结论小肾癌具有异质性,少数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可早期侵犯肾周组织甚至转移,肿瘤直径>3.0 cm,FuhrmanⅢ、Ⅳ级,肉瘤样癌更容易出现进展和转移,手术应根据临床分期采取个体化治疗。
作者:苏庆国;蔡虹静;李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发生尿道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0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76岁,平均63岁。176例既往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病史。15例肿瘤侵及前列腺部尿道。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尿流改道方式为:原位新膀胱172例,输尿管皮肤造瘘90例,回肠膀胱88例。331例术前行膀胱灌注化疗,36例术后行全身化疗。148例肿瘤病灶≥2处,189例肿瘤分期≥T2期,177例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发生尿道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50例,28例(8.0%)术后发生尿道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NMIBC病史(HR=15.205,95%CI 3.718~62.180,P<0.001)、肿瘤侵及前列腺部尿道(HR=5.233,95%CI 1.106~24.754,P=0.037)、非原位新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和回肠通道术)(HR=6.656,95%CI 1.840~24.077,P=0.004)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发生尿道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膀胱灌注化疗(HR=0.470,95%CI 0.010~0.217,P<0.001)是发生尿道癌的保护因素。结论既往NMIBC病史、肿瘤侵及前列腺、非原位新膀胱术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发生尿道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灌注化疗是术后发生尿道癌的保护因素。术前常规行膀胱灌注治疗和对具备危险因素患者行尿道切除术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东正;高靖达;王鑫朋;张瑞珊;王锐;刘春雨;刘利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6例睾丸良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7 d~12岁,平均2.5岁。肿瘤位于左侧17例,右侧9例。其中20例以睾丸肿块就诊,3例以隐睾就诊,2例以鞘膜积液就诊,1例以精索静脉曲张就诊。26例行超声或CT检查,20例提示睾丸占位,3例提示阴囊空虚,3例提示阴囊内肿物。24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4例甲胎蛋白增高,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轻度升高,1例铁蛋白升高。2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中所见及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结果,23例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3例因睾丸形态结构异常行睾丸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诊断为成熟性畸胎瘤14例,不成熟性畸胎瘤3例,性腺母细胞瘤3例,间质细胞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纤维瘤、睾丸炎性肉芽肿各1例。23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0个月,所有受访患儿均存活,未见残留睾丸萎缩或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是睾丸肿瘤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详细的专科查体,术前超声、CT及肿瘤标志物是诊断睾丸肿瘤的重要方式;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性质。对于小儿睾丸良性肿瘤可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
作者:姚浩宇;范应中;杜昆峰;李泸平;张胜利;崔西春;李福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后腹腔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4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4~67岁,平均53岁。病程7 d~3个月,平均1.5个月。4例均为体检偶然发现,无症状。专科查体均为阴性。肿瘤位于左、右侧各2例。 B超检查示2例为实性,2例为囊实性,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不丰富。增强CT检查均有强化,其中1例有钙化。 MRI检查为混杂不均信号。肿瘤大小2.3~4.5 cm,平均3.0 cm。4例均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2例为囊实性,2例为实性。游离肾动脉及肾肿瘤后,阻断肾动脉,完整切除肿瘤并缝合肾盂和肾实质创面。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37~191 min,平均157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5~35 min,平均22 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平均45 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6~8 d,平均7 d。病理检查:囊实性和实性肿瘤各2例,镜下观察可见均匀的肿瘤细胞核离开基底侧呈线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AⅨ、CK7、34 E12均为阳性,CD10、P504S、CD117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其中3例为WHO/ISUP分级1级,1例为2级。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4个月,4例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癌的一种新亚型,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此类型肾癌的有效方法,本病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邱敏;卢剑;马潞林;陆敏;赵磊;侯小飞;王国良;邓绍晖;颜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和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第1次手术时的年龄2~3岁,平均2.4岁。尿道下裂分型:阴茎阴囊型32例,会阴型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42例,其中阴茎阴囊型15例,会阴型27例。采用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第一期手术单纯矫正阴茎下弯,将阴茎背侧包皮纵行劈开,绕过阴茎体两侧在阴茎腹侧缝合。术后6~12个月,将阴茎腹侧皮肤原位纵切后卷管成形为尿道。 B组40例,其中阴茎阴囊型17例,会阴型23例。采用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第一期手术矫正阴茎下弯后,利用阴茎背侧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成形部分尿道,成形尿道近端在阴茎腹侧做成尿道造口,且不与原尿道口直接吻合。术后6~12个月将第一期的尿道造口与原位尿道口吻合。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3.5年。两组均无阴茎下弯复发。 A组中有6例(14.3%)在尿道成形术后发生尿瘘,于第二期手术后6~12个月行尿瘘修补术,术后3例再次尿瘘,间隔12个月后第4次手术修补后痊愈。 B组中有3例(7.5%)术后发生尿瘘,于第二期手术后12个月行尿瘘修补术,未出现尿瘘复发。 A组4例(9.5%)于第二期手术后1~3个月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并留置导尿管1个月后3例排尿顺.;余1例2个月后再次狭窄,行尿道狭窄劈开尿道造口术,间隔12个月后行尿道修复术痊愈。 B组1例(2.5%)于第二期手术后1个月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并留置导尿管1个月后排尿顺.。 A组3例(7.1%)于第二期术后3~6个月出现尿道憩室,行尿道憩室裁剪、尿道修复术,2例痊愈,1例术后发生尿瘘,12个月后行尿瘘修补术痊愈。 B组无尿道憩室发生。两组尿瘘、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和B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9.0%和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发生率明显低于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尿道外口能够位于阴茎头正位。对于重度尿道下裂,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治疗效果。
作者:田军;张潍平;孙宁;谢向辉;李明磊;宋宏程;李宁;黄澄如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累及输尿管口的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26~79岁,平均51岁。肿瘤单发14例,多发20例;初发29例,复发5例。术前IVU或CTU检查证实患侧输尿管无扩张、积水。34例均行TURBT,切除肿瘤达深肌层,输尿管口完全切除,其中18例术毕于患侧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1根。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表柔比星50 mg,其后根据病理报告制定膀胱内灌注化疗方案。术后10~12周于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术后1~2年内每3个月复查。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及后续灌注化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随访3~71个月,18例留置双J管者均未发生输尿管狭窄或肾积水,上尿路未发现肿瘤复发,膀胱镜检查见输尿管口外观及喷尿正常;16例未留置双J管者中3例出现肾积水,其中2例证实为患侧输尿管口瘢痕狭窄,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治疗,1例证实为患侧输尿管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34例患者均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症状,均无持续的不可缓解的下尿路症状。膀胱内肿瘤复发2例,复发部位均不在原电切创面区域。结论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TURBT术毕于患侧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可减少术后输尿管口狭窄的发生率,且未发现增加肿瘤细胞逆行种植上尿路的风险。双J管的存在不会增加膀胱内灌注化疗的并发症,也不会引起不可耐受的下尿路症状。
作者:李涛;吴翔;彭俊铭;吴进锋;张弛;余澄波;魏永宝;张延榕;叶烈夫;高祥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肾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施行的178例经阴道NOTES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年龄23~71岁,平均47岁。体重指数14.7~31.9 kg/m2,平均23.6 kg/m2。术前诊断为无功能肾142例,肾肿瘤29例( T1 N0~1 M025例、T2 N0~1 M04例),肾结核7例。行经阴道混合NOTES肾切除术160例,其中单纯性肾切除术132例、根治性肾切除术28例;经阴道纯NOTES肾切除术18例,其中单纯性肾切除术17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分别采用Satava和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评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定义为Satava分级≥Ⅱ级或Clavien-Dindo 分级≥Ⅲ级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术中、术后共发生并发症40例(22.5%),其中严重并发症13例(7.3%),包括术中11例(6.2%)、术后2例(1.1%)。所有并发症均采用器官修补或切除、血栓取出、止血等措施得到妥善处置,转归良好。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经阴道混合与纯NOTES肾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例数[11例(6.9%) vs.2例(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2)。手术开展初期(≤30例)与后期(>30例)相比,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例数[6例(20.0%) vs.5例(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4例(13.3%) vs.16例(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1)。结论经阴道NOTES肾切除术安全可行,但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应采取个体化方案进行防治。
作者:张国玺;刘全亮;邹晓峰;袁源湖;肖日海;薛义军;刘佛林;钟辛;邹毓华;谢昆林;夏维;肖观称;郭桂军;张兆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肾盂旁囊肿临床较少见。较大的肾盂旁囊肿可压迫肾盂,造成尿液引流不畅继发肾结石,常出现腰痛、血尿和尿路感染等症状,应积极手术治疗。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5例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患者,同期行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光;王克明;于大海;李凯;唐迎九;张名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重复肾畸形是儿童较常见的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对于重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合并漏尿或梗阻以及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患者常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随着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逐步得到应用,但仍未普及。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开展的腹腔镜下和开放式Lich-Gregoir重复肾输尿管再植术,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
作者:朱小江;邓永继;马耿;郭云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发病率高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近年来,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检测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无创诊断和实时疗效监测手段,对于前列腺癌患者早期转移和复发的筛查、诊断有重要意义。 CTCs是指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由于CTCs具有与肿瘤原发灶相似的基因型和表型,通过观察CTCs的数量变化及其分子特性,分析CTCs的分子表观遗传学特征,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以及决定肿瘤治疗方案,对于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作者:李刚;宋华林;牛远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retinoblastoma binding protein 4,RBBP4)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3例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以蛋白组学荧光差异双向电泳技术对比前列腺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RBBP4蛋白的表达差异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80例前列腺组织芯片中RBBP4蛋白的表达情况,前列腺组织芯片包括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7例前列腺癌旁组织、50例前列腺癌组织、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50例前列腺癌组织芯片样本的临床资料:<60岁4例,≥60岁46例;Gleason 评分<7分18例,≥7分30例;临床分期≤Ⅱ期22例,≥Ⅲ期28例。结合RBBP4免疫组化评分及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Gleason 评分、临床分期分析RBBP4基因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结果荧光差异双向电泳检测发现,相对于癌旁组织,RBBP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量上调达2.15倍( P=0.008)。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RBBP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良性组织(F =43.972,P =0.000)。RBBP4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t=5.589,P=0.000)和肿瘤临床分期(t=5.620,P=0.000)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t=1.125,P=0.266)无明显相关。结论检测RBBP4有利于区分前列腺组织的良恶性,RBBP4过表达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细胞迅速生长,对判断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一定价值。
作者:邹钧;江福能;韩兆冬;陈雁如;吴永定;钟惟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