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4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10 d于2016年8月6日入院.患者无腰部胀痛不适,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查体:体型中等偏胖,血压153/92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78次/分,腰部无压痛及叩击痛,未触及肿块.入院后血常规、血生化、皮质醇、醛固酮、儿茶酚胺等未见明显异常.肾上腺CT平扫检查见右侧肾上腺区一大小为2.7 cm ×2.3 cm的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49HU,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线状钙化(图1).行增强CT检查见右侧肾上腺区类圆形低密度占位灶,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并见钙化,三期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占位病灶,腺瘤可能性大.
作者:魏灿;井俊峰;张艳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局部治疗对激素敏感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2001年1月至2016年10月关于激素敏感性mPC患者局部治疗和无局部治疗对比分析的相关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中文数据库.由2名评价员共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其中4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篇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共29 354例患者.与无局部治疗组相比,局部治疗组在5年总生存率(OS) (OR =0.18,95%CI0.15~0.22,P<0.01)、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SS)(OR=0.39,95% CI0.31~0.49,P<0.01)和3年OS(OR =0.47,95%CI0.35~0.62,P<0.01)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组的5年OS(OR=0.17,95%CI 0.12 ~0.25,P<0.01)、5年DSS(OR=0.30,95%CI0.22~0.40,P<0.01)和3年OS(OR =0.25,95%CI0.19 ~0.32,P <0.01)较无局部治疗组有显著优势;外照射放疗组的3年OS较无局部治疗组具有显著优势(0R=0.54,95%CI0.42 ~0.69,P<0.01).结论 激素敏感性mPC患者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可能改善预后,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作者:赵强;杨勇;李莉;杜鹏;王硕;汤星星;安超;纪永鹏;张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迷走血管压迫致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患儿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37例迷走血管压迫致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4例;年龄3 ~16岁,平均8.4岁.左侧27例,右侧10例;产前超声诊断肾积水3例,有腹痛病史29例;术前超声检查示肾盂前后径(3.1 ±1.2)cm,肾实质厚度(0.6-0.4)cm.术前超声检查均未诊断出迷走血管压迫,而静脉肾盂造影(IVP)提示迷走血管压迫致UPJO肾盏扩张明显.结果 所有患儿均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管腔内狭窄13例,余24例未见管腔内狭窄.术后随访6 ~ 24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予保守治疗后好转,余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无再次手术的病例.术后3~6个月超声检查示肾盂前后径为(1.5-1.4)cm,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肾实质厚度(0.7 ±0.3)crm,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6个月复查IVP均提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通畅,肾脏显影良好.结论 术前诊断迷走血管压迫致UPJO困难,结合腹痛病史、超声、IVP等特征,可提高对迷走血管压迫致UPJO的诊断率,迷走血管压迫可合并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建议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作者:韩文文;宋宏程;张潍平;孙宁;黄澄如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各型尿道皮肤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1例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皮肤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2岁5个月至14岁3个月,中位年龄5岁1个月.101例中单个瘘口86例(85%),2个瘘口13例(13%),3个瘘口2例(2%).101例患儿按以下方法分类处理:对于冠状沟及远端区域的瘘口,如瘘口离正常尿道开口很近且阴茎头翼融合处组织很薄为Ⅰ类,予尿道成形术;除Ⅰ类外的冠状沟瘘和阴茎体瘘,沿瘘口周围环形切开皮肤且游离瘘管,如瘘口与尿道相通处基底<3 mm为Ⅱ类,予缝扎、结扎关闭瘘口;如瘘口与尿道相通处基底≥3 mm为Ⅲ类,予连续无张力缝合修复瘘口.修补后的尿瘘外层予去上皮的带蒂Dartos筋膜或游离的带蒂睾丸鞘膜覆盖.术后拔除导尿管后随访≥1年,未出现尿道狭窄、尿道裂开、尿道憩室、再次尿瘘定义为手术成功.结果 本研究101例共111个瘘口,其中Ⅰ类24个,Ⅱ类57个,Ⅲ类30个.101例术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1例术后出现尿道狭窄,予尿道扩张后排尿通畅;无尿道憩室和尿道裂开病例.13个瘘口出现再次尿道皮肤瘘,发生率为11.7%(13/111个),其中Ⅰ类4个(16.7%),Ⅱ类2个(3.5%),Ⅲ类7个(23.3%).结论 根据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皮肤瘘的部位和瘘口大小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类治疗的效果更佳.术中对新尿道组织进行致密的覆盖非常必要.
作者:沈一丁;唐达星;徐珊;陈光杰;诸林峰;杨帆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肿瘤的第1位和第2位¨].在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2],其发病率在2008年为11.00/10万,1998-2008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年均增加比例为12.07%[3].
作者:曹达龙;叶定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膀胱癌的治疗在近30年内未见显著改观,晚期治疗仍不理想.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D-L1)抑制剂在临床的应用焕发了膀胱癌治疗领域的新生命.PD-1/PD-L1抑制剂可以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阻断负向调控信号,使T细胞恢复活性,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本文对肿瘤免疫治疗及主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现况予以综述,并通过分析临床研究数据评价膀胱癌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同时讨论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及管理.
作者:黄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肿瘤存在性别差异已是共识.虽然女性膀胱癌的发病率仅为男性的30%,但其预后远不如男性患者.因此对其诊治应高度重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目前是否保留女性患者的生殖器官仍存在较大争议.综合文献报道,盆腔器官保留与否主要与膀胱肿瘤浸润程度有关,同时需考虑患者本人的意愿.关于女性患者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由于至今女性膀胱全切除例数报道较少,不同尿流改道方式的对比研究在方法、例数等方面均有瑕疵.因此,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各中心的技术特点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总之,早期诊断是提高女性膀胱癌预后的决定因素.传统女性膀胱全切除术对术后性功能有明显影响,保留盆腔器官的手术应作为有选择患者的优先考虑的术式.改善女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的尿控和性功能尤为迫切、重要.
作者:邢金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女性输尿管阴道瘘(UVF)是指输尿管和阴道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多为盆腔手术损伤输尿管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全子宫切除术.相对于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后UVF发生率更高.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的阴道漏尿.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CT尿路造影等检查能够快速明确诊断.对UVF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还存在争议,当尝试放置输尿管支架管失败后,早期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仍是治疗UVF的佳方式,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因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探索应用.
作者:潘铁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下尿路症状(LUTS)是女性常见疾病,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与男性有很大不同,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尿常规检查是诊治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彻底治疗下尿路感染在女性尿频的治疗中非常重要,液体摄人管理、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很有帮助.顽固性膀胱过度活动症采取骶神经调节治疗具有良好效果.逼尿肌活动低下是女性排尿期症状的常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知之甚少.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分为解剖性和功能性梗阻两类,尚缺乏统一的尿动力学诊断标准,不同类型梗阻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各异,重要的是找出梗阻的病因,正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和经腹修补术式治疗复杂型膀胱阴道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复杂型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60岁,中位年龄46岁.体重指数16.0~30.0 kg/m2,中位数为24.2 kg/m2.96.8% (61/63)的患者为妇科手术继发膀胱阴道瘘,其他发病原因包括:剖宫产手术(1例),阴道整形手术(1例).1例病程30年;其余62例病程3~84个月,中位数为45个月.其中32例接受经阴道逐层缝合修补法(经阴道修补组),31例接受经腹腹膜后组织垫入修补法(经腹修补组).经阴道修补组中有既往修补手术失败史的比例(93.8%,30/32)显著高于经腹修补组(74.2%,23/31,P=0.034).经阴道修补组和经腹修补组中瘘口数量≥2个者分别为6例(18.8%)和9例(29.0%).经腹修补组的瘘口大径显著大于经阴道修补组(中位数:1.0cm与0.5cm,P<0.001).结果 经腹修补组31例中,2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予规律换药后愈合;经阴道修补组无手术伤口并发症出现.经腹修补组中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予保守治疗后好转.经阴道修补组和经腹修补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4个月(8~102个月)和29个月(8 ~78个月),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 (24/32)和93.5%(29/31).经腹修补组中,除1例修补失败患者出现明显的下尿路症状(尿频、夜尿增多)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膀胱容量,无明显下尿路症状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经阴道修补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 考虑到两种术式的创伤程度和瘘口情况等因素,术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经阴道逐层缝合法或经腹腹膜后组织垫人法治疗复杂型膀胱阴道瘘,同时术者也应重视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
作者:陈宇珂;杨洋;虞巍;段继宏;肖云翔;吴士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骶神经调节术(SNM)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及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3例采用SNM治疗的女性OAB及IC/PB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67岁,平均52.3岁.其中OAB患者6例,IC/PBS患者7例.OAB患者术前24h平均排尿次数为22.5次(18~33次),夜尿次数平均为5.2次(3~8次),平均每次尿量为120.3ml(53~160 ml).IC/PBS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平均7.3分(6~8分),24h平均排尿次数为21.6次(14 ~ 25次).比较手术前后患者24 h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平均每次尿量以及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接受Ⅰ期SNM治疗,Ⅰ期手术时间平均92 min(52 ~ 125 min),Ⅰ期电极植入后测试时间平均为3.6周(2.5~4周).6例OAB患者中,4例转为Ⅱ期手术,转换率为66.7%(4/6).Ⅰ期植入后,6例OAB患者的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14.3次(9~21次),夜尿次数平均为2.3次(1~4次),平均每次尿量为166.4 ml(110 ~225ml),与Ⅰ期植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IC/PBS患者中,4例接受Ⅱ期手术治疗,转换率为57.1%(4/7).Ⅰ期植入后7例IC/PBS患者的VAS评分平均3.8分(2~5分),24h平均排尿次数为16.8次(11~ 20次),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期、Ⅱ期手术总转化率为61.5% (8/13).Ⅱ期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8.3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血肿、电极排异反应、电极移位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SNM Ⅰ期手术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SNM可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尿急、尿频及疼痛症状,创伤小、出血少,是治疗女性OAB及IC/PBS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王磊;宋奇翔;程欣;高雅;朴曙光;刘智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经耻骨后尿道中段吊带术(TVT)与经闭孔尿道中段吊带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女性SUI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 76岁,平均47.8岁;病程2~20年,平均8.3年.均有分娩生育史,分娩次数1~5次;经阴道分娩98例,剖宫产22例.120例中45例行TVT(TVT组),75例行TVT-O(TVT-O组).TVT组患者年龄(45.1±6.0)岁;体重指数(23.3 ±3.8) kg/m2;既往有子宫手术史23例;术前绝经34例;病程(5.8±2.9)年;术前24h尿垫试验(4.6±1.7)个.TVT-O组患者年龄(50.5±7.1)岁;体重指数(24.8±3.3)kg/m2;既往有子宫手术史29例;术前绝经32例;病史(6.1±3.0)年;术前24h尿垫试验(4.5±2.1)个.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主观疗效、客观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0例患者随访72~192个月,平均121个月.TVT组完全满意率为89.0%(40/45),TVT-O组完全满意率为92.0% (69/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T组咳嗽试验阴性率为84.4% (38/45),TVT-O组咳嗽试验阴性率为76.0%(5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0% (9/45,15/75),其中,TVT组膀胱尿道损伤发生率为8.9% (4/45),TVT-O组为4.0% (3/75);TVT组大腿内侧疼痛发生率为0,TVT-O组为6.7% (5/75);术后尿频、排尿不尽的发生率TVT组为6.7%(3/45),TVT-O组为5.3% (4/75);TVT组术后出现1例需处理的排尿困难;TVT-O组出现2例吊带侵蚀.结论 TVT组和TVT-O组患者远期主观疗效相仿.客观疗效TVT组略优于TVT-O组.两者并发症总的发生率无差别,但不同术式出现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作者:陈跃东;曾彦恺;刘菲;王雪刚;黄海超;刘荣福;陈斌;邢金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治疗女性泌尿外科疾病的经验与体会,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89例行经阴道NOTE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3~ 76岁,平均39.4岁;体重指数15.4 ~32.6 kg/m2,平均21.8 kg/m2.术前诊断肾上腺肿瘤31例,肾肿瘤46例,上尿路结石致重度肾积水、无功能肾或肾积脓188例,肾囊肿5例,重复肾畸形4例,肾结核7例,肾盂、输尿管肿瘤8例.左侧146例,右侧142例,双侧1例(肾囊肿).289例分别施行经阴道混合NOTES或经阴道纯NOTES手术,标本均经阴道切口取出.结果 本组术中除6例中转开放手术、2例中转耻骨上辅助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外,其余281例经阴道NOTES手术均顺利完成.262例行经阴道混合NOTES,其中肾上腺切除术31例,单纯性肾切除术174例,根治性肾切除术32例,肾部分切除术13例,重复肾切除术4例,上尿路全切术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05 min(45 ~3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7 ml(20 ~8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3 d(4~13 d).27例行经阴道纯NOTES,其中肾囊肿去顶术5例,单纯性肾切除术21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70 min(60~3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40 ml(20~5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5 d(3~10d).术中、术后56例(19.38%)出现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20例(6.92%),分别为术中17例(10例血管损伤和7例邻近脏器损伤)和术后3例(继发出血、动脉血栓形成、集合系统漏尿各1例).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术后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为2.4分(1~4分).215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3~86个月,平均51个月.215例患者阴道后穹窿切口均“Ⅱ/甲”愈合,肿瘤患者无复发及转移,无腹腔、盆腔感染及切口疝形成;行经阴道混合NOTES者脐部瘢痕不明显,术后3个月患者瘢痕评估问卷评分平均38分(31~58分);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评分平均28.2分(22.5 ~ 32.2分),生活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经阴道NOTES能有效治疗原发疾病、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性功能、妊娠和生育功能无不良影响,且具有术后疼痛轻、美容效果佳的优势,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刘全亮;张国玺;邹晓峰;袁源湖;肖日海;伍耿青;王晓宁;吴玉婷;龙大治;徐辉;刘佛林;杨军;廖云峰;谢天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带蒂阴唇皮瓣尿道背侧嵌入扩大重建尿道治疗女性远端尿道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4例女性远端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7~77岁,平均59.5岁.其中外伤1例,医源性损伤5例,反复泌尿道感染5例,原因不明3例.所有患者尿道狭窄长度0.5 ~1.0cm,术前生活质量指数(4.6±0.8)分;IPSS评分(20.7±5.2)分,均提示为中、重度下尿路梗阻症状,其中排尿期症状评分(13.6±3.9)分,储尿期症状评分(7.1±1.7)分;大尿流率(8.4±2.6) ml/s;残余尿量中位值88.5 ml (15 ~210 rrd).术中采用带蒂阴唇皮瓣,尿道背侧嵌入以扩大重建尿道.结果 术后1、6、12个月时复查大尿流率分别为(20.7±3.5)ml、(19.5±3.9)ml、(18.8±2.7)m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残余尿量中位值分别为23.0 ml(0~133 ml)ml、21.5 ml(0~98 ml)、26 ml(0~89 ml),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6、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分别为(1.8±0.8)分、(2.1±0.9)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IPSS评分分别为(15.8±2.8)分、(15.7±2.7)分,均较术前下降(P<0.01),其中排尿期症状评分分别为(9.0±2.1)分和(8.9±2.0)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储尿期症状评分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1).随访12个月无尿失禁及尿道狭窄复发.结论 带蒂阴唇皮瓣尿道背侧嵌入重建尿道治疗女性远端尿道狭窄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满意度高.
作者:陶婷婷;段跃;胡青;吕伯东;徐庆康;于田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女性尿道憩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女性尿道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4~ 63岁,平均43.6岁.根据患者MRI检查表现不同分为单纯型憩室(尿道外周单个囊状影)和复杂型憩室(包绕尿道>50%的U型或环绕型).单纯型憩室32例,年龄34 ~ 56岁,平均42.1岁;憩室均位于尿道远端,平均直径2.5 cm;复杂型憩室24例,年龄42~ 63岁,平均45.7岁;病变位于尿道近端8例,尿道远端16例,平均直径3.1 cm.单纯型憩室中反复尿路感染23例(71.8%),盆腔坠胀22例(68.7%),排尿后滴沥19例(59.4%);复杂型憩室的上述症状分别为22例(91.7%)、23例(95.8%)、21例(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型憩室的尿频和尿急、尿失禁、性交疼痛、排尿困难症状分别为22例(68.7%)、18例(56.2%)、5例(15.6%)、3例(9.4%),复杂型憩室的上述症状分别为18例(75.0%)、16例(66.7%)、4例(16.6%)、1例(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9例患者接受经阴道前壁的病变切除及创面多层关闭,7例尿道损伤严重及周围组织缺乏的复杂型病例联合阴唇下脂肪瓣填入治疗.分析不同类型憩室术前及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的阳性率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4.2个月.两组术后1个月的尿路感染、盆腔坠胀、排尿后滴沥、尿失禁、性交疼痛及排尿困难症状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尿频、尿急症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和单纯型憩室术后出现反复尿路感染(16.6%与21.8%)、盆腔坠胀(12.5%与9.4%)、排尿后滴沥(25.0%与15.6%)、尿频和尿急(58.3%与53.1%)、尿失禁(12.5%与9.4%)、性交疼痛(8.3%与6.2%)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有3例(12.5%)复杂型憩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对久治不愈的尿路感染、盆腔疼痛及排尿后滴沥等症状的女性患者,应考虑尿道憩室的可能.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分型.经阴道前壁的憩室完全切除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金重睿;撒应龙;舒慧泉;王林;顾杰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