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2岁.2016年4月22日因膀胱癌根治术后4年,发现左输尿管腹壁造口单J管回缩3d入院.入院前1个月KUB检查双侧单J管位置正常.入院后KUB检查示左输尿管腹壁造瘘单J管回缩,大部分蜷缩于肾盂,肾盂结石形成(图1).全麻下行输尿管镜下单J管拔除术.术中使用Wolf F8.0/9.6输尿管硬镜拔除单J管,由于输尿管弯曲明显,输尿管硬镜置入长度约6 cm,镜下未见单J管.遂改行输尿管软镜辅助下单J管拔除术,经造瘘口成功置入Olympus输尿管软镜,寻及蜷缩的单J管,输尿管内置入斑马导丝,截取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管长约15 cm,石蜡油润滑后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输尿管内,拔除斑马导丝,输血器管内置入膀胱镜异物钳,夹住单J管后,连同输血器管和输尿管软镜一同缓慢拔出,成功取出单J管.
作者:李刚琴;周文贵;程华刚;陈玉才;许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血清PSA检测、前列腺指检和超声检查是目前筛查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前列腺穿刺活检则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前列腺癌的分级分期是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然而,无论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还是在预后判断上,现有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在步入精准医学之际,一种或一组高度敏感且特异的、可用于指导个体化诊疗的生物学指标将是前列腺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预后中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邹子君;卢一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自从1989年应用PSA诊断前列腺癌以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SA检测导致前列腺癌的检出增多,同时也导致了部分低危前列腺癌的过度治疗[1].血清PSA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查工具并不具有特异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时都可以升高[2].血清PSA升高提示前列腺癌的可能性,需进一步行前列腺穿刺,但由于PSA特异性较低,不必要的活检增加了前列腺出血及感染的风险,增加了患者焦虑情绪和穿刺时的痛苦[3].由于血清PSA的这些局限性,寻找对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特异性较高的分子标志物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目标.本文就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赵磊;梁朝朝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睾酮是男性主要的雄激素,虽然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但早在1941年Huggins和Hodges报道前列腺癌具有雄激素依赖性,降低雄激素水平可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1].根据以上理论提出的雄激素去除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2].
作者: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中国前列腺癌联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像联合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指导下靶向冷冻消融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64例行靶向冷冻消融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 ~ 87岁,平均77.8岁.术前PSA 5.1 ~ 19.8 ng/ml,平均15.3 ng/ml.临床分期:cT1c期6例、cT2a期35例,cT2b期23例.活检Gleason评分:6分35例,3+4分8例,4+3分2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控尿均满意,11例有勃起功能.所有患者穿刺前均接受MRI或超声造影检查,根据MRI或超声造影检查与穿刺病理结果决定冷冻消融的部位和范围.结果 6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时间1~3d,平均1.6d,其中22例住院1d.手术时间85~152 min,平均99.6 min.冷冻侧别左侧38例,右侧26例.冷冻针数3针28例,2针23例,1针13例.术后第1、7天的患者满意度均为100%(64/64).12例(18.8%)出院时拔除导尿管,50例(78.1%)术后7d拔除,2例(3.1%)因尿潴留保留至2周,导尿管拔除后均控尿满意.术前有勃起功能的11例患者术后1个月勃起功能均恢复.术后7例(10.9%)出现并发症,其中尿路感染(ClavienⅡ级)2例,尿潴留(Clavien Ⅰ级)2例,会阴水肿(Clavien Ⅰ级)3例,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第1天5例(7.8%)出现会阴部轻微疼痛,口服止痛药物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0.5~32.2个月,中位时间11.8个月,64例患者均存活,无局部进展或转移.8例出现生化复发,其中5例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PSA未进展.结论 影像联合穿刺病理指导下靶向冷冻消融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恢复快.
作者:董柏君;王艳青;谢少伟;潘家骅;朱寅杰;薛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32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3 ~81岁,平均66.9岁.前列腺体积12.0 ~73.7 ml,平均32.9 ml;PSA1.3 ~24.9 ng/ml,平均8.5 ng/ml;术前Gleason评分均≤7分,其中评分6分(Gleason 3+3)者23例,7分者共9例(Gleason 3+4者5例,Gleason 4+3者4例;术前TNM分期T1c~T2c期.所有患者均由术前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均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9 ~ 221 min,平均163.6 min.出血量20 ~200 ml,平均59.3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8~21 d,平均12.8 d;术后住院时间3~13 d,平均6.9d.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4~14 d,平均7.5d.术后随访1~6个月,24例(75%,24/32)获得即时尿控,随访满3个月的26例(100%,26/26)全部获得良好尿控.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术后早期尿控的恢复.
作者:夏丹;王平;叶孙益;秦杰;孔德波;景泰乐;来翀;孟宏舟;汪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筋膜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对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控瘤效果和术后控尿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255例行腹腔镜下筋膜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pT3 ~4NxMo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4~ 88岁,平均67岁.PSA 0.6~ 454.0 ng/ml,中位值21.2 ng/ml.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前期组(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160例)和后期组(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95例).前期组和后期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8±7)岁和(66±8)岁,平均体重指数分别为(23±5)kg/m2和(24 ±4) kg/m2,中位PSA分别为19.7 ng/ml(0.7 ~454.0 ng/ml)和26.7 ng/ml(0.6~308.0 ng/ml),平均Gleason评分分别为(7.2±1.4)和(7.4±1.6),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255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开始行12~ 18个月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后期组术前检测穿刺标本中塌陷反应蛋白4(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4,CRMP4)甲基化情况,CRMP4甲基化水平>15%、直肠或膀胱颈侵犯者术前行3~6个月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切缘阳性率(positive surgical margin,PSM)、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术后1年控尿率.结果 前期组与后期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39±65) min和(203±51)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09±65) ml和(96±44) 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5)个和(21±7)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PSM为19.2%(49/255),前期组和后期组PSM分别为23.1%(37/160)和12.6%(12/95,P=0.04).255例患者术后均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后期组中25例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25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 152个月,中位时问73个月.总体5年PFS、CSS和OS分别为77.7%、94.3%和87.1%.前期组和后期组5年PFS分别为73.8%和86.1% (P =0.03),5年CSS分别为93.1%和98.6% (P =0.07),5年OS分别为85.0%和92.8% (P =0.11).术后1年总体控尿率为94.1%,前期组和后期组分别为91.9%和97.9% (P =0.09).结论 腹腔镜下筋膜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对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总体控瘤效果和术后控尿效果好,术前评估肿瘤分期能有效改善PFS.
作者:高新;江东根;黄群雄;邱剑光;庞俊;张浩;司徒杰;肖楚天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治疗前列腺癌寡转移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射波刀治疗的3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2 ~ 83岁,中位67岁.放疗前PSA0 ~ 300.0 ng/ml,中位数8.4 ng/ml.Gleason评分9例7分,7例8分,11例9分,2例10分,2例Gleason评分不详.从诊断前列腺癌至出现寡转移灶的时间为0~ 122.1个月,中位值8.4个月.出现寡转移灶至SBRT的时间为0.1~20.8个月,中位值1.3个月.本组31例包括50个寡转移灶和2例原发灶行射波刀治疗.治疗后每个月复查PSA,主要观察指标为PSA无进展生存(PSA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SA-PFS)时间、PSA-PFS率、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R)、SBRT至放疗后开始去势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的时间.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的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骨转移患者未出现放疗后骨折现象.中位随访时间20.7个月(1.2 ~58.3个月).中位PSA-PFS时间为5.3个月(0~58.3个月),1年PSA-PFS率为52.0%,2年PSA-PFS率为36.7%,4年PSA-PFS率为36.7%.21个转移灶放疗后PSA降低,该亚组患者的中位PSA-PFS时间为12.3个月(1.2 ~58.3个月);29个转移灶放疗后PSA进展.6个病灶局部控制失败,1年LCR为90.4%,2年LCR为86.9%,4年LCR为82.6%.随访结束时,12例患者放疗后未使用AD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8.6个月(2.9~58.3个月);7例放疗后应用ADT治疗,从SBRT到开始ADT的中位时间为13.3个月(3.0 ~24.0个月);12例患者放疗前后持续ADT治疗.结论 射波刀治疗前列腺癌寡转移灶局部控制效果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赵宪芝;沈钰新;阳青松;朱晓斐;代智涛;王晓艳;曹飞;居小萍;张火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不同治疗手段的选择和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患者69岁,因尿频伴排尿困难2年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2°增大,右侧叶质地硬,近前列腺尖部可触及0.8 cm结节.血清T-PSA 36.8 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右侧叶5针,4/5见癌组织,Gleason评分7分(4+3).临床分期:T2bN0M0.结果 患者先后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挽救性放疗+内分泌治疗、阿比特龙、恩杂鲁胺、镭-223临床试验、多西他赛+泼尼松化疗以及米托蒽醌+泼尼松化疗,几乎涵盖了目前国内所有的治疗手段.患者从初始治疗到死亡历经57个月.结论 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首先推荐根治性放疗+2 ~3年的内分泌治疗;对于年轻患者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的多模式治疗是一种肯定的选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伴有高危因素或已出现复发的患者进行术后放疗,能降低生化复发率和提高局部控制率.阿比特龙、恩杂鲁胺和多西他赛+泼尼松化疗之间顺序的选择,目前还基于患者自身情况、既往治疗史、有无症状以及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决定.
作者:温力;寿建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radical prostatectomy,RALP)性功能保留的关键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30例行RAL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82岁,平均67.3岁.患者术前PSA 7.6~53.4 ng/ml,平均21.1 ng/ml.术前Gleason评分:6分7例,7分16例,8分6例,9分1例.术前勃起功能评分(IIEF-5):0~ 10分3例,11 ~15分4例,16 ~ 20分17例,21 ~ 25分6例.RALP保留性功能的手术技巧包括: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orsal vein complex,DVC)技巧、“隧道法”结扎DVC技巧、“逆行法”保留神经血管束技巧、“顺行法”保留神经血管束技巧以及引流管放置技巧.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98~240 min,平均150.7 min.出血量50~550 ml,平均165.7 ml.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输血治疗.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20 d,平均5.1d;术后患者肠道恢复时间2~5d,平均2.7d;术后住院时间5~21 d,平均8.2d.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前列腺底部切缘阳性1例,前列腺尖部切缘阳性1例.30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6个月,17例保持勃起功能,13例丧失勃起功能.结论 DVC、神经血管束和引流管的处理技巧是RALP性功能保留的3个重要方面.RALP保留性功能的安全性好,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参考应用.
作者:张旭;艾青;马鑫;李宏召;刘启明;王保军;倪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用于临床中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采用前瞻性非随机法入组患者.入组标准: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临床评估为非转移性前列腺癌,且存在任一临床中危及高危因素(cT≥T2b期,Gleason评分≥7分,穿刺前PSA≥10 ng/ml);同意接受前列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内分泌治疗.排除标准:既往使用过新辅助或辅助内分泌治疗;已有肿瘤远处转移;不能耐受内分泌治疗等.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入组50例.研究组患者行前列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即刻口服比卡鲁胺胶囊(50 mg,每日1次)治疗,术后1周左右开始注射亮丙瑞林(3.75 mg,每28天1次);对照组患者行单纯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口服比卡鲁胺胶囊(50 mg,每日1次)治疗,注射亮丙瑞林(3.75 mg,每28天1次).随访期间患者每个月检测血清PSA水平,当PSA<0.2 ng/ml并稳定3个月则停止内分泌治疗;当PSA≥1.0 ng/ml,并连续3次升高,则重新开始内分泌治疗.每6个月行胸部X线片及全身骨扫描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的IPSS评分.研究组患者术后每3个月评估患者的尿道及直肠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两组患者PSA降至停药水平的比例、初次内分泌治疗时间及初次内分泌治疗后稳定时间等,并计算总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再次接受内分泌治疗生存率、无骨转移生存率、无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进展生存率等.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65~88岁,平均76.4岁;穿刺前PSA 4.0~ 117.0 ng/ml,平均28.4 ng/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5例,7分29例,≥8分16例;临床分期T2期40例,T3期10例;临床危险分层中危组26例,高危组24例.对照组年龄61~85岁,平均75.6岁;穿刺前PSA 5.3~213.0 ng/ml,平均37.3 ng/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1例,7分28例,≥8分21例;临床分期T2期35例,T3期15例;临床危险分层中危组22例,高危组28例.两组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24 ~ 40个月,平均31.6个月.研究组50例(100%) PSA均降至停药水平,应用内分泌治疗时间4 ~12个月,平均6.3个月;21例(42%) PSA水平再次升高并满足重新用药标准,再次应用内分泌治疗.对照组47例(94%) PSA降至停药水平,应用内分泌治疗时间5~ 15个月,平均7.2个月;34例(68%)PSA水平再次升高并满足重新用药标准,再次应用内分泌治疗.两组PSA降至停药水平患者比例及初次内分泌治疗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初次内分泌治疗后稳定时间分别为27.2个月和1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再次接受内分泌治疗生存率(P =0.002)、无骨转移生存率(P =0.040)、无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进展生存率(P =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能够延长临床中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间歇期,并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此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张帆;黄毅;马潞林;王俊杰;冉维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保留耻骨后间隙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ic-assisted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RALP)与经典的阿芙罗狄蒂面纱保留神经RAL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9例行保留耻骨后间隙RALP(后入路组)和阿芙罗狄蒂面纱保留神经RALP(前入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入路组19例,平均年龄(66.3±5.9)岁,平均体重指数(25.5±3.1)kg/m2,术前tPSA平均(16.4±5.0)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6分(5~7分),前列腺体积平均(32.7±7.4) ml,术前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表-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评分中位值14分(5~18分).前入路组20例,平均年龄(64.6±7.3)岁,体重指数平均(25.5 ±2.0)kg/m2,术前tPSA平均(18.5±11.0) 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7分(5~8分),前列腺体积平均(31.4±10.8)ml,术前IIEF-5评分中位值15分(6~19分).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临床分期后入路组cT1c期8例、cT2a期3例、cT2b期2例、cT2c期6例,前入路组cT1c期1例、cT2a期6例、cT2b期5例、cT2c期8例.所有患者术前尿控均正常.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腹腔入路RAL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尿控恢复时间、术后IIEF-5评分.结果 3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后入路组病理分期pT2a期5例、pT2b期8例、pT2c期6例;前入路组病理分期pT2a期7例、pT2b期5例、pT2c期8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入路组手术时间(106.5 ±26.4) min,术中失血量(48.9 ±20.2)ml;前入路组手术时间(93.2±20.8)min,术中失血量(42.5±16.8) 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入路组术后7d拔除导尿管,其中18例即刻实现尿控(无需使用尿垫),1例术后2周实现尿控;前入路组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完全恢复尿控时间为(6.8±3.6)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生化复发(tPSA<0.2ng/ml).术后第3个月,IIEF-5评分中位值后入路组为14分(4~16分),前入路组为14分(4~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IEF-5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保留耻骨后间隙RALP和阿芙罗狄蒂面纱保留神经RAL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手段.保留耻骨后间隙RALP较阿芙罗狄蒂面纱保留神经RALP在术后尿控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周晓晨;傅斌;刘伟鹏;张成;郭炬;雷恩俊;王共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400例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9 ~ 83岁,中位年龄68岁.术前PSA5.2 ~999.0 ng/ml,中位值23.1 ng/m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40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经腹腔入路384例,经腹膜外入路16例.手术时间50 ~ 555 min,中位时间115 min;术中出血量30~ 500 ml,中位出血量110ml.围手术期并发症6例,2例直肠损伤,2例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2例术中大出血,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151例(37.8%)切缘阳性.345例(86.3%)行淋巴结清扫术,其中253例(73.3%)行闭孔淋巴结清扫术,92例(26.7%)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清扫个数为3 ~ 36个,中位数9个.80例(23.2%,80/345)淋巴结阳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A> 20 ng/ ml和临床分期≥T2.期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术后3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8.8个月,中位时间14.4个月,生化复发率33.4%(107/320),术后1年的控尿率为86.6% (277/320).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是一项可行、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前PSA和临床分期是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
作者:瞿旻;林恒之;王海峰;王林辉;杨波;叶华茂;任善成;周铁;许传亮;孙颖浩;高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开放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32例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1 ~ 83岁,平均65.1岁.PSA 1.2 ~319.7 ng/ml,中位值28.9 ng/ml;Gleason评分6~10分,平均8.0分.术前临床分期:T3aN0期92例(69.7%),T3b N0期20例(15.2%),T4N0期8例(6.1%),T1~4N1期12例(9.0%).术前前列腺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6分者20例(15.2%),7分者32例(24.2%),8 ~10分者80例(60.6%).结果 本组132例住院时间6~28 d,中位时间9d;手术时间60~430 min,平均179.7 min;出血量50 ~2 500 ml,中位值350 ml.术中4例(3.0%)出现并发症,其中直肠损伤及髂血管损伤各2例.术后病理分期:≤pT2N0期7例(5.3%),pT3aN0期61例(46.2%),pT3bN0期38例(28.8%),pT4 N0期12例(9.1%),pT1~4N1期14例(10.6%);Gleason评分6 ~10分,平均8.0分.病理检查结果示神经侵犯81例(61.4%),精囊侵犯49例(37.1%),切缘阳性41例(31.1%).术后随访时间1.8 ~62.2个月,中位时间24.1个月;术后4例(3.0%)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尿道狭窄、切口感染、肠瘘和淋巴瘘各1例.术后随访1、3、6、12个月时尿控率分别为30.4% (38/125)、63.9% (76/119)、72.6% (82/112)、89.1% (90/101).术后45例(34.1%)行辅助内分泌治疗,51例(38.6%)行辅助放疗.术后1例(0.8%)因肺癌死亡;生化复发率为25.8%(34/132),5年无生化进展生存率为57.2%(95% CI 41.9% ~70.6%).结论 对于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开放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前列腺肿瘤的控制和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飞;杨悦;陈锐;年新文;吕骥;杨波;高旭;侯建国;许传亮;任善成;孙颖浩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经直肠超声与磁共振融合成像(transrectal ultrasoun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RUS/MR)靶向穿刺技术(targeted biopsy,TB)在首次诊断性前列腺穿刺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经多参数磁共振(muh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扫描发现可疑病灶,且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and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评分≥3分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诊断性穿刺.年龄46~ 83岁,中位年龄68岁.穿刺前血清PSA 1.2 ~85.0 ng/ml,中位PSA 11.2 ng/ml,其中PSA< 10ng/ml者36例,10~20 ng/ml者30例,>20 ng/ml者25例.使用实时超声多影像融合系统对mpMRI提示的可疑病灶进行靶向穿刺2针,同时进行常规12针的系统穿刺.自身对照研究比较TB和系统穿刺的前列腺癌和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检出率.结果 本组91例中,总的前列腺癌检出率为57.1%(52/91).TB和系统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44.0% (40/91)和51.7%(47/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CsPCa检出比例TB高于系统穿刺,分别为80.0%(32/40)和68.1%(32/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对于PI-RADS评分为5分和3分的病灶,TB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77.1% (27/35)和10.3% (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TB和系统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在PSA< 10 ng/ml[27.8%(10/36)和36.1%(13/36)]、10~20 ng/ml[50.0% (15/30)和56.7% (17/30)]、>20 ng/ml[60.0%(15/25)和68.0%(17/25)]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位于不同PSA区间的首次诊断性前列腺穿刺患者,2针TRUS/MR融合成像TB可以获得与12针系统穿刺相似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同时,TB可检出更高比例的CsPCa.PI-RADS评分系统对选择合适患者进行TB穿刺有指导作用.
作者:侯建全;席启林;浦金贤;黄琛;欧阳骏;李纲;黄玉华;马超;王子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近距离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和外放疗在局限性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54例局限性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 ~ 84岁,平均72.4岁.中危患者111例,高危患者243例.术前PSA 3.8 ~ 99.8 ng/ml,平均29.6 ng/ml.Gleason评分4~9分,平均6.8分.前列腺体积13.7 ~65.0 ml,平均30.5 ml.354例均接受近距离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其中69例另外接受外放疗.术后随访观察无生化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总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354例中174例明确诊断后即行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157例先行大限度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maximal androgen blockade,MAB),3个月后再行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余23例因前列腺体积较大,术前MAB治疗延长至6个月.所有354例术后均联合MAB治疗,其中111例中危患者均接受6个月MAB治疗,243例高危患者接受6个月至3年的MAB治疗.354例中69例除接受MAB治疗外,术后还给予辅助性外放疗.354例术后随访9 ~128个月,平均91个月.135例出现生化复发,63例出现远处转移,81例死亡,其中24例死于前列腺癌,57例死于其他非相关疾病.术后总体无生化进展生存率为61.9%,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82.2%,总生存率为77.1%,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3.2%;其中中危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83.8%、100.0%、91.9%、100.0%,明显优于高危患者(51.9%、74.1%、70.4%、81.5%,均P<0.001).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6.8%(24/354),远期尿道狭窄发生率为1.7%(6/354),未发生前列腺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近距离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和外放疗治疗局限性中高危前列腺癌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严维刚;周智恩;周毅;李汉忠;纪志刚;张福泉;邱杰;徐梅;李宁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2017年第32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年会共收录有关前列腺癌的研究摘要超过200篇,主要集中在前列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前列腺癌诊治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一、前列腺癌的筛查PSA应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仍有不足,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前列腺癌,是本次大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者:谢立平;李江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放射治疗(放疗)是前列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现代放疗技术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可获得明显的无进展生存率,术后辅助放疗与随诊观察相比可显著降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精囊腺受侵、前列腺包膜外侵犯、广泛切缘阳性及术后持续PSA升高等)患者的PSA进展和局部复发风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生化复发或局部复发患者通过挽救性放疗可有效控制局部复发灶,降低远处转移风险和前列腺癌相关死亡风险.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疗与传统常规分割放疗方案具有相同的肿瘤控制率,而晚期毒性并未明显增加.内分泌治疗与放疗的结合提高了局限性中危和高危前列腺癌的总生存率和无生化进展生存率.
作者:刘跃平;马建辉;李晔雄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至今仍是泌尿外科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自1905年Young[1]首次报道经会阴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以来,术式经过多次改进创新,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2].1947年Milin[3]首次报道经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随后几十年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但由于出血、尿失禁和阳痿等严重并发症,没有被广泛接受.
作者:孙颖浩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