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702
  • 国内刊号:11-2330/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国家期刊提名奖
  • 泌尿科学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年3期文献
  •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及下半膀胱切除术治疗T4期前列腺癌一例报告

    患者,男,58岁.2014年11月20日因尿频、排尿不畅5个月就诊.门诊B超检查示膀胱三角区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5.2 cm×2.1 cm,结节内未见血流信号,考虑膀胱癌可能.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部多发质脆不规则肿物,活检病理诊断倾向于前列腺腺泡腺癌,性质待定.既往长期吸烟史.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质硬,无压痛,直肠壁可活动.入院诊断:膀胱三角区肿物,前列腺癌?膀胱癌?血tPSA8.95 ng/ml、fPSA 1.48 ng/ml、f/t0.17.盆腔MRI检查:膀胱后下壁见不规则肿块状信号突向腔内,呈菜花状,局部与前列腺上极分界不清(图1),前列腺体积约4.3 cm ×3.7 cm×3.7 cm,信号不均匀,左侧外周带见条片状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右侧精囊腺信号欠均匀.盆腔内多发小淋巴结影,诊断考虑膀胱癌,前列腺受侵?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待除外.全身骨扫描检查阴性.

    作者:邓绍晖;王国良;叶剑飞;朱鹤;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精索硬化性脂肪肉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62岁.2016年12月3日因发现左侧阴囊包块并增大1个月余人院.查体:左侧阴囊明显增大,大小约6cm×7 cm×10cm,质稍硬,不透光,无压痛,左侧睾丸扪诊不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阴囊睾丸上方一高低回声不均质团块,厚约4.9 cm,长宽无法测量,少许血流信号.阴囊MR平扫检查:左侧阴囊肿大,其内可见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信号影,大小约5.7 cm×6.7 cm ×10.7 cm,同侧睾丸受压,其形态及信号基本正常;双侧阴囊内可见液体信号影.

    作者:柳浩;罗光恒;唐小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膀胱憩室癌合并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72岁.2016年12月8日因血尿15 d入院.查体:耻骨上膀胱区无明显压痛.直肠指检:前列腺3度肿大,未触及结节.尿常规:白细胞(+)、潜血(+++).泌尿系超声:膀胱憩室伴憩室内占位,前列腺增大伴钙化.盆腔CT平扫:盆腔多发囊性病变,其中一处可见壁结节,性质待定.诊断:膀胱憩室占位.全麻下行膀胱憩室切除术,术中于膀胱左、右、后侧壁可见憩室入口,其中右侧憩室探查可触及肿物,遂将憩室黏膜及黏膜下层剥离并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大体标本:憩室样物3块,大小3.0 cm×2.0 cm×2.0cm~7.0cm×5.5 cm×3.0 cm.大的憩室样物内壁可见肿物突出,大小2.5 cm×2.0 cm×1.5 cm,肿物切面实性,灰白色,质中.镜下检查:憩室内肿物细胞形态为梭形或椭圆形,可见多核巨细胞及大量组织细胞,排列成席纹状或编织状,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憩室肿物与憩室交界处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并且侵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图1).

    作者:康朋朋;张晓娟;王林娜;刘洪博;赵振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右输尿管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56岁.2016年12月26日因右肾积水1年入院.患者1年前体检发现右肾积水,未治疗,后出现小便淋漓不尽感,无血尿,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恶心、呕吐、发热.外院PSA 0.97 ng/ml,fPSA 0.29 ng/ml.CTU检查示右输尿管下段占位并右侧输尿管全程扩张、右肾积水,考虑为尿路上皮癌;腹腔及后腹膜多发肿大淋巴结.KUB检查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查体:双肾区平坦,右肾区叩击痛阳性,左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区平坦,无压痛.

    作者:高丰;林光武;嵇鸣;滑炎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小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动脉损伤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小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术中动脉损伤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2 980例行B超引导下mPCNL的肾结石和梗阻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 853例,女1 127例.年龄(45.7±24.1)岁,范围17 ~ 76岁.结石大小(2.62±1.08)cm,范围1.5 ~4.2 cm.肾结石2 47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502例.肾积水程度:轻度727例,中度1 971例,重度282例.480例合并尿路感染,术前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103例合并肾积脓或急性肾衰,术前行肾造瘘或双J管引流.63例既往有心脑血管支架植入病史,术前停用抗凝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治疗1周.214例合并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平稳.本研究2 980例均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肾盏穿刺2 535例,肾盂穿刺445例.穿刺成功后,将通道扩张为F16 ~22.肾盏穿刺中F16 ~18通道1 446例,F20~22通道1 089例;肾盂穿刺中F16~18通道253例,F20 ~ 22通道192例.单通道穿刺2 653例,多通道穿刺327例.结果 术后出血117例,88例止血成功,29例肾造瘘管引流液为鲜红色,考虑为动脉损伤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示20例为急性动脉损伤、5例为假性动脉瘤、4例为动静脉瘘,予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术后29例均治愈出院.肾盏穿刺和肾盂穿刺的动脉损伤率分别为0.39%(10/2 535)和4.27% (1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位置位于肾下盏、肾中盏、肾上盏的动脉损伤率分别为0.38%(1/267)、0.40%(6/1 516)、0.40% (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盏穿刺中F16 ~ 18通道和F20 ~ 22通道动脉损伤率分别为0.35% (5/1446)和0.46% (5/1 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盂穿刺中F16 ~ 18通道和F20 ~ 22通道动脉损伤率分别为1.98% (5/253)和7.29% (14/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通道和多通道的动脉损伤率分别为0.94% (25/2653)和1.22% (4/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PCNL中,多通道、肾盏穿刺、肾盏通道大小、肾盏穿刺部位均不是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肾盂穿刺及肾盂通道大小是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作者:彭鄂军;王宁;杨欢;徐华;叶章群;王少刚;陈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四象限肾肿瘤靶血管定位法在后腹腔镜零缺血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目的 探讨参考三维重建模型建立的“四象限”肾肿瘤靶血管定位法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5例采用“四象限”法行后腹腔镜零缺血保留肾单位手术患者的资料.男15例,女10例.年龄(52.6±11.9)岁,范围32 ~ 68岁.左肾肿瘤16例,右肾肿瘤9例.肿瘤直径(3.8 ±0.5)cm,范围3.0 ~4.5 cm.临床分期T1a期17例,T1b期8例.R.E.N.A.L.评分(9.0±1.3)分,范围8~12分.术前患肾GFR(49.2±11.4)ml/(min·1.73m2),范围29.3 ~63.3 ml/(min·1.73m2).25例术前均采用1 mm薄层CT扫描重建患肾三维模型,以肿瘤与肾实质交界线构建平面,以平面中心为原点,沿肾脏纵轴方向构建Y轴,经原点垂直Y轴构建X轴,将肿瘤血管靶点定位于四象限中.25例均全麻下行后腹腔镜零缺血保留肾单位手术.将术中实时视野与三维重建模型相互匹配,依据“四象限”法确定各肿瘤血管靶点实际位置.术中依据三维重建模型及肿瘤实际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楔形切入肾实质,寻找肿瘤假包膜与肾实质之间的过渡带.采用锐性钝性结合方式剜除肿瘤.分离至靶血管象限时,沿肿瘤包膜表面钝性推离、暴露血管,用Hem-o-lok夹闭后离断.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切缘以及术后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25例中,21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6.1±18.8)min,范围80~ 140 min.术中出血量(162.2±68.0)ml,范围80 ~ 250 ml,无输血病例.余4例术中阻断肾动脉后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手术时间110~140min,热缺血时间12~20 min,术中出血量350~500 ml.术后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2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肿瘤切缘均阴性.术后发生血尿3例,发热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尿瘘病例.术后3个月复查患肾GFR(45.1±10.2)ml/(min·1.73m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结论 后腹腔镜零缺血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四象限”肾肿瘤靶血管定位法,有利于术前及术中对肿瘤靶血管精准定位,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保护患肾功能,对于中高危肾肿瘤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刘东明;沈超;蒋晨;吴小荣;傅琦博;陈勇辉;许建荣;薛蔚;黄翼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自由臂经会阴多参数磁共振-超声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自由臂”经会阴多参数磁共振(mpMRI)-超声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PSA升高或直肠指检阳性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之前均行mpMRI检查,选取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为2~5分的患者纳入研究.对mpMRI检查的前列腺可疑病灶采用“自由臂”经会阴mpMRI-超声影像融合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每个病灶穿刺2针,然后行12针系统穿刺.对穿刺标本和根治术后全前列腺器官切片标本行病理分析,比较两者的病理符合率和定位符合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97例患者.年龄(68.2±7.4)岁,范围42~ 78岁.PSA(15.0±12.4) ng/ml,范围3.0~88.3 ng/ml.直肠指检阳性28例(7.1%).前列腺体积(41.6±16.4) cm3,范围24.6~89.8 cm3.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44.8%(178/397)和34.8%(138/397)(P=0.003);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65.7%(121/178)和47.8% (66/138) (P≤ 0.001);中、高危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72.5%(129/178)和48.6%(67/138)(P=0.003);低危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27.5%(49/178)和51.4%(71/138) (P<0.001).588个mpMRI检查可疑病灶中,277个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105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靶向穿刺检出区域与大切片病理检出区域符合率为96.6% (85/88).结论 “自由臂”经会阴mpMRI-超声影像融合靶向穿刺显著提高了中、高危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降低了低危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且靶向穿刺对于前列腺癌主要病灶有很好的定位能力.

    作者:汪维;张青;张冰;史炯;付尧;李丹燕;邱雪峰;黄海锋;吕晓宇;郭宏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早期效果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39例行常规康复(CRAS)方案(CRAS组),2017年5-10月10例采用ERAS方案(ERAS组).ERAS组和CRAS组的年龄分别为(60.9±11.4)岁和(63.7±12.1)岁,体重指数分别为(25.5±2.7) kg/m2和(24.4±3.6) kg/m2,中位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均为2,中位麻醉评分均为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的尿流改道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以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和再入院情况.结果 ERAS组和CRAS组术中晶体液入量[(950.0±474.3) ml与(1 797.4±448.1)ml,P<0.001]、胃管拔除时间(0d与4d,P<0.001)和术后排气时间[(1.6±0.8)d与(2.9±1.4)d,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胶体液入量[(1 110.0 ±331.5)ml与(1 117.9 ±397.9)ml,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AS组和CRA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输血例数、术后进监护室例数和病理学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和CRAS组分别有5例(50%)和23例(59%)术后30 d内出现并发症(P=0.878),主要为Clavien-Dindo 1 ~2级并发症(100.0%与8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9).ERAS组和CRAS组再入院例数分别为2例(20.0%)和4例(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8).结论 与CRAS相比,ERAS可以明显缩短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在不增加早期并发症的前提下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制定符合医院自身条件的操作流程是实施ERAS的关键.

    作者:瓦斯里江·瓦哈甫;高建东;刘赛;宋黎明;平浩;王明帅;杨飞亚;崔丽艳;艾攀;吴安石;徐文彬;华琳;牛亦农;邢念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原发性膀胱神经鞘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神经鞘瘤的病因、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膀胱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64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4个月于2016年10月5日入院.增强CT检查示膀胱左前壁占位病变,病变结节影轻度强化.术前诊断为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中见膀胱左侧壁息肉状软组织凸向膀胱,表面光滑,广基,大小约3 cm×3 cm.术中顺利切除膀胱肿物.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约100 ml,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病理检查:大量黏液样间质中见梭形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查S-100(+),考虑间叶组织来源神经鞘瘤.诊断为膀胱神经鞘瘤.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检索国内外文献,1993-2016年膀胱神经鞘瘤共报道17例.本病发病年龄为40 ~69岁,发病与性别无关.肿瘤单发,多见于膀胱顶部或侧壁,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特点与其他膀胱实体肿瘤不易鉴别.因有关于本病恶变的文献报道,故建议积极治疗.手术方式以膀胱部分切术或TURBT为主.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S-100常为(+).结论膀胱神经鞘瘤是极少见的膀胱良性肿瘤,易误诊,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因本病有恶变可能,建议积极治疗,治疗方式未明确规定,手术切除的效果良好.

    作者:田忠伟;侯四川;赵海军;苏道胜;李广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钬激光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钬激光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7例因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发生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9例.年龄21~62岁,平均37岁.47例因腰痛入院,其中8例伴发热.20例为术后随访发现.输尿管上、中、下段结石术后狭窄例数分别为19、18、30例;其中输尿管完全闭锁者17例.6例有2次钬激光碎石术史,2例有3次钬激光碎石术史.11例曾行1次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扩张患侧输尿管;2例曾行2次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并在第2次置入2根双J管;2例曾行输尿管镜输尿管狭窄段内切开,拔除双J管后症状反复.术前患者肾盂积水程度:重度25例,中度27例,轻度15例.肾集合系统分离平均(3.85±0.58)cm.术前血清肌酐46 ~ 258μmol/L,平均115 μmol/L.手术采用经腹腔途径或经后腹腔途径.52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镜下寻及输尿管狭窄段并游离,狭窄段长度0.5 ~4.5 cm,将狭窄段切除,输尿管断端剪成斜面后用可吸收线行端端吻合,输尿管内置人F7双J管.15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将输尿管于狭窄段近端离断,将正常输尿管末端形成乳头后与膀胱吻合.结果 本组6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5~160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56 ml.术后3例出现低热,应用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6例出现轻度腰痛症状,予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2~3个月拔除双J管.拔管后随访3 ~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腰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复查患者集合系统分离(1.25 ±0.36)cm;血清肌酐47 ~ 165 μmol/L,平均75.8μmol/L.67例患者患肾功能均未再明显恶化.结论 腹腔镜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或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钬激光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华;刘泰荣;宋乐明;刘生锋;黄永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零缺血指数对不阻断肾动脉保留肾单位手术风险和结果的评估作用

    目的 探讨零缺血指数(ZⅡ)对不阻断肾动脉的保留肾单位手术(NSS)的风险和结果的评估作用.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有完整影像学资料;③T1期肾肿瘤;④中山评分<8分.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②T2期肾肿瘤;③中山评分≥8分;④随访数据不完整.患者均行不阻断肾动脉的NSS.将肿瘤肾内直径和肾内纵径乘积作为ZⅡ,以ZⅡ=6为界将患者分为低危组(≤6)和高危组(>6),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男35例,女10例.年龄23 ~ 76岁,平均42岁.肿瘤直径0.8~4.2 cm,平均2.4 cm.33例行改良小切口开放式不阻断肾动脉NSS,12例行腹腔镜不阻断肾动脉NSS.44例顺利完成NSS,1例因术中出血量大阻断肾动脉.手术时间(95.0±17.5)min,范围50~ 150 min.术中出血量(152.4±134.2)ml,范围20 ~ 600 ml.术后引流量(97.3±59.7) ml,范围50 ~300 ml.术后住院时间(6.1±1.3)d,范围5~8d.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外科并发症.低危组37例,高危组8例.低危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高危组[(89.9±13.4)min与(118.8±14.6)min,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高危组[(104.3 ±61.4)ml与(375.0±158.lml),P<0.01];引流量明显少于高危组[(83.5±40.4) ml与(161.2±91.3)ml,P<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35例,肾嫌色细胞癌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其中38例恶性肾肿瘤患者随访1 ~14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ZⅡ可对不阻断肾动脉NSS术中风险尤其是出血风险进行预先估计.ZⅡ=6可作为是否进行不阻断肾动脉NSS的分界值.

    作者:王杭;李耀辉;项卓仪;周林;何敏坷;郭剑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制作个体化血管外支架行腹腔镜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资料,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符合胡桃夹综合征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数据设计防移位血管外支架数字模型,以钛合金为原料通过3D金属打印机打印血管外支架.患者均行腹腔镜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游离左肾静脉至下腔静脉处,将支架植入受压的左肾静脉周围.结果 本研究共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21.5±4.6)岁.伴有严重肉眼血尿4例,蛋白尿1例,左侧腰痛5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5例.术前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受压处直径为(1.57±0.25) mm;血流速度为(164.40 ±55.27) cm/s;肾门处左肾静脉直径为(8.70±1.59) mm,血流速度为(10.70±2.21)cm/s.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1)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所有患者肉眼血尿、蛋白尿、左侧腰痛等症状在术后3~7d缓解.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症状复发,支架位置稳定.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示左肾静脉肾门处直径为(8.23±1.90)mm,与术前比较明显变细(P<0.01),血流速度为(21.20 ±3.88) cm/s,与术前比较明显加快(P<0.01).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的血管外支架,通过腹腔镜技术植入受压左肾静脉周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方法.

    作者:王江平;焦勇;许志斌;王程远;赵致广;张波;王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可视穿刺针肾镜系统经超微通道(F12)治疗<2cm肾结石的初步经验

    目的 探讨使用可视穿刺针肾镜系统联合钬激光通过超微通道(F12)治疗<2 cm单发肾结石的初步经验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2 cm单发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20例.年龄(43.0±13.6),范围23 ~65岁.左肾结石22例,右肾结石21例.肾上盏结石8例,肾下盏结石13例,肾盂结石22例,其中肾上盏憩室结石5例.43例患者中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21例.结石大径(1.63 ±0.32)cm,范围1.2 ~2.0cm.43例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目标肾盏,应用可视穿刺针进行穿刺.可视穿刺针由成像-导光光纤、针芯、F4.85金属鞘组成.可视穿刺针连接10 ml注射器,由助手推注生理盐水以获得清晰视野,全程直视下由皮肤、皮下组织、肾实质进入目标肾盏、肾盂,以及上段输尿管.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及光纤,保留F4.85金属鞘.经F4.85金属鞘置入斑马导丝至输尿管,退出F4.85金属鞘,测量穿刺深度,沿导丝扩张建立F12皮肾通道,由成像-导光光纤与F8金属外鞘组装成的肾镜联合钬激光进行碎石.术后常规留置F6双J管2周,不留置肾造瘘管,留置导尿管3d.术后第1天查腹部X线片及CT了解碎石情况及双J管位置.结果 本组43例中,41例一次性顺利碎石清石,一期清石率95.3% (41/43);2例有残留结石,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后2周内自行排出.手术时间(从穿刺开始至双J管留置完毕)(31.0±9.2)min,范围23 ~65 min.术后2h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4.0 ±6.2)g/L,范围6~32 g/L.7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Clavien Ⅰ级4例(2例轻微肾包膜下血肿,2例反应性胸腔积液),ClavienⅡ级3例(术后发热>38.5℃,换敏感抗生素治疗),无≥Ⅲ级并发症发生.结石成份分析结果为一水草酸钙结石10例,二水草酸钙结石9例,混合结石(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18例,尿酸结石6例.38例术后随访6个月,结石无复发.结论 采用可视穿刺针肾镜系统联合钬激光通过超微通道(F12)治疗<2 cm肾结石可行、安全、有效,且更微创、精准,可成为治疗<2 cm肾结石的一种选择.

    作者:谢国海;严泽军;蒋军辉;刘冠琳;方立;张东旭;胡嘉盛;贾晓龙;郑重;刘万樟;袁鹤胜;程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临床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特点及临床分期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差异,探讨临床分期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6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4.9±8.9)岁,BMI(23.13 ±3.07) kg/m2.治疗前PSA 4.04 ~3 931.00 ng/ml.前列腺体积(57.5±36.9) ml,重量(60.4±38.7)g.PSA密度(PSAD) 0.06 ~ 283.80 ng/ml2.134例有前列腺周围侵犯,113例有淋巴结转移,148例有骨转移.术后Gleason评分2~10分.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患者BMI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MI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363例的临床分期:Ⅱ期141例,Ⅲ期20例,Ⅳ期202例.患者的年龄(P=0.0OO)、治疗前PSA(P=0.000)、Gleason评分(P=0.000)及PSAD(P=0.008)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前列腺体积(P=0.268)和重量(P =0.268)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根据BMI分为消瘦组22例、正常组205例、超重组111例、肥胖组25例,BMI与临床分期(OR=19.01,95% CI0.05 ~0.25,P=0.006)、PSA(OR=14.23,95% CI0.10 ~0.11,P =0.008)、Gleason评分(OR=4.77,95%CI0.10~0.11,P=0.009)具有相关性,BMI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临床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PSA、Gleason评分及PSAD差异明显.BMI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BMI值越高,患者的疾病危险度越高.

    作者:李军;冷区;肖兆铭;韩跃辅;纪梓良;杨少东;陈响秋;陈玢屾;刘春晓;温星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对术后控尿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对改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控尿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35例(试验组),年龄(64.3±4.3)岁;体重指数(22.85±1.69) kg/m2;前列腺体积(45.93 ±9.08)ml;术前血清PSA(18.76±5.43) ng/ml;Gleason评分≤6分11例,7分15例,≥8分9例;临床分期T1期1例,T2期28例,T3a期6例.传统法保留膀胱颈33例(对照组),年龄(62.6±3.8)岁;体重指数(22.15±1.32) kg/m2;前列腺体积(44.12 ±6.85)ml;术前血清PSA(21.18±6.55) ng/ml;Gleason评分≤6分9例,7分14例,≥8分10例;临床分期T1期2例,T2期29例,T3a期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所有手术均为同一名术者.试验组先充分游离膀胱颈周围组织,在前列腺和精囊之间形成贯通空间,再利用吊带从中穿过并向上提拉膀胱颈,从而更准确地显露前列腺与膀胱颈结合处的肌层过渡位置.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2周内漏尿率、术后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术后1、2、3、6个月采用日尿垫用量评估患者控尿情况:0 ~1片/日为控尿基本正常,2~3片/日为轻度尿失禁,>3片/日为重度尿失禁.结果 本研究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4±18.53) min和(193.03 ± 25.432) min(P=0.147),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2.57±24.30) ml和(211.52 ±22.93) ml(P =0.124),住院时间分别为(11.3 ±2.4)d和(12.3 ±2.1)d(P =0.084),术后2周内漏尿率分别为14.29%(5/35)和21.21% (7/33),膀胱颈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3例和4例(P =0.7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个月试验组控尿基本正常率分别为57.1%(20/35)、77.1%(27/35)、85.7%(30/35)、97.14%(34/35);对照组分别为36.4%(12/33)、54.5%(18/33)、75.8% (25/33)、93.9% (31/33).两组术后1个月和2个月控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和P=0.040),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控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和P=0.523).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采用经精囊面吊带悬吊法保留膀胱颈技术可改善术后早期控尿的恢复,且并不增加切缘阳性率.

    作者:高超;潘铁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在肾功能严重受损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对肾功能严重受损(肾核素扫描检查肾功能<10%)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患儿保留肾脏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术前肾核素扫描肾功能<10%的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除外医源性狭窄、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输尿管远端狭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患儿.共纳入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7个月~14岁,平均3.1岁.病变位于左侧27例、右侧9例、双侧1例,UPJO合并对侧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狭窄1例,孤立肾UPJO 1例.病因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36例,迷走血管压迫3例.39例术前超声检查:肾盂前后径(5.5 ±2.4)cm,范围3.4~7.4 cm.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肾脏未显影或呈花边征.99mTc-DTPA肾核素扫描:肾功能(3.25±2.78)%,范围0~9%.39例患儿中38例行开放肾盂输尿管成形术,1例行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并留置双J管.结果 38例行开放手术者,术后留置肾造瘘管1个月,夹闭2~3d无症状后拔除,其中37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因反复泌尿系感染、肾萎缩行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手术者,术后出现泌尿系感染,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2个月拔除双J管.39例术后3~6个月复查,超声检查示肾盂前后径(3.2±1.9)cm,范围2.1~4.5 cm;IVU检查示肾脏均可显影;肾核素扫描肾功能(18.16±13.17)%,范围9% ~ 27%.手术前后的肾盂前后径、肾核素扫描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肾核素扫描肾功能差值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术后随访时间6 ~ 25个月,平均10.2个月,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肾核素扫描肾功能<10%的UPJO患儿,保留肾脏的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肾功能可进一步改善.

    作者:韩文文;张潍平;宋宏程;孙宁;黄澄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单次手术体位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手术技巧和初步治疗经验.方法 2017年8-10月采用单次手术体位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3例.例1,男,年龄48岁,体重指数22.9 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2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0,肿瘤位于左侧肾盂,肿瘤大径3.2 cm;例2,女,年龄75岁,体重指数20.8 kg/m2,ASA评分2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3,有左肾结石、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病史,肿瘤位于右输尿管上段,肿瘤大径2.0 cm;例3,女,年龄68岁,体重指数21.3 kg/m2,ASA评分2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1,有糖尿病病史,肿瘤位于左输尿管下段,肿瘤大径1.4 cm.3例患者术前均有肉眼血尿病史,术前均行腹部CT和CT尿路造影检查诊断为局限性上尿路恶性肿瘤.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90°健侧卧位,于腋中线髂嵴上3 cm处放置12 mm套管,分别于腋后线肋缘下、腋前线肋缘下3 cm及髂前上棘内下方4 cm放置8 mm智能臂套管,于髂前上棘内上3 cm放置12 mm辅助孔套管,床旁操作系统进行头尾侧两次定白,按常规后腹腔镜手术步骤切除肾脏,向下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壁内段,以Endo-GIA吻合器闭合或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切口.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分别为245 min、270 min和239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均为100 ml,术中均无输血.术后第1天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分别为5分、4分和4分,第2天为4分、3分和3分,第3天为2分、2分和1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术后24 h、32 h和32 h.术后禁食时间均为2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3d、2d和3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d、2d和4d.术后24 h内均行膀胱灌注化疗1次.术后均留置尿管2周.病理诊断均为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结论 单次体位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患者恢复快,但目前完成的病例数较少,仍需进一步临床经验积累.

    作者:王卫平;吴震杰;徐红;张宗勤;王坚超;刘冰;王林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精囊镜治疗难治性血精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治疗精囊腺疾病所致难治性血精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精囊腺疾病所致难治性血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9.2±9.2)岁;病程(7.4±2.6)个月;其中精囊腺炎24例,精道梗阻10例,精囊腺结石16例.根据患者主观意愿行精囊镜手术(手术组)或保守治疗(保守组).手术组38例,年龄(38.9±8.8)岁;病程(7.5±2.5)个月;精囊腺炎18例,精道梗阻8例,精囊腺结石12例;精液镜检RBC(3.71±0.46)个/HP,WBC(2.50 ±0.15)个/HP;血精率0.80±0.20,生活质量评分(4.47 ±0.51)分.保守组12例,年龄(40.2±10.5)岁;病程(7.3±2.9)个月;精囊腺炎6例,精道梗阻2例,精囊腺结石4例;精液镜检RBC(3.83 ±0.39)个/HP,WBC(2.87 ±0.06)个/HP;血精率0.75±0.25,生活质量评分(2.50±0.52)分.两组的年龄、病程、疾病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3、6、12个月精液WBC和RBC计数、血精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痊愈率及好转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精液WBC和RBC计数、血精率、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保守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手术组1例出现感染,予左氧氟沙星治疗1d后好转.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痊愈率为55.2% (21/38),好转率为36.8%(14/38);保守组痊愈率为25.0%(3/12),好转率为25.0%(3/12);治疗后12个月,手术组痊愈率为60.5%(23/38),好转率为34.2% (13/38);保守组痊愈率为8.3%(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x2=26.34,P<0.05).结论 经尿道精囊镜手术对精囊腺疾病所致难治性血精症有一定疗效,尤其在长期(治疗后12个月)疗效的维持方面效果更佳,该术式可作为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的一种可选择的辅助治疗方式.

    作者:向旭宇;黄珂;唐正严;黄亮;陈俊杰;薛睿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临床分期T1期肾癌肿瘤表面脂肪浸润率的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Ⅰ期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在达到与根治性肾切除术一样的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肾功能不全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已成为治疗T1a期和部分具有技术可行性的T1b期肾肿瘤,包括完全内生型和肾门旁肾肿瘤的标准方法[2-4].根治性肾切除术的范围包括肾周脂肪,受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影响,我院保留肾单位手术常规切除肾周脂肪,以了解肿瘤分期及提示预后.我们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63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分期T1期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此类患者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时,肿瘤表面脂肪是否可保留.

    作者:胡敏雄;叶烈夫;杨泽松;潘丹玲;朱庆国;吴进锋;洪运;陈松茂;蔡旺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的增长调控与分子机制

    前列腺作为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正常重量约20 g,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人体大部分器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萎缩,反而会逐渐增大,并呈现阶段性生长的特征,从而导致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1-2].前列腺癌作为全世界发病率第2位的恶性肿瘤[3],其发生发展也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这表明了前列腺阶段性生长与前列腺疾病的关系密切,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的增长调控与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今后针对前列腺阶段性生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作者:杨博宇;夏术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带有特异性启动子的溶瘤腺病毒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对于晚期膀胱癌及术后复发的膀胱癌,往往已无二次手术机会,放疗及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效果欠佳.近年来,肿瘤生物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前景.利用腺病毒搭载治疗基因是肿瘤生物治疗的常用策略之一.带有特异性启动子的溶瘤腺病毒具有肿瘤靶向性,在提高人体安全性的同时,有望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从腺病毒肿瘤生物治疗的概述、带有膀胱癌特异性启动子的溶瘤腺病毒抗肿瘤效果及溶瘤腺病毒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的抗肿瘤研究3个方面对溶瘤腺病毒治疗膀胱癌进行综述.

    作者:蔡忠林;刘强照;周川;魏绪磐;李文娟;周逢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进展危险因素与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BPH发病机制中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异常对促进BPH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为BPH临床进展提供评估和预测的生物学信息.本研究中我们对BPH组织中富半胱氨酸61(cysteine-rich 61,CYR6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色素C、caspase-3和Ki-67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从分子病理学水平探讨分子标志物与BPH临床进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BPH临床进展具有预测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马丁;尚吉文;王靖宇;程伟;张雁钢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