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80-993
  • 国内刊号:1674-3946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北京东城区南门仓5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2012年3期文献
  • 大肠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

    目的 深入分析大肠黏液腺癌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大肠黏液腺癌和424例大肠非黏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各种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与非黏液腺癌相比,大肠黏液腺癌好发的年龄段偏低(平均年龄<50岁);(2)黏液腺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尤其是升结肠,但非黏液腺癌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且更多发于乙状结肠;(3)黏液腺癌瘤体相对较大(直径>5 cm),分化程度更差;(4)黏液腺癌的分期相对较晚,更易向周围浸润生长,更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5)蛋白nm23、p53在黏液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更低.结论 大肠黏液腺癌是一类预后较差的大肠癌,对大肠黏液腺癌应该采用更加积极全面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光辉;谷金宇;崔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腔镜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5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斜疝46例,直疝9例.结果 5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65 min,平均50 min.38例患者行腹膜前补片修补术,17例患者行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术后未发生阴囊气肿、血清肿,无尿潴留发生.术后平均住院2~3 d.随访3~3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可行,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患者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并可同时发现复合疝和隐性疝.

    作者:廖玉华;宋兵海;任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术中射频联合门静脉置化疗泵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术中射频联合门静脉置化疗泵治疗结直肠肝转移的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10例患者术中切除结直肠原发肿瘤,并术中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及门静脉置化疗泵化疗,对照组既往20例除姑息切除原发肿瘤,术中未行其它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70.0%,而对照组有效率1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3、6、12和18个月生存率,治疗组为100%,100%,80.0%,60.0%和60.0%,对照组为70.0%,50.0%,30.0%,5.0% 和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术中射频联合门静脉置化疗泵可有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

    作者:张建;张新民;陈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第2站淋巴结清扫方法的研究

    目的 总结胃癌第2站淋巴结清扫的手术体会.方法 对57例胃癌D2淋巴结清扫手术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总结安全彻底的胃癌第2站淋巴结清扫经验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 57例胃癌患者D2手术均取得成功,共清扫淋巴结1543枚,平均27.07枚;淋巴结癌转移共486枚,转移率31.5%.手术失血量平均244.7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8%,未出现淋巴结清扫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在熟悉胃周局部解剖,掌握淋巴结清扫技术,遵循解剖层次分离的基础上,是可以安全彻底地进行胃癌第2站淋巴结清扫的.

    作者:吴新军;闫争强;李岩;赵伦德;金建云;孙培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Tiam1基因在胃癌细胞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

    目的 构建Tiam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评估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后对胃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iam1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将外源性重组真核表达载体Tiam1基因(N1/ Tiam1)转染到人胃癌细胞株MKN45内,经G418筛选并建立稳定表达Tiam1基因的胃癌MKN45细胞株,为:N1/Tiam1组,转染空质粒细胞(N1)组和未处理细胞(MKN45)组的两个对照组分别为:N1组和MKN45组;通过细胞增殖、划痕和侵袭实验分别观察上调Tiam1基因表达后的胃癌细胞功能.结果 与N1组相比,N1/Tiam1组中Tiam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0.36±0.05) vs.(2.67±0.14),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N1/ Tiam1实验组较N1对照组细胞增殖数量明显增加( P=0.000 );与转染N1空载体的MKN45细胞对照组相比,转染了N1/ Tiam1高表达质粒的MKN45细胞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 Tiam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筛选成功,为继续深入的研究Tiam1基因在胃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博;郭晓波;苗瑞政;靖昌庆;石玉龙;李乐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吲哚菁绿试验联合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结吲哚菁绿试验联合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治疗的肝癌患者33例,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前ICG试验及应用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IQQA?-Liver重建的三维影像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 33例患者中有4例(12.0%)因ICG R15大于40.0%或肿瘤大小和与血管关系而放弃手术治疗,2例(6.0%)因ICG R15在30.0%~40.0%间而选择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余27例(82.0%)均成功实施了肝癌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并发症少,围手术期内无一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结论 ICG试验联合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能够为肝脏手术提供精准规划,指导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照;高鹏骥;高杰;朱继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PLAC1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PLAC1在62例结直肠癌、13例肝转移癌、28例癌旁10 cm正常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结果 PLAC1表达在癌旁10 cm正常黏膜、结直肠癌组织、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28)、56.5%(35/62)和61.5% (8/13),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10 c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组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AC1在女性表达高于男性;PLAC1表达增高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因素相关.结论 PLAC1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赵瑞;李世拥;安萍;蔡慧云;崔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合并穿孔患者术后生存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胃癌合并穿孔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ox模型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1例胃癌穿孔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0 d,1、3、5年生存率分别是31.1%(19/61)、3.3%(2/61) 和0(0/6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Ⅱ期胃癌比,Ⅲ期(OR=4.875,P=0.040)和Ⅳ期(OR=9.386,P=0.006)胃癌穿孔患者的预后差.与一期根治术相比,行单纯修补术和姑息性胃切除术的OR值分别是3.937和2.347(P<0.05).此外,患有并存病也是预后的危险因素(OR=4.337,P=0.002).结论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生存期较短,且受胃癌TNM 分期、手术方式及是否有并存病的影响.建议在患者全身状况许可情况下行一期胃癌根治术.对于癌肿广泛转移而无法切除者,姑息性胃切除在该病治疗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昊;李强;薛会朝;王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中p53蛋白K370位点甲基化在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外周核细胞p53蛋白K370位点甲基化在新辅助化疗的判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分别检测胃癌组织及外周血有核细胞p53蛋白K370位点甲基化和化疗疗效以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并通过Pearson 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10例胃癌患者中,K370的甲基化在胃癌组织及全血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K370的甲基化率随着病理分期增高而增高,胃癌外周血中p53蛋白K370甲基化表达情况与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胃癌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治疗后,甲基化平均敏感性阴性组为60.6%,阳性组为25.3%,甲基化阴性组的敏感性高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全血标本中p53蛋白K370位点甲基化状态有望作为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

    作者:王巨;孙华文;陈旭;吴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压力CO2气腹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目的 通过体外模拟气腹环境,观察CO2在不同压力下对胃癌细胞MKN-45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CO2为气体介质,在气腹机作用下维持密闭培养箱内压力为0、5、10、15 mm Hg,作用时间为4 h.于处理后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培养液pH值;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指数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 PI 双标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比例.结果 处理结束后即刻检测,CO2组细胞培养液呈酸性,但在恢复正常培养后6 h即恢复正常.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CO2组0、5、10 mm Hg压力下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15 mm Hg压力下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OD490值在前3 d无明显差异(P>0.05),在4~7 d OD490值下降非常显著(P<0.01).在CO2环境下,0 mm Hg组细胞凋亡指数和凋亡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5、10、15 mm Hg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在较低压力范围内(≤10 mm Hg)CO2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不大,而在15 mm Hg压力下,CO2可抑制MKN-45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作者:郝迎学;余佩武;钟华;赵永亮;饶芸;周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结果判定标准下胃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对比在不同的结果判定标准下胃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收治胃癌患者的资料,对手术标本进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采用新的和传统的HER-2免疫组织化学判定标准,HER-2强阳性率(3+)分别为6.7%和3.3%(P=0.076);采用新的免疫组织化学判定标准,HER-2的阳性率(2+和3+)为8.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和肿瘤大小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是影响HER-2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新旧两种免疫组织化学判定标准下HER-2的阳性率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HER-2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

    作者:季鑫;武爱文;张连海;李子禹;季加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磷脂爬行酶1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

    目的 检测磷脂爬行酶1(PLSC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使用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PCR方法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PLSC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复苏冻存的PLSCR1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较高的和相对较低的结直肠癌组织行原代细胞培养,使用细胞侵袭实验方法检测PLSCR1表达差异的结直肠癌原代细胞的侵袭行为.结果 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PLSCR1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R=0.536±0.056)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R=0.262±0.096)(P<0.01).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PLSCR1mRNA的相对含量在结直肠癌原发灶(RQ=4.45±0.30)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RQ=1.39±0.58)(P<0.01).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发现,PLSCR1表达较高的结直肠癌原代细胞穿膜细胞数,显著高于PLSCR1表达相对较低的结直肠癌原代细胞(P<0.01).结论 PLSCR1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侵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崔伟;李世拥;陈纲;左富义;安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肠道暂时性造口与还纳方式及适应证选择9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肠造口方式对还纳手术的影响及造口还纳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肠造口还纳手术的患者90例,统计分析造口原因、造口肠段和方法、造口方式、还纳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端式造口59例(其中单腔造口39例,双腔造口20例),袢式造口31例(其中改进式袢式造口18例),端式造口还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袢式造口还纳手术(P<0.05).手法吻合72例,吻合器吻合18例;端端吻合50例,端侧吻合40例;共发生近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8.9%,是否使用器械与使用不同吻合方式其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结论 暂时性肠造口应尽量选择袢式造口,尤其是改进式袢式造口;肠造口还纳术前应充分检查排除远端肠道狭窄或损伤处未愈合,造口术后3~6个月可行还纳手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端端或端侧吻合、手法或吻合器吻合.

    作者:丁俊涛;张连阳;汪学伦;方荣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GDDR位点突变载体的构建和稳转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构建GDDR位点突变载体,使GDDR翻译蛋白无法通过二硫键与TFF1结合,建立稳定转染GDDR位点突变载体的人胃癌SGC-7901稳转细胞系.方法 设计GDDR Cys38位点突变引物,构建GDDR位点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重组质粒至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G418筛选阳性细胞并扩大培养;实时定量 PCR检测突变GDDR mRNA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表达.结果 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质粒中插入的为所需序列; 实时定量 PCR证实突变GDDR在人胃癌SGC-7901稳转细胞系高表达.结论 GDDR定点突变载体构建成功,建立了稳定转染GDDR位点突变载体的SGC-7901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GDDR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条件.

    作者:方诚;双剑博;祁胜宾;韩亚楠;王飞;赵占伟;杜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胰腺癌手术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手术方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对患者存活率、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随访的100例胰腺癌患者随访资料.结果 100例胰腺癌患者1、3、5年累计存活率69.0%,31.0%和11.0%,手术病死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和36.0%.COX回归分析手术方式和病理分期对生存时间及累计存活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切除程度R0~R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3、17.1和1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ICC分期Ⅰ期~Ⅳ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3、22.0、15.6和11.0个月,不同病理分期影响其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别为16个月、29个月和7.0%、36.0%(P<0.05).有、无血管侵犯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6个月、26个月和0.28%(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的R0切除率、不同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郭石;艾福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孔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实践经验及技巧

    通过回顾应用单孔腹腔镜行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乙状结肠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直肠癌前根治术、结肠造瘘术等术式.总结单孔条件下手术操作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单孔腹腔镜行结直肠肿瘤手术的经验及技巧.结果 显示各种术式操作顺利,取得满意的微创和美容效果.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是可行的,并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作者:吴硕东;苏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罕见的右肝前叶胆管在胆囊床异常开口一例报告

    患者,男,51岁,中草药师.患者10年前自觉右上腹部隐痛,伴恶心,无呕吐及发热症状,超声发现胆囊多发性结石.因3 d前饮酒后出现右上腹疼痛,陈发性加剧,疼痛时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出现尿及皮肤发黄来急诊拟诊为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石症收住入院.体检:T 40℃,P 110次/min,R38次/min,BP 85/55 mm Hg,急性痛苦病容、精神差,巩膜及皮肤明显黄染,心肺(一),腹平坦,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反跳痛明显,墨菲氏征(+),全腹未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一).超声: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壁毛糙增厚,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总胆管扩张伴下段模糊光团.

    作者:任培土;沈志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腔镜腹膜内补片植入式疝修补术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而腹股沟疝气的手术治疗是以对腹股沟区的解剖逐步认识而发展的,外科医生对腹股沟的解剖贡献巨大,我们通过临床手术实践发现腹股沟的另一种能很好、安全的运用于IPOM手术的解剖.

    作者:华尚伯;郭吕;顾卯林;黄永刚;胡天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的综合治疗研究的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的手术和术后化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是胃癌佳治疗的模式,准确的胃癌术前评估是胃癌综合治疗方案实施的需要,个体化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中规范化手术、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了胃癌的疗效.本文对此复习相关文献,对国内外胃癌综合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左朝晖;欧阳永忠;汤明;唐卫;林劲冠;朱海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有病理诊断的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诊资料.在局麻下经病变导管注射美蓝染色定位后,行导管区段切除术72例,肿瘤切除术12例,象限切除4例,单纯乳腺切除术2例.术后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检查,诊断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72例,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合并不典型增生4例.结果 90例患者门诊随访,患乳无溢液复发及癌变.保留乳房者88例无乳头缺血坏死、无明显变形.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根据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赵宏耀;苏体隆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