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80-993
  • 国内刊号:1674-3946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北京东城区南门仓5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电子版)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疝210例分析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腹股沟嵌顿疝中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2年11月210例急性腹股沟嵌顿疝行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网塞加补片修补法(Rutkow)42例、超普网塞修补法(UPP)138例、超普疝修补装置(UHS)30例,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腹股沟嵌顿性疝患者渗出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嵌顿时间超过12 h的162例病例,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38例,阳性率23.5%;嵌顿时间小于12 h的48例病例的细菌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4.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7,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9%(6/210,血肿3例、出血1例、感染2例,切口感染均为糖尿病患者,无深部补片感染,给予敞开切口引流换药后愈合),3种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05).210例嵌顿疝患者行一期修补术后1年内复发者1例,复发率为0.5%.结论 选择合理手术方法、熟悉腹股沟区局部解剖、熟练掌握疝修补技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

    作者:李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颈部食管憩室误诊甲状腺癌五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颈段食管憩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避免误诊甲状腺癌.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段食管憩室误诊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术前误诊为甲状腺癌,其中Zenker 憩室4例,Killian-Jamieson憩室1例,患者均系查体发现,术前无临床症状.结果 5例患者中行手术切除3例,观察1例,内翻缝合1例,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到4年无复发.结论 Zenker憩室和Killian-Jamieson憩室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甲状腺外科医师应该熟知,避免误诊和误治.

    作者:郑海涛;许洁;姜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切除117例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术中冰冻病理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非肿瘤性息肉114例,多发,蒂细长,息肉直径以2~8 mm为多见.肿瘤性息肉3例,均单发、宽蒂,息肉直径10~17 mm.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之间蒂宽、直径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1、χ2=17.79,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快速病理对治疗单发、宽蒂、息肉直径>10 mm、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曹卫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65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3月开展的6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70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小值~大值)[M(Min-Max)]表示,采用U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Log-rank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手术时间,腹腔镜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20.4(51~285.6)ml 比 400.5(260.3~890.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9.357,P=0.009).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42、0.043、0.043);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切口感染、脂肪液化明显少于开腹组(P=0.047);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发症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时间较长,但其疗效可靠,手术安全可行,具有微创优势,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结直肠癌重要的手术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四新;王延明;岳海岭;刘双立;茆成祥;刘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折刀位直肠癌柱状切除术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腹腔镜折刀位直肠癌柱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共完成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下折刀位柱状切除术18例(柱状切除术组),同期完成腹腔镜下直肠癌miles术24例(miles术组).比较2组在手术安全性方面的情况.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化疗数、组织分化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柱状切除术组的手术时间为(205.33±27.36) min,显著多于miles术组的(178.25±18.54) min;术中出血量柱状切除术组明显少于miles术组,分别为(98.47±36.46) ml和(189.23±56.30) ml;柱状切除组未见有术中穿孔,而miles术组中术中穿孔者3例;柱状切除组未见有术后环周切缘阳性病例,而miles术组中术后环周切缘阳性3例.以上4项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2.669、2.489、4.650,χ2值=4.390,P<0.05).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摘取淋巴结数、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柱状切除术组术后1例(5.6%),miles组术后4例(16.7%)出现复发及转移情况,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 8,P>0.05).两组患者暂未见有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折刀位直肠癌柱状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更多的切除直肠癌周围组织,有效减少术中穿孔,保证环周切缘阴性率.

    作者:汪龙庆;高波;吕元军;赵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筛选结直肠癌组织中GPAA1相互作用蛋白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筛选结直肠癌组织中GPAA1相互作用蛋白以探讨GPAA1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结直肠癌增殖、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新鲜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GPAA1相互作用蛋白;利用MALDI-TOF/TOF-MS质谱分析技术分析鉴定GPAA1相互作用蛋白,质谱数据用Mascot软件在NCBInr数据库内进行检索,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GPAA1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结直肠癌增殖、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通过免疫印迹检测发现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均有GPAA1蛋白表达,大小在70 kD和62 kD之间.质谱分析筛选出5个与GPAA1相互作用蛋白,包括:PHD finger protein 10(PHF10)、促凋亡蛋白Bcl-2 修饰因子、Bcl-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6(MAP6)、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结论 利用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技术成功筛选出GPAA1相互作用蛋白,GPAA1可能通过Bcl-2家族蛋白相互作用,从而阻断程序性凋亡过程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生长.

    作者:陈光;李世拥;安萍;蔡慧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非肝脏肿瘤18F-FDG PET/CT误诊为肝细胞癌的原因分析

    目的 明确腹腔非肝脏肿瘤 18F-FDG PET/CT误诊为肝细胞癌的原因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在临床中遇到1例十二指肠肝样腺癌,18F-FDG PET/CT显像误诊为左肝外叶肝细胞癌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与归纳,了解明确腹腔非肝脏肿瘤 18F-FDG PET/CT误诊为肝细胞癌的常见临床特征与原因.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的文献3篇,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0篇.本组与检索到文献综合分析发现: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6岁,肝内存在病灶误诊2例,肝内无病灶误诊2例.肝样腺癌2例,肝脏炎性假瘤1例,Castleman病1例.其主要原因:(1)定位误差;(2)甲胎蛋白水平升高;(3)存在肝内占位性病变且代谢升高;(4)解剖位置比邻肝脏.结论 以选择呼吸门控PET/CT消除定位误差的同时,并结合CT或MRI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大限度地减少腹部病变误诊事件的发生.

    作者:吕文平;贾伟;陈永亮;石怀银;刘长斌;李亚卓;杨莉;许声江;杨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彭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32例分析

    目的 探讨彭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366.2±71.8) min,术中平均输血量(420.2±100.4)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3±10.7) d;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8/32),其中淋巴瘘1例(3.1%),胃排空障碍1例(3.1%),切口感染2例(6.3%),腹腔积液2例(6.3%),肺部感染2例(6.3%),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住院期间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彭氏胰胃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术式.

    作者:陆昌友;黄君;黄智勇;郭伟昌;王宗云;李自刚;任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综合医院普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普通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 年1月至2013 年12 月普外科病房74例医院感染病例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利用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普外科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33.33%)、血液(15.15%)和腹腔(13.13%).149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09株(73.15%),革兰阳性球菌20 株(13.42%),真菌20株(13.42%);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位居前3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6.85%),大肠埃希菌(17.45%),铜绿假单胞菌(14.09%).革兰阳性球菌中,依次为D群屎肠球菌(5.37%)、人葡萄球菌(3.36%)和表皮葡萄球菌(1.34%).分析了2 304例普外科手术病例,术后肺部感染率1.82%,手术部位感染率2.39%;与全院患者肺部感染率3.12%,手术部位感染率7.9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χ2=93.33,P<0.01).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1.52%,大肠埃希菌42.42%,铜绿假单胞菌24.24%(耐药率在71.3%~100%).结论 普通外科临床病原菌耐药呈上升趋势,多药耐药日趋严重,加强普外科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对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降低和治疗外科感染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杨梅;王爱华;封志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TSS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 MTSS1 蛋白在6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以及60例同一患者癌旁10 cm 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SPSS 13.0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TSS1 在癌旁正常黏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四格表,MTSS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数据采用R×C表的χ2检验,校正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TSS1在癌旁10 cm正常黏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 60/60) 和28.3% ( 17/6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10 cm 正常黏膜,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67.013,P<0.01); MTSS1 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癌组织大体分型和远处转移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χ2 =0.134、0.019、0.002、0.334、1.433、P>0.05); MTSS1 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等因素相关(χ2 =9.520、13.849、7.171、8.026、P<0.05).结论 MTSS1 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郑斌;李世拥;安萍;蔡慧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D44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儿童肝母细胞瘤中CD4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肝母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CD44表达.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分级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CD44在肝母细胞瘤组中表达率(66.7%),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848,P<0.05);CD44表达率在肝母细胞瘤Ⅲ期和Ⅳ期(83.3%)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625,P<0.05).结论 CD44在儿童肝母细胞瘤发生、进展及预后方面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蔡慧云;封志纯;黄柳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三联疗法疗效报道

    目的 研究分析三联疗法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临床及长期随访资料.术前诊断:肝脏继发性多发胆管细胞癌、原发性胆管细胞癌术后,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1周停用激素,1个月内逐渐撤出他克莫司由西罗莫司代替;术后第1天开始胸腺肽α-1连续皮下注射10 d,1.6 mg/次,1次/ d,以后2次/周;槐耳颗粒:20 g/次,3次/d.术后长期维持.定期监测患者术后AFP水平,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时间、复发时间,记录分析诊疗经过及术后长期随访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AFP水平较术前(112.81 ng/ml)相比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1.5年定期测定AFP水平为15.1 ng/ml、23.2 ng/ml、15.5 ng/ml、13.0 ng/ml、10.0 ng/ml、7.8 ng/ml和7.5 ng/ml,长期维持在低水平状态,术后AFP平均水平:(13.144±5.472) ng/ml,t=3.798,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移植肝血流正常,胆管未见明显狭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腹部超声及肝脏、肺脏CT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迹象.结论 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三联疗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未出现肿瘤复发,AFP较术前相比长期维持在低水平.

    作者:周林;杜国盛;朱志东;宋继勇;郑德华;解放军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全甲状腺切除术293例体会

    目的 探讨全甲状腺切除的必要性,可能性,总结经验并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方法 本组自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施行甲状腺手术683例,对其中全甲状腺切除29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对分级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定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病例术中均常规解剖显露并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对于恶性疾病力争保留双侧上甲状旁腺,至少原位保留2枚甲状旁腺.术中尽可能贴近腺体结扎血管,以减少对甲状旁腺的扰动,尽可能保留甲状旁腺的血供.结果 293例全甲状腺切除病例中84例(28.7%)术后出现低钙症状,绝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在2~4 d内好转.全甲状腺切除组和全甲状腺切除+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组低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0,P<0.01).随着原位保留甲状旁腺个数减少,各组间低钙血症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保留甲状旁腺4枚组比3枚、2枚组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P<0.05).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沿海地区甲状腺分化型癌多为双侧发病,全甲状腺切除后利于Ⅰ131治疗以及通过TG水平对疗效进行监测,因此全甲状腺切除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作者:边聪;刘辉;黄加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癌经导管灌注化疗栓塞的选择与疗效评价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广泛应用于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中.以往临床上常用的栓塞剂是碘化油和明胶海绵,近新型栓塞剂,如载药微球和Y-90放疗栓塞微球引入临床,显示了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同时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与化疗栓塞联合使用,这种协同治疗效果也正在研究中.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十分重要,各种影像检查手段,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在治疗反应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功能成像手段,如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PET等检查手段,日益受到临床重视.

    作者:金征宇;王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癌微创消融治疗的选择与疗效评价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移植、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微创消融治疗是目前常用的几种治疗手段.然而,多数患者并不能从前三种治疗手段中获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方法引导下的多种局部消融技术开始蓬勃发展.微创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肝癌微创消融治疗的选择和疗效进行探讨.

    作者:陆正华;范晴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手术方式选择与原则

    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兼顾肿瘤根治与手术安全是肝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作为肝胆外科医生,术者需结合自身经验与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简单有效、安全合理的切除方法、阻断技术和断肝设备,并按照规范化的手术方案进行个体化的肝癌切除.

    作者:杨广顺;付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肝切除是肝癌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肝功能不全等因素,很多患者在诊断肝癌时已丧失了手术机会.肝移植不仅清除了肿瘤而且去除了硬化的肝脏,因此对早期肝癌伴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是理想的治疗方式.对肝癌肝移植来说,适应证的选择是影响术后肝癌复发及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米兰标准则是常用的纳入标准,按此标准进行肝癌肝移植5年生存率大于60.0%,效果良好.但米兰标准也存在局限性,更多的研究主张扩大米兰标准,建立新的标准.在我国,一些学者结合国人肝癌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扩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且并未降低术后生存率,但有待进一步验证并形成相对统一的中国标准.另外,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手段,预防肝癌的复发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窦科峰;杨诏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癌肝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肝切除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是影响肝切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胆漏,肺部并发症和肝功能不全等仍然很常见,也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尤其是老年肝切除患者.精准肝脏外科包括术前精确的评估,术中精细的操作和术后精心的管理是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理念和规范.预防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处理是解决围手术期并发生症的关键.

    作者:刘连新;尹大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近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报道例数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其手术时间、手术切缘及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本文结合我们实践体会,介绍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关键技术.选择适宜患者、合理布孔、精确定位肿瘤、制定恰当切线、选择性血流阻断、精细的肝实质离断、积极预防出血及严格的无瘤原则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成功的关键.

    作者:樊嘉;王晓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理念和策略

    转移性肝癌是恶性肿瘤发展的终末阶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胃肠道是常见的原发癌部位.人们正尝试通过根治转移性肝癌或控制其发展等多种治疗策略,延长患者生存期.手术治疗、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射频消融术、门静脉栓塞术、肝动脉导管栓塞术是转移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是转移性肝癌可能获得治愈的有效手段.相比结肠癌肝转移癌,胃癌肝转移癌的治疗正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随着新型有效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出现、肝转移癌手术适应证的拓展以及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循证医学证据的涌现,包括胃癌肝转移在内的转移性肝癌的治疗必将朝着一个更加规范,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叶颖江;申占龙;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综合治疗选择与策略

    肝细胞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局部消融等多种方法.肝脏功能和肿瘤状况是决定是否可行手术的主要的2个因素.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仍应积极争取手术.除手术外,肝移植和局部消融是另两种根治性治疗方法,目前一般用于符合Milan标准的早期肝癌(单发肿瘤,直径≤5 cm;多发肿瘤,数目≤3个,大直径≤3 cm).前者要求肝功能失代偿,后者要求肝功能Child-Pugh A、B级且不适合手术切除.TACE是不适合根治性治疗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选择性的与手术、射频消融、放疗、索拉非尼联用以提高疗效.局限性肝内病灶而又不适合局部消融的肝细胞癌可使用放疗,尤其是肝外转移灶.索拉非尼目前仍主要用于晚期肝细胞癌.免疫治疗是肝细胞癌辅助治疗方法.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特点,把握适应证,合理综合治疗肝细胞癌,以提高肝细胞癌整体疗效.

    作者:杨甲梅;沈伟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甲状旁腺移植临床及实验研究新进展

    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来的不断探索,甲状旁腺移植取得了较快发展,相对其他组织器官移植,甲状旁腺移植具有供体组织来源广泛、手术方式多样而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的特点,为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永久治愈的方法.鉴于国内外临床及实验研究有关甲状旁腺移植手术方式、组织来源、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各异,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实际,现对甲状旁腺移植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综述,为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存涛;郭卫东;邹浩;张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诊行确定性手术治疗12例吻合口漏的体会

    吻合口漏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1-2].通常选择保守治疗,后期病情稳定再行确定性手术修补吻合口漏[3].我院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急诊行确定性手术治疗12例吻合口漏的患者,效果满意,汇报如下.

    作者:夏军强;王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断提高我国肝癌肝移植规范化水平

    肝细胞肝癌是肝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第二次肝移植高潮以来,随着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我国的肝癌肝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肝癌肝移植规范化水平,使更多肝癌患者受益,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就将就该领域的研究作深入探讨.

    作者:郑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