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外科治疗的历史如果以Billroth 1881年在维也纳为一位胃癌病人成功施行世界上第1例(BⅠ式) 胃切除为起点的话,距今已近126年了.21世纪初,胃癌是全球头号杀手的癌肿(the leading cancer killer),其发病率近几十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居肺癌之后排第二位.据WHO估计,1999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为80万.由于人口老化,全球总发病率在下降的情况下,其新发病例数的绝对值还在增加$ 我国胃癌发病率仍然居所有癌肿的第一位# 死于胃癌人数约占全球该病死亡总人数的1/4.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预防性胃肠转流在晚期壶腹周围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MEDLINE,EMBASE,OVID,HIGHWIRE以及维普资讯网等数据库检索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预防性胃肠转流和胆肠吻合术双旁路治疗晚期壶腹周围癌,对照组为单纯胆肠吻合术治疗晚期壶腹周围癌,由2位评价者,按纳入标准入选,主要对术后十二指肠及幽门梗阻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其次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术后平均生存期.结果 共18个文献资料(3个RCT和15个NRCT)纳入本课题研究.在治疗晚期壶腹周围癌方面,预防性胃肠转流和胆肠吻合术双旁路联合术式与单纯胆肠吻合手术比较,术后十二指肠及幽门梗阻RR为0.18 (0.11, 0.27),P<0.01,RD为-0.20 (-0.27, -0.13),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1.09,P=0.45,RD为0.03(-0.04, 0.09),P=0.43.手术死亡率 RR为1.01(0.76, 1.34),P=0.96,RD为0.00(-0.04, 0.04),P=0.95.术后平均生存期 ,两项研究显示前种手术方法的术后生存时间较后者长.结论 在晚期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上,预防性胃肠转流和胆肠吻合术双旁路联合术式相对于单纯胆肠吻合手术治疗能较大幅度降低患者术后十二指肠及幽门梗阻发生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同时为其他辅助治疗提供时机和营养保证.
作者:付金强;雷正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手术切口感染在院内感染中位列第三,常规的预防措施是术前应用皮肤消毒剂进行全身洗浴或淋浴.常用消毒剂之4%洗必泰(Chlorhexidine)或三氯生(Triclosan),能够达到消毒的效果.此外,连续数天使用皮肤消毒剂不但能减少细菌数量而且可以减少细菌的繁殖.虽然,以上证据证实了皮肤清洁剂的抗菌效果,但术前消毒剂洗浴是否能够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呢?
作者:J.Webster;S.Osborne;刘军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的外科治疗特点及预后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HCC外科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病理诊断为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不同手术方法术后累计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根治切除组1、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姑息切除组和单纯引流组,手术切除组较非手术切除组存活时间显著提高 (P<0.001).术前T分期和Bithmuth分型能指导手术切除率及术式选择.不同的T分期的手术切除率及切缘阴性率差异显著(P<0.001).分别对16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局部浸润及转移、手术方法、UICC分期、改良T分期、淋巴结转移对预后有影响,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表明手术方法、UICC分期是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重要的预后因素,扩大手术范围能获得较好切缘无癌率,术前的T分期和Bismuth分型综合评估将有助于进一步在安全的范围内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
作者:陈汝福;周泉波;周嘉嘉;王捷;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提高肝移植术治疗该病的认识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完成的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占同期施行肝移植治疗患者的1.55%(7/452).女6例,男1例,平均年龄为50.7±10.9岁,术前平均血清胆红素345.8±88.8μmol/L,child分级B级2例,C级5例.3例在术后1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治愈.激素撤退时间5例为术后6月,1例长期服用激素.随访5天~36月,6例痊愈,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年存活率为85.7%,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效治疗手段.术后早期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易述红;蔡常洁;陆敏强;杨扬;许赤;李华;易慧敏;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灌注法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35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7例,采用经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然后再吻合门静脉、肝静脉;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经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先开放门静脉,再开放下腔静脉,然后吻合肝动脉.分别测定两组的以下指标:复温缺血时间(RWIT);移植术后1h及术后1、2、3、5、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无肝期结束后2h下腔静脉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浓度;无肝期结束后3h取肝组织活检行光镜检查,高倍镜下计算肝细胞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结果 试验组的RWIT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小时,术后1、2天试验组T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5、7天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1、2天试验组A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术后3、5、7天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1h,术后1、3天试验组GG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5、7天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PT术后无差异(P>0.05);无肝期结束后2h,试验组下腔静脉血中TNF-α,IL-l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试验组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对照组轻;无肝期结束后3h,试验组肝细胞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灌注法可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作者:吕立志;江艺;胡还章;张小进;张坤;杨芳;蔡秋程;陈永标;潘凡;张绍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规律、治疗方法,以及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1例肝癌合并肝外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生存率.结果 21例中原发性肝癌19例:肝细胞癌(HCC)12例、胆管细胞癌5例、混合型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2例.肿瘤位于I段(尾状叶右段),V段,V、VIII段,VII、VIII段和V、VI段各1例, II、III段3例, II-IV段6例, VI、VII段5例,肿瘤侵及全肝2例.肿瘤直径小4.5cm,大15cm,平均直径7.5cm.术前诊断肝外淋巴结转移7例(33.4%,7/21),其余均为术中探查所发现,术前漏诊率66.6 %(14/21).肿瘤单侵犯第8组淋巴结10例(47.61%),第8、12组4例(19.04%),累计淋巴侵犯超过3组以上,即7~9组和(或)8、11~13组5例(23.80%),单纯侵犯第13组和14组各1例(9.52%).此外,同时合并胆囊、肝外胆管、廉状韧带或肝十二指肠韧带脂肪组织转移3例.3组淋巴结以上被侵犯或合并远处淋巴结及组织转移的10例中,HCC 3例, 占HCC组的25%(3/12);胆管细胞癌3例,占该组的60%(3/5);混合型肝癌、转移性肝癌各2例,100%(4/4).2例HCC术后肝内或远处淋巴转移再次手术.21例术后平均生存时间7.8月,短3个月,长34个月.5例存活超过12个月的患者术后均接受了TACE或肝脏局部化疗.结论 肝癌淋巴结侵犯以第8组淋巴结受累的几率高,达91%(19/21),而淋巴结转移的严重程度与肝癌的病理类型有关.由于术前漏诊率较高,应重视术前临床资料的分析和术中的仔细探查,尤其是第8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清扫和术后综合治疗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淋巴结的清除相对肝癌的切除更困难,熟练掌握肝门淋巴外科的技术和要点是关键.
作者:梅铭惠;陈谦;杨景红;邱维家;袁晟光;吕军;喻亚群;翁俊;刘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茧症的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1997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5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就该病特点及诊治经验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病例2例曾有腹部手术史,4例表现为急、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因胆总管结石,术中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包裹,行粘连松解、肠排列术等,术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腹茧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当遇到无法解释的急、慢性肠梗阻患者时,应考虑本病可能;放射学检查能协助诊断,手术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为一层致密、灰白色质韧、硬厚的纤维膜所包裹则能确诊;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黄江龙;卫洪波;陈桂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胸骨后甲状腺肿,具有较为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手术时有一定的难度.我院于2002年至200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胸骨后甲状腺肿18例.现将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术式选择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中辛;孙国荣;周主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我院开展局麻下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经验,探讨进一步提高腹股沟疝治疗总体疗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方法.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进行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共360例,其中183例为局部麻醉下进行的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内容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费用、疼痛评分、复发情况、病人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 局麻下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人费用、减少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方面具有优势,在手术时间、疼痛评分方面和同期进行的硬膜外麻醉下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手术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局麻下个体化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是值得推广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
作者:彭林;万进;王志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行肝切除术65例,分为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HVC, n=28)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 n=37);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两天的平均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HVC组术后3天和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术后2天的平均引流量HVC组明显少于Pringle组;Pringle组有两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HVC组没有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安全、可行,较第一肝门阻断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减少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陈应军;甄作均;苏树英;蔡云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调定点激酶基因(CHEK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取65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作实验组,21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和145例正常人血液标本作正常对照.全部标本以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 后经PCR扩增CHEK2基因外显子1、10、11、13、14,并分别对PCR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然后对出现泳动变位或异常区带者进行DNA测序,后与基因库序列对比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65例乳腺癌共检测出4例突变, 1例为外显子10缺失所致框移突变(1100del C),3例为外显子11的插入所致框移突变(1336ins G);145例正常人检测出1例突变,为外显子1的错义突变(252A>G);21例良性疾病患者未发现突变.所有检测对象未发现CHEK2基因外显子13、14有突变.乳腺癌组CHEK2基因突变率为6.15%(4/65),与对照组比较(0.6%,1/166)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CHEK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生有一定关系,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陆云飞;向俾廷;曾健;廖清华;林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移植大鼠长期存活的机制.方法 : 24只受体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正常对照)、B(D-hanks液)、C(间充质干细胞)3组,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肝功能(ALT、Tbil)和病理变化及Sry基因和白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C组中位生存时间较A、B组显著延长(P<0.05);移植术后1周各组血清ALT、Tbil均较正常值增高(P<0.05),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术后10天A、B组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术后60天C组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经门静脉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肝脏中逐渐分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肝细胞,可能是减轻急性排斥反应,导致大鼠长期存活的原因.
作者:潘明新;孔凡东;单毓强;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应用伤口愈合实验观察PPARγ的合成配体曲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迁移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探讨其中的机制.结果 曲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活动,其原因是由于该两种药物激活PPARγ通路且具有配体依赖性.结论 PPARγ活化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
作者:曹良启;汪谦;陈锡林;甄茂川;黄晓卉;傅新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病人的住院情况.方法 6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及病案首页检索对所有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占比例高,肝癌的治疗的治愈好转率达80%以上,治疗方式主要有肝切除术、肝移植术、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等.结论 我们应本着"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的防病治病的原则,加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加强肝癌的预防保健宣传.
作者:熊莺;郭蕴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脐周疼痛半月,CT发现腹腔占位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无输血史及冶游史.查体:体温36.6℃,脉搏92 次/分,血压85/62 mmHg,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推动,质地中,无触痛.腹软,脐周偏左可扪及一10 cm×10 cm大小包块,轻压痛,质地硬,边界尚清晰,可轻微推动,未扪及血管波动,未闻及血管杂音.CT示:肝脏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及强化灶,肝门结构清楚,肝内外胆道未见扩张,胃下方胰腺前方可见1个实性占位性病灶,大小为13 cm×12 cm,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腹主动脉旁可见肿大淋巴结;胸片、心电图正常.
作者:刘杰;杨景红;翁俊;谭李军;郭芳;梅铭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杀基因疗法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肿瘤的方法.近年来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杀基因系统的发现和改进,靶向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自杀基因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本文在这几方面作了简要综述.
作者:孔恒;黄宗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