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结直肠癌根治术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经非手术方法治愈,胃肠功能均在14~28 d恢复正常,平均(18.5±5.4)d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综合治疗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持续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均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特彬;李晓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经验和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选择我院行TEP手术54例患者,斜疝41例(其中5例为双侧斜疝),直疝13例(其中4例为双侧直疝).结果 54例中有2例改行经腹腔腹膜外疝修补术.全组手术时间为40~130 min,平均62 min,术后住院3~7 d,平均3.6 d.术后给予镇痛剂0~4次,平均0.8次.术后腹股沟区慢性轻微疼痛2例.主要并发症有血清肿或血肿15例次.术后随访2~1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TEP手术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术后患者疼痛轻、康复快.
作者:郭志刚;陈宏;王尧;冯春在;邓庆炎;孙强;余元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一种有效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伴随肛门失禁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30例完全性直肠脱垂伴发肛门失禁患者入院后进行肛门指诊、肛门测压(大静息压MRP和大收缩压MSP)和排粪造影的评估,30例均进行了直肠悬吊固定和肛提肌折叠术.观察术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复发情况及手术前后肛门测压值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5.5(60~90)min,出血量75(60~100)ml,本组无手术死亡发生,但术后1例切口感染,2例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为10%.29例大便失禁改善,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MRP和MSP均改善,术前及术后MRP分别为2~30(26.6±2.40)mm Hg和2~60(32.5±2.23)mm Hg(P=0.007),MSP术前及术后分别为8~152(69.3±6.50)mm Hg和35~158(79.5±4.18)mm Hg(P=0.001).平均随访69个月,效果满意,均无复发.结论 直肠悬吊固定和肛提肌折叠术不仅治愈了直肠脱垂而且改善了大便失禁,此术式安全有效.
作者:陈丙学;刘洁;徐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如何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比较分析,对导致PD术后胰瘘的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 64例PD有7例发生术后胰瘘,其中5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死于严重的腹腔感染和随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胰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5.8(18~93)天.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根据胰腺本身及周围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胰肠吻合口的充分减压,术后通畅的腹腔引流以及术中生物蛋白胶和术后奥曲肽的应用对预防PD术后胰瘘有益.
作者:毛盛名;梁海飞;林建清;肖强;任旋磊;张斌;李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分别实施肿瘤切除术、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消融术(RFA)、再次原位肝移植术(re-OL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因肝癌行肝移植手术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53例.其中肿瘤切除术3例,TACE 22例,RFA 18例,re-OLT 10例,观察术前一般情况、术后生存时间、术后并发症、肿瘤进展情况、治疗费用等情况.重点对比分析TACE、RFA、re-OLT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肿瘤切除术3例,随访4~12个月,均无手术并发症,未见肝脏及远处复发或转移,一般情况良好.TACE组、RFA组与re-OL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累积生存率、各部位进展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组的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比TACE组及 re-OLT组低;3组的治疗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A<TACE<re-OLT.结论 TACE、RFA及re-OLT治疗方法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治疗效果相近.RFA的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明显少于TACE及re-OLT,可作为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邱春辉;赵辉;陈湖岸;陈颖华;孟炜;许赤;易述红;李华;汪根树;张剑;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提高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经外科治疗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 42例均获手术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3例,胆漏2例,膈下积液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昏迷1例.手术死亡率2.38%.随访1年生存38例,2年生存30例,3年生存25例,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4.3%、35.7%、42.9%.结论 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作者:何军强;苏兴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凯芬)抑制瑞芬太尼致患者术后痛觉过敏反应的量效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至6月期间,择期全麻下腹部大手术患者50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和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行静脉麻醉.术中静脉输注0.25 μg·kg-1·min-1瑞芬太尼和3~4 mg·kg-1·h-1丙泊酚,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后,采用序贯法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初始剂量为1 mg/kg,相邻梯度为0.2 mg/kg.采用概率单位分析法计算氟比洛芬酯抑制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的量效关系: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氟比洛芬酯抑制瑞芬太尼致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ED50为1.40(95% CI=1.13~1.61)mg/kg,ED95为2.21(95% CI=1.89~3.33)mg/kg.结论 氟比洛芬酯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ED50和ED95分别为1.40 mg/kg和2.21 mg/kg.
作者:叶柏波;刘德昭;沈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高剂量表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毒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经空心针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89例,术前接受表阿霉素100 mg/m2(第1天)、环磷酰胺600 mg/m2(第1天)、氟尿嘧啶600 mg/m2(第1天)方案化疗(FEC100),21天1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 联合化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0.5%,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CR)19.1%(17/89),部分缓解(cPR)61.8%(55/89),病情稳定(SD)19.1%(17/89),无病情进展(PD)病例.病理完全缓解(pCR)16例(18.0%),其中13例(14.6%)化疗后原发肿瘤手术切除标本上未见肿瘤组织残留,3例(3.4%)仅见原位癌组织残留.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9.2%,3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脱发,12例(13.5%)出现Ⅲ度恶心呕吐,71例(79.8%)发生Ⅲ度脱发,随访期间未出现心脏毒性病例.中位随访37个月,总生存率87.6%(78/89),无病生存率为83.2%(74/89).结论 高剂量表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疗效满意,生存率与文献报道的相似,耐受性好.
作者:贾卫娟;张崇建;周婕;苏逢锡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国产超声刀在普外科开放手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60例行开放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运用国产BBT超声手术系统,对照组运用美国强生超声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切割时间、血管凝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89.50±27.65)ml vs (95.23±22.95)ml,P=0.298],而且术后住院时间[(17.3±8.8)d vs(16.1±9.9)d,P=0.604]及术后腹腔引流[(180.6±61.0)ml vs (174.9±44.4)ml,P=0.674]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组织切割平均时间 [(6.95±1.41)s vs(4.32±1.11)s,P<0.05]和血管凝固时间 [(6.00±0.314)s vs (2.68±0.123)s,P<0.001]要长.结论 国产BBT超声手术系统安全有效,符合临床使用的要求,可以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孙权;廖铂;尹玉春;江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已婚育龄期女性布-加综合征(B-CS)患者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已婚育龄期女性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患者的分型及病情,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或药物治疗,术后给予0.5~2年的随访:其中有月经异常的56例中有42例恢复正常,有效率为75.0%(42/56);未育的32例中10例成功妊娠或者生育,治疗后怀孕率为31.3%(10/32);治疗后血小板明显升高(P<0.05),其中78例已恢复至正常水平;16例治疗前性激素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均明显好转(P<0.05),其中11例恢复正常.结论 布-加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不孕不育及反复自然流产的高危因素.及早正确的治疗可以纠正此类患者的月经紊乱和提高受孕率及生育率.
作者:徐大千;党晓卫;李鹏;杨志强;许培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应用价值.方法 自1985年8月至2008年10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74例,术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 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2.0~2.5 cm浆肌层剥除,施行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后在距浆肌层游离缘1.0~1.5 cm处空肠上下壁各缝一针,固定套入的胰腺残端.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观察患者消化道重建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74例患者中,术后胰漏8例(4.6%),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适用于胰腺残端各种情况的处理,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尚培中;苗建军;李晓武;贾国洪;李永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对SW480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体系中不同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对SW480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侵袭实验、划痕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对SW480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结果 空白对照组、非激活组、IL-4激活组SW480细胞凋亡及S期细胞百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激活的巨噬细胞明显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0.05).激活组的VEGF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4激活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SW480结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的分泌有关.
作者:姚和瑞;潘兆军;陈焕清;郑朝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重症医学面临的大挑战是感染,它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针对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支出占总支出的40%以上.抗生素的诞生开启了感染治疗的新篇章,使许多患者重获了新生,但大量抗生素的滥用,也导致耐药细菌产生的不断增快,毒力不断增强.如果只考虑应用抗菌素去治疗感染的观念是非常狭隘的.在重症医学领域中,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已经不是单一的临床问题,它更是一种综合的感染管理.现将感染管理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何忠杰;刘双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2001年至201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对于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0.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4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显示,使用谷氨酰胺强化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所恢复,其中CD4、CD4/CD8比值比分别为9.15、0.51,与未使用强化方案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可以改善和增强胃癌患者应激状态下的免疫功能.
作者:张万红;苏长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腔镜术后患者发生肩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包括:碳酸对膈神经的直接刺激;气腹所导致的膈肌损伤和后续的炎症反应.发生肩痛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手术时患者的体位、充气速度、手术时间、手术的类型、有无盆腔粘连、有无腹腔积血积液及个体因素相关.主要防治措施有充分排出腹腔内残余的CO2,膈神经区域阻滞,减少膈肌的损伤及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的全面应用等.以上各种防治方法都存在不足,并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腔镜术后发生肩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机制并获得简单可靠的治疗.
作者:张鹄菲;张旭宇;林世清;冯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婴幼儿阻塞性黄疸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采用腹腔镜辅助对82例婴幼儿先天性阻塞性黄疸进行诊断和手术治疗.结果 82例患儿经过腹腔镜辅助手术,早期诊断明确,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好的器械设备,熟练的操作技巧,默契的医护配合,良好的麻醉和手术期的护理,是腹腔镜手术在婴儿阻塞性黄疸诊断和治疗成功的可靠保证.
作者:吴敏;耿熹洁;蔡晓雯;马育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采用回流灌肠法治疗高位粪便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探讨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8例确诊为高位粪便性肠梗阻的患者患者采取用胃管从肛肠插入高位结肠近干硬粪便处,应用回流灌肠浸泡软化干结粪块成糊状抽出,观察这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8例患者梗阻症状全部消除,无一例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回流灌肠简单有效,安全而无创伤性,应用于高位结肠粪便性肠梗阻,避免了开腹手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作者:陈玉琼;梁文婷;高珠英;白瑞球;张维燕;王景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甲状腺手术治疗中,部分患者可因颈动脉压力感应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博.现将我们成功诊治的甲状腺围术期窦性心动过缓患者67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为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5年8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下胸或上腹刀刺伤致胸腹联合损伤患者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20~25岁.其中下胸部刀刺伤18例,上腹部刀刺伤8例.26例患者入院时呈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胸闷气促,胸腹部疼痛及腹膜炎体征.胸部X光片提示血气胸,膈下游离气体;14例患者有肺裂伤,肋间动脉破裂,膈肌破裂,肝破裂.其中4例为肺裂伤,膈破裂,脾破裂;8例为肺裂伤,膈破裂,胃破裂;同时有肋骨骨折6例.胸腹腔B超提示有积液或腹腔内脏损伤,15例患者腹腔穿刺抽到不凝血.
作者:杨云江;章琳;乐敬;关会生;孙海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unier坏疽的特征是累及会阴及腹壁的坏死性筋膜炎,在男性常累及阴囊及阴茎,在女性常累及外阴,常见的原因是结直肠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它是一种致命性、进行性发展的感染性疾病.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5例Fournier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崔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我院胃肠外科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探讨降低围术期死亡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951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9例围术期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1例手术患者围术期死亡率为2.0 %,主要影响因素是高龄、恶性肿瘤、术前高血压及冠心病以及术后低蛋白血症、呼吸系统衰竭及肾功能不全.并且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术后生存率.结论 强化围术期患者高危因素的积极处理并结合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对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璐;来伟;刘伟燕;伍衡;曾育杰;周军;陈双;褚忠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社会-生物-医学干预模式对大肠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17例,按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分组.干预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社会-生物-医学干预模式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治疗,对两组病例进行生存质量和预后分析.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优于对照组,且该干预模式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之一.结论 社会-生物-医学干预模式有利于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和延迟生存时间,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邹劲林;罗瑞太;麦美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