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的77例老年升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ERAS组(39例,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和对照组(38例,应用传统围手术期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患者出院满意度以及围手术期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ERAS组在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t=5.848、10.758、13.859、5.803,均P<0.01);术后恶心、呕吐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12.8% vs57.9%,x2=17.17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RAS组术后3、5d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质量浓度均较对照组高(P<0.01),患者出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29,P=0.033).结论 ERAS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雪玲;蔡蕾;粟静;刘健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基于风险调整剂量的立体定向放疗技术(SBRT)对结直肠癌单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单转移的患者,患者使用总剂量50~60 Gy/5次(60%等剂量线)、能够覆盖计划靶区的SBRT方案,在此期间未进行联合化疗(新辅助或辅助化疗除外).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情控制情况、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60例患者74个转移病灶纳入研究,包括36例肝脏单转移和24例肺单转移.8例患者为初始治疗,52例患者为复发后使用SBR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7.5(6.5~36.3)个月,第1、2年的局部控制率均为100.0%(95%CI=89.3%~100.0%),总生存率均为78.6%(95% CI=55.4%~91.9%),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7%(95% CI=38.1%~80.8%)和55.4%(95% CI=31.7%~76.1%),无3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风险调整剂量的SBRT技术有望成为结直肠癌单转移患者推荐疗法切除术联合化疗的替代方案,但其有效性还需更多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作者:张飞;石志来;吕传新;周文星;于嘉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贲门癌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河口市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其中近端胃切除(近端组)79例,全胃切除(全胃组)10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远期生存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全胃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高于近端组(t=5.015、3.852,均P<0.01),但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6.2~71.5个月,随访率为88.6%.近端组1、3、5年总生存率为75.3%、28.4%、19.3%;全胃组1、3、5年总生存率为80.0%、46.8%、32.7%.两组之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但两组患者Ⅰ期、Ⅱ期及Ⅲ期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近端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和术后1年胃食管反流问卷(GERD-Q)评分高于全胃组(均P<0.05),但两组吻合口溃疡、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和术后1年营养风险筛查评估表-2002(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较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可以提高远期生存率,降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减轻反流症状.
作者:张汉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食管交界(EGJ)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局部进展期EGJ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患者给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紫杉醇的方案化疗2~4周期,再进行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2~4周期.对照组40例患者直接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紫杉醇的方案辅助化疗4~6周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手术并发症、药物毒性不良反应及无病生存期.结果 治疗组术后T分期及N分期较对照组提前;两组均未出现致死性并发症,治疗组发生率为4.9%(2/41),对照组发生率为22.5%(9/4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7,P=0.021).结论 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进展期EGJ腺癌疗效安全确切,能够降低分期,延迟复发,提高无病生存期,对患者生存有益,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良平;陆斌;瞿彩平;耿兴荣;陈治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EP手术的46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术后疝复发5例(1.09%),发生顽固性疼痛6例(1.30%),腹膜分破22例(4.78%),腹股沟区及阴囊血清肿62例(13.48%).阴囊疝、术中出血量≥5 ml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阴囊疝、出血量<5 ml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954、4.084,P=0.000、0.043).结论 TEP是修补腹股沟疝的良好方法,只要正确找到入路平面,认清解剖标志,仔细止血,妥善固定补片,就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周仕海;郭志刚;陈宏;邓辉洲;雒洪志;冯春在;邓庆炎;余元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诺丁汉预后指数(NP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至2013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采用CDFI检测乳腺癌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强度按照ADLER分为0~3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VD评价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术后病理评估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诺丁汉预后指数(NPI)=病灶大径(cm)×0.2+淋巴结分期(1~3)+组织学分级(1~3).根据NPI评分(<3.4、3.4 ~ 5.4、>5.4)分为三个等级.统计分析CDFI分级和MVD及NPI的相关性.结果 方差分析发现CDFI不同分级之间MVD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97,P<0.001);秩相关检验结果表明CDFI分级和NPI之间存在相关性(r=0.555,P<0.001).随着CDFI逐级升高,MVD数目及NPI值逐渐增加.结论 CDFI与MVD及NPI显著相关,能够初步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
作者:刘洋;王兴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单光子/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SPECT/CT)平面与断层显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疑似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SPECT/CT平面与断层显像,对显像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患者中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48例,未发生肺转移16例.SPECT/CT平面显像诊断40例为肺转移,其中12例为假阳性;24例未发生肺转移,其中20例为假阴性.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52例为肺转移,其中48例为真阳性;12例未发生肺转移,其中4例为假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SPECT/CT断层显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SPECT/CT平面显像(x2=12.63、4.00、11.14、3.92、11.25,P=0.032、0.033、0.024、0.042、0.013).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价值较SPECT/CT平面显像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峰;谢良骏;陈宇导;程木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肿瘤学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49例直肠癌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以及开腹组(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数据、肿瘤病理学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腹腔镜组394例,开腹组555例,两组在临床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预防性肠造口率、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大数少于开腹组,而手术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则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除术中大出血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外,在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其他各并发症发生率上与开腹组相当.(3)两组在肿瘤病理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在术后肿瘤复发情况,3、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TNM分期亚组分析显示远期生存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其近远期临床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作者:黄跃明;张信华;陈剑辉;陈创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者女,48岁,因“发现左臀部可复性肿物6月余”于2015年4月20日入院.近期大便无异常.既往无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无手术史.体格检查: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左侧臀部内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0 cm×10 cm肿块,质硬,边界尚清,活动度良好,推动可还纳至盆腔,无压痛、反跳痛,臀部皮肤无红肿、溃疡,局部无色素沉着(图1).肛门指诊(膝胸位):距肛缘2 cm直肠右侧可扪及外压型质韧肿物,占据肛周1/3周,直肠黏膜光整,指套未染血.盆腔CT检查提示盆底部左缘阴道左后方、直肠左缘可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73 mm×124 mm,边界不清,向下突入左侧肛周间隙,与盆底结构无界.考虑偏恶性肿瘤,建议进一步检查(图2、3).血常规、大便常规(含大便潜血实验)、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均正常.
作者:肖林峰;李文岗;苏昭杰;黄军利;陈福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儿男,3月16天,系39周外院出生,产前36周时发现腹腔积液,出生后腹胀,无呕吐、发热,腹壁皮肤无潮红,出生以来排稀烂便.外院定期复查提示腹水逐渐增多,为进一步诊治于2016年10月9日转至本院.体格检查患儿腹部明显隆起,未见明显肠型,腹壁无潮红,压之患儿无明显不适,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叩诊呈浊音;腹部超声检查(图1)提示腹腔积液声像.立位腹平片(图2A)提示:肠管分布积聚,考虑腹腔积液,建议进一步检查.次日复查腹部超声及上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图2 B-D)均提示腹腔积液声像.3d后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积液穿刺术,术中抽出淡黄色液体,考虑继发性腹腔积液.与患儿家属沟通同意行腹腔镜探查明确病因,术中所见腹腔积液呈弥漫性由胃向下走行至盆腔,大小约15 cm×10 cm,波动感明显(图3A),诊断为广泛大网膜囊肿,行开腹大网膜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大网膜囊肿组织内衬单层扁平上皮,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间皮囊肿(图3B).术后患儿痊愈出院,术后1、3、6个月随访患儿生长发育无异常情况,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黄翠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左半梗阻性结肠癌术中结肠镜检查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以鞍钢集团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左半梗阻性结肠癌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术中肠道灌洗后经灌洗管道行近端结肠镜检查.结果 98例患者术中结肠镜检查并经术中病理学证实5例患者存在同时性多原发灶共7个,其中存在2个癌灶2例;21例发现1 ~ 15枚腺瘤样息肉,手术时间为173 ~ 245 min,术中出血量50 ~ 100 ml,结肠镜检查及治疗时间为10 ~ 30 min,患者术后肛门自主排气时间为4~8d,住院时间11 ~ 28 d,期间出现切口感染9例(9.2%),吻合口漏3例(3.1%),均经保守治愈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生存率100.0%,其中43例复查结肠镜未见局部肿瘤复发及息肉残留,术后1年生存率为94.4%(85/90),2年生存率为80.0%(72/90),3年生存率为75.6%(68/90).结论 术中结肠镜检查只要术前准确评估,合理选择患者,术中严格无菌无瘤操作,术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有价值的.
作者:吴国刚;冷梅;刘兆润;王明辉;李博;刘嘉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6例混合痔患者行PPH手术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近期治疗效果.结果 206例混合痔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施行PPH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5±8)min,术后全部患者脱垂症状消失,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肛门疼痛206例(100.0%)、肛缘皮赘水肿63例(30.6%),尿潴留51例(24.7%),出血67例(32.5%).2例术后2、3d出现大出血经肛门吻合口处探查止血成功,余患者无一例出现感染、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5±2.7)d.术后随访6-8个月,患者均满意手术效果,无复发病例.结论 PPH治疗混合痔短期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短期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二林;樊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创伤应激反应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SHG)在临床上相当常见.SHG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加大创伤后继发感染的概率,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并造成器官功能损害,从而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预后,应予以积极控制.与传统应用胰岛素控制SHG血糖水平相比,胰高血糖素受体阻断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所发生的血糖波动及低血糖的风险更小,本文将重点讨论胰高血糖素受体阻断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SHG的可能陛.
作者:王向文;马玉靖;张昕;苏国宏;王满才;张有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直肠癌是我国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也高居第5位,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发病率仍有上升.由于治疗方法的多样化,直肠癌术前准确的TNM分期对于临床制定佳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尤为关键.经直肠腔内超声(ERUS)是目前公认为术前评估肿瘤分期的一种快速、安全而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方法.ERUS诊断直肠癌浸润深度和术后复发的准确性及敏感度均高于CT,而与MRI相当,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辅助制定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准确性仍较低.近年来发展的超声新技术如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及三维超声有望提高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并减少分期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立达;王伟;谢晓燕;吕明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全球胃癌每年新增95万例,死亡72万例,其中70%来自亚洲,而中国患者就占了将近一半[1-2].腹膜转移复发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所谓腹膜转移,是指胃癌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的癌症转移形式[3-4].将近20%的胃癌患者在术前或术中诊断有腹膜转移,超过50%的T3、T4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程度越高,生存期越短[5].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