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793
  • 国内刊号:11-9148/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ptwkxwx.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2018年6期文献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成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538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538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清肿39例,血清肿的发生率为7.2%,其中Ⅰ/Ⅱ型33例(6.1%),给予观察及中药芒硝外敷处理后痊愈;Ⅲ型5例(1.0%),给予中药芒硝外敷、细针穿刺抽吸等处理后症状好转;Ⅳ型1例(0.2%),经反复抽吸症状未明显改善并伴有补片排斥反应,遂行二次手术取出补片及彻底清除血清肿后痊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疝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和疝囊离断是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χ2=4.165、11.242、3.857、4.802,P=0.031、0.001、0.045、0.029).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围手术期多种措施来防治血清肿的发生.

    作者:严聪;何龙娟;严冰;陈永强;郑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初步探讨VEGF-C对胃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3例以及同期的健康成人志愿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胃癌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血清VEGF-C的蛋白质量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VEGF-C蛋白在血清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113例胃癌患者的血清VEGF-C蛋白质量浓度为(1687.06±305.21)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729.46±182.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P<0.05).淋巴结转移组66例患者的血清VEGF-C质量浓度为(2063.75±313.08)ng/L,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7例的(1208.39±231.9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淋巴结微转移组15例共41枚的VEGF-C质量浓度为(1306.01±265.69)ng/L,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组32例(1183.26±206.54)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不同TNM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VEGF-C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P<0.05).以血清VEGF-C质量浓度1705.60 ng/L为诊断界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和83.0%.结论?血清VEGF-C浓度可作为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清VEGF-C浓度对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和提高术前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有益.血清VEGF-C浓度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不大.

    作者:邓庆炎;陈宏;雒洪志;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miR-34a、ZEB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5-Fu)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miR-34a、ZEB2表达的改变以及生存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观察组在关腹前给予5-Fu植入剂,术后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复发率、免疫功能及miR-34a、ZEB2血清表达情况.结果 (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P=0.401).观察组无病生存时间为(10.26±1.29)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8.92±1.0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6,P<0.01).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78.26%(95%CI=72.13%~84.39%),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95.65%(95%CI=93.91%~9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6,P=0.015).(2)治疗后两组各免疫指标均呈明显下降后升高的趋势(P<0.05),术后2 d时观察组Ig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IgA与CD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血清miR-34a及ZEB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7、1.392,P=0.259、0.138).治疗后7 d时,观察组和对照组miR-34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t=3.975、-3.718,P=0.001、0.005),ZEB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t=6.279、4.183,均P<0.001),但观察组miR-34a及ZEB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t=-2.813、4.118,P=0.029、<0.0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腹腔内植入5-Fu对患者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影响,但对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改善miR-34a低表达,抑制ZEB2高表达.

    作者:李玉强;孙东方;余乐;李恒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改良脾-肺固定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脾-肺固定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随访资料完善的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其中行改良脾-肺固定术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联合应用APBSCT的17例患者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术后3个月时脾-肺之间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时间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ALB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9、2.152,P=0.021、0.037).术后3个月时,对照组中11例无明显侧支循环形成,未形成率为35.48%(11/31),显著高于试验组的5.88%(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1,P=0.024).试验组中1例于术后12个月时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对照组中10例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其中3例于术后3个月内出现,两组再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2,P=0.037).结论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脾-肺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少再出血风险,改善肝脏合成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党晓卫;李林;李路豪;付坤坤;李松;牛光辉;张中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管炎复发的预防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清除结石后,行胆囊切除术对减少胆管炎复发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0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并分为对照组502例(常规ERCP清除胆管结石)和胆囊切除组49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结石情况及胆管炎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复发率及胆管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胆管炎复发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胆管炎复发277例,包括对照组175例(34.9%),胆囊切除组102例(20.5%).胆囊切除组患者的胆管炎复发率及胆管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1、5.035,P=0.034、0.001).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结石数量、结石大直径、胆总管扩张、术后并发症以及是否行胆囊切除术是胆管炎复发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经ERCP清除胆管结石后行胆囊切除术能够显著降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的胆管炎复发率,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焦振东;刘益民;胡羽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全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经肛拖出切除吻合术的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经肛拖出式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前瞻性选择武汉市普仁江岸医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与经肛拖出式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随访情况.结果(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术前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年复发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4、0.519、0.852,均P>0.05).结论 经肛拖出式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减少机体炎性反应,值得推行.

    作者:尹兴锋;江帆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肝外胆管腺瘤30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肝外胆管腺瘤临床资料.结果?30例肝外胆管腺瘤患者中女17例,男13例,年龄(58.2±12.2)岁,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部疼痛、发热及体质量减轻等症状.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随访0.25~100个月,失访7例,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术后感染,3例死于术后复发转移;另外18例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肝外胆管腺瘤属于罕见的肝外胆管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术前诊断困难、易恶变,根治性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后亦有复发可能应定期复查.

    作者:曹意;戴朝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化疗导致闭经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发生化疗诱导闭经(CIA)和卵巢功能恢复(OFR)的情况,探讨不同年龄CIA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诊断并接受化疗、绝经前、有完整月经来潮情况和性激素检测随访数据的患者共123例.按年龄分为≤40岁组(35例)、>40~45岁组(34例)和>45岁组(54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各个年龄组的OFR率.结果 ≤40岁组患者中26例(74.29%)出现CIA,29例(82.86%)患者在2年内OFR;>40~45岁组及>45岁组全部出现CIA(100.00%),2年内分别有17例(50.00%)及3例(5.56%)患者O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42、54.97,均P<0.01).在密切监测卵巢功能的情况下,对19例≥48岁、出现CIA、激素受体阳性高危乳腺癌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使用AI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08岁(48.00~54.25岁),从闭经到使用AI中位时间为9个月(2~21个月),中位随访32个月(8~68个月),无一例出现OFR.结论 对于年龄≤45岁的CIA乳腺癌患者,由于OFR率高,内分泌药物应避免直接选用AI.对于≥51岁的CIA乳腺癌患者观察至少9个月,无OFR可开始使用AI,在使用AI时应定期监测卵巢功能.

    作者:于亮;叶润仪;贺菲;孙诗瑶;林颖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处理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出现胆管损伤后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滦总医院2003年3月至2017年3月LC术中出现胆管损伤的18例临床资料,包括针孔样胆管损伤5例,损伤小于胆管直径1/2者5例,损伤超过胆总管直径1/2者3例,胆管完全横断损伤、无组织损伤3例,胆总管完全横断、左肝管横断、右肝管部分横断损伤1例,胆总管横断损伤1例,伴组织缺损超过2 cm损伤1例.结果?18例胆管损伤中仅1例Ⅵ型行胆肠Roux-Y吻合;Ⅰ-Ⅴ型通过简单修补或断端吻合,T管支撑、充分引流,维持了正常的胆管生理结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93年,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获得痊愈.结论?LC中及时发现胆管损伤、恰当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维持胆道通畅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作者:刘希宁;李英俊;张瑞波;康建忠;李晶;王万超;曹立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胆囊结石并胆囊颈部黄色肉芽肿误诊为胆囊癌一例

    患者女,55岁,胆囊结石2年,平日无明显临床症状,未给予特殊治疗,近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断性疼痛,并向右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腹泻.精神、食欲可,两便正常,体质量未见明显减轻.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功能无异常,皮肤、巩膜未见黄疸.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0 U/L,γ-谷氨酰转移酶248 U/L,总胆红素30.2μ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癌胚抗原轻微升高,其余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声相,胆囊颈部回声异常.MRI示:1.胆囊颈部占位,混杂密度影,胆囊颈管癌可能;2.胆总管管壁增厚,考虑胆囊癌侵犯;3.胆囊结石.术前初步考虑胆囊结石、胆囊颈管癌(图1, 2).拟行剖腹探查备胆囊癌根治术.

    作者:侯勇;李克志;王永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门静脉压力无创测定应给予重视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综合征,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难治性腹水、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因此门静脉压力的测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早对于门静脉压力的评估,是在进行腹部手术时通过测定肠系膜上静脉的压力来实现的,但是该法仅适用于术中,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此多种门静脉压力测定方法应运而生.目前公认评估PHT的金标准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其测量方法是:将气囊导管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入送至右心房、下腔静脉后插至肝静脉测量肝静脉游离压,再深入至肝静脉终末端测量肝静脉楔压,两者的差值便是HVPG.HVPG的正常范围在1~5 mmHg (1 mmHg=0.133 kPa),6~9 mmHg时提示亚临床PHT,≥10 mmHg则为显著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因其是有创检查以及费用等原因,国内并未广泛开展.如今门静脉压力逐渐显示出临床价值,开展研究去寻找一种经济、方便、无创的能够代替HVPG的方法很有必要.

    作者:宋珂达;姜洪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经窦道取石技术治疗高龄复杂胆结石的现状与进展

    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结石易残留易复发、胆系凶险感染等困难仍然是治疗胆结石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经窦道取石技术不断发展,为胆结石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建立窦道,为高龄、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保胆取石提供了安全有效治疗手段.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建立窦道,有助于治疗弥漫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系化脓性感染;经T管窦道、胆囊管导管窦道、U管窦道以及经皮下盲襻穿刺建立窦道,是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或再生结石的重要措施.

    作者:尚培中;李晓武;柳勇;张伟;任爱玲;王金;王铁山;张金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进展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多数患者因不能自行排解而需手术清除结石,解除梗阻症状,并且控制其复发,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术、L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经内镜拟行留置鼻胆管(ENBD),其中以ERCP+LC与LCBDE+LC应用广泛.外科医师应熟知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疗效,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结石大小和数量、胆总管的解剖因素、经济条件,理性地选择治疗方式,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毛旭南;张培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OP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linical Trials、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8年2期)、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等,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OPLC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2月.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共5232例LC患者.OPLC组在住院费用[SMD=-2.28,95%CI(-3.33,-1.23),P<0.0001]、并发症[OR=0.64,95%CI(0.44,0.93),P=0.02]、中转开腹率[OR=0.31,95%CI(0.15,0.67),P=0.003]、术前等待时间[SMD=-2.50,95%CI(-4.15,-0.86),P=0.003]方面均优于住院腹腔镜胆囊切除(IPLC)组,而健康教育满意度[OR=0.27,95%CI(0.12,0.65),P=0.003]存在劣势,两组总体满意度[OR=1.20,95%CI(0.84,1.71),P=0.33]、再入院率[OR=0.54,95%CI(0.20,1.50),P=0.24]、手术时间[SMD=-0.22,95%CI(-0.52,0.08),P=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住院手术比较,OPLC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的发生率,且并不增加患者的再入院率及手术时间,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本分析因原始资料所限可能存在偏倚,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作者:李龙;焦作义;罗长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广州地区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2017年多重耐药情况分析与应对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多重耐药现状,分析发生多重耐药的原因,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7年目标监测多重耐药菌的例数及其构成比,分析多重耐药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年龄分布,寻找出现多重耐药的原因.结果?2017年普通外科共发生434例多重耐药,目标监测多重耐药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占73.50%,且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比例较高.病种分布中阑尾炎患者约占61.52%(267/434),且以急性阑尾炎患者为主(125例,46.82%).年龄集中分布于青、中年患者,65岁以下的患者占88.02%(382/434).403例(92.86%)为非外伤性疾病,91例(20.97%)存在合并症,307例(70.74%)未更改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结论 普通外科多重耐药渐趋明显,其中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高于全院甚至全国的耐药率,且多重耐药患者的病种和年龄分布异常,其原因可能与医疗机构以及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变异有关,同时不排除为本地区畜牧养殖业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作者:郭胜蓝;陈浩;罗崇彬;曹天生;王快;罗柠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