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针对出入境人员中检测出的性传播疾病感染者表现出的心理反应,探索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方法]对感染者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性传播疾病感染者的心理特征可归纳为:否认和压抑、畏惧、羞耻、疑病、悲观绝望、愤怒报复等心理反应.[结论]在出入境人员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对于其病情的发展以及是否造成进一步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吴慧萍;李华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传染病检出后处理工作的操作规程.[方法]当1名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士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后,随即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注销签证、监护离境、卫生处理等一系列处理措施.[结果]将这1例输入性病例顺利监护出境.[结论]认真做好传染病检出后的处理工作,才能有效地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保护人体健康.
作者:古莉冰;谢聪贤;梁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加强对在内地从业的境外人员的艾滋病监测工作.[方法]对入境的境外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验.[结果]于2001年2月21日从入境台胞中检出1名HIV感染者,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的传播途径有2条:(1)通过血液传播,且病程已久;(2)通过性接触传播,病程较短.该患者曾有过输血史、献血史,可能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传染源.[结论]对经常出入国境的高危人群,应探索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以避免因漏检而造成危险传染源的输入.
作者:殷竹君;谢金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HIV感染输入性病例进行有效控制.[方法]对2001年从清远口岸入境的外国人进行HIV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HIV感染者2例,均为HIV-1抗体阳性.经流行病学调查,2例均有不洁性交史,其中1人曾有手术史,传播途径可能为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结论]应高度关注来自境外艾滋病高发地区的人员,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工作.
作者:周虹;王毅;余东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来往港澳地区的船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和态度,为今后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抽样方法对增城口岸来往港澳地区的船员进行艾滋病知识、信念、态度及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了解甚少,对艾滋病过度恐慌,并且希望增加了解艾滋病有关知识.[结论]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
作者:吴烽;何耀明;邵丹;曹福才;付远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莆田口岸出入境人员进行HIV感染监测.[结果]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3月,从出国海员中检出2例HIV感染者.经流行病学调查,2者均为境外感染,境内检出;1名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另1名传播途径不明.[结论]对来自艾滋病高发区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人员应加强艾滋病监控.对HIV感染者应做好后续管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以减少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作者:李亚伦;邹自杰;姜荣富;连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掌握厦门口岸出入境人员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情况,以便更好地防止乙型肝炎在厦门口岸传播.[方法]2000年对6014名出入境人员进行了HBsAg和ALT的血清学检验.[结果]6014名出入境人员中检出HBsAg阳性者691例,检出率为11.49%;ALT异常者309例,检出率为5.14%.从性别分布来看,HBsAg阳性者中,男性占85.09%,女性占14.91%;ALT异常者中男性占88.35%,女性占11.65%.从年龄分布来看,HBsAg阳性和ALT异常者中20~40岁年龄段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78.58%、73.47%.从地区分布来看,HBsAg阳性和ALT异常者均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从出国目的来看,劳务人员和交通员工所占比例大.[结论]出入境人群应做为肝病监测的重点人群.
作者:张毅;杨清双;叶鹏;汪晓丹;罗家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掌握江门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梅毒血清学、流行病学角度对2000年7~12月江门口岸3866名出入境人员中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检出梅毒感染者22例,检出率为5.69‰.感染者以青壮年、已婚、农村地区、低文化程度、男性为主;感染者均有嫖娼史;以境内感染为主;多数感染者为隐性感染,有症状者的诊疗不规范.[结论]应对重点人群加强性健康、性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推广使用避孕套,并规范性病诊疗市场,充分进行干预和监测,完善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雷达;邓红樱;黄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境外来华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1999年和2000年前来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接受入境健康体检的14 796名境外来华人员的HBsAg感染情况.[结果](1)1999和2000年2年境外来华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38%,其中男性6.09%,女性为5.38%,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华裔的感染率(8.43%)明显高于非华裔(1.65%);(3)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台湾地区人员的感染率(11.4%)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华裔人群特别是台湾地区居民的乙肝病毒感染人数占了境外来华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总数的绝大多数,因此在控制乙型肝炎的国际间传播中应将之作为重点监控人群.
作者:吴嘉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开展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1998年3月~1999年2月对钦州口岸的病媒昆虫、啮齿动物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发现鼠类2目2科3属4种,年平均鼠密度4.36%,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蚊类为1目1科2亚科3属4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蝇类3科5属6种,市蝇为优势种;蜚蠊1目1科2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结论]钦州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应定期开展口岸媒介生物种群调查,及时掌握本口岸媒介生物的种群变化,为开展灭鼠除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宁成政;覃杨光;刘星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掌握绥芬河口岸鼠类的本底情况,为控制检疫传染病和人鼠共患疾病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1999年6月~2000年6月对绥芬河口岸的鼠类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282只,隶属1目3科7属8种;鼠类种群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年平均鼠密度为15.67%;5~9月是鼠类活动的高峰期;3个不同的生境中,野外捕获的鼠类多,占捕获鼠类总数的90.43%.[结论]为控制鼠传播疾病的发生,应根据绥芬河口岸鼠类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灭鼠工作,保护人体健康.
作者:王军勇;牟柏宇;呼满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面对国际间发生传入性感染病例日趋增多的形势,研究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传入性感染管理与控制的对策.[方法]对2000年度国际间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综合和分析.[结果]2000年度3种检疫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某些地区的发生和流行十分猖獗,共涉及到57个国家;国际间传入性感染的发生也日趋严重,2000年部分国家发生脑膜炎输入性病例共计64例;国际传染病疫情的基本特征是病种多、病死率高.范围广,多呈爆发流行;传入性感染可分为爆发、流行、传播、加剧4型;传入方式有多种途径.[结论]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对国际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制定适应传染病流行病学发展趋势和国际贸易规则的管理体系,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保护人体健康.
作者:何宇平;李平;王桂江;章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国门的敞开,进口食品将大量涌进,随之而来的是进口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加强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及后续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因此从加速进口食品的法律、法规及制定标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进口食品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制定检验检疫实验室规划,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加强对流通领域进口食品的后续管理等4个方面,对如何加强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林红;范朝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蒙古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及流行趋势和防治概况.[方法]收集历年鼠疫流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已查明蒙古国现有旱獭、布氏田鼠、沙土鼠3种类型疫源地,分布于16个省市内,与中国交界的有5处疫源地.人间鼠疫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主要是捕猎旱獭而引起的.[结论]蒙古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中亚地区鼠疫疫源地的主要部分,对此蒙古国对鼠疫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鼠疫监测系统,每年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在鼠疫研究及控制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作者:王东胜;安格日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卫生部艾滋病参比中心推荐的检测HIV抗体初筛的首选方法.由于ELISA法敏感度高,往往受人为因素、环境因素、试剂因素及仪器等因素的一些改变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作者:杨美来;谢仕明;曾海华;袁敏玲;黎群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有机食品是一种有营养、安全的食品,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发展有机食品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无污染、纯天然的健康食品,而且能改善环境,促进国内外贸易市场的开拓.目前,国际上对我国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在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同时,加强有机食品的监督管理,建立相应标准体系及其管理程序,是当务之急.
作者:吴斌;赵昕;牛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进口食品涌入我国,特别是在中秋佳节期间各种进口月饼也在逐年增加,给国人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新品味,新享受,但同时也给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需做进一步探讨和制定相应措施.
作者:罗炬华;李益太;黄伟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选择灵敏度高,用样量少,分析速度快的技术方法,检测痕量元素铅.[方法]采用微波消化的技术,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进口西洋参中的铅元素.[结果]铅的线性范围为0~100μg/L,检出限为2.80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92%.[结论]采用微波消化-石墨炉吸收法测定铅含量,比常规方法灵敏度高,用量少,分析速度快,更安全可靠.
作者:朱加叶;乙小娟;丁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出口蔬菜甲胺磷残留量检测标准和方法上如何符合美国FDA要求.[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用高纯氮气吹扫提高浓缩倍数,对蔬菜甲胺磷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甲胺磷测定低限达到0.01mg/kg,符合美国FDA要求.[结论]检验检疫系统在标准的收集、掌喔上应符合国际标准,加快国家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作者:洪蔚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世界各地均有01群霍乱弧菌埃尔托(ELTOR)生物型引起的霍乱病例报告.该生物型霍乱弧菌造成了自1961年开始的霍乱第7次世界大流行.一年来,全球有56个国家向WHO正式报告霍乱病例共137 071例,其中4908例死亡.在所有报告的病例中,病死率约为3.6%.
作者:黄胜;姚若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它起病急、发病快、病死率高,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炭疽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样,病原菌抵抗力强,因此,炭疽不仅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时有爆发,而且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流行.为掌握炭疽的流行趋势,将1990~2001年全球炭疽流行概况加以综述.
作者:吴建峰;张家祝;严国祥;张明江;陆永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2001年10月4日美国报告第1例由邮寄含炭疽杆菌信件而导致的炭疽至今,美国已经发生了多例个案,3人死于肺炭疽.此事件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密切监测国际有关疫情的动态,严防炭疽从口岸进入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出入境口岸炭疽紧急监测和控制预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刘建忠;孙福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炭疽杆菌实验室检验按欧共体危险等级分类属于3类病原体(相当于WHO等级的2类).在对该菌进行检验时,如果操作不当,极易造成个人感染.为保护检验人员的安全,从实验室的设置要求,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实验室检验程序等方面,对炭疽杆菌实验室检验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介绍,以供检验检疫人员参考.
作者:张清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需氧芽胞孢杆菌属(Bacillus)包括200多种芽孢菌,其中可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和蜡状杆菌(Bacillus waxy).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
作者:朱万孚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