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境卫生检疫
  • 主办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际刊号:1004-9770
  • 国内刊号:11-3254/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进步奖(00)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2年3期文献
  • 梅毒感染高危人群的血清学诊断结果分析

    [目的]为防止梅毒高危人群因血清学诊断失误发生漏诊.[方法]从1996~2000年对58例有确切性乱史的梅毒患者配偶(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诊断.在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进行初筛实验而结果呈阴性时,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进行确认试验(TPPA).[结果] 有4例梅毒患者配偶的血清检测结果为:RPR阴性、TPPA阳性.经流行病学调查均排除有梅毒既往史.[结论]对梅毒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时,应同时采用RPR、TPPA试验,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避免以单一的RPR初筛结果阴性排除梅毒感染而造成漏诊.

    作者:林楚炎;王立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从边贸人员中检出首例HIV感染者的报告

    [目的]了解艾滋病在广西边贸经商人员中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1年9月10日在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中发现的1例HIV感染者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用免疫层析法进行初筛试验和采用蛋白印迹法进行确认试验,结果HIV-1抗体均为阳性.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其夫进行血清学检测,确认其夫也为HIV感染者.[结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将在艾滋病高发边境地区从事边贸经商人员做为艾滋病的重点监测人群,加强对该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蓝壮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从图们江水中分离出2株不凝集弧菌的报告

    [目的)对国境口岸水域进行霍乱监测,防止传染病的传入.[方法]从图们江沿线6个监测点采集水样15份进行增菌培养;选择可疑菌落进行分离培养,糖发酵、霍乱弧菌血清凝集试验和生化反应试验.[结果]检出弗尼斯弧菌1株,辛辛那提弧菌2株.[结论] 图们江水体有弧菌污染,有适合霍乱弧菌存在和繁殖的条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对霍乱弧菌和不凝集弧菌的监测工作.

    作者:张云七;周立忠;金东光;蔡聪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伊犁口岸1997~2001年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伊犁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情况.[方法]建立HIV初筛实验室,对1997~2001年8月经伊犁口岸出入境的人员实施HIV感染情况监测.[结果] 共监测出入境人员18378人次,检出HIV感染者26例,感染率为1.42‰.在检出的26例感染者中,男性占96.15%,女性占3.85%;从年龄分布来看,20~30岁年龄组人员所占比例高,为88.46%;从职业分布来看,个体商贩占92.31%,居第1位;感染者中有20例为伊宁市人,占总例数的76.92%,感染者全部为少数民族.[结论]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静脉吸毒人员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家庭中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HIV感染情况的监测,防止艾滋病的传入传出.

    作者:丁宝;吴祥瑞;李惠杰;赛铁尔汗;巴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目的]掌握出国人员这1特殊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情况,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方法]对到喀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出国前健康体检者作艾滋病监测,对检出的2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层析法进行初筛,发现2个样本HIV抗体阳性;采用蛋白印迹法进行确认试验,结果HIV-1抗体阳性.[结论]全社会应共同参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工作,预防艾滋病重在宣传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监测力度,配合地方防疫部门做好HIV感染者的管理工作,加大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力度.

    作者:刘文平;刘兴良;阿里木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福建省2000年出国劳务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福建省各口岸出国劳务人员的疾病谱,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方法]对2000年14218名出国劳务人员的传染病监测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4218名出国人员中检出各种传染病病例1629名,总检出率为11.46%.其中HIV感染1例;梅毒50例;淋病2例;肺结核22例;乙型肝炎9例;HBsAg携带者1545例.据不完全统计,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约1200例,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异常、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脂肪肝、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内胆管结石、胆石症、胆囊炎、肾囊肿、肾结石等.[结论]HBsAg阳性和性病是影响福建各口岸出国劳务人员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另外,缺乏统一的传染病操作规程和部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人员不足,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等问题,都对传染病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亟待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加以解决.

    作者:郑尚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青岛港巩固无鼠害港长期鼠情监测情况

    [目的]巩固“无鼠害港”的创建成果,保持鼠患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上.[方法] 采用毒饵盒、毒饵屋,夹夜法、粉迹法,长年坚持鼠情监测和灭鼠工作;结合港口的扩建改建工程,抓好环境治理,创造生态灭鼠条件;不断提高“无鼠害港”巩固工作的水平.[结果]通过1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青岛港鼠密度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无鼠害标准以下,并通过采用标本兼治的办法,使巩因“无鼠害港”成果的工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结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与港口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就能够开创口岸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张俊杰;曲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塘口岸鼠类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的调查

    [目的]掌握新塘港鼠类的本底情况.[方法]从2000年8月~2001年7月采用ELTON夹日法,对新塘口岸鼠类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鼠类分2科2属5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和食虫目之臭鼩鼱.其中以褐家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年平均密度(含臭鼩鼱)为2.56%,高峰期为3~9月,以6月份为高(4.31%).[结论]应重视在鼠类活动的高峰期加强鼠类的防制,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何耀明;吴烽;曹福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连海港口岸蚤类初步调查报告

    [目的]掌握大连海港口岸鼠体携带蚤类情况,为防治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蚤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鼠笼捕捉活鼠,将捕到的活鼠用药物杀死后,拣集鼠体上的蚤类并进行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染蚤率.[结果]共捕获鼠类490只,其中褐家鼠274只,小家鼠216只;染蚤鼠117只,均为褐家鼠,总染蚤率为42.7%;共拣集蚤类623匹,分为5种.优势种为具带病蚤,占蚤类种群构成的46.39%;其次为印鼠客蚤,占25.36%;不同的季节,各种蚤类的蚤指数不同,以4月份具带病蚤蚤指数高,为4.35.[结论]在进行蚤类调查时,应同时进行蚤指数和鼠体染蚤率的调查,2者互有对照和参考价值.

    作者:苑勇业;孙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首次从朝鲜进口的废旧船舶中发现活黄胸鼠

    [目的]对从朝鲜进口废旧船舶中发现的活鼠进行种类鉴定,分析产生的原因.[方法]根据捕捉鼠类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根据其测量结果和外观形态分析确定为雌性黄胸鼠.[结论]在泰州进口废旧船舶中发现活鼠尚属首例,充分说明加强废旧船舶的检疫查验,全程实施卫生监督,防止啮齿动物、传染病的传入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建国;朱平;冯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出入境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测

    [目的]掌握艾滋病在国内外的流行趋势,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快速传播.[方法] 对艾滋病在吸毒、性病、劳务人员、交通员工等高危人群中的流行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高达3610万人,比10年前联合国有关专家预期的数字高出50%以上.在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仍以性接触和血液传播为主;而在我国,截止到2001年底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0736例,其中经静注毒品感染艾滋病的占68.0%;经性途径感染人数占7.2%,国家艾滋病监测哨的监测结果显示,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在逐年增多.1997年~2000年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在出入境人员中就检出HIV感染者700例,劳务人员和交通员工中艾滋病的感染率在迅速增长.[结论]应在口岸建立艾滋病高危人群监测点对性病患者、吸毒者、娱乐场所的服务小姐、劳务人员、交通员工进行重点监测,这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国华;陈琳;傅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国际航行船舶检验检疫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利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国际航行船舶检验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方法] 以Delphi5为开发平台,以Windows9x/NT为运行环境;采用InterBase建立数据库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并与因特网相联接实现远程数据交换.[结果]该系统可完成船舶入出境检疫,卫生检查,鼠患检查,远程报检,报检单、证书、发票的打印,数据的录入,计费、统计,查询等业务工作.[结论]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成功,极大的方便了企业,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又使国际航行船舶的检验检疫管理实现了科学化.

    作者:茹平海;林纲;马卫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对入世挑战 强化疫情观念 大力加强卫生检疫工作

    [目的]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研究我国卫生检疫工作对策.[方法]研究卫生检疫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卫生检疫的新模式.[结果]卫生检疫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卫生检疫观念和监管模式,按照“前期监管”、“后续管理”的新思路延伸卫生检疫的地点和范围,用新的观念和模式促进卫生检疫工作的不断发展.[结论]应从强化疫情观念,做好应急控制,严格把好国门,改进业务管理等方面大力加强卫生检疫工作.

    作者:刘九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利用因特网获取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资源

    [目的]充分利用因特网获取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资源.[方法]结合工作实践,对在因特网上获取检验检疫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技巧,相关网站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可获取出入境检验检疫有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规范方面信息;通过瑞士通用公证行网站可获取国际认证、商品检验方面的信息;通过中国标准服务网、世界标准服务网,获取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信息;通过食品法典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食品法典专家委员会的网站,可获取有关食品方面的法规、标准;通过化学网站可获取有关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方面的信息;通过重庆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获取有关科技期刊记载的学术信息等等.[结论]只有及时地获取新科技信息与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才能更好地为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服务.

    作者:何松;刘国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ISO/IEC 17025在建立HIV抗体初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规范的HIV抗体初筛实验室 [方法]对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应用《测试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 17025)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结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使实验室的工作从布局和设施、安全措施、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质量保证、样品采集与管理、检测记录与结果、不合格测试的预防和控制、评审文件管理各个方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结论]在实验室中推广和使用质量管理体系,是规范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室质量的关键.

    作者:方学松;林楚炎;肖亮剑;张健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生物学实验中的生物危害

    [目的]保护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对国内外生物危害的分级方法进行了综述;对在微生物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进行探讨.[结果]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性,将其分为4个等级,我国对生物危害级别的划分基本上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原则相一致.微生物实验中生物危害的根源为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属、形态、抗原等特性以及接触范围、数量及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人畜共患病的传染、动物感染实验中的不慎造成病原体的播散、实验过程中的创伤,以及由于动物饲养设施或管理不善造成外界病原体的侵入而引起的实验感染.[结论]保证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不仅在仪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确保万无一失,而且要使实验人员明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全面掌握预防生物危害的知识,自觉遵守有关的规定,以避免生物危害的发生.

    作者:吴建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结核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目的]保护结核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方法] 从实验室设计、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使用、工作人员的要求、样品的采集,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对结核病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新建实验室的选址应远离公共场所;好使用二级生物安全柜,并安装在远离门窗、行走区的地方;结核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以确定是否感染过结核菌;好在户外阳光下采集痰样,以避免对实验人员造成危害;对用过的污染物可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后高压灭菌、焚烧、深埋等处理方法.[结论] 只要认真地做好结核病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就能有效地保护实验室人员的身体健康.

    作者:王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蚊虫研究进展

    [目的] 防止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方法]对我国已研究发现的某些传染病与其传播蚊媒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对目前蚊类防制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在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淋巴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淡色库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蚊媒防治的方法有:环境防制、化学防制、生物防制,目前已可以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媒介疾病的流行病学、昆虫学.[结论]只有掌握了媒病媒介的生物特性,才能为蚊类的防制打下坚定的基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人类对蚊媒疾病的监测和预防的能力.

    作者:邵柏;黄佳礼;张岳林;梁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对1例输入型霍乱病例的调查报告

    [目的]防止霍乱从国外传人国内.[方法]对2001年5月31日从缅甸入境的1名霍乱染疫嫌疑人进行追踪调查,并对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肛拭子等采样做霍乱弧菌培养.[结果]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小川型霍乱弧菌感染.[结论]为控制霍乱从国外传入,在入境口岸加强检疫查验工作十分重要,出入境检验检疫人员应充分利用《入境旅客检验检疫申明卡》的作用,对传染病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

    作者:阎静;钟和平;王福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菌落总数培养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讨GB/T8538-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菌落总数的培养时间.[方法]对菌落总数培养时间按24h、48h、72h的变化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菌落总数培养时间应定为48h较为合适.[结论]48h培养后计数接近矿泉水中菌落总数的真实数量.

    作者:于兵;李国军;周洪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酶标方法检测食品中O157大肠杆菌

    [目的]O_(157)大肠杆菌是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针对进出口食品卫生监测的需要,研究1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在特异性的O_(157)大肠杆菌单克隆抗体上(1gM型),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后通过反应的颜色来判断阴、阳性结果.[结果]本方法检出率高,每克样品中有5个细菌即可检出,48h即可报告结果.[结论]酶标方法检测食品中O_(157)大肠杆菌快速、准确检测周期短,既可提高检出率,又可节省检测时间.

    作者:王刚;秦诚;卢行安;曹际娟;马惠蕊;唐守亭;邱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盐渍水产品红变原因的调查

    [目的]对盐渍水产品被污染引起红变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工厂生产线加工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嗜盐性微生物的跟踪检测.[结果]在工艺流程中5个加工环节,均有被嗜盐微生物污染的可能,其中3个被确定为关键控制点.检测结果确定:红变原因是被极嗜盐菌污染.[结论]极嗜盐菌对人不致病,但被污染导致盐渍食品的表层变为桃红色,并伴随着分解和腐败变质.

    作者:齐震玉;吴斌;秦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接种黄热病疫苗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分析

    2001年6月,免疫接种顾问委员会会议通报了接种源自17D的黄热病疫苗后,引起发热、黄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7例病例的情况.作为应对措施,免疫接种顾问委员会成立了1个专门工作小组,重新回顾了这些病例的情况,据此评估了接种黄热病疫苗后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并修订了1990版的《黄热病苗接种指南》中相应的内容.本报告是上述病例情况的摘要,并描述了为降低免疫接种风……

    作者:黄坚辉;范英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卫生检疫监管司司长宋明昌在全国卫生检疫监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全国卫生检疫监管工作会议,经过3天紧张的工作,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在总局党组的领导下,在总局有关厅、司、认监委、直属单位的支持和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会议议程.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的情况和需要强调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 促进卫生检疫监管工作更快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葛志荣在全国卫生检疫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全国卫生检疫监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去年12月在南海召开的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卫生检疫监管工作的经验;部署入世后进一步加强卫生检疫监管应对措施;部署今年卫生检疫监管“三查”活动和夏秋季开展“严把四关”工作;动员从事卫生检疫监管工作的干部职工加快卫生检疫监管基础建设,提高工作质量,以与时俱进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