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境卫生检疫
  • 主办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际刊号:1004-9770
  • 国内刊号:11-3254/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进步奖(00)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4年4期文献
  • 丹东口岸国境外环境水体中检出O139群霍乱弧菌

    [目的] 对丹东口岸中朝界河(鸭绿江)水体进行霍乱监测,从而了解丹东口岸国境外环境水体被霍乱弧菌污染情况.[方法] 对可疑菌落作霍乱O1群、O139群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对凝集菌落和PCR扩增阳性的菌落作进一步的生化试验.[结果] 终鉴定出1株O139霍乱弧菌.[结论] 鸭绿江水体已被O139霍乱弧菌污染,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江水的监测和进口水产品的检验工作.

    作者:于兵;麻丽丹;李劲革;曹际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张家港口岸境内外旅行者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张家港口岸2001~2003年共4092名境内外旅行者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传染性疾病253例,传染病检出率为6.18%.疾病构成为:HBsAg阳性91.30%;病毒性肝炎1.98%;活动性肺结核1.19%;梅毒5.14%;HIV抗体阳性0.40%.[结论]加强境内外旅行者传染病监测工作,制定有效防制对策,对控制国际旅行者传染病传播非常重要.

    作者:杜卫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龙口口岸出入境人员及饮食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出入境人员和口岸饮食从业人员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为国境口岸进行卫生检疫和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出入境人员和口岸饮食从业人员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入境人员和口岸饮食从业人员3166人,检出HBsAg阳性者72例,阳性率为2.27%,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87%,女性为5.07%,女性高于男性;各类人员中HBsAg阳性率有显著差异,远洋船员阳性率为3.54%,出国劳务人员为2.53%,口岸饮食从业人员为2.49%,外籍人员为0.88%,出国公务人员为0.54%.[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龙口口岸出入境人员及饮食从业人员中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重点加强对远洋船员、出国劳务人员和口岸饮食从业人员的乙型肝炎监测和传染病宣传咨询工作.

    作者:李国华;赵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阿拉山口口岸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控对策

    [目的] 探索1种有效的国境口岸传染病疫情监控预警机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动态和发展趋势,控制其传入传出和流行.[方法] 自2001年以来,阿拉山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本口岸建立了12个传染病监测点,制订了各种传染病报告要求和诊断标准,并进行了人员培训.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发现疫病疫情.[结果] 3年发现各种传染病18种683例,年平均总发病率15.88‰.其中2001年发现15种275例,发病率21.15‰;7种呼吸道传染病43例,年平均发病率1.00‰.[结论] 在口岸建立传染病监测点,首次反映了口岸地区近年来各种传染病在不同季节、性别、职业、年龄、人群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这是对各种传染病疫情监控设置的除检疫查验第1道防线外的第2道防线,为今后开展疫病疫情监控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尹小平;朱敏杰;汪福英;李文勇;李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人间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 调查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5和H92种亚型禽流感病毒血清抗体水平,以了解上述2种禽类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以往隐性感染情况,为防治人间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珠海口岸出入境健康体检人员血清508份,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H5和H9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出入境人员中H9亚型抗体阳性率为9.65%,同时发现有1份血清H5抗体阳性,H5抗体阳性率为0.20%.[结论] H9亚型在出入境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出入境健康人员中H5亚型抗体的存在也应值得注意.

    作者:马洪波;叶立青;谭华;林继灿;孙虹;涂承宁;黄惠媚;闫文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伊犁地区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伊犁地区出入境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为科学地做好出入境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2003年伊犁地区出入境人群艾滋病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997~2003年在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HIV感染者52例,其中女性占9.60%(5/52);男性占90.40%(47/52),男性感染者显著高于女性.52例HIV感染者均为中国籍公民,平均年龄28.9岁,大的46岁,小的21岁,年龄在21~39岁年龄段的占88.46%(46/52).52例HIV感染者中,维吾尔族占88.5%(42/52);哈萨克族占7.69%(4/52);回族占1.92%(1/52);东乡族占1.92%(1/52).52例HIV感染者中,有单纯性静脉注射毒品史的占61.54%(32/52);单纯性性乱史的占5.77%(3/52);静脉注射毒品合并性乱史的9例,占总感染数的17.31%(9/52),有输血史的占3.85%(2/52).52例感染者中已婚者占36.54%(19/52).[结论] 伊犁地区出入境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较高;感染方式是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必须重视在出入境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实施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杨屹;刘传江;刘雪娟;吴祥瑞;孟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湖南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与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湖南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艾滋病与梅毒流行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方法] 1999~2003年对到湖南国际旅行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出入境人员29577人实施了HIV抗体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对检出的感染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检出HIV感染者5例,总检出率0.17‰;梅毒感染者28例,总检出率0.95‰.感染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之间.梅毒与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梅毒的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艾滋病、梅毒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应加强性传播疾病监测预警工作,探索卫生检疫监管新模式,及时发现病例,防止疫情播散.

    作者:孙菲;胡辅助;刘华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赴美移民人群高血压相关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赴美移民人群中高血压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按<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手册>中的方法及标准进行研究.分析高血压与年龄、性别、肥胖、心、肾、眼底损害的关系.[结果] 本次调查的457例高血压病人中男性202人,女性255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级别构成比没有变化.1级、2级高血压组内,心脑损害、眼底级别、肾功能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构成比没有变化;而在3级高血压组,心脑损害、眼底级别、肾功能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构成比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89,P<0.005).同年龄组相比,各级高血压之间的心脑损害、眼底级别、肾功能损伤差异没有显著性,随着年龄增长,1、2、3级高血压之间的合并症的构成比没有差别,级没有增加的趋势或减少趋势.BMI<25组,高血压级别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其它组别,年龄与高血压级别的构成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更加重视高血压病的正规及有效的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并发症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终达到治疗目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邢莉;陈建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肺结核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2002年7月~2003年6月,在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发现的184例肺结核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肺结核的发病率为366/10万,男性的发病率为357/10万,女性为420/10万,女性2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为1205/10万;184例肺结核病人中,男性占84.78%,女性占15.22%,男女性别比为5.6:1;在肺结核病人中以中国香港地区人员所占比例高;从职业上分,肺结核病人以香港地区司机为主.[结论]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肺结核监测的重点人群为:①年轻且体质较弱的女性;②50岁以上出入境人员;③香港司机;④台湾同胞.

    作者:初月;张树平;李莹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艘入境外轮上采获输入性活蠓的报告

    [目的] 了解入境船舶携带活的输入性蠓类的情况.[方法] 于检疫锚地在入境外轮生活区采集活蠓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在来自巴西的外轮上采获1只雄性活蠓,经鉴定暂定为圆蓬铗蠓Forcipomyia (Lepidohelea) Palliscuta Tokunaga,1959.[结论] 结果再次充分证明了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自国外携带输入蠓类的事实和风险性.

    作者: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虞以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螳丽蝇--广州黄埔口岸截获的1种检疫性昆虫

    2003~2004年2月,广州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先后3次从澳大利亚进口废纸的集装箱中截获我国无分布记录的螳丽蝇.该蝇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洲及塔斯马尼亚、新喀里多尼亚及澳大利亚南部.该蝇是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重要的绵羊蛆症蝇.该蝇也会引起其它禽畜和人类的创伤性蝇蛆症.为防止该蝇通过进口集装箱传入我国,将该蝇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供口岸检疫人员及昆虫学研究人员鉴别之用.

    作者:贾凤龙;梁铬球;林厚炳;于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幽暗丽蝇--我国口岸首次发现的1种丽蝇

    2003年5月9日,广州黄埔口岸检疫人员从新西兰进口的废纸中首次发现幽暗丽蝇.该蝇早发现于澳大利亚,后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新西兰,是危害澳大利亚、新西兰家畜的重要有害生物之一.为防止该蝇传入我国,对人体健康和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将该蝇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供检疫人员及昆虫学研究人员鉴别之用.

    作者:贾凤龙;梁铬球;林厚炳;于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福州港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调查分析

    [目的] 掌握福州港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习性、孳生习性和危险程度,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1~2003年的7~9月之间,每月在福州港居民、单位内外的不同环境和容器采集伊蚊幼虫,计算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检查伊蚊幼虫孳生阳性率.[结果] 福州港尚未发现埃及伊蚊的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福州港的优势蚊种.白纹伊蚊房屋指数7.18%,容器指数5.04%,布雷图指数10.78.[结论] 福州港白纹伊蚊的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可能引起登革热甚至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应制定有效措施,降低白纹伊蚊密度.

    作者:陈佳木;段东平;高思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出入境集装箱检验检疫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目的] 加强出入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管理工作.[方法] 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出入境集装箱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问题有:①工作开展不平衡;②管理工作的深度不够;③可操作性的工作措施不到位;④放射性监测工作不到位;⑤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不明确.[结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强化管理,把出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温少优;蔡建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流式细胞仪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目的] 提高传染病的控制水平.[方法] 对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这一细胞信息检测技术在微生物病原体的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等细胞分析水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探讨.[结果] FCM是一种在医学基础、临床及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细胞分析技术,近年来随着FCM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已应用于一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细胞功能改变等方面的研究. [结论] FCM对于一些传染病的预测、发生、发展、预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随着检测方法与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尝试与应用,FCM在对传染病的研究中更具有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孙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青岛港国际航行客轮微小气候卫生质量调查

    [目的] 为制定<国际航行客轮微小气候监测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对往返于青岛港与日本、韩国之间的4艘国际航行客轮的微小气候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 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噪声、风速、照度6项指标的合格率为100%;二氧化碳的合格率为91.7%;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5.6%.[结论] 建议制定<国际航行客轮微小气候监测标准>时,各项卫生学监测指标的参考值可定为:风速<0.3m/s,夏季>0.15m/s;CO2咖啡厅、酒吧间、餐厅≤1500ppm,船员、旅客住舱<1000ppm;CO≤4ppm;相对温度40%~65%;噪声≤65db(A);照度>100LX;细菌总数≤40个/皿(沉降法).

    作者:苗魁;林元;冯林;赵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候机楼不同场所环境质量研究

    [目的] 探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航站楼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 根据航站楼的功能和自然分隔分为4个区,选择10个研究指标,连续4个季度对航站楼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国内候机厅各项监测指标超标构成比高于其它场所;国内候机厅CO、CO2明显高于其它场所,指廊甲醛偏高.[结论] 国内候机厅环境质量差于其它场所,应加大新风量,指廊可能存在低剂量甲醛释放源.

    作者:钱吉生;吴棣华;漆少廷;陈瑞;刁越红;孙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汕头口岸天然环境本底辐射调查报告

    [目的] 掌握汕头口岸天然环境的本底辐射情况,为在口岸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口岸地区选择5个监测地点,每个监测地点选择5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重复测量5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际测量值并对不同高度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天然环境γ射线剂量当量率为0.21μSv/h,其 95%置信区间为(0.19,0.23)μSv/h;β本底辐射为0.48Bq/cm2,其95%置信区间为(0.34,0.62) Bq/cm2;α本底辐射未能测出.对离地面不同高度(分别为0.1m、1.0m和2.0m)测得的γ射线剂量当量率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本次调查,为实施出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邮包快件等的口岸现场放射性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参照依据.

    作者:吴毓南;林禧;蔡英才;林盛才;彭东军;王少斌;李灿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汕头口岸进出口天然石材产品放射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汕头口岸进出口天然石材产品放射性监测结果的分析,掌握常见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第一手资料,便于加强检验检疫监管工作,防止放射性有害物质的传入传出,保护人体健康.[方法] 应用放射性监测仪对进出口天然石材产品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加以分析.[结果] 进口花岗岩、大理石和出口石材的γ射线剂量当量率实测平均值分别为0.32μSv/h、0.19μSv/h、0.34μSv/h.[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对进出口天然石材产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检验检疫机构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进出口天然石材产品的监管工作.

    作者:吴毓南;吴隆德;蔡英才;林盛才;彭东军;王少斌;李灿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例HIV感染者的外籍性伴侣的追踪调查

    [目的] 对HIV感染者的性伴侣进行追踪调查,防止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方法] 2003年9月16日,长春市卫生防疫站在献血员中发现1名女性HIV感染者.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接到通报后,随即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得知其有1名男性外籍性伴侣后,在长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配合下,对这名外籍男子进行了传染病监测体检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经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检,这名外籍男子被确诊为HIV-1抗体阳性和右肺肺炎.[结论] 对于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居留人员、打工人员,应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和入境管理工作,防止非法居留人员将传染病传入国内,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

    作者:冯华;杨怀宁;邹红;王慧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进口啤酒花浸膏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

    [目的] 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对进口啤酒花浸膏进行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以评价啤酒花浸膏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组成的1组试验检测受试物的致突变性,使用传统致畸试验检测受试物的致畸性.[结果] 啤酒花浸膏对NIH小鼠(SPF级)的经口LD50为0.681g/kg.bw,95%可信限0.584~1.08g/kg.bw,急性毒性分级属低毒级物质.在1.6~1000μg/皿剂量范围内,在加和不加S9的情况下,受试物不诱导Ames试验菌株产生碱基对置换和移码突变.在85.0~340.0mg/kg.bw剂量范围内,不引起NIH雄性小鼠精子畸形发生率的增加(χ2=3.8,P<0.05).当啤酒花浸膏的剂量达到170.0mg/kg.bw时,能引起NIH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增加(χ2=19.5,P<0.005),有剂量-反应关系(=1.17×10-5x+3.14×10-3,γ=0.9728).小鼠致畸试验表明,在170.0mg/kg.bw剂量下,能够引起胎鼠皮下淤血,未发现其它外观畸形,在(42.5~170.0)mg/kg.bw剂量范围内,各剂量组胎鼠均未见骨骼畸形.[结论] 应加强对进口啤酒花浸膏的监管,严格控制使用量,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李书香;王岚;刘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介绍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于2004年7月1日~16日在泰国曼谷举行.大会分为科学、社会、领导3项议程.科学议程分为5项内容:基础科学、临床研究和治疗、流行病学和预防、社会和经济问题、政策与规划.大会组织了许多活动,以体现全面参与的主题.大会呼吁各国政府积极寻求各种方法,使所有人获得所需要的艾滋病预防和治疗.

    作者:刘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国际卫生条例》修改的主要进展

    现行的<国际卫生条例>是经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讨论通过的.由于交通运输、国际贸易、科学技术以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该条例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目前与将来传染病的威胁,1995年第4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修改<国际卫生条例>的决议.历经10年的修改,新的<国际卫生条例>草案初稿已形成,它由核心文本及10个附件组成.新的条例与旧条例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变革,对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将产生重大影响.为使检验检疫人员掌握修改动态,将<国际卫生条例>修改的主要进展情况综述.

    作者:张明江;陆永昌;张家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论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对国家义务的设定

    按照<国际卫生条例>的修订计划,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将在2005年提交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于2006年元月1日起实施.2004年1月,条例修订小组向成员国公布了<国际卫生条例>的工作组报告,要求各成员国认真研究并提出修订反馈意见.笔者通过对该工作组报告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卫生条例>修订各进展报告的学习和研究,强烈的认识到新<国际卫生条例>全面强化了国家在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国际间关注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国际义务.这些国际义务的设定将直接影响到成员国目前所采取的、以及今后应采取的各项口岸卫生检疫措施,笔者对此作一论述.

    作者:何宇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