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黑龙江口岸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12个边境口岸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从传染源方面看,中俄两国均有传染源存在,且发病率较高;从传播途径来看,黑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是黑线姬鼠,经火车、汽车、船舶传入境内;从预防方面看,国家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但公众认知程度不高,对此病的防治带来一定困难.[结论] 各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卫生监督,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出入境交通工具的鼠媒控制工作.
作者:杨丽炜;王玉娟;单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制备方法.[方法] 用抗-HIV抗体阴性的血清倍比稀释抗-HIV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稀释度血清,计算S/0D值.依据所需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强弱来确定某一稀释度为配制稀释度,按配制稀释度的年需求量来配制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结果] 采用倍比稀释法可获得均匀、无菌、稳定的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结论] 倍比稀释法是制备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1种方便、快捷、可靠的方法.
作者:杨屹;刘雪娟;孟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陕西地区出入境人员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以确定重点监测人群,为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陕西地区2002~2003年出入境人员的HC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年共检测出入境人员11 919人次,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者36人,抗-HCV阳性率0.30%.检测结果显示:入境外籍人员HCV感染率明显高于国内出境人员;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组间HCV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从职业分布情况来看,劳务人员的HCV感染率较高. [结论] 应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和来陕外籍人员HCV检测.加强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宣传,进行行为干预,减少一般人群高危行为的发生,降低HCV感染率.
作者:魏智荣;张经华;孔旭刚;王小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北京入境人员中HIV-1型感染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12份确认为HIV-1型感染者的全血,分离单核细胞(PNMC),提取前病毒DNA,通过套式PCR扩增得到12份样品的结果,并对其env C2-V3区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得到的样品分别属于HIV-1型的A、B、C亚型和重组AE型流行株.[结论] 北京口岸入境人员中HIV-1型毒株的感染情况比较复杂.提示应加强对入境人员的HIV-1的检测,防止其它亚型的HIV-1型毒株传入我国.
作者:邢辉;王钰;张绍福;邵一鸣;朱红;郭辉;梁浩;周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补充验证试验在一般人群抗-HCV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重组免疫印迹实验(RIBA)对血清抗-HIV酶联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抗-HCV确认,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 RNA.[结果] 2002~2003年福州市部分人群血清抗-HCV酶联检测的阳性率为0.59%,低于贵州出入境人群和部分地区无偿献血员的抗-HCV检出率,而与长沙和南京地区无偿献血员的检出率相近.抗-HCV酶联检测阳性者经RIBA确认,仅1例阳性,6例为阴性,另有5例结果为不确定.5例不确定者的血清经RT-PCR检测HCV RN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RIBA和RT-PCF作为抗-HCV酶联检测的补充试验有助于抗-HCV检测结果的确认和解释,可在抗-HCV中推广应用.
作者:蔡怡珊;黄金宝;欧阳钦芬;郑大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的中韩航线国际带工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NGU)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这一人群的NGU的发病现状、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往返中韩航线的278名国际带工进行NGU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对数据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带工NGU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为8.27%;从事带工职业的时间是NGU的危险因素(OR=1.220,95%CI=1.013~1.468):此外,带工的性别(OR=2.608,95%CI=1.043~6.521)、国籍(OR=0.215,95%CI=0.072~0.642)与感染NGU密切相关;特点为女性NGU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中国籍带工高于韩国籍带工.[结论] 国际带工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从事带工这一职业是感染性病的危险因素;对国际带工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防止性病、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红兵;张军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对4种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试剂的质量进行比较,以寻求敏感性、特异性高的初筛检测试剂.[方法] 用双抗原夹心法、间接酶联法(ELISA)及快速层析法试剂,分别对30份抗-HIV抗体阳性血清及640份境内外不同人群血清进行平行检测.检测数据运用敏感性、特异性、δ值和Log C.O.I.等统计学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4种试剂检测阳性一致率为100%;检测阴性血清国产酶联试剂及快速层析法试剂出现0.2%~0.6%的假阳性率.采用δ值和Log C.O.I.指标对检测试剂在不同人群血清HIV抗体的筛检效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双抗原夹心法显示阴性的样本,国产酶联试剂的(Log C.O.I.χ±3SD)值不是负值而是正值.[结论] 国产酶联试剂在检测阴性样本时,容易出现假阳性.
作者:何幼康;周健青;吕梅;颜小军;汪晓春;俞林鑫;李君芳;方德贵;李献华;王燕;牟同奖;马小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方法.[方法] 对22例白塞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在16~40岁的占72.2%,以男性多见.首发部位为口腔,占病例总数的68.2%.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95.5%;生殖器损害占81.8%;皮肤损害为72.7%;针刺反应阳性为77.3%;眼损害占36.4%;关节损害占50%;心血管损害为18.2%,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的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结论] 因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特征,在临床及卫生检疫工作中,白塞病的外阴溃疡常须与性传播疾病相鉴别.
作者:陈建东;邢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龙岩市高危人群HIV感染现状、传播和途径,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和防治提供科学信息.[方法] 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和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在7 862名高危人群的HIV血清监测中发现1例HIV感染者.538名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者中,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结论] 检出的1例HIV感染者为输入性病例.监测研究表明龙岩市艾滋病的流行仍处于低感染阶段.对出入境人员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其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水平.随着出入境人员逐年增加,对短期入境者的HIV监测不容忽视;同时应加强对献血人员、吸毒人员、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的HIV监测工作,防止在高危人群中发现HIV流行.
作者:廖寿恒;李华明;傅玉英;陈前进;王炳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及时的收集口岸疫情信息,建立快速有效的疫情监控管理系统.[方法] 利用易表XP数据库软件设计与实现口岸疫情管理系统.[结果] 该系统反应及时,交流顺畅,解决了传统疫情信息保存和上报工作中的问题,实现了口岸疫情管理的现代化、电子化、规范化.[结论] 该系统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提高了疫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但仍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黄晓莉;钱吉生;徐兴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针对病毒性新发传染病改进国境卫生检疫工作.[方法] 对病毒性新发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卫生检疫工作实践,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结果] 目前我国陆续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近20种.对人类威胁大的6种病毒为:埃博拉、拉沙、马尔堡、西尼罗、登革和马秋波病毒.病毒性新发传染病危害大,传播途径广,应针对其传播途径改进口岸卫生检疫措施,阻止疾病从口岸传入.[结论] 面对新发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的可能传入,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必须改进现有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领导重视,建立疫情的信息化管理,加强检疫监督和口岸健康促进,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
作者:吴海磊;钱吉生;徐兴大;黄立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入境动物运输船舶携带输入性有害生物的情况,为控制其输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锚地对入境船舶所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采集、分类鉴定,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其所携带的有害生物计有蝇类、蠓类、寄蝇科蝇类、蜂类、蜘蛛类、瓢虫类、甲壳类、黏虫类等8类节肢动物.输入性蝇类密度达270只/人工小时,分属3科15属18种,大头金蝇、灰地种蝇、厩螫蝇3种蝇类为本次调查的优势蝇种.其中发现的大量输入性厩螫蝇吸血媒介昆虫意义重大.[结论] 提示入境运输船舶携带输入性有害生物的情况非常严重,自国外传入的风险性特别大,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
作者:聂维忠;李德昕;李俊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黄骅港口岸蝇类的本底情况,为开展蝇类防制和口岸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03年4月~2004年3月采用笼诱法对黄骅港蝇类的种群组成、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蝇类10 382只,年平均密度为86.52只/笼*日,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8种,其中以丝光绿蝇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3.43%;其次为大头金蝇和棕尾别麻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3.63%和18.71%,蝇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型,以6月为高,达到322.60只/笼*日,9月为第2高峰,蝇密度为141.9%只/笼*日.[结论] 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黄骅港蝇类的本底情况,对今后做好蝇类防制和口岸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张德恒;黄克迈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进一步掌握北仑口岸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感染情况以及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判断口岸鼠类传播HFRS的危险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2年7月起历时1年,以2号鼠夹(夹日法)和鼠笼捕捉鼠类,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分别进行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抗体检测,以圆形分布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岸鼠类总带毒率为5.07%,褐家鼠的带毒率为10.20%;臭闙为9.38%.鼠血清HFRS抗体阳性率为13.51%,褐家鼠高,为50.00%.北仑口岸鼠间HFRS在春、秋季各有1个感染高峰.[结论] 北仑口岸鼠类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风险存在,应根据鼠类感染率和种群构成的变化规律,及时进行防治.
作者:赵瑞;裘炯良;夏德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对长途旅行中旅客所发生的旅途精神病学的病因进行讨论.[方法] 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有关理论及研究实验的结果,对旅途精神病的诱因、发病条件、症状和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旅途精神病的发生与外界应激产生的强度和旅行者对应激的承受能力有关.旅客所处空间的舒适度、乘车时间长短和车厢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乘客心理状态的主要指标.应激的承受能力则与个体的刺激屏障有关.[结论] 建议改善乘载环境,减少长途旅行中对旅客产生的应激.旅行者应该具有旅行卫生保健的意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顺利安全地完成旅程.
作者:黄永欣;李华;邢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口腔是人体黏膜广泛暴露的部位,各种常见性传播疾病在口腔黏膜上都会有明显的典型表征.艾滋病的口腔表现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关键症状和重要指征之一.了解性传播性疾病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现,对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各种性传播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就各种常见性传播疾病在口腔中的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作者:张琳;叶巍;邹毓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天气状况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航站楼环境质量的影响规律,为更好保护旅客和现场工作人员健康及进一步开展候机楼卫生监督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6个指标,通过1年内航站楼环境质量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天气情况,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质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阴天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明显高于晴天;晴天甲醛高于阴天;雾天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明显高于雨天,3个指标随雾、小雨、中雨变化而呈逐渐降低趋势,小雨天甲醛浓度高.[结论] 阴天环境质量可能差于晴天,雾天差于雨天.
作者:漆少廷;吴棣华;陈瑞;卢艳;刁越红;张大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湖南口岸和出境集装箱备案报检、检疫查验及装载货物携带病媒及其它有害生物因子情况,探讨对进出境集装箱的检疫查验卫生除害处理监管模式.[方法] 对2003年1~12月经湖南各口岸出入境的集装箱卫生检疫查验,病媒及其它有害因子截获和卫生除害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进出境集装箱报检率52.3%,其中进境报检率69.2%;出境报检率31.0%.现场检疫查验率8.7%,其中进境箱查验率9.9%;出境箱查验率4.9%.从387个入境标箱查出病媒等有害生物因子78批123起,种类有蝇类、蚊类、螨类、蜱类、蠓类、蜚蠊、蜘蛛、虱类、蛇类、鼠类、瓢虫、果蝇、线虫以及泥土、生活垃圾等,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瑞典、德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结论] 集装箱携带病媒等有害生物因子传入国内,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作为国门卫士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紧紧依靠强大的法律武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出入境集装箱的检疫查验和卫生除害处理,采以行这有效措施严防病媒及其它有害生物因子通过入境集装箱传入国内,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安全、快速发展,保护广大民众身体健康.
作者:钟和平;王福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控制微生物对水源污染,保障输水车为飞机输送的水卫生安全.[方法] 根据<良好操作规范>(GMP)的要求制定了输水车输水及保持卫生操作规程;根据HACCP的原理,提出了以微生物指标为目的,在消毒环节上确立控制点的输水车输水卫生质量控制体系.[结果] 既减少输水车及输水被微生物污染,又防止盲目消毒带来的不良后果.[结论] 实践证明,飞机输水车卫生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保证输水车为飞机输送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作者:李静;张毅;刘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在检疫现场救治急症患者的方法.[方法] 对1名频繁呕吐、腹泻伴昏睡的外籍船长,经临床医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霍乱和食物中毒的可能,考虑心脑血管疾患、美尼尔氏综合征,送当地医院诊治.[结果] 病人在当地医院住院,后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脑供血不足,治疗3d,病情好转.[结论]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大,来港船舶的不断增多,此类急症病例会经常发生.这就要求卫生检疫医师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提高对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在救治外籍患者时还必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完成卫生检疫工作.
作者:梁坚;魏达;郭子禧;赵丕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系统内实验室梅毒检测方法,提高检出率.[方法] 采用血浆反应素凝集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对1对配偶血样进行梅毒初筛和确认试验.[结果] 初筛试验,女方阳性,男方阴性;确认试验二者均为阳性.[结论] 经过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的梅毒患者梅毒初筛试验可见假阴性结果,但仍具有传染性,若不采取安全措施,其性伴为感染梅毒的高危人群.
作者:申忠泽;田洋;郑仁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自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系统(VIDAS)检测冻肉中沙门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使用VIDAS法和常规细菌培养法平行检测各种冻肉样品中沙门菌,以常规细菌培养法作参照,对VIDAS技术进行评价.[结果] 155份样品中VIDAS检出沙门菌阳性10例,阴性145例;常规细菌培养法检测出VIDAS法阳性样本中的9例呈阳性,其余146例皆为阴性.VIDAS法用于冻肉沙门菌检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9%.[结论] VIDAS法检测冻肉中沙门菌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于进出口冻肉的检测,可大大缩短检验时间,加快通关速度.
作者:陈思强;钟伟强;曾镇兴;孙素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 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卫生,防止致病微生物传入我国.[方法] 对2004年4月中旬从孟加拉国进口的1批冻虾仁采用多种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同时检出大肠埃希菌O26、C1群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各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严防带有致病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进入我国,导致食品安全危害和食品加工环境的污染.
作者:陈宗辉;王斌;陈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第十一届国际传染病会议于2004年3月5~7日在墨西哥坎康举行.大会进行了7个主题发言;36个专业论坛和28个张贴式专题报告,共有与传染病有关的研究报告近900篇.为使检验检疫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外新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免疫学、基因学、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研究成果,将部分资料编译为文摘,供同行参考.
作者:吕志平;卢文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