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病毒携带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情况的分析,为有效控制传染病高危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年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85名受检者中HBsAg阳性率为8.12%,其中,中国籍人员阳性率为9.17%,明显高于外籍人员(2.64%),两者之间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35,P<0.05).HBsAg阳性者ALT异常率为10.04%,HBsAg阴性者ALT异常率为3.07,两者间异常率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0.92,P<0.05).[结论] 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中HBsAg阳性且ALT异常者的控制,可减少乙型肝炎通过频繁的国际交往而传播的机会,有效的保障出入境人员的健康.
作者:翟敏;卢培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为更好地做好吉林省霍乱预防控制工作,将吉林省霍乱流行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完善吉林省霍乱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吉林省疫情资料汇编和吉林省卫生防疫站站志等资料,采用Epi-info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吉林省从1980~1999年共有霍乱报告病例558例,死亡8例;发病高年份1994年发病364例,发病率为1.45/10万,死亡6例,死亡率0.02/10万.从1994年开始发生本土霍乱报告病例以来,到1999年连续6年有霍乱爆发流行;地区分布以县为单位,1994年发病数高的县(市、区)是四平市的梨树县,发病312例;1995年发病数高的县(市、区)是四平市的铁西区,发病140例;1996年发病数高的县(市、区)是白山市的八道江区,发病10例.时间分布:从6~11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6~9月;人群分布:年龄以25~30岁年龄组多132例,占病例总数的23.7%,年龄大为75岁,小为5岁.菌型分布:1984年病例的噬菌体-生物分型为稻叶1d型,1994~1999年病例的噬菌体-生物分型都是小川1b型.[结论] 吉林省历年霍乱的流行没有明显规律,但基本上与我国第3次流行高峰相吻合.
作者:黎伟明;徐长喜;张未寒;白翠华;李梅;王丽娜;姚来顺;宋绪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监测在职职工的疾病指征,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方法] 采用临床检查、医技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在1304名体检者中,检出各种疾病患者和指标异常者共计1198名,总检出率为91.87%,其中男性占51.84%,女性占40.03%.检出的各种异常体征主要是脂肪肝、甘油三脂升高、胆固醇升高、乳腺增生、高尿酸血症等.[结论] 在职职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坚持定期的健康体检十分必要.
作者:赵笑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主要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对SARS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在控制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市2003年4月21日~6月1日SARS每日发病人数与滞后0~5d的单个污染物和多污染物联合的GEE模型.[结果] 大气污染物对SARS发病以二氧化硫(S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影响为主,前者主要是滞后第1~3d效应(P<0.05),后者以滞后第4d效应(P<0.05)为主.日均浓度每增加0.1mg/m3,SO2滞后第1~3d效应引起SARS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均大于1;PM10滞后第4d效应引起SARS发病相对危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大于1.[结论] 大气污染物中的SO2和PM10污染的加重促进SARS的发病.
作者:吴海磊;钱吉生;徐兴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顺德口岸出入境人员疾病的流行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年顺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出入境人员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45名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传染性疾病168例,检出率为13.49%;非传染性疾病116例,检出率为9.32%.[结论] HBsAg阳性是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主要健康问题;同时应加强交通员及入境人员的性病监测.
作者:刘文彪;匡维华;张玉华;尹伟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适用于口岸快速通关放行要求的传染病病原体和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法(GICA)对HIV抗体、HBsAg、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该方法可在15min内检测出上述病原体和标志物,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可满足部分出入境人员快速通关放行的要求,但在使用时还必须注意9个方面的问题.[结论] GICA快速检测方法仅供出入境传染病监测体检初筛检测使用,终的确诊应由检疫医师综合各检测指标、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后作出.
作者:杨志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北仑口岸的蝇类本底,为口岸蝇类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03年4月~2004年3月,采用蝇笼诱捕法,对北仑口岸的蝇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蝇类10020只,分5科12属16种,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巨尾阿丽蝇和棕尾别麻蝇;蝇密度随季节消长,平均密度为41.75只/笼;在4、10月份出现2个高峰期;不同生境的蝇密度也各不相同.[结论] 此次调查填补了北仑口岸医学媒介资料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蝇类媒介传染病监测提供了依据;搞好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的关键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媒介生物随季节消长的特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
作者:李骏;夏德峰;赵瑞;蔡高宏;张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海运业的蓬勃发展,媒介生物以国际航行船舶、集装箱、货物等为载体侵入我国,对我国人民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为了保障我国的卫生安全和经济安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履行即将实施的新<国际卫生条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媒介生物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框架包括4部分:媒介生物信息模块、国际航行船舶媒介生物监测模块、媒介生物风险评估模块和国际航行船舶媒介生物风险预测管理模块.实现这一系统,我们必须: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长期坚持媒介生物监测工作、开发应用计算机软件、加大财力投入和培养人才.
作者:毕玉国;许庆华;章秀玲;谭绪良;关淳;王奉新;孟东平;刘振江;刘云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防止植物性有害生物红火蚊随国际航行船舶传入我国,保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及农牧业生产安全.[方法] 对红火蚊的生态学特征,传播途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检疫对策.[结果] 红火蚊起源于南美洲,目前已传入北美洲、大洋洲、亚洲.有证据表明,红火蚊可通过交通工具而远距离传播.红火蚊对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都会造成危害.[结论] 为防止红火蚊的入侵,我国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对船舶、货物、垫舱木料的检疫监管,并采取必要的防控对策.
作者:谢庚发;赖学文;陈卫军;许振国;刘国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佛山口岸近年鼠类变化情况,为指导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捕法,对佛山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和携带病媒昆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505只,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等 ),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臭鼩鼱,),以臭鼩鼱为各生境优势种,占鼠类种群构成的61.98%,其次为褐家鼠占19.60%.年平均鼠密度3.88%,全年鼠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和12月,分别为5.45%和6.58%.鼠染革螨率为25.74%,染蚤率为28.31%;革螨指数0.26,蚤指数为0.28.[结论] 佛山口岸鼠密度高于1%的无鼠害标准,要降低鼠密度除合理用药灭鼠外,还应加强口岸综合治理.
作者:卢林;李庆方;何振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适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国境口岸鼠情监测方法.[方法] 依据鼠类生态习性,对捕鼠器监测鼠情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以单位面积捕鼠器数量为参数建立关系式,对现行的夹日法进行分析;对比鼠夹与新型捕鼠器粘鼠板的优缺点及性能,用粘鼠板替代鼠夹来监测鼠情.[结果] 现行的夹日法不具备行政执法可操作性,也不适合口岸的鼠情监测.应按标准密度方法布放捕鼠器来监测鼠情,并分析得到对应于当前夹日法的标准鼠夹密度值和口岸卫生判定指标的粘鼠板法的判定数.[结论] 应制定以标准密度方法布放捕鼠器的监测方法,并采用粘鼠板,以实现卫生行政执法的可操作性.
作者:张北鹰;魏龙江;郝雨来;王宏权;李洪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于2003年实施ISO9001:2000国际标准,并在当年年底通过认证.通过对中心实施ISO9000标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对ISO9000国际标准对保健中心的适用性和其在规范保健中心业务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初月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的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国际间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日益提高的商品质量与安全卫生的要求,中国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都面临更高层次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检验检疫系统内应定期举办提高检验检疫一线工作人员英语阅读与会话能力的培训,在培训中可探索运用目前英语教学领域广泛认可和普及的交际教学法,以有效的提高学员英语运用能力.
作者:程燕;惠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依据国内外有关法规、标准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管理要求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提出了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生物安全实验室需要进一步依法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依法进行设立、分级、使用、管理,为我国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科研工作者熟悉、了解、正确使用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周波;潘学昌;凌宗帅;贾进喜;于立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防止因国际航行船舶压舱水中携带有害生物,而造成对我国的环境、疾病、生物入侵的危害.[方法] 按照海水水质标准3类海水标准(GB3097-1997)规定的项目,对10艘国际航行船舶的压舱水水质进行检测.[结果] 石油类和悬浮物分别超出国家综合排放标准16.9倍和1.15倍.按照4类海水标准,各项检测指标均超标.[结论] 加强对国际航行船舶压舱水的控制和有效管理势在必行.
作者:张宝森;杨益民;谢天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针对旅行者罹患疟疾的危险因素进行疟疾预防.[方法] 根据国内外疟疾流行状况及旅行者疟疾发病水平,分析旅行者疟疾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旅行保健医生应全面评估旅行者罹患疟疾的危险度,确定旅行者预防服药配方,并劝告旅行者遵医嘱,旅行者还应采取防蚊措施.[结论] 旅行者到世界各地旅行,如果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疟疾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作者:刘翌;崔宝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对出入境邮寄物加强现场的检验检疫监管和风险分析,以防止由于邮寄物携带的违禁物品而引起各种疫情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方法] 对2003年5月~2004年4月从汕头邮政中心局出入境的所有邮寄物进行了现场的检疫查验和监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出入境邮寄物来源和输往的国家或地区广泛、品种复杂,特别是入境违禁物品种类繁多,疫情复杂,截获量、检出率均以特殊物品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 由于出入境违禁物品存在着传播人类和动植物疫情疫病的风险,因此检验检疫部门必须努力做好出入境邮寄物现场的检疫监管和危险分析,切实有效地履行职责,保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安全.
作者:詹大江;吴隆德;蔡翁义;史粤钦;王少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51年6月,为执行<国际卫生条例>,日本制定了<检疫法>,并于1952年正式开始实施.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已经变化万千.针对传染病的多样性与变化,到2004年,日本对<检疫法>已进行了10次修订.其将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马尔堡病毒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天花等列入检疫传染病名录,检疫所对这些病实施诊察,诊断或监测;将西尼罗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日本脑炎、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作为准检疫传染病,检疫所须对可能携带有这些病的病原体的鼠类、蚊子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对输入性较多的疟疾、登革热,检疫所也须实施诊察,检查等措施.日本根据国际传染病谱的变化,不断修订<检疫法>,以保护国民健康的作法值得借鉴.
作者:马洪波;赵清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