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境卫生检疫
  • 主办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际刊号:1004-9770
  • 国内刊号:11-3254/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进步奖(00)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6年5期文献
  • 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中HBsAg、抗-HCV、抗-HIV的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的免疫层析快速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份健康体检血清标本同时用快速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ELISA相比,502份血清标本中HBsAg金标法有2份假阴性,5份假阳性,灵敏度为99.6%,特异度为99.0%,准确度为98.6%;抗-HCV金标法无假阴性,有9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2%,准确度为98.2%;抗-HIV硒标法有2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准确度为99.6%.[结论]金标法检测HBsAg灵敏度和特异度稍低于ELISA,有漏检和误检现象,而抗-HCV、抗-HIV快速法与ELISA比较灵敏度相当,而特异度稍低,因此,都要结合ELISA结果才可出具终检测报告,抗-HIV的检测任何一种方法出现阳性时都要进行确认试验.

    作者:李华;谭终意;徐宪莉;张琳;史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温州口岸8例输入性恶性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通过对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温州口岸恶性疟疾流行现状及特点,为口岸恶性疟疾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前来就诊的疟疾疑似病人和不明原因发热者采用血液涂片法查找疟原虫.[结果]温州口岸2005年1~7月共发现8例疟疾患者,均为国内人员国外感染,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血液涂片均查到恶性疟原虫;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在国外期间均有蚊虫叮咬史;3例为初发病例,5例为复发病例(均为非洲地区返回人员);8例患者就诊时体温均超过38℃,并出现畏寒、发热、大汗等典型的疟疾临床症状,5例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症状,患者均无并发症状出现.[结论]现今,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疫情越来越严重.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口岸检疫查验、疾病监测、卫生处理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对出入境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根据疫情进行咨询服务,对前往高危地区的人群提出警示,防止传染病从国外传入我国境内;加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

    作者:李君芳;林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的假阳性和解决方法

    [目的]避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假阳性报告的发生.[方法]对ELISA法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而金标法为阴性的69份血液标本,用ELISA法和Abbott免疫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3系5项免疫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LISA法检测HBsAg的假阳性率为1.19%,而用同样方法复检后,其假阳性率降至0.06%.[结论]ELISA法检测HBsAg的假阳性大多可通过用同样方法复检并结合乙型肝炎3系的其他免疫指标发现并给予纠正,对少数复检结果仍难以确定者,可用Abbott免疫发光法检测乙肝3系5项免疫指标给予确认.

    作者:杨寿旺;李睿;黄建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员70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流行的现状和传播途径,以便提出防治建议.[方法]对2002~2005年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中发现的70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口岸地区HIV流行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传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同时通过吸毒途径传播的危害不容忽视.[结论]必须加强对口岸高危人群和吸毒人群的HIV监测与健康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措施研究,加强对HIV流行的综合防治能力,防止艾滋病在出入境人员中传播,保护人体健康.

    作者:古丽努尔;竺剑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CV与HBV重叠感染者CMSC及IIPC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补体介导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对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IPC)2种新功能低下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以PO和抗-PO制备免疫复合物(IC),加人补体(血清)使其裂解,或同时加PO、抗-PO及血清抑制IC的形成,并测定上清中PO的光密度(OD),确定CMSG及IIPC功能;同时用免疫散射浊度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lC检出阳性率为42.1%~80.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OD值为0.614±0.106,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IIPC后上清中OD值为0.512±0.071,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补体C3、C4在患者组除急性肝炎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存在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HCV与HBV重叠感染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作者:郭素珍;常永超;范会兴;王建军;崔全有;段东杰;司雅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IV-1 gp41基因片段亚型多样性研究

    [目的]应用HIV-1 env gp41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出入境HIV感染者HIV-1亚型多样性研究.[方法]采用套式逆转录PCR方法对env gp41和gp120(C2-V3区)进行基因扩增、测序、亚型对比分析,以及应用威斯康星GCG公司软件进行系统树分析和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HIV-Blast软件进行序列的亚型鉴定.[结果]对22份样本的gp41和gp120(C2-V3区)的基因亚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p41和gp120(C2-V3区)在亚型上具有一致性.对65例来自中国、非洲、欧洲、美洲和东南亚的出入境HIV-1阳性者进行gp41扩增基因亚型分析,发现有A、B、C、D、F1、G亚型和重组亚型AC、01_AE、02-AG、07_BC、08_BC、06_cpx、18 cpx共计13种亚型,其中重组株占33.8%(22/65).中国籍出入境感染者包括了A、B、C、D、F1、G亚型和重组亚型01_AE、02_AG、07_BC、08_BC在内的10种亚型,其中重组株占25%(7/28).[结论]用gp41替代gp120(C2-V3区)进行HIV-1亚型分析较为理想.出入境人群中HIV感染者感染的HIV毒株几乎包括了全球流行的所有亚型,多种国内少见的亚型已经通过国际旅行者传入国内.

    作者:刘翌;杨成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排除检查诊断法在传染病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迅速确诊传染病病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传染病通过口岸进一步扩散.[方法]将排查技术应用到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中.[结果]对口岸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可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排查,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排查传染病;可通过实验室进行排查性检验而确诊传染病.[结论]排除检查诊断法在传染病诊断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迅速初步判断是否患有传染病,缩小可疑传染病的范围,减少检查、检验项目,大大缩短传染病的确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及早治疗,传染病得到及早控制.

    作者:黎满全;陈小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京冀蠓类初步名表及毛蠓1新种(双翅目:蠓科)

    [目的]发布京冀地区蠔类本底调查情况,为<环渤海湾输入性医学媒介(蠓类)调查研究>提供科学对照依据.[方法]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查询列出了京冀地区蠓类种群组成,并对2005年在秦皇岛北戴河捕获的1新种蠓类进行了描述.[结果]京冀地区蠓类初步名表,9属36种及毛蠓1新种.[结论]加强媒介昆虫的本底调查研究,是科学制定虫媒防治预案、疫情预测和有效控制及预警外来有害媒介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俊成;李德昕;聂维忠;王海军;虞以新;严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连口岸杀灭黑家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大连口岸地区消灭黑家鼠,防止家鼠鼠疫在口岸的传播.[方法]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连续3年对灭鼠后的口岸地区的鼠密度、种群构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年共布捕鼠器216000个,捕鼠总数为1 123只,年平均鼠密度为5.20%,2001~2003年鼠密度呈下降趋势.经过3年的灭鼠工作,鼠密度下降到0.58%,低于国家标准1%.捕获鼠类经鉴定分为1科2属3种.褐家鼠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常见种;黑家鼠为稀有种,并于2001年后在大连口岸地区绝迹.[结论]通过<大连口岸彻底消灭黑家鼠实验研究>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防止有害生物入侵,防止疾病传入传出的目的.

    作者:张宝申;谢剑波;杨益民;刘洪文;李建训;王振海;梁贵洲;孙玉杰;樊德海;崔毅;王建学;刘成和;王永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施工工地灭鼠效果评价

    [目的]摸清T3航站楼施工工地的鼠密度本底情况,收集媒介生物控制基础资料,指导今后的灭鼠工作.[方法]2005年4~5月,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投药灭鼠前后,采用夹夜法对首都机场口岸T3航站楼施工工地的鼠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4月,投药灭鼠前,鼠密度为5.33%.5月,在采取以投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T3航站楼施工工地鼠密度下降至0.33%,灭鼠率为93.80%.[结论]以投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较为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灭鼠效果.

    作者:田洁;曹建中;杨自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麝鼩体外寄生虫种群构成及其意义

    [目的]调查长江港口地区大麝鼩体外寄生蚤、革螨、吸虱的种群特征,为降低病媒昆虫密度,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和笼日法诱捕大麝鼩,梳刷法采集体表寄生虫.[结果]在捕获的大麝鼩体表采集到体外寄生虫608只,计3目4科8属11种,其中蚤1目1科2属2种;革螨1目2科5属7种;吸虱1目1科1属2种.染虫指数季节高峰早于大麝鼩密度高峰1个月.雌麝鼩寄生虫数量多,且雌虫多.[结论]大麝鼩的染虫率和带虫指数比其它鼠形动物高,革螨是大麝鼩体外的主要寄生虫,雌性大麝鼩的媒介效能和宿主潜能比雄性高.

    作者:胡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兰州航空口岸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及动物流行病学意义

    [目的]掌握兰州航空口岸啮齿动物种群组成、数量动态及动物流行病学意义,为口岸卫生检疫、卫生监督、传染病监测、鼠害防制及处理口岸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方法>、国家鼠疫监测标准(GB16882-1997)对兰州航空口岸啮齿动物进行本底调查.[结果]全年共捕获啮齿类动物1479只,隶属3目7科13种.口岸地区存在鼠疫主要宿主动物阿拉善黄鼠、长爪沙鼠、褐家鼠等.褐家鼠也是兰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阿拉善黄鼠密度为3.63只/hm2;小型啮齿类动物的密度为8.47%.鼠密度的高峰期在9月份.阿拉善黄鼠为口岸地区优势鼠种.子午沙鼠、小家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鼠兔为不稳定种群;五趾跳鼠为少见种群;褐家鼠是引入种群.[结论]兰州航空口岸分布的啮齿动物绝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宿主动物和敏感动物,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有极其重要的动物流行病学意义.

    作者:周科清;姚全贵;陈光;郑玲琴;王宗麟;盖永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泉州后渚港鼠类及染蚤本底调查报告

    [目的]掌握泉州后渚港区鼠类及染蚤的种群和季节消长的本底情况,为口岸的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3年5月中旬~2004年5下旬对港区的鼠类及染蚤情况进行调查,每月上、中、下旬各调查1次,每个调查点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同时进行捕鼠.[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570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6种,以臭鼩鼱和褐家鼠为优势种;鼠夹法年平均鼠密度为11.6%,鼠笼法为6.3%;不同生境鼠密度不同;从29只鼠体表检获蚤类121匹,染蚤率为30.9%.[结论]控制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是防鼠灭鼠的重点工作,在每年2~3月和6~8月是开展灭鼠活动的好时机;采用不同的捕鼠方法,对调查结果有明显影响;所调查地域具有传播鼠疫的潜在危险,因此加强蚤类的监测实属必要.

    作者:苏触景;郑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国上海口岸截获的合肛优丽蝇形态研究(双翅目:丽蝇科)

    合肛优丽蝇Eucalliphora latifronsltough,1899为美国常见丽蝇,在中国境内无分布.2005年3~6月上海口岸多次从入境的美国货物中截获该种丽蝇.为了使口岸检疫人员和昆虫研究者能够准确地鉴别该种丽蝇,对该种丽蝇的两性外部形态进行描述.

    作者:邓耀华;陈之梓;范滋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蜱类调查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蜱的种群组成.[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结果]在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采获蜱3926只,计3属4种.林缘的优势种群为森林革蜱(95.9%);针阔混交林为全沟硬蜱(46.1%)和森林革蜱(31.8%).不同口岸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绥芬河口岸蜱密度指数高(93.1%只从工小时).不同生境蜱密度指数有所不同.4种蜱的雌雄比:日本血蜱2.7:1,森林革蜱1.7:1,嗜群血蜱1.3:1,全沟硬蜱1.1:1.[结论]本次调查为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地区的蜱种群组成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丽炜;郭晓明;李国军;郝驷;杨军;徐文兴;王凤山;李振江;李永久;崔忠起;赵晓龙;呼满霞;崔永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国境卫生检疫公共沟通机制探讨

    良好的国境卫生检疫公共沟通机制的建立对于有效应对疫情,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内外关系,动员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寻求广泛支持与合作,促进我国国境卫生检疫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组织结构、制度、组织文化、沟通渠道、沟通主体自身因素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国境卫生检疫公共沟通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改善国境卫生检疫公共沟通机制的基本思路.

    作者:刘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新进展

    1989年,丙型病毒性肝炎被发现后,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研究发现,肝癌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结局之一,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危害的严重性,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但是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有了一些新进展,为此,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自然史、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吴冰冰;张孟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水及水产品中霍乱弧菌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霍乱弧菌检验方面是否比传统方法有优势.[方法]用深圳太太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霍乱弧菌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样品的2次增菌液中检出2个样品为霍乱弧菌通用型阳性.用传统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培养法,从上述2个样品中分离出3株菌株.根据血清分型、API鉴定和荧光RT-PCR,确认所分离的菌株有2株是国际检疫传染病的病原-O1群霍乱弧菌;1株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霍乱弧菌的检验方面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势,有利于提高霍乱弧菌的检出率.

    作者:王云华;罗诗龙;伍朝晖;林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汕头口岸2004~2006年进口食品质量分析

    [目的]针对本辖区进口食品的卫生质量情况,提出加强检验监管的措施,保证进口食品安全卫生.[方法]对汕头口岸2004~2006年进口深加工食品的卫生质量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品种包括饮料、酒类、糖、调味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油、乳制品、卷烟、糕点和其他小食品等.[结果]2004年、2005年、2006年进口食品的批次不合格率分别是2.37%、5.25%、11.60%;不合格食品种类主要是酒类、乳制品、食品添加剂、小食品等;不合格食品主要来自法国、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污染物含量超标、食品添加剂未列入使用范围、标签不合格等.[结论]加强进口食品检验监管应做好现场查验和有针对性的检测、卫生注册/登记管理、标签检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后续监管、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等工作.

    作者:陶伟正;叶忠贤;曾艳纯;郑子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005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态势及特征

    1总体概况1.1 2005年HIV感染人数总数:4300万(3670~4530万)人;成人:3 800万(3450~4260万)人;女性:1 750万(1 620~1 930万)人;15岁以下儿童:230万(210~280万)人.

    作者:刘洋;丁永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