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分析口岸入境有症状人员甲型川N1流感排查情况,为今后提高对有症状人员的医学排查效率和细化甲型HIN1流感症状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2009年5-9月,杭州机场口岸对入境有症状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将甲型流感确诊病例与排除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确诊甲型H1N1确诊病例为19例,经统计分析,确诊病例中具有2种以上症状的比例比被排除者高(x2=16.692,P<0.05).确诊病例比被排除人员出现发热体征(x2=9.315,P<0.05)和咳嗽(X2=7.719,P<0.05),咽痛(X2=19.159,P<0.05)等症状比例更高.结论 相比其他有症状人员,甲流患者更易出现多种症状,特别是出现发热、咳嗽和咽痛等症状.因此,症状监测对甲流大流行的预警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孙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云南边境地区跨境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方法 对90份静脉吸毒针具中残血及与之对应的吸毒人员血清样本,260份出入境人员体检样本和90份孕产妇艾滋病监测哨点样本(每份样本包含血清样本和对应的抽血用注射器中残血样本)进行HIV抗体检测.在回收的吸毒针具中,用1.0 ml 0.01 mol/L磷酸盐缓冲盐溶液将回收吸毒针具中残血溶出,检测HIV抗体.结果 在回收的吸毒针具残血样本中,HIV抗体检测结果与血清样本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对边境地区跨境吸毒人群进行安全注射的宜传教育,以减少边境地区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发生,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
作者:梁跃波;朵林;侯中生;梁舒雯;张琢华;刘晓波;李相颖;王春梅;李洪;王志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表达纯化梅毒螺旋体Tp0453和TpN47蛋白,评价2种蛋白的检测效果,并建立一种新的梅毒抗体检测方法.方法 以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Tp0453和TpN47蛋白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表达菌株后经IPTG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大规模培养后采用N2+亲和柱纯化目的 蛋白;纯化蛋白用过碘酸钠法进行HRP标记,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分别评价两种蛋白的检测效果,在此基础上,按比例混合两种抗原,并建立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 构建了Tp0453和TpN47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在低温(27℃)和低剂量IPTG(0.1 mmol/L)诱导条件下,有效的实现了Tp0453和TpN47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采用Ni2+亲和纯化方法成功纯化出了高纯度的Tp0453和TpN47融合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Tp0453比TpN47具有更强的反应性,两种蛋白混合,建立的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法通过血清学试验表明具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论 实现了梅毒螺旋体Tp0453和TpN47蛋白快速高效的表达,并结合2种抗原优势,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梅毒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
作者:朱玉兰;黄宗炎;刘胜牙;王佃鹏;叶健忠;张登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为口岸从业人员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 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试验做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TPPA)试验确认.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2007-2008年14 345名口岸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检出梅毒感染者39例,检出率为0.27%.其中男性12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4:9.年龄分布以30~39岁为主,占感染总人数的48.72%;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多为25人,占感染总人数的64.10%;感染途径以婚外性接触感染为主,占感染者总数的92.31%,结论在控制和预防梅毒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正确对待和及时治疗.同时要不断提高监测水平,控制和切断梅毒在口岸的传播.
作者:刘星宇;张远宽;潘德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揭示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HIV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以1991-2008年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HIV确证实验室检测的113例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并对HIV感染者的HIV-1抗体阳性血浆进行HIV基因型分析.结果 HIV感染者以境外人员为主,男性高于女性,感染人员以商人和驾驶员为主,感染群体以青壮年为主,两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者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本研究共获得67份gag基因和68份pol基因序列,共发现9种HIV-1亚型和重组亚型,包括A1,B,C,D和G亚型以及CRF01 AE,CRF02-AG,CRF07_BC和CRF08-BC重组亚型.结论 深圳口岸出人境人员HIV的感染和流行呈多样化,我国国境卫生检疫在防控艾滋病传播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胜牙;朱玉兰;李微;刘春芳;张登峰;俞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云南孟连陆路口岸疟疾病例输入情况及其口岸疟疾媒介种类情况.方法 对入境发热病人采取快速诊断卡和血片镜检方法进行检测,以确定疟疾输入病例;采取室内外半通宵人工诱捕方法观察疟疾媒介种类.结果 2006-2010年在口岸共发现疟疾输入病例111例,其中间日疟66例,恶性疟44例,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共捕获9种按蚊658只,其中中华按蚊311只,占47.26%,微小按蚊13只,占1.98%.结论 孟连口岸出入境人员频繁,疟疾输入病例较多,当地口岸检疫部门应加强口岸出入境人员疟疾疑似病例及其媒介的监测工作.
作者:罗忠鑫;邓荣;王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凭祥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体表寄生虫(蚤、蟀、蜡)携带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捕鼠笼法,每月中旬连续3d,连续12个月.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75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目4科7属14种,蚤508只,蟀764只,蜻44只;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鼠形动物总数的63.49%,该口岸鼠密度为7.13%,密度变化呈双峰,春、秋各有1个高峰,3月份为11.65%,10月份为9.48%.成幼比为7.69:1,雌雄比为1.28:1,妊娠率为12.65%;鼠体染蚤率为19.71%,总染蚤指数为0.67;鼠体染靖率为18.25%,总染蜡指数为1.01;鼠体染蟀率为2.11%,总染蝉指数为0.06.结论 凭祥口岸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差距较大,应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杨会敏;潘光合;于建国;梁亮;万道正;梁中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辽宁各口岸医学媒介生物(蚊、蝇、鼠、螨、蜚蠊)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及病原携带现状,为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蜚蠊诱捕器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螨类监测采用革螨指数法.结果 鼠形动物2科4属6种,揭家鼠为优势种群;蝇类5科18属41种,丝光绿蝇为优势种;蚊类3属1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蜚蠊1科1属1种,为德国小蠊;螨1科1属1种,为耶氏厉螨.结论 褐家鼠、丝光绿蝇、淡色库蚊和德国小蠊是辽宁各口岸媒介防控的主要对象,应当根据其孳生习性和季节消长规律,采取环境治理和药物控制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段忠辉;刘洪文;樊德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掌握东兴口岸鼠类、蚊虫等7种医学媒介生物本底情况,为开展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3月采用笼夜法进行鼠类调查,同时进行蚤、螨、蜱调查;蚊类采用紫外灯诱捕法;蝇类采用蝇笼诱捕法;蜚蠊采用诱嶂盒诱捕法.结果 此次调查共捕获鼠类34只,隶属3属6种,黄毛鼠为优势种;捕获蚊类265只,隶属3属4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捕获蝇类246只,隶属3科4属6种,大头金蝇为优势种;捕获蜚蠊37只,隶属2属3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从鼠类中蚤17只,均为印鼠客蚤;螨类39只,隶属1属2种,毒历螨为优势种.结论 指导相关部门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加强监测,作好环境治理,把媒介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作者:叶海波;冯道军;蓝庆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适合口岸媒介生物监测的蚊虫样本保存方法,并对蚊虫RNA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普通冰箱、低温冰箱、液氮、RNALater等保存方式,对蚊虫进行1周、1个月、6个月保存.提取蚊虫RNA,比较这些保存方式对蚊虫RNA保护效果.结果 RNALater与液氮对蚊样本均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在1周、1个月、6个月内,蚊虫RNA均未见明显降解;低温冰箱在1周、1个月内对蚊样本有较好的保存效果,蚊虫 RNA未见明显降解,但6个月后,蚊虫RNA降解明显;常温冰箱(-20℃)保存效果不佳,仅在1周之内对蚊虫核酸有一定的保护效果,1个月后,RNA发生明显降解.结论 RNALater、液氮和低温冰箱在1个月内对蚊虫RNA均具有较好的保存效果,但RNALater具有保存时效长、使用方便等优点,更适用口岸蚊虫监测中样本的保存和运输.
作者:孙立新;胡红霞;朱国强;杨庆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掌握大榭口岸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本底情况,为传染病监测和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为大榭港区创建国际卫生港口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2006-2010年,采用夹夜法对大榭口岸的鼠类种群的构成、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从2007-2010年,采用鼠笼法捕捉活鼠,对鼠类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调查.结果 夹夜法共捕获鼠类486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44.14%;大林姬鼠为首次发现;年平均鼠密度为0.38%,4月和9月为高峰期.在用鼠笼法捕捉到的44只活鼠中检出寄生虫64只,经鉴定隶属蚤、蜱、螨3类.结论 大榭口岸鼠密度较低,应继续加强鼠害监测与防制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王毅军;郭利平;谢陵;朱樟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对杭州机场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总结与探讨.方法 分析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探讨推进航空器卫生监督和空港卫生建设工作.结果 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结论 在现阶段卫生监督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推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作者:郑坚;徐泺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众多分子诊断方法中,DNA序列测定和分析无疑是权威的金标准.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虽已成熟,但其速度和成本的限制满足不了大规模测序的要求.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测序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可以一次完成数十万到数百万条DNA分子的序列测定,具有分析结果准确、快速、高灵敏度和高自动化的特点.本文概述新一代测序平台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并展望了新技术在出人境卫生检验检疫应用前景.
作者:陈晓光;张娟;徐翩飞;张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一项筛选技术.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此项技术逐渐成熟并应用于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到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小分子的检测,都得到充分应用.正因具有库容量大、靶分子范围广、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等众多优势,为其在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添加剂、生物恐怖因子等检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成林;许化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2011年5月以来,德国暴发了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114感染引起的疫情,世界多个国家相继报告有此类病例发生,这是首次报告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感染引起疾病的暴发流行.截至2011年6月24日,已造成3 920例感染和48例死亡.该病患者以血水样腹泻、呕吐起病,部分病例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受损,甚至死亡.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相关学者立即开展其病原学特性研究,同时迅速研制出实验室检测方法和试剂,为该病的及时诊断、治疗和疫情控制发挥了很大作用.本文介绍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病原学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珊;黄吉城;师永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肺结核是检验检疫机构监测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口岸结核病检出率逐年上升,缺乏可靠、快捷、简便检测方法成为该病诊断和防治的瓶颈.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是一种新的简便快捷诊断技术.尽管该技术替代结核菌染色镜检和培养应用于临床还有一定距离,但相关研究进展很快,对痰涂阴和临床症状不典型结核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国内外研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和敏感性、市面出售的结核抗体检测试剂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对HIV阴性及阳性人群检测效果进行了评估.结论 是结核菌抗体检测对结核病诊断虽然有一定帮助,但目前该技术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徐荒;肖利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榭港区各类型国际航行船舶卫生状况,对大榭港区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卫生监督.方法 对国际航行船舶饮用水、餐具进行检测,检查船舶受医学媒介生物侵害情况.结果 2007-2010年大榭港区卫生监督船舶总数1553艘次,携带媒介生物船舶292艘次,医学媒介生物阳性率为18.80%.船舶饮用水、餐具抽检合格率为68.6%,85.9%.饮用水、餐具合格率、媒介生物阳性率存在年度和船型差异.结论 国际航行船舶仍存在一定的公共卫生风险,做好日常卫生监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作者:郭利平;吴金彪;马研;胡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平板计数法测定海水中菌落总数时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方法 深圳水域的海水样品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条件下,经过不同培养时间培养后进行菌落总数计数.结果 在培养温度为25t,3090,36℃条件下,在相同培养时间内,2216E琼脂的菌落总数明显高于营养琼脂的菌落总数及平板计数琼脂的菌落总数(P < 0.05);采用2216E琼脂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在培养温度30℃培养96h后,菌落总数达到高,且菌落总数高于25℃和36℃培养时的菌落总数(P < 0.05).结论 海水中菌落总数测定时应注意培养时间的控制.2216E琼脂适合用于海水菌落总数测定.深圳区域海水中菌落总数测定适宜采用2216E琼脂于30℃培养96h.有关国家标准中海水中菌落总数测定方法所规定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应考虑进行修订完善以准确检测水温较高的南方区域海水.
作者:谢昭聪;郑文丽;徐立俊;李小燕;黄明燕;袁新竹;杜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和完善口岸预防核与辐射污染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方法 以英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公共卫生工作框架模型为基础,联系我国口岸实际情况,建立口岸预防核与辐射污染体系模型.结果 口岸预防核与辐射污染体系模型使我国口岸预防核与辐射污染工作更加的系统和完善.结论 口岸预防核与辐射污染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去实践和完善.
作者:何小兵;林少聪;黄形文;赵辉;秦国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