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DR-PACS-RIS系统在出入境人员胸部X线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引进柯达DR3500数字成像系统,运用锐柯公司建立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系统),与中心原有的放射信息系统(RIS系统)相整合,开展出入境人员全数字化影像的检查和诊断.结果 DR-PACS-RIS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影像科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诊断质量,方便体检资料的存档和管理,减少了成本消耗.结论 DR-PACS-RIS系统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储存、传输、管理和相关的医疗保健运作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将成为中心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作者:鞠志英;曾艺雄;叶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中,老年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异常偏高的原因.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东莞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中梅毒抗体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比其他人群显著升高.出入境人员中老年人群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结果与临床表现、病史、流行病学资料等实际情况存在明显不同.结论 对老年出入境人员的梅毒诊断,应采取科学、严谨、慎重的态度.
作者:黎志刚;陈晓茹;李祖海;李喜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受检者口腔黏膜渗出液(OMT)样本中免疫球蛋白G(IgG)和血清中IgG含量的比对结果,评估OMT中IgG的含量是否适于进行免疫检测.方法 采集20名受检者的OMT和血清样本,分别将二者的IgG的含量进行比对,建立OMT中和血清中IgG的比例关系.结果 确定OMT中IgG含量约为血清中IgG含量的3.5% ~39.0%.结论 OMT的采集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对受检者来说有更好的可接受性和依从性,并且OMT中IgG含量水平能够满足国境口岸现场快速免疫检测的需要,适合于免疫检测.但OMT中IgG必须通过洗脱等步骤的稀释,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要比血清检测试剂的高300倍左右方可得出满意的结果.
作者:祁军;关淳;王馨;刘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5种鼠传病原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TY1)、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YP)、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RST)、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Lep)的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5种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将上游引物5'端分别偶联一些特定的核酸片段作为标签(TAG),下游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PCR扩增后产物与微球进行杂交,后利用液相芯片检测系统分析结果.结果 建立的方法能同时完成对5种病原体Bio-plex100病原体及其中任何1种的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低可达3 fg/test.结论 通过利用偶联有TAG及生物素的引物对,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5种鼠传病原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方法对于鼠传病原体的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旺;杨宇;王静;赵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输入性疟疾临床表现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输入性疟疾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6-2012年间江西口岸82例输入性疟疾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在内的所有病例经抗疟治疗后均痊愈,2例在1月内出现再燃,经再次抗疟治疗后痊愈.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是输入性疟疾诊断中重要的环节.除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及时给予抗疟治疗外,对符合流行病学特征的临床诊断病例可进行治疗性诊断给药.联合用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伟;胡婷;邓菲菲;廖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为有效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湖南口岸52126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各类传染病感染者3 801例,总检出率7.29%;其中以HBsAg检出率高,为3 083例,占81.11%.5年HBsAg总检出率为5.91%.五类传染病感染者均以出国劳务人员为多,占总检出量的64.90%.各年度传染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358,P>0.05),2009-2012年度各类传染病检出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仅有HBsAg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 0.05),HCV抗体阳性、梅毒、HIV感染者、传染性肺结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把各职业类型人群的传染病阳性检出率进行卡方检验,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727,P<0.05).结论 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以防止传染病通过国境口岸进一步传播.
作者:张昕;万向阳;符璇芝;孙菲;徐慧兰;韦文胜;李俊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流花邮政大院蝇类的种群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收集广州市邮政口岸地区蝇类本底资料.方法 于2012年1月-12月采用笼诱法,定时、定点每月2次进行蝇类诱捕.结果 本次调查共诱捕蝇类147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4科12属22种,年平均蝇密度为20.49只/笼.优势蝇种为裸芒综蝇.结论 本次调查填补了广州市邮政口岸医学媒介生物蝇类的资料空白,根据自然环境和媒介生物随季节消长的特点,蝇类防治工作的关键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
作者:蔡慧玲;邓小文;吴险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福建对台口岸蚊媒种类以及滋生环境,为对台口岸卫生检疫防止蚊传疾病传入传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调查法、人诱法、牛诱法相结合,幼虫饲养后成蚊鉴定.结果 此次调查蚊媒8种滋生环境,经鉴定隶属于2亚科7属24种,并在口岸旧船舱中首次发现有三带喙库蚊滋生.结论 福建作为对台的重要口岸,在卫生检疫中建议针对性加强对登革热以及乙脑等相关蚊传疾病监测.
作者:方义亮;高博;王宇平;肖武;徐保海;张建庆;王光辉;吴荣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涪陵水运口岸蝇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等情况,为口岸蝇类卫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涪陵水运口岸即黄旗码头、糠壳湾码头,采用诱蝇笼捕集法捕获蝇类,按常规方法鉴定到种,分析不同环境的蝇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涪陵水运口岸共捕获蝇类3 301只,经鉴定隶属于6科34属90种,其优势种群为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紫绿蝇、瘦叶带绿蝇、白头亚麻蝇.涪陵水运口岸以外围蝇密度高,为20.25只/笼·d;其次是集装箱泊位,为12.98只/笼·d;检疫处理区低,为3.21只/笼·d.黄旗码头蝇类捕获的高峰期为4~5月和9~11月,糠壳湾码头蝇类捕获的高峰期为4~6月、10~11月,均呈双峰型.结论 涪陵水运口岸2个码头的优势蝇种基本一致,黄旗码头蝇类密度低于国家控制标准,糠壳湾码头蝇类密度高于国家控制标准.外围、集装箱泊位易滋生蝇类.春秋季节应加强蝇类的防控.
作者:刘闯;秦智勇;唐冬云;李进;杨文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肇庆新港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体表寄生虫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鼠笼法,每月1次,连续12个月.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26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5.24%,其次为臭鼩鼱,占27.78%.年均鼠密度为6.60%,高峰期出现在l、5、7月份.从71只活鼠体表检获寄生虫359只,其中蚤类8只,蜱类19只,螨类148只,虱类184只;鼠体蚤指数为0.11、蜱指数0.27、革螨指数2.09.结论 肇庆新港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有较大距离,应继续加强鼠害监测和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吴葵爱;梁显中;刘成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肖厝口岸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本底情况,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每个月连续监测2d,持续12个月.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413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5种.以臭鼩鼱为优势种,占26.15%.鼠形动物总密度为2.24%,5月和10月为高峰期.检出蚤1只、螨15只、蜱1只.结论 肖厝口岸还未达到国家无鼠害港规定的鼠密度低于1%的要求,应继续加强鼠类监测与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何家庆;柯永忠;唐志忠;余云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重庆寸滩港蝇类本底现状,为口岸媒介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在寸滩港采用蝇笼诱捕法,对寸滩港区不同生境蝇类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共捕获蝇类2876只,经鉴定隶属4科28属67种,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巨尾阿丽蝇、铜腹重毫蝇、紫绿蝇,蝇密度消长呈双峰型,平均密度为14.67只/笼,5月-7月为高峰期,12月-次年2月为低峰期,不同生境蝇密度不同,其中职工食堂密度高.结论 调查填补了重庆寸滩港口岸蝇类调查资料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蝇类传播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蒲爱萍;侯勇;赵宏;朱艳军;高辉;文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新疆塔克什肯和吉木乃口岸成蚊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为防治口岸蚊类和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5~9月采用诱蚊灯法对塔克什肯和吉木乃口岸区域成蚊进行调查,将捕获的成蚊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捕获成蚊142只,平均密度3.55只/h(142/40).其中塔克什肯口岸捕获成蚊117只,平均密度4.88只/h(117/24),经鉴定隶属1科3属4种,7月份蚊媒密度高,达13.33只/h;吉木乃口岸捕获成蚊25只,平均密度1.56只/h(25/16),经鉴定隶属1科3属3种,8月蚊媒密度高,达5.00只/h.尖音库蚊为两口岸优势蚊种.结论 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两个口岸成蚊本底情况,对防治口岸蚊传疾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晨光;陈胤瑜;田锋;石兵;朱敏杰;储成海;师海涛;艾则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为出入境人员提供便利简化体检申请流程,建立网上预约平台.方法 采用信息安全模块、后台管理模块、网络管理员模块,实现体检申请的电子化.结果 出入境人员体检申请网上预约平台建立并运行,能够使体检资源合理调配、提高预约成功率、节约受理时间、降低管理成本.结论 网上预约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体检预约和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为出入境人员构建高效和谐的口岸通关环境做出了贡献.
作者:张琳;章琪;陆晔;方筠;田帧干;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符合各地二类口岸实际的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模式,以达到《国际卫生条例(2005)》相关要求.方法 通过对我国当前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并选取二类口岸主管当局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措施进行研究.结果 我国二类口岸的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较为薄弱,各地主管当局应当转变思路,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模式.结论 通过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修订旧标准和形成新的行业标准,对全面指导二类口岸主管当局完成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继棠;胡龙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分析国际组织、有关国家以及我国核与辐射相关标准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结果 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规范和指导口岸核与辐射有害因子监测处置工作.结论 结合口岸工作实际,亟需建立完整、规范、有效的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
作者:路吉龙;刘明杰;王丽丽;陆地;李磊;张军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盐田港港区海域浮游植物及其相关生态环境做本底调查,并与船舶压载水中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浮游植物入侵风险,为船舶压载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实验室技术对港区海水及船舶压载水进行采样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浮游植物外来种入侵风险.结果 盐田港港区海水共检出浮游植物90种,其中硅藻占63.33%,甲藻占30.00%、金藻占5.56%、蓝藻占1.11%.监测的35份船舶压载水中均有盐田港港区海域未检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结论 船舶压载水中浮游植物与港区海水中浮游植物种群存在差异,存在外来种入侵风险,不同航线间的种群差异也较大,需加强对压载水的分类管理.
作者:李小洪;刘文正;赵爽;杨燕秋;邓鲲鹏;黄正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1].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口岸多次检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7].但是河北省至今未发现输入性或本地登革热病例[8].2013年1月4日,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对一名近日自印度回国后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的秦皇岛籍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经血清学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和登革病毒Ⅱ型核酸为阳性,判定为在印度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这是秦皇岛口岸乃至河北口岸迄今发现的首例输入登革热病例.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聂维忠;杨晨光;杨鹏飞;胡孔新;李旭丽;李德昕;于长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和监测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探讨多种疫苗联合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在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通过电话回访及当面回访的方式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007年4月-2012年4月共回访12570人次,32213剂次.不良反应总报告率为10.69%,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分别为5.64%及5.82%.女性不良反应总报告率及局部反应报告率均高于男性(x2总不良反应=11.2018,x2局部反应=42.2675,P<0.01);40岁以下年龄组不良反应总报告率高于40岁以上年龄组,20岁以下年龄组全身反应低于20岁以上年龄组,0岁~、20岁~及40岁~3个年龄组受种者局部反应报告率随年龄增高依次降低(x2=26.1940,P<0.01);夏季全身反应报告率低于秋、冬季(x2=10.7821,P<0.05),夏季局部反应报告率高于冬季(x2=10.8183,P< 0.05);接种疫苗数量(含口服疫苗)不同的受种者不良反应总报告率为1种<2种<3~7种(x2=163.8970,P<0.01),全身反应报告率为1~3种<4种<5~7种(x2=91.3405,P< 0.01);注射针次(不含口服疫苗)不同者局部反应报告率为1针次<2针次<3~6针次(x2=186.9116,P< 0.01).结论 本次研究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在预期发生范围,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应作好预防接种的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安全.
作者:李微;刘君;叶健忠;李莹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