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可以同步检测李斯特菌属与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选取单增李斯特菌hlyM基因和李斯特菌属23SrDNA基因为靶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在构建二者的阳性重组质粒基础上,对李斯特菌属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 建立的李斯特菌属和单增李斯特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双重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敏感度一致,分别为18.6拷贝/μl和23.2拷贝/μl.结论 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同步检测李斯特菌属与单增李斯特菌.
作者:杨秀娟;张文玲;徐惠芳;田茵;赵嘉珩;李勐伟;吴燕;汪琳;郭敏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统计2010-2013年大连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感染情况,评估出入境人员的健康风险,为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3年大连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在大连口岸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共150232人,检出各种传染病4174例,总检出率2.7784%;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为3 444例,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阳性326例,梅毒250例,活动性肺结核130例,艾滋病24例.不同年份、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传染病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 HBsAg阳性、梅毒和HCV-Ab阳性是大连口岸出入境人员中的主要传染病,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
作者:赵亮;贾浩;石静;宋锋林;李云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4种疟疾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以4种疟原虫为研究对象,提取全血样本核酸,采用疟原虫18SSU rRNA作为分子标记,合成通用引物和4种疟原虫特异性引物,建立和优化四重巢式PCR反应体系.结果 建立的方法在原虫之间无交叉反应,检测敏感性可达102copies/μl,经对随机选取的口岸发热样本进行检测,35份血液样本中,检出恶性疟13例、间日疟7例、卵形疟1例、以及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混合感染2例,阳性率为65.7%;比镜检的阳性率54.3%高,尤其是检出混合感染病例比例高,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论 建立的四重巢式PCR能同时检测4种不同疟原虫引发的疟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适合于口岸输入性疟疾的快速检测.
作者:张勤;罗忠鑫;侯瑞生;薛云红;王晓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3种致病基因型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阿氏疏螺旋体B.afzelii、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检出并分型.方法 针对3种基因型菌株的外膜蛋白ospC基因,在保守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并分别设计型特异Taqman探针,3条探针分别标记FAM、Texas Red 和CY5荧光报告基团,建立和优化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的低检测值为B.garinii 40copies/μl、B.afzelii 5.17copies/μl和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37.8copies/μl,通过检测立克次体、土拉弗朗西斯菌无交叉反应,检测100只游离蜱与常规PCR结合测序结果分型一致,说明本方法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论 该方法能快速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并同时分型,为莱姆病的诊断提供新方法.
作者:蔡婧;王建成;孙肖红;徐宝梁;王静;富英群;侯咏;杨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青岛口岸国际旅行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分布特点,为制定科学的乙肝监测措施提供基础.方法 对2009-2013年间,青岛口岸出入境人群进行乙肝病毒感染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血清中HBsAg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2009-2013年,青岛口岸国际旅行者血清样本总数118 558份,HBsAg总阳性率为2.54%,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也明显升高.HBsAg阳性人群ALT异常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人群.HBsAg阳性合并ALT异常在出入境人群中主要发生在中青年.结论 国际旅行者感染乙肝病毒的特点与地域、职业、性别和年龄均有相关,来华定居人员、劳务人员以及商务人员是主要的乙肝高危人群.应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干预措施,控制乙肝在国际间传播.
作者:张瑾;薛晓宁;徐翮飞;陈晓光;张娟;张齐;朱可;林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入境境外人员(含外籍和港、澳、台同胞,下同)传染病情况,为加强和完善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5-2013年厦门口岸入境境外人员传染病监测数据及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厦门口岸入境境外人员以商务人员和留学人员为主,共占88.51%.共检出疾病及指标异常者976例,检出率5.68%,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多,检出数量为844例,检出率为4.91%;梅毒感染者53例,检出率为0.31%;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1例,检出率0.12%.不同职业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劳务人员的检出率高,为25.27%,其次为涉外婚姻22.73%,交通员工18.29%.结论 应加强对劳务人员、涉外婚姻人员和交通员工等重点人群的传染病体检监测,完善对入境境外人员艾滋病及性病感染者的健康管理,防止传染病由境外传入.
作者:李茵;陈珍;陈剑;杨坤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台湖地区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情况和当地淡色库蚊kdr基因多态性,为该地区淡色库蚊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对氯菊酯、残杀威和毒死蜱进行抗药性生物检测,以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为检测方法确定当地淡色库蚊kdr基因型的频率.结果 当地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残杀威和毒死蜱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5.9、4.2和3.6;当地淡色库蚊中kdr基因存在一种突变(L1014F型),突变基因占基因总数的25.7%.结论 北京台湖地区的淡色库蚊已对氯菊酯产生较强抗性,建议在以后的防治工作中通过杀虫剂的复配和交替用药达到蚊虫防治目的.
作者:房魏;柳文进;王海玲;曹晓梅;姚李四;张晓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如何完善“体温监测+医学巡查+自主申报”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模式,提高口岸卫生检疫监管效能.方法 分析常态与甲型流感防控应急状态下口岸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查验结果,探讨“以体温监测为主、医学巡查为辅,自主申报与重点询查相结合,加强医学排查”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模式的有效性.结果 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状态下可疑病例发现率为4.52/10万,传染病筛查效率为4.11%;常态下可疑病例发现率为0.92/10万,传染病筛查效率为14.91%;体温监测是发现可疑病例的主要途径,经主动申报、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发现的可疑病例,甲型流感防控应急状态下各占33.96%、65.28%和0.77%,常态下各占1.11%、97.05%和1.84%.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3.32,P<0.01);甲型流感防控期间确诊病例均为甲型H1N1流感.常态下确诊病例包括各型流感、肺结核、HIV感染、恶性疟、手足口病、乙型肝炎等.结论 “以体温监测为主、医学巡查为辅,自主申报与重点询查相结合,加强医学排查”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模式,提高了口岸卫生检疫监管效能.
作者:许文平;胡汉军;李书香;姚若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核生化突发事件监测处置体系,防范核生化有害物质通过国境口岸侵入.方法 分析国境口岸面临日益增加的核生化恐怖威胁、检验检疫机构口岸核生化监测反恐的工作职责和当前的口岸核生化监测防恐工作模式,提出完善措施.结果 检验检疫机构初步在口岸建立起核生化反恐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监测管理、技术规范、培训演练、联防体系等方面.结论 根据不断变换的国际国内形势,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完善口岸核生化反恐防范工作体系.
作者:戴雨;吴海磊;上官文学;谭冠述;徐宝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对青岛机场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传入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文献梳理、专家评估法确定青岛机场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以风险矩阵法作为评估工具,将风险评估指标归类于埃博拉出血热传入风险和危害风险两个维度,同时设定判断规则,对青岛机场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传入风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埃博拉出血热的传入风险为可能,传入危害风险分级为中等,综合判断青岛机场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传入的危害级别为高危险度风险.结论 适时、科学的口岸埃博拉出血热风险评估为口岸传染病防控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杜辉;侯伟;于长友;王雪嵋;李继宇;薛晓宁;孙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尖音库蚊复合组分布广泛,具有医学重要性,加之其“成员”形态相似,对其准确鉴定是一项重要而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本文在介绍尖音库蚊复合组形态特征及医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该复合组的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为其蚊虫的鉴定提供新思路,以期对该复合组蚊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检验检疫有所帮助.
作者:游小花;方义亮;张建庆;高博;杨靓;吴祖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为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皮疹,这些非特异症状极易导致误诊.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大量应用于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综述.
作者:陈琳;赵锋;孟菁;王俊贤;樊学军;杨雨;刘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可以引起蚤传斑点热(Flea-Borne Spotted Fever,FBSF),主要传播媒介是猫蚤(Ctenocephalides felis).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以来,已被证实分布于地球上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本文对猫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检测方法以及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开展猫立克次体研究的重要意义.
作者:刘杨;杨雨;陈萍;赵锋;钟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3年某口岸入境集装箱及其装载的货物施行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的情况,为口岸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使用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对2013年从某口岸入境的集装箱及其装载的货物实施放射性监测,对放射性异常的实施人工排查.结果 2013年该口岸发生入境集装箱及货物放射性异常37批65标箱,分别占监测总批次、总箱量的2.78‰、2.88‰.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计数率和人工实测值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配备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是口岸强化放射性监测的有效手段,应重视对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数据的应用.
作者:李勃;吴海磊;黄立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研发的集装箱箱内查验视频探测器在集装箱现场查验中的应用价值,探索进境集装箱现场查验新模式.方法 研发集装箱箱内查验视频探测器,随机选取进境集装箱,比较箱内查验视频探测器查验和现场掏箱查验模式的效果,记录不合格标箱数、查验用时和查验费用,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现场掏箱查验模式相比,研发的集装箱箱内查验视频探测器可以提高有害生物检出率、缩短查验时间、降低查验费用.结论 集装箱箱内查验视频探测器的研发,解决了实际工作中查验设备不足、查验费时费力等难题,提高了查验效率和有害生物检出率.
作者:王紫梁;赵汗青;欧阳劲松;吴平君;周玉峰;金彦胜;刘丹;卢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空器二次供水卫生状况,为确保机组和旅客用水卫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对双流国际机场2007-2013年航空器二次供水的水样进行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色度、臭和味、pH值、浑浊度、肉眼可见物8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加水站水质合格率高,加水站出水水质长期保持合格状态;加水车水质合格率能够保持较高的水平;但航空器水抽样结果合格率偏低;加水车水质合格率与加水站水质有明显联系,而航空器水水质与其他两项水质无明显关系;经检测双流国际机场航空器二次供水主要问题是游离氯和菌落总数不合格.结论 双流国际机场加水站能够为双流国际机场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航空器二次供水,加水车能够为航空器中转提供安全的机用饮用水,但是航空器水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应加强水中游离氯水平和微生物污染控制.
作者:黄筱宇;钟玮;刘杨;邓晓东;唐梦;黄仁重;樊学军;杨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上海外高桥口岸出入境的国际海员自觉症状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方法 2014年3月-2014年8月,对上海外高桥口岸出入境的600名国际海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以问卷表的形式记录其自觉症状、工作环境等因素,对51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国际海员的自觉症状多反映在疑病症、焦虑、抑郁、恶劣心境以及成瘾性行为等几项因子上,受个人宗教、婚姻、教育背景一定影响,并与特殊的工作环境有直接相关.结论 国际海员的工作环境应该得到改善,对其表现出的身心问题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作者:谢鸣;俞秋蓉;王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部分无明确水痘免疫证据的出境留学人员对水痘病毒的免疫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出境留学人员的水痘IgG抗体,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人群血清水痘IgG抗体总阳性率为81.77%,不同性别水痘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女性略高于男性(x2=4.07,P=0.044).不同年龄组水痘抗体阳性率不同,1~12岁年龄组水痘抗体阳性率较高,而13~15岁年龄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抗体阳性率均为低.总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x2=15.796,P=0.003).结论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现况,检验检疫系统对缺乏水痘免疫证据的出境留学生提供接种前水痘抗体血清学检测,可视为一种提供水痘免疫证据的有效方法,并可依据结果进行适龄接种来满足出境入学要求.
作者:周启明;周璇;秦佳;陆晔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