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境卫生检疫
  • 主办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际刊号:1004-9770
  • 国内刊号:11-3254/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进步奖(00)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5年6期文献
  • 天河口岸2013-2014年流感病毒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天河口岸2013-2014年出入境人群流感流行状况,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4年天河口岸有流感样症状的出入境人员采集鼻咽拭子,提取病毒RNA,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同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共采集鼻咽拭子738份,阳性143份,阳性率19.4%,各年度阳性率无差异.检出季节性H3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5例,占31.5%,季节性甲型未分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例,占0.7%,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64例,占44.7%,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3例,占23.1%,各年度流行优势株不同.总阳性率无性别差异;0~5岁年龄组阳性率低,为8.1%,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样本来源以大陆及香港居民为主,占84.6%(121/143).总体冬(12-2月)、春(3-5月)季阳性率高,分别为27.1%和27.4%.结论 2013-2014年,天河口岸流感流行强度处于正常水平,流行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各年度阳性率无差异.以季节性H3型、甲型H1N1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检出为主;季节性高峰在冬春季,峰值出现在1-3月和5-7月,呈双峰型或单峰型.

    作者:孙珞;吴洁;蔡小萍;黄平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播动力学研究

    目的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诺如病毒感染扩散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以仓室模型为基础建立诺如病毒传播动力学模型,依据实际案例用小二乘法拟合模型参数,用两个配对样本T检验来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人群初始易感性为88%,通过不洁食物致病的概率为1.19%,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将疾病传播给他人的概率为17%,潜伏期感染者转变为病人的概率为11%,转变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概率为89%.无症状感染者对疾病传播的贡献率为91.38%,病人的传播贡献率为7.95%,不洁食物的传播贡献率为0.66%,无症状感染者在诺如病毒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 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诺如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通过模型有助于解释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规律.

    作者:史方;周毅;刘茂华;陆晔;罗力;张际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10-2014年上海口岸赴美移民活动性肺结核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口岸赴美移民活动性肺结核的流行情况,防止结核病通过口岸跨境传播.方法 按照美国2009年《移民结核病筛查与治疗技术指南》要求,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口岸赴美移民人群进行活动性肺结核筛查和治疗.结果 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口岸赴美移民17 869名,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3例,总检出率为128.71/10万;男性检出率为147.33/10万;女性检出率为115.3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28:1.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30岁年龄组有一个小高峰,为200.8/10万;>7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为297.62/10万,60~70岁年龄组与>70岁年龄组检出率相当,为291.97/10万.经细菌学检测,23例患者中,检出涂阳培阳3例、涂阴培阳15例、涂阳培阴3例和涂阴培阴2例;18例菌株均属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为敏感株14例,耐药株4例(1例为耐多药肺结核(MDR-TB)[1],2例为单耐异烟肼,l例为单耐链霉素).结论 应加强对口岸重点人群(20~30岁和>60岁)的结核病监测,将胸部X射线检查与痰结核杆菌检测结合起来,可提高活动性肺结核的检出率.

    作者:潘佳鸿;陈磊;周娴;孟成艳;潘俊;王惟信;蔡蕾;叶魏;章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08-2014年大连口岸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对策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大连口岸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防控对策.方法 选取2008-2014年在辽宁国际旅行保健中心进行体检监测时发现的艾滋病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连口岸2008-2014年艾滋病检出率15.75/10万,男性多于女性(P>0.05),30~39岁人数多(43.90%,x2=18.795,P< 0.01),中国籍占82.93% (P> 0.05).学历分布x2=-7.112,中学多(53.65%,P< 0.01).职业分布x-13.941,劳务人员多(43.90%,P<0.01).结论 大连口岸艾滋病检出率高于辽宁口岸.大连口岸检出的艾滋病无性别差异、无国籍差异,年龄段、学历高低、职业种类与感染艾滋病几率有差异.就此提出调整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措施、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监管、加强与卫生计生部门协调、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实验室监测能力等防控对策.

    作者:姜卓;王晓中;耿丽梅;赵亮;黄琳;梁华;薛芳;蔡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国际航行船舶中国籍船员艾滋病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国际航行船舶上中国籍船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开展有效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在京唐港口岸入境的中国籍船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艾滋病基础知识及预防相关知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8份,有效问卷278份,其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3.53%.高关注程度、高学历、已婚或离异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高(P<0.05).结论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提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有力途径.

    作者:张治富;李秀林;龚宁;白晓杰;郭本龙;戴胜军;高建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凭祥铁路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

    目的 掌握凭祥铁路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情况,为开展媒介生物控制工作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4月采用鼠笼法进行鼠类调查,同时进行寄生蚤、螨、蜱调查;成蚊采用诱蚊器收集法,幼虫采用勺捞法和伊蚊集卵器调查法;游离蜱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54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1科1属2种,褐家鼠为优势种;鼠密度1.501%;鼠类寄生蚤22只,寄生蜱1只,寄生螨32只.捕获成蚊37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1科3属4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幼虫169只,平均密度1.45条/100ml.结论 凭祥铁路口岸鼠类和蚊类幼虫密度超过国家标准,应采取措施加强灭蚊、灭鼠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治理,把媒介生物密度控制在口岸标准范围内.

    作者:杨会敏;郭天宇;万道正;梁中平;黄莉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进境人发及发制品卫生检疫监管模式的探讨

    针对目前进境人发及发制品缺乏明确检疫监管要求的情况,为提高检疫监管水平,本文在对山东、河南两地发制品生产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制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加工流程,分析评估了进境人发及发制品的公共卫生风险,梳理了现有人发及发制品相关监管规定,进而提出了进境人发及发制品卫生检疫监管工作建议,在保障口岸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上,服务我国发制品产业加快发展.

    作者:王康琳;田睿;黄健华;李宝明;王丽;翟继祖;李继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国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管理现状及检验检疫监管的探讨

    目的 分析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入境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管理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方法 通过分析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的迫切性和我国生物产品的病毒安全性管理现状,探讨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入境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结果 需完善生物技术产品病毒安全性相关法规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和病毒安全性技术检测体系.结论 检验检疫部门需加强出入境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检测能力、加强合作,提升检验检疫部门出入境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监测能力.

    作者:符丽媛;卢艳;马丰;张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盐田口岸船舶检疫新常态的思考与对策

    在国际国内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船舶检疫面临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盐田口岸实际情况,提出盐田口岸船舶检疫工作呈现检验检疫改革的要求更加紧迫、船舶检疫模式创新更加必要、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复杂等9个新常态.并基于盐田口岸船舶检疫工作的新常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创新思路,认为应该采取基于风险分析原则下的船舶分类管理、基于口岸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水平的应急处置、建立健全企业诚信管理制度等措施积极应对,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作者:李小洪;刘文正;邓鲲鹏;周连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国出国劳务人员境外发生传染病状况的研究进展

    我国出国劳务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境外发生传染病的现状不容忽视.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我国出国劳务人员境外发生传染病的种类及感染现状、传染病的危害以及防治工二作的意义等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探索出国劳务人员传染病发生原因及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我国出国劳务人员境外常见发生的传染病包括疟疾等虫媒传染病、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以及其他途径传播的疾病.出国劳务人员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发生传染病不仅危害自身健康,也带来疾病输入的风险,因此应关注该类人群传染病防治工作.

    作者:黄健华;冯孟贤;王康琳;刘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蚊虫体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研究进展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和线虫体内的革兰氏阴性共生菌,能够通过细胞质不亲和、雄性雌性化、杀雄、孤雌生殖和增强雄性或雌性的生殖力等多种机制调控宿主的生殖行为.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Wolbachia在蚊虫及蚊媒病防治、抗病毒和物种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蚊虫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分布、感染情况、检测方法、体外培养及转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Wolbachia在蚊虫及蚊媒病防治领域的应用进行阐述.

    作者:崔北金;何江;吴炳耀;孙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台州口岸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卫生状况评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入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卫生状况与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的情况.方法 在检疫锚地对入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的船舶概况、卫生状况与医学媒介携带情况进行评估、监测和数据分析.结果 2012-2014年调查了613艘次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该类船舶中97.72%为2 000吨以下级的小型杂货船,船龄大于20年的船舶比例达70.79%,卫生状况良好率为10%左右,携带医学媒介生物阳性率达35.56%.结论 入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医学媒介生物携带状况比较严重,船舶卫生状况与船舶媒介生物携带风险密切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张文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国口岸蜚蠊一新纪录

    目的 了解上海小洋山口岸蜚蠊的分布.方法 采用目测法和诱捕法调查蜚蠊.对捕获的蜚蠊依据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上海小洋山口岸捕获的蜚蠊经分类鉴定隶属于3科3属3种.结论 东突厥蜚蠊(Blattlaterllis)为中国口岸新纪录.

    作者:曹敏;张冠楠;史晓峰;孔丽珠;杨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二期建设区域内医学媒介生物种群状况及携带病原体情况调查

    目的 掌握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二期建设区域内医学媒介生物(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以及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及防控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3月,在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二期建设区域内,按照施工情况,分为办公区、宿舍区、餐饮区、施工区和绿化带5个监测区域,每月定时、定点、定诱饵、定监测方法,对各个生境内的医学媒介生物进行监测.将捕获的医学媒介生物运送至本局综合实验室进行种属鉴定、数量统计、携带病原体检测.结果 (1)共捕获鼠形动物180只,经分类鉴定为2目2科7种,以臭鼢鼱为优势鼠种,占51.66%;2013年11月鼠形动物的密度高,为6.04%;办公区的密度高;对180份鼠心鼠肺样本进行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检测,阳性样本数为0.(2)共捕获成蚊537只,经分类鉴定为1目1科3种,以白纹伊蚊为优势种,占79.14%;2014年7月的成蚊密度高,为21.56只/人工·h;2013年,室内的成蚊密度高于室外.(3)共捕获蝇类7 067只,经分类鉴定为1目4科25种,以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41.36%;2013年10月的蝇类密度高,为245.10只/笼;办公区的蝇类密度高;对56组1 120只蝇类进行携带病原体的检测,检出条件致病菌15种.(4)共捕获蜚蠊175只,经分类鉴定为1目2科4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4.29%;2014年5月的蜚蠊密度高,为6.6只/盒,夜;餐饮区的蜚蠊密度高;对20组100只蜚蠊进行携带病原体的检测,检出条件致病菌3种.结论 候机楼二期建设区域的医学媒介生物的密度较高,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陆敏;孙薇;吴惠明;潘德观;毕英杰;谭健;李虎威;王玲慧;周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14-2015年连云港口岸鼠类调查分析与应对

    目的 通过对连云港口岸2014-2015年鼠类调查结果的分析,掌握该口岸鼠类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病原携带等情况,强化病原检出的应急处置能力.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口岸鼠类调查与监测,并对捕获的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解剖捕获的鼠类,利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扩增并检测分型,确认口岸地区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状况.结果 全年共捕获鼠类92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1科3属3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鼠类的64.13%,其次为小家鼠,占30.43%,黑线姬鼠占5.44%.鼠体表寄生虫检查均为阴性,共检出鼠类携带汉坦病毒阳性8只,分型均为汉城病毒,阳性率为8.70%,其中褐家鼠6只,小家鼠2只,分别占捕获鼠种的10.17%和7.14%.结论 连云港口岸地区存在一定数量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且部分生境鼠类中汉城型汉坦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口岸地区鼠类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口岸应对能力,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在口岸地区的传播.

    作者:祁昌岭;何旭;王川;江永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黑龙江绥芬河口岸重要媒介生物监测

    目的 调查黑龙江绥芬河口岸鼠、蜱、蚊和蠓的种类分布及种群构成.方法 采用夹日法捕鼠,布旗小时法采集蜱,诱蚊灯和网捕法采集蚊、蠓等.结果 2008-2013年在黑龙江绥芬河口岸采获鼠、蜱、蚊和蠓等24 14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6科15属46种,其中鼠类3科8属10种;蜱类1科3属4种;蚊类1科3属14种;蠓1科1属18种.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38.21%)、全钩硬蜱(42.69%)、刺扰伊蚊(60.11%)和兴安库蠓(87.38%).不同生境、场所、月份的鼠、蜱、蚊、蠓的种群构成有所不同.结论 这一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绥芬河口岸鼠、蜱、蚊、蠓的种类分布、种群构成、与疾病关系和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呼满霞;井源;张爽;张兆鑫;范东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14年汕头口岸蚊类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汕头口岸蚊类的种群构成、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毒情况,为口岸蚊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收集法、伊蚊集卵器调查法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蚊类携带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情况.结果 2014年5-10月捕获成蚊1 529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亚科3属13种,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总数的52%;全年平均蚊密度为2.36只/h·灯;成蚊季节消长高峰期在5-6月,白纹伊蚊季节消长高峰期在8-9月.结论 本次调查得出较为详细的汕头口岸蚊媒本底资料,为今后蚊媒防治工作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系统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

    作者:蔡雪妍;蔡耿民;詹冠英;王少斌;潘会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国家鼠综合防治概况

    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家鼠防治始于1956年,除四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灭鼠防病的意义深入人心,老鼠作为四害之首得到较好的控制.1966-1976年,爱国卫生运动陷入停顿,灭鼠工作无人过问.1976年以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类杀鼠剂的相继问世,毒饵的成品化、规模化进展明显,科学试验普遍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1985年,全国家鼠鼠情监测网络和抗药性监测网络正式开展工作.2000年至今,灭鼠达标成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必备条件,这一举动,大大促进了我国鼠类控制工作.在与鼠类长期的斗争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综合治理的科学方法来控制鼠类.在完全掌握鼠类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完善防鼠设施,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清除鼠类的滋生场所,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其中抗凝血类杀鼠剂仍然占主导地位,将鼠类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目前新的杀鼠剂研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杀鼠剂的剂型、毒饵盒、毒饵站以及鼠类监测设备品种繁多,取得相当大进步.鼠类对抗凝血杀鼠剂抗药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传统的摄食试验向测定抗凝血酶原时间和抗性基因检测转变.鼠类监测方法和密度控制水平、以及药效评价方法等国家标准的制定,使鼠类控制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郭天宇;郭惠琳;刘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秦皇岛港入境船舶截获输入性活蠓及贝蠓属一新种(双翅目:蠓科)

    目的 调查了解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的情况.方法 在秦皇岛港检疫锚地停泊的入境船舶生活区内采集输入性活蠓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14年4-6月在5艘入境船舶上捕获33只输入性活蠓,经分类鉴定隶属于蠓科的蠓科库蠓属Culicoides和贝蠓属Bezzia及其他属部分种类.其中在来自朝鲜大安港(DAE AN)的塞拉利昂籍“龙岗7号”入境船舶上采获一只雄性贝蠓经鉴定为新种,遂以该船舶名称命名为龙岗贝蠓(Bezzia longgangi Yu,Nie et Yang sp.nov.),这是我国第三次报道在入境船舶上捕获输入性贝蠓新种.所携带的部分库蠓分别为环斑库蠓(C.circumscriptus Kieffer,1918)、荒川库蠓(C.arakawae Arakawa,1910)和尖喙库蠓(C.oxystoma Kieffer,1910).结论 此次发现再次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国外蠓类等外来生物的入侵.

    作者:聂维忠;薄景信;杨晨光;朱世营;虞以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