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1例入境的美国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血液样本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亚型.方法 对该名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其血浆样本中提取病毒总RNA,并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gag和pol基因,测序后通过系统进化分析进行亚型鉴定.结果 基于gag和pol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感染者携带的毒株基因序列均与HIV-1 CRF22 01A1亚型国际参考株聚集成簇,Bootstap值分别为74%和100%,证实其为HIV-1 CRF22_01A1亚型.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检出HIV-1 CRF22_01A1亚型.结论 HIV-1 CRF22_01A1亚型毒株已随国际旅行者传入我国,应加强对国际旅行人员HIV的分子监测.
作者:刘胜牙;朱玉兰;冯毅;谢聪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对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入境的1例自委内瑞拉归国发热人员进行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同时使用自主研制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放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对发热人员的血清、全血、尿液、唾液和咽拭子等多种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对唾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入境第一天上午采集的血清、全血和咽拭子样本的实时荧光RT-PCR结果显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当天下午采集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核酸弱阳性,第二天采集的血清样本为寨卡病毒核酸阴性,但尿液和唾液样本仍为阳性,且唾液中病毒载量较高.RT-PCR结果显示,唾液样本扩增出了预期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与巴西寨卡病毒毒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9.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检测确认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例样本核酸检测情况,确诊该入境人员为口岸截获首例、广东省首例、我国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作者:郑夔;袁帅;梁洁怡;黄吉城;李小波;戴俊;师永霞;张显光;宋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一种能够快速鉴定常见鼠形动物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以线粒体基因组(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为靶基因,根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测序引物,扩增5种常见鼠形动物的目的基因并测序.依据测序结果和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分析引物,进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以新鲜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按照1∶10的比例梯度稀释,检测7个浓度梯度,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 测序引物扩增出5种鼠形动物Cytb序列,分析引物扩增出5种鼠形动物的熔解曲线,并可根据曲线鉴别5种鼠形动物的种类,检测灵敏度为10-2 ng /μl.结论 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鉴定5种常见鼠形动物.
作者:何江;周鹏程;崔北金;吴炳耀;胡双双;杨庆贵;陈峰;孙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无锡空港口岸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资料,寻找更科学和高效的检疫手段,指导口岸传染病防控.方法 对2015年无锡空港口岸入境人员中有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症状或体征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主要症状、性别分布、发现方式.结果 2015年,无锡空港口岸共发现有传染病症状人员285名,采集样本285份,病原体检测阳性60份,其中呼吸道病原体阳性51份,消化道病原体阳性9份.有症状人员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症状人员的发现方式以仪器为主;有症状人员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主要分布在冬春季节;病原体检测阳性的入境人员的腋下体温明显高于其他人员.结论 无锡空港口岸应加强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的入境旅客的检疫查验,在冬春季节加强旅客查验工作.
作者:顾海俊;秋雯;丁均;黄玮;曹晓蕴;钱学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的疟色素提取方法,提高拉曼光谱技术检测疟疾的灵敏度.方法 利用皂素的破膜特性提取疟色素,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通过软件处理拉曼信号,用化学计量法比对分析.结果 疟色素提取物与阳性对照的拉曼光谱共有峰的相对位移频率、相对峰强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阴性对照没有相关性,检测的小虫血率为0.1%.结论 皂素可用于疟色素提取.疟色素提取物拉曼光谱检测能有效区分疟原虫感染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
作者:易品;顾大勇;孙肖霄;邵超鹏;董瑞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郑州机场口岸鼠类种群构成和季节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12月,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调查鼠的种群构成、密度、生境分布和季节消长等情况.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鼠类18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l科3属5种,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占50%;其次为褐家鼠,占33.33%;小家鼠、黑家鼠和黑线姬鼠各占5.56%.室内鼠种以黄胸鼠为主,褐家鼠、小家鼠在室外均有分布.鼠密度季节消长明显,冬夏增长较快,以11-12月份鼠密度高,年度鼠密度为0.157%.结论 郑州机场口岸鼠密度较低,应继续加强鼠害监测与防治工作,防止病媒传染病发生.
作者:王丽;谢燕红;杨扬;邢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泉惠石化园区蚊类本底,为泉惠石化园区蚊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泉州泉惠石化园区的3个石化港区开展蚊类监测,每月1次,连续1年.结果 共捕获成蚊64只,平均密度为1.78只/盏·h,其中食堂密度高,为1.92只/盏·h,草灌区密度为1.75只/盏·h,居住区密度为1.67只/盏·h.经分类鉴定隶属于l科2属2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成蚊总数87.50%.全年未监测到幼蚊.结论 泉州石化园区的成蚊年平均密度符合人出境检验检疫蚊类控制标准,但夏季蚊类活动频繁,应加大防蚊灭蚊的力度.
作者:柯永忠;洪毅鸿;陈玉明;余云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深圳机场口岸鼠类分布,为鼠类及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2月以及2012年3月-2015年4月,采用鼠笼法定时、定点对深圳机场口岸进行鼠类监测.结果 2008-2009年共捕获鼠类49只,鼠密度为1.36%,2012-2015年度共捕获鼠类94只,鼠密度为1.22%.优势鼠种为臭鼩,发现深圳机场口岸新种黄毛鼠.鼠密度与月均气温度有明显的正相关,7月高而1月低.鼠肺样本均未检测到汉坦病毒.结论 深圳机场口岸鼠类密度呈下降趋势,但仍需加强海港的灭鼠措施.
作者:陈超;陈诚;甘鑫;高伟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沪九列车主要公共卫生风险,大限度控制口岸公共卫生风险,维护公众健康安全.方法 通过Delphi法、问卷调查法、风险矩阵法,开展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结果 经风险评估,确定传染病疫情和意外健康伤害2种高危险度风险,并通过方差检验,证实高危险度风险与中、低危险度风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性加强高危险度风险的防控,配备应急处置箱对有效防控传染病疫情和意外健康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晨欢;王玉珏;吴嘉平;陈兴洲;冯彦畅;许昱;曹宪君;陈昭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口岸是制约内陆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西检验检疫局创新理念提出“把沿海口岸搬到江西”,积极探索国检监管区建设,成功打造新型内陆口岸,在国检监管区开展检疫查验、卫生处理、医学媒介生物监测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卫生检疫实力.国检监管区的创建为探索卫生检疫新抓手提供了全新思路,对今后构建卫生检疫发展平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吕志平;袁子平;黄志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国境口岸入境人员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成效,为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方法 2014年10月开始启用“国境口岸入境人员信息采集系统”,设置相应的岗位和人员,对启用前后的单人查验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国境口岸入境人员信息采集系统”解决了入境人员信息可追溯的问题,解放了人力,提高了通关速度,航班查验所需工作人员人数由16人减为10人,同比减少37.5%,每架次航班平均单人查验时间由13.39±1.68 s降为8.32±1.6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国境口岸入境人员信息采集系统”能提高入境人员检疫查验效率,解决入境人员信息可追溯问题.
作者:李景壹;肖国英;陶应宏;周燕楠;王正;洪炜;杨柳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对陆路口岸及国际列车食品、饮用水主要卫生监督指标进行快速检测,提高卫生监督技术水平.方法 分析研究陆路口岸及国际列车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化、整合、研发了包括食品/水质快速检测仪、细菌总数快速检测仪、胶体金检测仪、多参数视觉分析仪共4台仪器的卫生监督快速检测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和结果上传同步完成.结果 该系统包括30余个检测项目.单个项目平均检测时间小于15 min,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率大于90%,并能实时分享.结论 开发了便于携带、高效便捷、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的快速检测及信息同步系统,适用于口岸公共卫生监管.
作者:曹永斌;王宏毅;张雷;许匡;朱家林;韩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自行设计、制作的组合式紫外线消毒箱的消毒效果,探索佳消毒时间.方法 2015年1-6月,每月随机选择25件旧精密仪器,使用组合式紫外线消毒箱进行消毒,分别在消毒0 min、15 min 、30 min和45 min时采样,进行菌落培养并计数,计算灭菌率并判定消毒效果,确定佳消毒时间.结果 该消毒箱的灭菌率>99.9%,消毒15 min、30 min 、45 min的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组合式紫外线消毒箱消毒效果较好,佳消毒时间为15 min.
作者:程春明;周楠华;陶镭;易在炯;胡春立;郁施伟;荆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级评估进境集装箱空箱存在的检疫风险,建立进境集装箱空箱分类管理和控制体系.方法 采用专家会商法等定性方法,分析进境集装箱空箱卫生检疫风险的可能影响因素和危害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判定风险的可能性等级和危害水平等级,然后采用矩阵分析法确定进境集装箱空箱检疫风险等级,针对性提出分类管理控制措施.结果 进境集装箱空箱检疫风险级别可分为极高风险、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启动相应的分类管理控制措施.结论 对进境集装箱空箱检疫风险进行分级评估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进境集装箱空箱检疫监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效防止各类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跨境传播.
作者:郑文丽;吴晓程;杨燕秋;何军;周李承;王斌;谢昭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饮用水系统进行危害分析,进一步提高国境口岸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水平.方法 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原理,对供水系统进行全面的危害分析并识别出关键控制点,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建议.结果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饮用水系统的关键控制点包括蓄水设施、清洗消毒、管网设施、人员管理四类.结论 制定针对性的饮用水卫生安全HACCP计划,可以提高国境口岸饮用水卫生监督水平.
作者:张伟;卢雯晶;宦成荣;金晓波;孙明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5年12月,上海洋山口岸采集的外籍船员痰样本1份,经痰涂片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检出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M.kansasii).本文报道了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及口岸处置方法,探讨了M.kansasii在口岸卫生检疫中的意义.
作者:张晓航;王健;陆晔;戴姜磊;周浩;厉春军;方筠;章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上海口岸一线医务人员对出入境人员旅行者腹泻的防治、管理情况,分析医务人员的知信行现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观察开展旅行者腹泻专业知识和临床应用的教育培训后知信行变化情况.方法 根据岗位和专业的不同,随机抽取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6个分支局及保健中心89名医务人员.于2015年1-6月开展旅行者腹泻相关知识储备和宣教意识的干预,2015年7月-10月进行第二轮调查.结果 干预前相关认知平均分13.01±1.56,总答对率86.74%;相关行为平均分7.69±1.01,总答对率85.39%.年龄>50岁和工龄>20年人员对知识掌握较差,20~30岁和31~40岁行为得分较高,工龄1~5年、6~10年、11~15年组行为得分较高.学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工龄与认知得分呈负相关(P<0.01);学历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工龄与行为得分呈负相关(P<0.01).干预后被调查者对旅行者腹泻知识和预防治疗措施掌握情况大幅提升,大部分医务人员获得满分,知识相关问题答对率99.75%,行为相关问题答对率99.73%.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海口岸医务人员旅行者腹泻相关知信行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口岸医务人员旅行者腹泻相关知识和行为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韩晓辉;李俊;秦佳;叶魏;周启明;方筠;章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国际船员心理健康状况,寻找影响国际船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国际船员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3月-8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秦皇岛港入境的200名国际船员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合年龄、工作强度、收人满意度、人际关系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国际船员中,有35.26%为轻度及中度抑郁,18.59%为轻度及中度焦虑,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收入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及年龄较轻的国际船员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其他船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际船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年龄、收人满意度及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明显.
作者:杨晨光;陈鹏;聂维忠;李德昕;赵彬;于长利;刘恩东;杨冰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京唐港口岸常见放射性因子的本底值范围,为今后开展口岸放射性监测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2014-2015年,在京唐港泊位和锚地定期开展放射性因子监测,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95%置信水平上,泊位的放射性均数的置信区间分别是α射线值为0.003~0.004 Bq/cm2、β射线值为0.019~0.070 Bq/cm2、γ射线值为0.03~0.05 μSv/h.锚地的放射性均数的置信区间分别是α射线值为0.002~0.004 Bq/cm2、β射线值为0.012~).051Bq/cm2、γ射线值为0.02~0.04μSv/h.泊位和锚地的γ射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了京唐港口岸泊位与锚地放射件本底值,可以将锚地与靠泊本底值一体化对待,制定适合本口岸的放射性因子异常情况的初步预警机制.
作者:白晓杰;宁瑞瑜;高建功;张治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口岸寨卡病毒病的发现与检疫处置经验,完善旅检口岸对来自寨卡病毒病疫区的入境人员的检疫监管措施.方法 2016年2月25日,深圳罗湖口岸经医学巡查发现1名来自疫区的发热入境人员,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血液、尿液、唾液样本,送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 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从该入境人员的尿液样本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有关部门据此采取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该入境人员返回居住地之后,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结论 口岸卫生检疫部门应重视口岸医学巡查,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可有效提升口岸检疫查验和处置效能.
作者:颜平;刘铮;杨晓华;杨家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