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重庆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和艾滋病感染情况,及时评估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8-2015年,分别采用TRUST和ELISA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用ELISA方法初筛、western-blot确认艾滋病毒抗体,检测重庆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体检重庆口岸出入境人员122 744人次,检出梅毒感染者209例,检出率为0.17%;艾滋病感染者139例,检出率为0.11%.各年龄段的男性感染者均远高于女性,以青壮年3040岁以及40~50岁年龄段为高发人群.性接触尤其是男性同性接触仍是主要传播途径.从人员构成来看,出国务工人员的比例占82.76%.入境人员中来自于亚洲和非洲的人员是主要感染者.结论 应重点加强男性中青年出国务工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途径、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郝玉通;文海燕;周冠邑;刘启军;黄青徽;龙江;胡晓;张朓;沈滟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数字化评估出入境人员亚健康风险的方法.方法 收集2008-2014年出入境人员的鹰演电子扫描系统的检查数据与临床体检数据,经数据预处理后,采用极限学习机(ELM)和支持向量机(SVM)同时进行数据挖掘,建立数学模型,并对两种方法的评估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ELM对出入境人员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训练准确率分别为99.6%、99.4%、99.9%、99.8%、99.7%、97.8%、98.5%和99.0%,SVM的训练准确率均为100.0%.ELM对8个系统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2%、91.7%、92.8%、93.6%、81.7%、84.7%、87.0%和84.4%,而SVM的预测准确率依次为69.4%、95.7%、81.5%、87.8%、71.1%、82.3%、85.9%和66.0%.结论 采用ELM能够准确地对出入境人员亚健康情况进行数字化评估,对实现出入境人员的亚健康早期干预和健康管理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嫱;罗力涵;龙川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汕尾口岸出入境人员中主要监测传染病的感染情况,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2015年汕尾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资料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在559名参加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57例监测指标阳性者,检出率为10.20%.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5例,检出率为6.26%;检出丙肝抗体阳性7例,检出率为1.25%;检出梅毒抗体阳性11例,检出率为1.97%;检出肺结核4例,检出率为0.72%.结论 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
作者:林盛红;吴琼瑶;林冬梅;陈炫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日照平原地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指导当地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4月,在日照平原区域选择8个监测点,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调查,对捕获的鼠类进行鼠种鉴定,用RT-PCR方法检测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核酸.结果 共捕获鼠类167只,包括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臭鼩5个鼠种.野外区域平均鼠密度为1.12%,6-8月份达高峰.捕获的5个鼠种均检测到汉坦病毒核酸,存在汉城型和汉滩型混合感染情况.居民区平均鼠密度为0.11%,7-8月份达高峰,捕获的2个鼠种未检出汉坦病毒核酸.结论 日照平原野外区域鼠密度高,鼠类存在感染两个汉坦病毒型别的情况,应加强监测.
作者:王玉兰;蔡东;许艳;张瑾;付汝坤;史书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黑龙江口岸蜱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有效开展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在黑龙江12个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在口岸附近地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家畜(牛、羊、犬)从其体表采集寄生蜱.将采集的蜱进行病原体的分类鉴定,用以监测黑龙江口岸的蜱类分布情况.结果 2012-2014年,在黑龙江共采集4 802只蜱虫样本,检测695份,共检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5种病原体,其中立克次体广泛存在于黑龙江的12个口岸地区,是黑龙江口岸优势蜱传病原体,其次依次为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全沟硬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贝西虫和巴尔通体;森林革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和巴尔通体;嗜群血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和蜱传脑炎病毒;日本血蜱检测出立克次体.结论 黑龙江口岸地区蜱传病原体种类多,开展蜱传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韩辉;吴海磊;胡学锋;宋亚京;徐宝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对国境口岸船舶检疫现状的分析,结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港口岸实际情况,分析新形势下的船舶检疫风险防控思路和具备的客观条件,阐述“无疫通行”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内涵和措施的落实.实践证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无疫通行”制度是传统船舶检疫模式逐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能有效提高船舶卫生检疫监管质量,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在全国范围内的海港口岸推广.
作者:赵乐;王奉新;时永辉;毕玉国;谭绪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厦门口岸实际情况,在厦门口岸特殊物品卫生检疫监管工作的新常态下,探讨实践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可控、便捷高效”的卫生检疫监管模式,提高检验检疫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多便利.
作者:辛锡龙;林为亮;张锦长;黄艺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检验检疫部门开展口岸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脆弱性评价内容.方法 从对PHEIC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及其脆弱因子进行探讨,对PHEIC主体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可拓理论和脆弱性评价理论进行预警实践.结果 确定了国境口岸PHEIC主体脆弱性要素框架,并确立了口岸PHEIC主体脆弱性的可拓模型和评价等级.结论 构建了基于PHEIC主体脆弱性评价基础上的多指标危机预警可拓模型,为口岸具体PHEIC的主体脆弱性分析奠定基础.
作者:姚峰;符丽媛;刘超群;陈亨赐;吴海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梳理“一带一路”线路走向、覆盖国家和地区,以及战略中涉及卫生检疫的相关内容,发现“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旅客检疫等15项卫生检疫工作,沿线覆盖70余个境外国家和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传染病疫情多、涉恐风险大,实施中存在公共卫生威胁更快扩散和需求深度融合的情况.卫生检疫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应以“内防外联”为主要策略,做好国门安全的执法者、旅行健康的服务者、通关服务的促进者和沿线公共卫生水平提升的引领者,同时重点构建联防网络,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服务标准,打造智慧平台和服务国门通关.
作者:周李承;吕志平;李政良;黄志勇;韩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引起、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31年首次在肯尼亚证实了本病的存在,并分离到病毒[1].裂谷热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生物战剂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2].2012年1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证实非洲的毛里塔尼亚自9月中旬暴发裂谷热疫情,截至10月底,该国共报告34例病例,其中17例死亡[3].
作者:陈旺;边昕;赵立强;崔强峰;张言敏;王正;乌日嘎;李豫;肖国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国际航行船舶海员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急救知识普及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年8-12月在京唐港口岸出入境的海员进行调查,参照通用的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7项,分别为创伤急救、心肺复苏、中毒、触电、中暑、溺水及液体喷溅.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员急救知识知晓率高的为触电紧急措施,为89.2%,低为四肢束扎时间急救,为10.9%.影响急救知识知晓率的因素包括年龄、职务、学历(P<0.05).结论 国际航行船舶海员部分急救知识和技能知晓率偏低,应重点关注低学历、高年龄的普通船员.
作者:张治富;戴胜军;高建功;白晓杰;郭本龙;龚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综合分析辽宁口岸蚊类、蝇类监测结果及病原体检测结果,为辽宁口岸蚊类、蝇类及相关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辽宁口岸15个监测点,采用灯诱法、人帐诱捕法和勺捞法等监测蚊类;采用笼诱法网捕法监测蝇类.用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蚊类携带的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 virus,JEV)、库蚊黄病毒(Culex flavivirus)等黄病毒属(Flavivirus)的病毒进行检测;利用细菌学技术对蝇类携带的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进行检测;利用寄生虫学技术对蝇类携带的寄生虫虫卵进行检测.结果 共捕获蚊类3属15种119 184只、蝇类40属101种238 065只.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辽宁口岸优势蚊种,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等丽蝇科(Calliphoridae)种类为辽宁口岸优势蝇种.从蚊类样本中检测到日本脑炎病毒和库蚊黄病毒,从蝇类样品检测到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等39种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结论 辽宁口岸蚊类和蝇类均携带多种病原体,存在传播相关传染病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
作者:程晓兰;王光;陈雪松;高玉峰;姜陆;宋锋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快速、准确地鉴定口岸截获的5只蜚蠊.方法 对中山港口岸截获的5只蜚蠊,分别进行形态和DNA条形码鉴定,比对5只样本间的DNA条形码序列,并将DNA条形码序列提交国际公共数据库,描述截获样本的形态特征,为今后口岸鉴定蜚蠊提供参考.结果 经形态鉴定,截获的雄性蜚蠊为斯科特卡蠊Cartoblatta scorteccii,属于蜚蠊目,蜚蠊总科,蜚蠊科,卡蠊属.截获的雌雄个体间的DNA条形码序列差异均小于1%,判断这5个体为同一种类.经科技查新,确认为中国未见分布种,且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结论 应用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外来物种的种类鉴别能力和准确度.
作者:魏晓雅;邱德义;岳巧云;单振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监测烟台口岸淡色库蚊携带黄病毒情况.方法 在烟台口岸采集淡色库蚊,用RT-PCR方法检测库蚊黄病毒,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遗传距离计算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毒的基因型.结果 从烟台口岸90组淡色库蚊中的1组,扩增到库蚊黄病毒核酸,序列分析证实为库蚊黄病毒.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分离自山东东明的病毒株(JQ518484.1)遗传关系近,相似度达98%.该病毒分型为基因Ⅰ型.结论 烟台口岸淡色库蚊中检测到库蚊黄病毒,应加强蚊虫携带病原体的监测.
作者:王颖;段效辉;高娟娟;孙超;邵柏;方绍庆;张军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测试4种滞留喷洒剂对室内蝇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方法 依据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及评价第1部分喷射剂(GB/T 13917.1-2009),对4.5%高效氯氰菊酯、5%高效氯氰菊酯、10%顺式氯氰菊酯和20%残杀威进行室内滞留喷洒灭蝇和灭蟑药效检测.结果 4种滞留喷洒药剂中4.5%高效氯氢菊酯、5%高效氯氢菊酯和10%顺式氯氰菊酯对蝇和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较好,在规定的试验天数内死亡率均能达到95%及以上,可持续天数较长,20%残杀威对蝇和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稍差,可持续天数较短.结论 4种滞留喷洒药剂对蝇和美洲大蠊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张仁敏;苗英迁;王福山;朱晨阳;陈卫军;刘志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本文报道了2014年4月18日在秦皇岛入境的一艘船舶上捕获的输入性库蠓—新种—远来库蠓(Culicoides abditus Yu and Nie,sp.nov.).该新种翅面明斑多而形态不规则,径2室全暗且其端明斑大,前抵翅前缘后覆中1脉,在其后及下方明斑显著,但径-中横脉暗色,沿中脉有明带;中足第1跗节明显长,其TR3.24等特征可区别于其他已知库蠓种类.同时在该轮上采获一中国新纪录种—亚心库蠓(Culicoides pseudcoriger Wirth and Hubert,1989),以及斑背阿蠓(Alluaudomyia marmoratus Cater,Ingram&Macfie,1921)和尖喙库蠓(Culicoides oxystoma Kieffer,1910)等输入性蠓类.
作者:聂维忠;聂晨辉;刘恩东;虞以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邮运口岸特殊物品的监管效率.方法 通过分析上海邮运口岸2013-2016年截获特殊物品数据,对特殊物品监管效果进行总结,寻找现行监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结果 上海邮运口岸因未办理审批手续而被截获的特殊物品数量逐年增长,其中95.3%集中来自日本和韩国,以数量大、体积小的美容产品为代表.结论 上海邮运口岸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信息化手段严控特殊物品进境,打造特殊物品专业监管队伍.
作者:李玉楠;田相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经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发热人员检出情况,探讨更全面、科学的入境卫生检疫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体温监测、医学巡查、主动申报等方法,对2011-2015年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国际航班有发热症状人员进行样本采集、统一病原体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现入境发热人数由2011年的0.63/万人上升至2015年的4.98/万人;在入境534 309人员中共检出有传染病症状/体征141人,确诊病例46例,病例来源国家主要为缅甸、泰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发现时间以2月和7月居多;体温监测是主要发现手段,发热人员入境体温集中在37.3℃~38.9℃之间;确诊病例主要为流感.结论 应加强口岸入境重点航班、重点时间段、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作者:任娇;关培东;邓红兵;郑子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