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得到各方重视,在国内运营的国际邮轮数量不断增加,通过邮轮出行的旅客数量也日益增长.南沙自贸区自引入“处女星号”邮轮以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众的喜爱,自贸区内邮轮母港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从南沙邮轮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经济效益不明显和船舶检疫方式等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作者:马凤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在为中国和其他沿线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预示着对我国口岸公共卫生带来更多的威胁.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与传染病传播情况的整理,及对“一带一路”五大重点领域与口岸公共卫生的关系分析,概括了目前“一带一路”与口岸公共卫生的研究现状,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卫生检疫服务“一带一路”口岸公共卫生的防控战略.
作者:张华荣;文海燕;彭彦卿;冯翔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输入性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的各种疾病是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一体化和人员的快速流动加速了病媒生物及携带病原体的传播,检疫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口岸现有的输入性病媒生物的传统形态鉴定方法存在很多问题,DNA条形码技术作为新兴的物种鉴定技术,可实现物种的准确、快速鉴定.本文探讨如何以DNA条形码鉴定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为基础,依托现有病媒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建立病媒生物DNA条形码检疫鉴定新模式,实现输入性病媒生物的快速、准确鉴定.解决病媒生物尤其是病媒昆虫的鉴定受到发育状态、肢体残缺不全的限制;近缘种难以准确鉴定,某些雌性昆虫无法鉴定以及输入性病媒生物由于缺少参考资料和参比样本无法准确鉴定等难题,为保障我国公共卫生和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邱德义;陈健;单振菊;岳巧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一种针对化学毒剂的泡沫洗消剂.方法 以氯磷酸二苯酯(G-试剂模拟物)和马拉硫磷(VX模拟物)的洗消效果为评价指标,采用控制变量法,调节洗消剂浓度为1.5%~4.0%、洗消剂pH为8.0~10.0、过氧化氢与碳酸氢钠配比1∶4~4∶1以及洗消时间长短,分别评价其对化学毒剂模拟物洗消效率的影响.结果 在优的洗消条件下,两种化学毒剂模拟物在浓度为10 g/m2的泡沫洗消剂作用下,分别在5 min、30 min内洗消效率达到99%以上.结论 该泡沫洗消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洗消能力.
作者:慈颖;王思;王林;张晓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集包括酸奶、冰激凌、生牛奶、生食水产品、熟肉、生肉(鸡、羊、牛、猪)等6类食品的样本900件,利用国标方法检测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以及沙门菌.结果 900件食品样本中共检出183株致病菌,检出率为20.3%(183/900),包括30株沙门菌、92株单增李斯特菌、6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生肉类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高,其次是生奶.结论 包头市食品普遍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作者:杜宇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因其高效能、低货损、易搬运等优点成为现代国际海运和物流运输的主要装载工具.由于集装箱空间相对密闭,温度和湿度高、周转快、流动性大,箱体内极易藏匿病媒生物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尤其是装载废旧物品时风险更高,为疫病疫情输入和有害生物入侵提供了传播途径和方便通道[1-2].
作者:戚玮真;张军伟;李金庆;李慧媛;王海波;陈长兴;王颖;姜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儿童.传播方式主要包括通过患者的飞沫和日常接触,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常呈现聚集性暴发.在儿童聚集的学校、托幼机构和培训机构常见,成年人发病率较低,续发率可近90%[1].临床表现常为轻微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特征[2].本文报道的输入性水痘病例为外国籍成年病例,又恰逢唐山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提升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将患者转送就医并做好疫源地消毒工作.
作者:白冰;高建功;张治富;龚宁;倪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 案例介绍2016年10月27日,一艘总吨数14.17万吨的大型国际集装箱运输船“马士基埃登轮”(马绍尔群岛籍)由新加坡抵达广东南沙港二期码头.船上人员健康无异常,但货舱、集装箱和甲板发现大量活体蜚蠊.检验检疫人员实施检疫查验后,判定该轮蜚蠊侵害率为100%,存在较大传染病传入和传播风险.为了防止传染病通过口岸传播,检验检疫机构同意其靠泊并对该轮进行整体卫生处理.
作者:廖如燕;张显光;谢勇秋;陈晓东;陈胤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丹东口岸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为口岸输入性疟疾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丹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疟疾检测的归国、入境人员进行医学排查、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检出的疟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1月-2015年12月,对481份血液样本进行疟疾检测,检出疟疾12例,检出率为2.49%,全部为输入性疟疾,其中恶性疟9例,间日疟2例,三日疟1例;大多为中国籍男性,主要是赴非洲劳务归国人员,在境外均有发病史.结论 丹东口岸面临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在疟疾防控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赴非洲劳务输出群体.
作者:吕秀芳;毕秀欣;隋凤鸽;陈珊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河南口岸出入境人员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河南口岸艾滋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987-2015年河南口岸出入境人员中确证的HIV抗体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HIV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400 085名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HIV抗体阳性128例,总阳性率为0.032%.HIV抗体阳性者在不同年龄组中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5);感染者中男性122例,女性6例;以劳务人员、船员感染人数多;感染途径以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为主.结论 应加强对中青年出入境人员的宣传教育.
作者:侯瑞生;朱恪岩;李丽;刘亚俊;张新;李红;王永亮;王宗耀;薛云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包头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血清学监测结果,掌握出入境人员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分布趋势,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4年接受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使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和艾滋病毒(HIV)抗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入境体检人数为11 695人,交通员工和留学人员占总数的78.27%.共检出传染病血清学阳性样本813份,总检出率为6.95%,以HBsAg检出率高,为4.59%.不同年度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人群在职业分布、传染病种类(HIV除外)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对交通员工、外籍来华定居人员的传染病监测.
作者:王馨厚;葛润平;陈宇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常见邮寄入境注射美容针剂产品开展风险分析,评估风险等级,为口岸执法提供监管依据.方法 统计近年来青岛邮检口岸截获的注射美容针剂信息,进行分类,梳理现行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依据.从不同类别注射美容针剂的成分和内含物、流通属性、生产使用等方面开展风险分析,评估风险等级,探讨口岸监管措施.结果 常见注射美容针剂中高风险2种,较高风险4种,较低风险3种.结论 对不同风险等级美容针剂拟定相应处置措施.
作者:齐振华;李瑞;李赫;胡维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发红外低温监测设备,加强对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监管.方法 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通过硬件模块对物体表面温度信号进行收集、转换、放大,形成数字信息,再经过软件模块的处理,显示低温物体的温度并报警.结果 2016年1-6月,首都机场口岸利用研发的红外低温监测设备,截获可疑低温携带物105起,其中21起是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或特殊物品.结论 研发的红外低温监测设备可实现对旅客携带低温物品的探测、报警、查验.
作者:邵白;王正;肖国英;崔强峰;洪炜;李建勋;张京通;崔珊珊;魏晓娟;刘婉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免疫比浊法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梅毒阴性和阳性血清样本,确定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和常见干扰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1 286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比较该方法与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免疫比浊法批内变异系数为2.95%~5.43%,批间变异系数为4.55%~7.06%;检测线性为0-350U/ml;一定程度胆红素和溶血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乳糜血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免疫比浊法与TPPA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94),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9.8%.结论 免疫比浊法精密度好、线性范围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同时具有自动化分析、简便快速可定量的优势,适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大批量样本筛查.
作者:刘建礼;谢春玉;王飞;刘翌;吴宏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拉曼成像技术在疟疾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制成均匀的血涂片,采用NanoPhoton Raman-11激光成像拉曼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扫描,获取拉曼光谱,设置参照峰1 372 cm-1并以此峰强度进行拉曼成像.结果 以1 372 cm-1为基准的拉曼成像图中,可清晰观察到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异常形态,感染红细胞拉曼成像图亮点与边缘部分、正常红细胞的拉曼光谱在1 372 cm-1拉曼位移有显著峰强差别.结论 拉曼成像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在疟疾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董瑞玲;刘铮;张琦慧;易品;朱玉兰;古莉冰;孙杰;何建安;顾大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 采集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聚集性输入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样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实时荧光RT-PCR)以及病毒分离;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分离株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共采集21份血清样本,其中4份样本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IgG均阴性;9份样本为登革热病毒1型核酸阳性.分离得到4株登革病毒,4株病毒的E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印度尼西亚的毒株进化关系近,同源性为99.1%.结论 输入性登革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登革病毒1型亲缘关系近,提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尼西亚.
作者:文海燕;郝玉通;骆星丹;彭彦卿;王董;周岚;张华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的生态习性.方法 采集自然环境的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进行实验室培育,观察两者各龄期的形态及活动特征、发育历期及捕食行为等.结果 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各龄期形态及活动特征各异,均捕食其他蚊种幼虫;华丽巨蚊幼虫正常发育历期(一龄幼至蛹)平均为31.21 d,日平均捕食白纹伊蚊10.52只(4~18只),可发生滞育现象;褐尾库蚊幼虫正常发育历期(一龄幼至蛹)平均为8.67 d,未发现滞育现象.结论 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都是捕食性蚊类,其幼虫生态习性不尽相同;可利用两者的捕食性作为白纹伊蚊生物防治方法.
作者:方勇;陈树荣;谢卉;何宇玫;王婕;李沛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国境口岸重要蚊类分子鉴定方法.方法 针对口岸10种重要蚊类,包括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ollens)、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凶小库蚊(Culex modestus)、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 niorh ync hus)、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背点伊蚊(Aedes dorsalis)、刺扰伊蚊(Aedes vexan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设计特异性引物或通用引物进行核酸扩增,测序后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测定的10种重要蚊类均确认为相应蚊种;利用CO Ⅰ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分子鉴定能准确进行蚊类鉴定,CO Ⅰ基因在蚊类鉴定中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
作者:程晓兰;王晓薇;王欣祥;宋锋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为提高国际旅行健康咨询水平,规范国际旅行健康咨询工作,同时对国际旅行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全程精细化和电子化管理.方法 采用高效的基于Web的信息发布技术,通过网络将MySQL数据库与Web服务器相连,建成先进、稳定、可扩展、易用和实用的信息化平台.结果 构建了旅行医学专业人员使用的Web网页功能模块和国际旅行者使用的微信公众平台,两大模块联合使用,为国际旅行者提供更优质的旅行健康管理服务.结论 国际旅行健康咨询与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将旅行医学从业人员的专业需求和国际旅行者的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动态追踪旅行者出境前、在境外及回国后健康状况.
作者:孟菁;杨雨;倪蓉;王俊贤;舒砚;金璐;樊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无锡空港口岸核辐射超标检出情况,防止核辐射超标物质通过国境口岸传入传出.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5月,采用通道式、便携式辐射检测设备对入境人员及其携带物等进行放射线检测,并对核素进行分析.结果 无锡空港口岸共检出核辐射超标33例,其中接受放射性治疗的人员放射性超标31例,旅客携带物放射性超标2例.核辐射超标33名旅客主要来自中国台湾,占总数的81.82%(27/33).结合复查结果,33名旅客均给予放行处理.结论 继续加强无锡空港口岸核辐射监测.
作者:曹晓蕴;顾海俊;丁均;秋雯;周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全国口岸及边境线鼠类种类及分布特征.方法 2014-2015年,采用行业标准的监测方法,在全国34个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44个口岸及相邻边境线开展鼠类监测,分析捕获鼠类种类及其携带鼠疫菌、汉坦病毒和伯氏疏螺旋体情况.结果 共捕获鼠类9 145只,分属4目7科28属55种,其中褐家鼠、臭鼩鼱、黑线姬鼠、黄胸鼠及小家鼠捕获数量较多,捕获比例分别为30%、15%、15%、14%和8%.陆路口岸共捕获38种鼠类,鼠种丰富度高,空港和港口口岸分别捕获19种和20种,鼠种丰富度相对较低.共有10个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47个口岸在159只鼠类检测到汉坦病毒核酸,以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和小家鼠较多;2个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2只鼠类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未检测到鼠疫菌.结论 应根据口岸类型、鼠种丰富度及不同优势种确定口岸鼠类监测的重点,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郭惠琳;魏怀波;郭天宇;田丽;杨庆贵;张建庆;万道正;赵明惠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