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传染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传染病病原体不断变异,越过种属屏障感染人类并形成全球扩散的风险加大,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等新发或再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持续威胁.近年来,从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出血热到寨卡病毒病等,很多引发国际关注疫情的传染病都被证实来源于动物,属于人兽共患病,值得高度关注.检验检疫系统承担着维护国门生物安全的技术把关任务,必须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撑在口岸检疫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口岸监测研究和协同攻关,提升人才队伍的技术支撑能力,严防外来人兽共患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李新实;刘晗;刘丽娟;马雪征;胡孔新;吴绍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我国卫生检疫有多处相通点,多种理念可为我国卫生检疫提供有益启示,在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法制规则意识、面对危机的改革意识、基础建设、事业的政治敏感性、跟进和审查、韧性和包容性理念的应用方面,我们应深入借鉴相关经验和理念,推进我国卫生检疫事业发展.
作者:王晓中;黄琳;臧宇婷;石楠;于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作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卫生检疫实验室在历次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席卷全球之时,检验检疫系统中具备病原体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很少,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成功地检出国境口岸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广东地区首例,全国第4例).历经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热、黄热病、裂谷热疫情,检验检疫系统已逐渐形成由点到面、日益严密的口岸传染病检测体系,越来越多的口岸卫生检疫实验室检出了多种重要病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卫生检疫实验室应更专业化、规范化并突出严谨性,更好地为卫生检疫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李小波;黄吉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文总结了现有传染病检测方法在口岸应用中的不足,介绍了微全分析仪和环等温扩增技术(LAMP)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从样本提取、环境要求、检测时限、结果判读等方面探讨了开发基于LAMP的微全分析仪在口岸疑似传染病筛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防范外来重大传染病的入侵,进一步增强口岸检验检疫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刘艳华;李丹;高璟瑜;姚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的一种自限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疫情报告,2007年以来,全球有70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病流行[2],有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或地区有52个,其中包括与我国云南省毗邻的泰国、老挝等[3],给云南口岸疫情防控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口岸近年来入境人员寨卡病毒感染情况,对608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血清样本进行寨卡病毒回顾性调查,从1名来自孟加拉国的入境发热旅客血清样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
作者:芦云兰;覃卫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安徽口岸出国劳务人员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在安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办理国际旅行健康检查证明书的出国劳务人员13 529人的体检资料,统计体检异常结果情况.结果 安徽口岸出国劳务人员的目的地主要是非洲国家(63.63%),男性远多于女性.4 804人的体检结果中存在1种或者多种异常,占总外派劳务人员的比例为35.54%.体检结果异常者中,40~50岁人群所占比例大;异常情况中,为常见的是高血压,其次为肾脏疾病.男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高血压、脂肪肝、肾脏疾病、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女性贫血和尿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结论 应加强出国劳务人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
作者:张博林;吴瑕;潘芳;祝高峰;石泉;叶向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丹东口岸入境人员传染病流行现状,为丹东口岸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2015年丹东口岸入境人员采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梅毒、乙肝、丙肝、艾滋病、肺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13-2015年丹东口岸共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26 152人,检出传染病1 837例,检出率为7.02%;其中乙肝1 245例、梅毒404例、丙肝126例、肺结核47例、输入性疟疾12例、艾滋病3例.劳务人员、商务人员及船员是检出率较高的人群.结论 入境劳务人员、商务人员及船员应作为丹东口岸传染病监测的重点对象.
作者:滕艳霞;韩鹏宇;于春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描述2010-2014年在北京口岸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的男性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毒(HIV)抗体阳性率,并分析影响HIV感染的因素.方法 资料来自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按照相关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北京口岸男性出国劳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获取其人口学资料和HIV抗体检测数据.对计数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对计量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对结果进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共26 843人,检测出HIV抗体阳性17人,阳性率为63.3/10万(95%CI:33.2~93.4/10万).18~29岁组、30~39岁组和40~65岁组阳性率分别为75.0/10万、60.2/10万和50.8/10万;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组阳性率分别为41.6/10万、50.5/10万和176.8/10万;2010-2014年阳性率分别为22.0/10万、82.2/10万、159.2/10万、41.8/10万和54.3/10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来自西部地区的男性出国劳务人员HIV感染风险是来自东部地区的4.200倍;不同年龄组男性出国劳务人员HIV感染风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北京口岸男性出国劳务人员HIV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关注该群体健康状况,尤其是来自西部地区的男性出国劳务人员的HIV感染状况.
作者:周涛;陆琳;王康琳;刘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常熟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常熟市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分析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不同年份、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结果 2010-2014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111 241人,样本111 241份,其中梅毒阳性569人,阳性率0.51%,阳性率逐年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梅毒感染者中,女性的阳性率为0.47%,小于男性的阳性率0.55%,但两者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分布于各年龄阶段,其中18~29岁占38.00%,30~40岁占34.00%,41~50岁占17.00%,50岁以上占11.00%;18~40岁青壮年占感染人群的72.00%,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献血者的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文化程度与梅毒阳性率呈典型的背离关系,即文化程度越低,梅毒阳性率越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必须加强对无偿献血者,尤其是年轻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咨询,保障输血安全.
作者:顾莉芳;沈鹤;顾娟;梁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东口岸出入境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为口岸预防免疫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出入境体检人员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百日咳毒素抗体水平,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出入境人员1 700人,百日咳毒素抗体阳性率为42.0%,平均浓度为63.77 IU/ml.阳性人群集中在10~29岁,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抗体阳性率46.62%,平均浓度为73.19 IU/ml;女性抗体阳性率37.77%,平均浓度为55.13 IU/ml,不同性别间抗体阳性率和平均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岸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百日咳疫苗接种和自我防护意识,防止百日咳通过口岸传播.
作者:苏锦坤;陈嘉;涂苏林;吴健;张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吉林口岸入境发热人员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2016年吉林口岸入境发热人员咽拭子样本,用荧光PCR(RT-PCR)方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禽流感病毒通用型(AI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人鼻病毒(HRV)、麻疹病毒、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6型等12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 共采集咽拭子样本497份,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72份,以人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居多.6个监测口岸中,圈河口岸送检的样本中阳性数多;春、秋季节阳性数高于夏、冬季节;呼吸道病毒阳性病例主要来自朝鲜(34.72%).结论 初步掌握了吉林口岸入境发热人员感染呼吸道病毒种类,为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作者:邹洪久;姜永莉;丁旭;赵大力;马文晨;张井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首都机场口岸特殊物品出入境情况及其监管工作.方法 对2014-2016年首都机场口岸出入境特殊物品业务量、种类及监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首都机场口岸特殊物品以入境为主,2014-2016年入境特殊物品分别占总业务量的90.62%、89.60%和89.90%,检验检疫监管批次不合格率分别是1.20%、0.95%和0.42%,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02,P< 0.05),生物制品批次不合格率分别是1.44%、0.97%和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793,P< 0.05).结论 首都机场口岸出入境特殊物品业务量持续下降,批次不合格率有所下降.应当从统一标准、加快审批、技术支撑和强化监管等方面继续做好出入境特殊物品检验检疫工作.
作者:魏虹;钟承;魏晓娟;苏世敏;王少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长沙空港口岸输入性传染病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口岸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3-2016年长沙空港口岸2 954 030人次入境人员中检出的呼吸道、消化道、蚊媒传染病病例在不同性别、年龄、监测方式(体温监测/医学巡查/主动申报)中的分布,确定传染病的时间、空间、地区分布规律.结果 共发现1 107例疑似病例,检出登革热、甲型流感、乙型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副溶血弧菌感染等各类传染病319例.不同年份、年龄组、不同地区的传染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监测方式传染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来自东南亚地区、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的中青年人群的筛查.
作者:王凯旋;周桂凤;张贻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方法(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建立沙门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沙门菌的invA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构建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分析RAA方法的灵敏度,通过检测大肠杆菌、志贺菌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并检测沙门菌阳性样本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的方法在39℃下进行,检测时间在20min以内,检测下限为102拷贝/μl,与大肠杆菌、志贺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结论 建立的RA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适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作者:张小平;郑乐怡;魏莹;郭利川;应清界;吕沁风;吴忠华;郑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释放试验(IGRA)在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的MTB融合蛋EC和CM,应用EC-IGRA和CM-IGRA检测131例MTB感染者和120名健康入,通过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两种方法诊断MTB感染者的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EC-IGRA和CM-IGRA诊断MTB感染的临界值分别是352.2 pg/ml和393.4 pg/ml,灵敏度分别是79.4%和76.3%,特异度分别是98.3%和100%,PPV分别是98.1%和100%,NPV分别是81.3%和79.4%.两种方法联合(即EC-IGRA阳性或CM-IGRA阳性,该个体即为MTB感染者)的灵敏度(95.4%)和NPV(95.1%)显著高于单方法(P< 0.001),而特异度(98.3%)和PPV (98.4%)与单方法相比保持不变(P>0.05).结论 EC-IGRA和CM-IGRA联合诊断MTB感染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应用前景良好.
作者:滕新栋;朱可;郑健;陈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自上而下法(Top-Down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实验室生化检验项目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日照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实验室2016年12个月的室内质控(IQC)数据和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连续15次室间质评(EQA)回报结果,采用Top-Down法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6项生化指标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采用深圳迈瑞公司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GGT、GLU、TG和TC6项生化指标合成相对扩展标准不确定度(U(%))分别为15.70%、13.46%、10.90%、6.95%、8.35%和6.82%,均小于WS/T403-2012要求的目标扩展不确定度.结论 Top-Down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适合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实验室生化检验项目中应用.
作者:王玉兰;宗春辉;韩焕美;杨慧丽;王晓慧;付汝坤;张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检测版纳病毒(BAV)IgG抗体的AlphaLISA方法.方法 利用BAV重组VP9蛋白(GST-BAVVP9),以及制备的BAV兔抗血清和鼠抗血清,先将不同浓度的GST-BAV VP9和兔抗血清共同孵育,优化佳抗原、抗体浓度;再用鼠抗血清与之竞争,建立竞争法检测方法,并应用于50份云南省发热病人BAV IgG的检测.结果 当GST-BAV VP9和兔抗血清浓度为1 nmol/L和1∶5000时,结合力强并且可以被鼠抗血清竞争性抑制,即可用于BAVIgG的检测.利用建立的方法,在50份发热病人血清中检测到9份阳性.结论 建立了竞争性AlphaLISA方法,可用于BAV感染的筛查.
作者:曹姗姗;张文玲;李琼;周鲁林;孙肖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以遵义地区蠓科昆虫种类为基础,开发蠓科昆虫网络检索鉴定系统,提高媒介昆虫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方法 系统录入蠓科昆虫分类特征、地理分布等信息,并采集其分类鉴定彩图及特征图.以PHP语言作为程序脚本运行语言,用MySQL数据库建成系统知识库,形成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实现蠓科昆虫的网络检索鉴定.结果 设计完成基于PHP和MySQL的蠓科昆虫检索鉴定系统,可通过物种特征进行蠓科昆虫的种类鉴定.结论 蠓科昆虫检索鉴定系统集分类鉴定、图文信息、检索查询于一体,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基本满足蠓科昆虫分类鉴定的需要.
作者:张慧;张玉波;王祝祝;蒋晓红;侯晓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越边境口岸鼠类分布及其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为口岸病媒生物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越边境东兴、宁明、凭祥等8个口岸,采用鼠笼法捕鼠.采用ELISA法和PCR对鼠类自然感染的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和鼠疫菌进行检测.结果 共捕获到1 633只鼠类,隶属于3目4科7属14种,其中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的比例分别为51.26%、8.51%和22.78%.ELISA法检测出汉坦病毒抗体阳性样本121份,阳性率741%;伯氏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95份,阳性率5.82%;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25份,阳性率1.53%.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核酸3份、钩端螺旋体核酸7份、巴尔通体核酸12份.结论 应加强中越边境口岸鼠类的监测和控制,开展灭鼠工作降低啮齿动物的危害.
作者:万道正;杨会敏;梁亮;何成伟;蓝翊文;梁中平;郭天宇;张晓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在入境航空器中截获的1只鼠类.方法 提取截获鼠类的肝脏DNA,通过PCR方法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coxidase Ⅰ,CO 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从而鉴定物种.结果 成功扩增到该鼠类样本的CO Ⅰ基因,通过序列对比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鼠序列与黄胸鼠同源性为100%,鉴定为黄胸鼠.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在啮齿动物鉴定中应用良好,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鼠类鉴定方法.
作者:王渊;刘永杰;付强;金子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江苏口岸小家鼠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进化规律,为国境口岸小家鼠的鉴定和溯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基因扩增、测序和比对,研究江苏10个口岸小家鼠线粒体基因组成,结合GenBank中小家鼠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对小家鼠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小家鼠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约16 300 bp,由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2种rRNA基因、22种tRNA基因、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和1个控制区等构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家鼠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丰富,其遗传进化规律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联系,不同地区小家鼠之间的分化程度大于同一地区小家鼠之间的分化程度.结论 小家鼠的种内差异程度与不同个体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联系,我国的小家鼠大致可以长江为界限进行划分.
作者:杨庆贵;胡双双;何江;刘倩倩;杨国平;殷竹君;朱军;郭晔;陆永昌;孙立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科学、实用的出境旅行人员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层次分析法梳理国际旅行人员健康评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用归一法和组合法确定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用综合评分法评估个体健康评分.结果 构建的出境人员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个人情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旅行健康4个一级指标和年龄、生活习惯、体重指数、血压、体检提示、心理状况、旅行因素等19个二级指标.出境人员健康等级分为甲、乙、丙、丁4个级别,对应的健康建议分别为适于旅行、适于旅行、暂缓旅行、不宜出境旅行.结论 出境人员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评估出境人员健康状况及是否适宜旅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创新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评估新模式奠定基础.
作者:李红;周冬根;俞雪钧;孙志;施惠祥;龙再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国际旅行医学业务在中国从无到有,其发展已经历了30余年的时间.目前我国开展旅行医学业务的实体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展的旅行医学工作由政府主导,业务既包含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针对国际旅行者开展的出发前旅行医学咨询、预防接种、健康状况评估、旅行相关健康教育、回归旅行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和疾病筛查,也包含了与《国际卫生条例(2005)》密切相关的出入境口岸公共卫生工作.虽然我国的国际旅行医学体系具有国外没有的优势,如政府主导、垂直管理、工作力度大、对旅行个体和其所涉及的当地人群可以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和多部门合作进行快速干预,当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在口岸快速建立防线.但仍面临着对旅行医学认知不足、缺乏行业规范、专业人员短缺、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旅行医学信息获取不及时,以及旅行医学手段局限等挑战.未来将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增加投入、实施规范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支持旅行医学研究等方式促进我国旅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际文;Robert Steffen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