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二孔法腹腔镜辅助胆道镜腹腔外保月日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32例二孔法腹腔镜辅助胆道镜腹腔外保胆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保胆取石手术获得成功,随访5~13个月,无结石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采用二孔法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简单易学,既能取尽结石,又能保留胆囊功能,且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薛会朝;李荣;李泽信;朱绍辉;王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硬输尿管镜钬激光胆道探查取石术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45例行腹腔镜联合硬输尿管镜钬激光胆道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首先切除胆囊,术毕所有病例均放置T管,小网膜孔放置引流管.结果 45例均顺利取出结石并放置T管,术后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胆漏,未发生胆道损伤、腹腔感染,随访无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技巧,腹腔镜联合硬输尿管镜钬激光胆道探查取石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外科手术.
作者:刘芳平;虞志强;吴子年;桂治民;吴伯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Triport (Olympus surgery)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ES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80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随机接受LESC (LESC组,40例) 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40例),手术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手术效果和美容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4周.结果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VAS评分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的手术时间为(15.1± 5.9)min,短于LESC组(30.5±11.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485,P=0.071).LC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2.9±1.4)分,低于LESC组的(4.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1,P<0.001).但是,两组术后第2天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SC组美容满意度为(1.0±0.2)分,明显优于Lc组的(1.7±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84,P<0.001).结论 采用TriPort行LESC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美容效果好的术式.
作者:张文新;黄安华;朱江帆;王维东;徐安安;陈炳官;胡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PLC)的适应证及推广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2月确诊为无严重胆囊炎症的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TUSPLC (TUSPLC组),另一组叫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其中TUSPLC组26例,LC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TUSPLC组23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行LC.Lc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USPLC组与L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45±10.84)rain和(39.29±8.61)min(t=5.0601,P=0.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32±5.69)ml和(22.17±6.27)ml(t=1.7703,P=0.0823);术后需镇痛分别为1例和6例;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7±1.37)d和(3.57 ±1.16)d(.f:0.7396,P=0.4628):两组术后均无出血、胆漏、艄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USPLC 与常规Lc相比安全、可行,具有疤痕不明显且隐蔽、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胆囊切除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对术者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作者:吴志明;储修峰;娄建平;孟兴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对小儿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5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合并扁桃体肥大患儿术后1~4周,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症状明显缓解;30例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后随访半年,其中完伞治愈23例,占76%;好转5例,占16%;无效2例,占8%,总有效率93.3%.结论 治疗患儿腺样体肥大,鼻窦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手术疗效显著.
作者:蔡晓;甘青;王绍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可行性与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行LH患者(LH组)与20例同期行开腹肝切除术(OH)患者(OH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LH组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留置引流时问、术后住院时间等与OH组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的恶性肿瘤,行LH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周进学;黄涛;杨楠木;韩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保留胆囊取石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技术方法.方法 本组6例,脐下弧形切口1.5~2 cm,置入多通道套管,使用常规腹腔镜改良的加长两端弯曲的电凝钩、分离钳、剪刀、持针器等.结果 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和转为常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6 min,出血鼍5~30 ml.无术后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进流质食,第2天出院.结论 单孔腹腔镜保留胆囊取行是安全、可行的,但技术操作难度较常规腹腔镜手术大.技术更微创,具有术后疼痛轻、无明显手术瘢痕、切口美观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曹其彬;刘智;耿全利;张艳苗;时华;李燕飞;罗士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的可行性和安伞性.方法 2010年5月收治外伤后髂动脉闭塞患者l例,行完全腹腔镜髂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患者取仰卧位,脐部下缘10 mm 切口建立气腹与腹腔镜通道,另置入2个5 mm Trocar 和1个12 mm Trocar导入操 作器械.经腹腔入路,游离右髂总动脉.周身肝素化(1 mg/kg)后阻断右髂总动脉,远端夹闭后离断.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在腹腔镜下行人工血管.右髂总动脉端端吻合术.吻合成功后,将人工血管经皮下隧道引出至右腹股沟切口.开放手术行人工血管.右股动脉端侧吻合.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250 min,术中髂总动脉阻断时间55 min,吻合时间40 min,术中失血量300 ml.随访1年,人工血管通畅.结论 完全腹腔镜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是安全、可行的.熟练的腹腔镜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许军;关英辉;王锡海;殷和良;翟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发现意外胆囊癌(UGC)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5000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现UGC 12例,结合以往文献对UGC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和术后被证实为胆囊癌的患者12例,发生率为0.24%(12/5000),其中T,期6例,T2期4例,T3期1例,T4期1例T1期患者仅行LC,除1例于术后第39个月死于其他疾病外均长期存活;T2期仅行LC 2例,中转开腹2例,行胆囊癌卡艮治术,术后均长期存活;T3期1例,行LC,于术后第42个月死于肿瘤转移;T4期1例,术中发现腹膜广泛种植,仅行LC,于术后第6个月死亡.有3例发生戳孔种植,T1、T2、T3期各1例.结论 胆囊癌存活期短,预后差,但腹腔镜手术发现的UGC大多属早期,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陈流华;郑朝旭;谭进富;余俊峰;赵振献;左继东;黄文生;吴志棉;谭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耳内窥脂肪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389耳行自体脂肪鼓膜修补术忠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鼓膜穿孔的愈合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总愈合率为94.6%,其中小穿孔愈合率达95.7%,平均听力提高8.9 dB.讨论分析脂肪鼓膜修补术的发展历史,对脂肪鼓膜修补术术中术后注意事项提出见解.
作者:方超;汪敬锋;陈祖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101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腹腔镜胆囊切除后,保留胆囊管1.0~1.5 cm,沿胆囊管纵轴剪开前壁至胆总管,再沿胆总管纵轴向下切开胆总管0.3~1.1 cm,经此切口内镜取净胆道结石并判断Oddi括约肌功能是否正常.从胆总管切开处的下方开始,向胆囊管切开处的盲端方向先行黏膜层缝合,后行肌层缝合,距胆总管0.2 cm处结扎胆囊管.腹腔放置引流管.结果 101例手术均获成功,胆囊管直径0.3~0.6 cm,平均0.45 cm;胆囊管切开长度1.0~1.5 cm,平均1.3 cm;胆总管切开长度0.3~1.1 cm,平均0.5 cm.腹腔引流管留置3~5 d.术前术后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比,胆总管直径无异常改变.2例术后出现胆漏,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5 d出现间歇性腹痛,7 d出现黄疸,9 d后腹痛缓解,黄疸消退.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住院时间8 d.术后随访1~11个月(平均8.5个月),无残余结石及结石复发.结论 改良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 石安伞可行.
作者:陈德兴;朱安东;刘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较大子宫肌瘤核除术的各种手术技巧.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完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756例,其中核除较大子宫肌瘤(直径6~13 cm,至少1个肌瘤直径≥6 cm)229例.结果 229例腹腔镜下较大子宫肌瘤核除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仅1例由十腹腔粘连严重中转开腹.结论 腹腔镜下较大子宫肌瘤核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手术技巧有利于降低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宋华;王鹤;周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痛根治性切除术中肾血管变异的处理方法与注意事项.方法 2004年1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63例肾癌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其中22例分别于术前影像资料及术中发现存在肾血管变异.结果 22例忠者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成功.其中2例腔静脉破裂出血,1例卜极副肾动脉出血,采用腔镜下或手辅助缝合或结扎止血成功.手术时间平均93.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4 ml.结论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仔细分离,认真判断,冷静处理所发现的肾血管变异,多可以顺利完成手术.
作者:霍勇;苏翼;杨德峰;王龙;王更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现代外科提倡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和康复问题,而追求手术的微创性与彻底切除、治疗效果始终是外科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乳腺外科,手术治愈疾病和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美容效果的要求更为突出.
作者:骆成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962年,Lane 报道了经腹骶骨阴道固定术(Abdominal Sacrocolpopexy) 治疗阴道穹窿膨出,之后这种术式就在临床逐渐应用起来.其后逐渐发展出保留子宫的骶骨固定术.被认为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经典金标准.
作者:朱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膀胱灌注治疗无效的复发性高级别非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对于肿瘤的疗效与手术效果紧密相关.重要的手术相关因素包括:盆腔淋巴清扫的范围大小、是否达到切缘阴性.以及术中是否能避免肿瘤组织外溢等.在过去的十年里,开放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使得术中的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作者:马潞林;刘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患者,女性,40岁,于2010年8月因便中带血1个月入院.行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2 cm可见溃疡型肿物,占据1/3周,内镜可通过,病理活检示腺癌.直肠指诊(胸膝位):未触及肿物.结肠三维CT:直肠癌,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锡山;刘正;王贵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国内外临床均有应用[1].近年来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也屡见报道[2].一期缝合时,为确保胆总管下端开口处的通畅,于术前或术中需放置鼻胆管引流,放管和取管都需要在十二指肠镜下完成,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院对胆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行胆囊管、胆总管联合切开,一期黏膜层、肌层双层缝合,并且取消了放置鼻胆管引流.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应用此方法完成手术150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盖冬梅;李健;陈德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治疗已广泛用于临床,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它是保守手术的弊端之一.终将导致出现症状甚至输卵管破裂,其发生率高达5%~20%.及时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我院采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同时去除黄体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慧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