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人工补片在韧带样纤维瘤病术后腹壁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1例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术后腹壁缺损使用人工补片行腹壁重建,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使用人工补片行腹壁重建,平均手术时间(97±33)min,平均住院时间(19.2±3.1)d,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局部异物感,无死亡患者,出现皮下积液者1例,经穿刺抽吸后治愈.随访时间7~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8±18.5)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死亡患者,无补片感染、慢性疼痛及局部异物感等补片相关并发症,无肠梗阻及切口疝发生.结论 人工补片用于腹壁重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静;陈杰;申英末;朱熠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59例.研究组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对照组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2组手术状况、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41.42±10.69)min 比(48.75±11.62)min]、住院时间[(6.63±1.61)d 比(7.28±1.53)d]及术后卧床时间[(2.45±1.06)d比(4.37±2.9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8.15±5.49)ml比(22.03±3.54)ml]少于对照组,但住院费用[(11022.56±1598.07)比(6023.20±1002.15)]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3、5 d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显著下降,研究组各时间点VAS评分(3.65±0.72、2.56±1.49、1.70±0.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 0.50、3.64±1.32、2.86±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相比,腹腔镜下修补术可有效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等,经济可行,安全性更好,且患者疼痛感更小.
作者:梁永辉;磨鹏诗;廖伟明;陈应驹;刘达;高向林;吴振声;何宇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21例患者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同时有3例行多期增强CT,15例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在飞利浦影像工作站2位腹部放射高级职称医师双盲法评价图像.结果 术前2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术前CT诊断小肠梗阻21例,提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3例,肠管绞窄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14.29%,漏诊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手术证实小肠梗阻,肠管绞窄9例,11例合并肠扭转,1例合并腹茧症.主要影像表现包括:局部明显粘连伴束带形成21例(100%),局限性肠梗阻21例(100%),肠管异位21例(100%),无疝囊(100%),占位征象/周围脏器移位21例(100%),鸟嘴征13例(61.90%),缆绳征/漩涡征17例(80.95%),肠壁增厚伴肠周明显渗出15例(71.43%).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征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 肠粘连束带腹内疝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征象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阮志兵;楚兰;焦俊;闵定玉;瞿金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修复腹壁疝的胶原蛋白合成功能的优劣,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nano-bionic and anti-adhesive compound hernia patch,NT)组,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patch,PP)组及聚酯补片(polyester patch,PE)组,构建腹壁疝模型.根据分组将大小约3 cm× 2 cm的3组补片缝合于腹壁缺损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4、6、8周处死大鼠各10只,大体观察腹腹壁手术区域胶原组织形成情况;剪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胶原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Western bolt分析各组腹壁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结果 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均良好,未出现死亡等不良事件;腹壁手术区域,NT 组触感柔软,异物感较少,未见明显腹腔脏器突出,纤维组织生长情况良好;PP组触感较僵硬,皮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异物感较重,纤维组织生长情况一般;PE组大鼠腹壁修复区触感僵硬,皮下可见较多新生血管长入,纤维组织生长较好.组织学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NT组修补效果优于PP、PE组, NT组Ⅰ型胶原表达更多,Ⅲ胶原表达更少,比例更加合理,纤维结构更加成熟稳定.组织蛋白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术后各组Ⅰ型胶原蛋白随着时间进展逐步增加,而且 NT 组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PP组及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及术后8周NT组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基本保持在4:1左右,较术后4周明显增加,而且在各个时间点上NT组均高于P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腹壁缺损无张力修补术过程中,NT补片在组织重构过程中比PP及PE补片更早形成成熟稳定的纤维结构,提供更加稳固的修复效果,适用于目前常规的腹壁疝修补,尤其是巨大腹壁缺损引起的腹壁疝.
作者:杨晓锋;叶小龙;黄江龙;唐骁;郑宗珩;魏波;陈图锋;黄勇;罗林波;詹泽丰;卫洪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将补片置于腹膜前腹直肌后间隙进行脐疝修补效果.方法 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共完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肌后间隙脐疝补片修补术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8.2(28~70)岁,术中采用全腹腔镜在腹直肌后方分离腹膜前间隙及脐疝缺损区,关闭缺损后将补片置于腹直肌后间隙内进行修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73~13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1~3)d,发生脐部皮肤小面积坏死感染1例,脐部积液1例.无出血、肠梗阻、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无复发及慢性疼痛.结论 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肌后间隙放置补片的方法进行脐疝修补是可行的,避免了腹腔内补片修补手术的不足,限于病例数原因,尚需进一步观察后续结果.该术式为脐疝的腔镜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作者:蒋会勇;郭一君;张丹;马锐;张雪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中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连续收治的68例成人单侧Ⅱ、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TAPP术.其中引流组38例,在关腹膜前将十字形负压引流管放置于疝补片与腹膜之间,引流管从同侧戳卡孔引出接负压吸球.对照组30例,未放置负压引流.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引流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52.50±12.06)min比(48.83±15.23)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3.29±0.98)d比(1.93±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38)比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引流可观察术后积液或出血情况,降低血清肿发生;负压管还可有效减少死腔,防止补片移动.十字形负压引流无侧孔洞,引流效果佳,不易堵塞,拔除便捷,不易使补片移位.
作者:司仙科;李炜;杨佳华;郑侃;张计训;华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老年原发非嵌顿性腹股沟疝开放性手术患者的佳麻醉方式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非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662例,其中男性604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68.8±5.4)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并各自采用全身麻醉(全麻组221例)、椎管内麻醉(椎管内组221例)以及局部麻醉(局麻组220例).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加麻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率;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全麻组、椎管内组、局麻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32±32.07)、(90.24±28.17)、(89.41±27.5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加麻醉时间上局麻组(101.29±32.71)min则显著低于椎管内组的(129.62±39.75) min和全麻组的(149.67±51.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的尿潴留发病率3.63% (8/220)显著低于椎管内组13.12%(29/221)和全麻组23.53%(5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4.35±2.41)d、(6259.76± 773.59)元显著低于椎管内组(6.53±3.25)d、(7653.26±861.27)元和全麻组(6.82±2.94)d、(9135.32±896.8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局部麻醉是老年原发非嵌顿性腹股沟疝开放性手术患者佳的麻醉方式.
作者:黄志东;李朝阳;杨吉雄;林俊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前入路腹膜前Kugel补片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中医院40例腹股沟疝复发患者,记录复发疝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前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手术采取前入路,切除手术瘢痕和取出卷曲挛缩的合成补片.创建腹膜前间隙后,将Kugel补片置入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加强耻骨肌孔.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0 min(50~65 min).术中有8例腹膜轻度损伤,发现后立即修补.无切口感染,3例皮下血肿、1例血清肿,5例术后尿潴留需插尿管.术前慢性疼痛率77.5%,术后12个月后下降至12.5%.随访时间24个月(12~50个月),无复发患者.结论 前入路腹膜前Kugel补片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尤其适合平片或网塞修补术后有慢性疼痛的复发患者.
作者:周上军;周学鲁;占平;张剑锋;张继峰;胡灏;蔡伟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作者:仵永泉;夏联山;邓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100例行择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生活质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和16.0%,满意度为92.0%和80.0%,生活质量评分为(85.6±5.4)分和(72.1±6.8)分、住院时间为(5.4±3.6)d和(7.6±4.6)d,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63、6.041、4.251、5.241,P=0.008、0.003、0.006、0.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沈婉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外伤或医源性损伤造成的直肠或乙状结肠穿孔需急诊行乙状结肠造瘘手术,而术后常出现切口感染直至后期的切口疝,探讨如何以小的创伤同时处理切口疝并还纳造瘘口.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鞍钢集团总医院收治了3例腹壁切口疝并需还纳乙状结肠造瘘口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操作,无中转,手术时间150~21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出血量20~70 ml,术后8~10 d后出院,腹壁造瘘处切口及Trocar孔均一期愈合,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血清肿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6~48个月,无肠漏、再手术取出补片、疝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于乙状结肠造瘘口还纳加疝修补是可行的,但需做到科学的选择补片,精细的术中操作,严密的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吴国刚;刘兆润;冷梅;刘吉盛;李博;王明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2岁,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3年,包块不能还纳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患者3年前无意中发现于直立、坐位时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鸡蛋大小肿物突出,活动后或用力时出现或明显增大,休息平躺时可消失,无痛感.2 d前患者在外院行右侧腹股沟疝硬化剂栓塞治疗(具体不详),后出现右侧腹股沟区包块不能还纳并伴有腹胀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遂至当地医院急诊行CT及腹部立位平片检查,结果提示:考虑右侧腹股沟嵌顿疝合并肠梗阻可能.
作者:孙逍;黄凯斌;胡海军;夏利刚;潘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造口旁疝是永久性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临近或位于造口旁的腹壁切口疝的一种.其发病率很高,且随着肠造口术的时间延长而增加.大部分造口旁疝患者是无症状的,经保守治疗效果显著,但一些患者因出现难以忍受的腹痛、造口装置的侧漏、造口周围皮肤的刺激及腹部膨隆引起的美容问题等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修补方式主要包括3种:传统缝合修补术、造口移位术及补片修补术.对于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预置补片成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选择.在此就该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论述.
作者:朱乐乐;王飞通;刘星;刘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护理路径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完成的TAPP手术患者51例,总结围手术期应用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措施及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单侧手术时间平均(97±28)min,术后8 h拔除尿管、下地活动,住院时间3~5 d,平均(3.3±0.6)d.术后出现阴囊血清肿1例,未出现阴囊血肿、尿潴留、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手术护理路径应用于TAPP手术围手术期,能够配合手术顺利完成,使医护、护患关系沟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提高了手术配合默契,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及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刘惠芝;李艳艳;王子昆;王吉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如何进一步提高疝和腹壁外科临床教学质量,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疝和腹壁外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探索更适合临床教学培训的教学方法,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科住院医师及实习医师的整体素质和外科教学质量.
作者:秦昌富;邢蓬蕊;陈杰;申英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一、前言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是小儿常见外科疾病之一,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其发病解剖基础,而生后腹内压增高则是其诱发因素.鞘状突随睾丸下降而形成,小儿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稍迟,故右侧腹股沟疝多于左侧,约占60%;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约占15%.
作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内镜外科学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一、背景尽管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降低了术后复发率,但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inguinal pain,CPIP)的发生率却高于开放和腔镜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对于 CPIP 的定义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而所报道的发病率差别很大(1%~63%)[1].严重的CPIP可能影响5%~10%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质量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重要的疗效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获得其佳处理的系统性方法.
作者:王平;黄永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与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TAPP)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比较TAPP和TEP术式的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利用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3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a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POM 102例,TAPP 30例,TEP 21例.比较腹腔镜下IPOM与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与术后临床症状等资料.结果 IPOM 组和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组慢性疼痛患者分别为18例和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M组血清肿患者8例,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感觉障碍、术后感染、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97.55±10.26、98.34±11.06)、MMP-9(128.57±10.26、130.94±10.71)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201.51±14.61、203.61±16.84)、(198.64±12.64、199.07±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P和TEP在检查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护理费用、间接成本和总成本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P和TEP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相同,但TEP通过减少材料费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结论 腹腔镜下IPOM与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都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术方式,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术治疗效果优于腹腔镜下IPOM.
作者:李进;张敏康;郭浩;张前进;孟庆良;田庆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临床疗效、胃肠动力和应激水平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试验组给予TEP治疗,对照组给予开放式改良Kugel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动力和应激水平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3.33%),VAS 疼痛评分(3.21±0.96)和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5.68±1.17,46.67%),血清GAS、MTL、InS和G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β-EP、B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和应激水平.
作者:王隽;权红光;张汉超;宁飞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武警边防部队总医院收治的55例行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进行积极准备;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指导,观察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55例患者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150 min,平均123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40 ml,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5 d.术后出现浆液肿2例,经穿刺抽液后给予腹带包扎处理后治愈;腹胀4例,均于3 d内自行缓解;术区疼痛2例,给予止痛药治疗后缓解;切口感染2例,给予积极换药处理后治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腹腔间室综合征、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个月,均未出现切口疝复发.结论 对腹壁切口疝患者给予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切口疝的复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宋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对比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LNF)前后食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探讨手术的抗反流原理.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火箭军总医院73例连续住院的GERD患者,LNF术前1周内行包括HRM在内一系列术前评估,术后 GERD 症状明显缓解且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已经消失时复查 HRM.对手术前后2次HRM的9个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按术前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食管长度平均延长了(0.43±1.72)cm,腹腔内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平均延长了(1.20± 0.94)cm,术后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增加了(5.99±7.79)mmHg(1 mmHg=0.133 kPa),综合松弛压平均增加了(3.41±5.43)mmHg;远端收缩分数平均增加了(157.26±596.01)mmHg·s·cm,远端收缩延迟时间平均增加了(0.93±2.30)s;上述6个动力学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1,<0.01,<0.01,0.03,<0.01).而术后下食管括约肌长度、食管上括约肌压力和收缩前沿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43,0.73).食管长度、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和远端收缩分数在食管裂孔疝患者中较无食管裂孔疝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1,<0.01,<0.01).结论 LNF主要通过延长腹腔内食管长度,增强下食管括约压力,增强食管的廓清功能,从而到达有效的抗反流作用.其中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较无食管裂孔疝患者术后上述食管动力学改善更为显著.
作者:胡志伟;李侁;汪忠镐;吴继敏;田书瑞;邓昌荣;张玉;战秀岚;陈新;王峰;许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部 CT 在指导巨大切口疝患者行疝修补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reoperative progressive pneumoperitoneum,PP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巨大切口疝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64排螺旋CT检查,通过CT影像确定疝囊与腹腔的上下、左右与前后径,按椭圆体体积公式计算疝囊与腹腔体积,并计算疝囊/腹腔体积比.将疝囊/腹腔体积比>25%的6例患者行疝修补术前PPP治疗,随后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结果 术后共随访3年,10例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复发1例,死亡1例,死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的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PPP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腹腔内压增高相关并发症.结论 腹部 CT在巨大切口疝的外科治疗中能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可准确的提供疝囊与腹腔体积的计算依据,为疝修补术前PPP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万明军;雷立章;翟采文;叶波;李广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